7年間經歷兩次流產,“試管嬰兒”媽媽歷經艱辛只為遇見“你”

5月7日上午,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生殖醫學中心,37歲的杜娟第一次在B超屏幕上看到寶寶清晰的圖像,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7年間經歷兩次流產,“試管嬰兒”媽媽歷經艱辛只為遇見“你”

在中南醫院生殖中心馬玲醫生的安排下,杜娟第一次在B超屏幕上看到寶寶手舞足蹈的模樣

從2013年開始,這個武漢姑娘先後經歷了兩次流產、一次取卵和兩次胚胎移植。但她表示,未來將不會告訴孩子媽媽受了多少苦,因為這種心理暗示會讓自己陷入自我憐憫的怪圈,無形中給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我們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將他帶來這個世界,是我們應該感謝孩子的成全”。

糊里糊塗失去了第一個孩子

杜娟出生於1982年,2011年10月結婚。婚後最初的兩年,小兩口的重心仍然是拼事業,直到同齡人陸續有了孩子,才將“生娃”提上議事日程。

“我們那時想得很簡單,以為只要我們張開懷抱,孩子就會順利到來。”杜娟回憶,2013年,她在去泰國的遊船上吐得天昏地暗,後面幾天先生只得陪她在旅館休息。除了吐,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他們就沒有多想。

一週後,杜娟返回武漢便直奔醫院,檢查證實懷孕,但出現了先兆流產的症狀,並且耽誤比較久。她開始遵照醫生的建議臥床保胎,一個月過去,先兆流產變成了稽留流產,寶寶沒了胎心。

藥流、清宮,比身體更疼痛的,是轟然倒塌的自信心。失去寶寶後,杜娟出現了抑鬱的情況,對一切事情提不起來興趣,充滿自責,不能聽到任何與孩子相關的話題。

心理醫生開導她,流產是自然淘汰的結果,強留一個不健康的孩子,不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極不負責的。在醫生的建議下,杜娟到特殊兒童學校做起了義工,接觸到了腦癱和自閉症患兒。“我理解這些父母的苦衷——他們不是拋棄孩子,只是沒有能力照顧這麼特殊的孩子。有的孩子看上去和正常孩子沒有兩樣,但觀察他們的眼睛就知道,他們和外部世界是沒有任何溝通的”。

因宮外孕再度和寶寶“擦肩”

做義工回來,杜娟開始振作精神,半年後和先生一起接受了系統的生殖檢查——他們迫切地想弄清楚流產的原因。然而,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2014年下半年,小兩口又去另一家醫院做了第二次生殖檢查。杜娟說,這次她和先生做好了心理準備,只要醫生建議做“試管嬰兒”,他們就接受。然而,檢查仍未發現異常,醫生打發小兩口回去“再試試”。

2016年年初,杜娟“例假”持續三週沒停,檢查發現血液HCG指標快速上升,但B超卻找不到毛毛的蹤跡。HCG,是判斷早期妊娠的關鍵指標,證實杜娟出現了兇險的宮外孕。住院一週,醫生的神經高度緊繃,因為這枚“下落不明”的胚胎就像不定時炸彈,患者隨時可能因大出血而喪命。

為了安全起見,醫生建議杜娟切除雙側輸卵管。對於這個建議,杜娟一時無法接受。父母託人打聽,找到一位高年資的超聲專家,她又連忙轉院過去。老專家盯著影像仔細辨別了十幾分鍾,確認毛毛著床在左側輸卵管靠近卵巢的位置。很快,醫生通過微創手術,為杜娟拆除了這顆“炸彈”。

宮外孕一旦發生,再次“中獎”幾率極高。小兩口終於下定決心,直接做試管嬰兒。

辭職備孕啟動“試管嬰兒”週期

幾年下來,杜娟結識許多有著相似經歷的女性。在小姐妹的推薦下,她找到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生殖中心周春主任。

2018年6月,杜娟夫婦在中南醫院接受了第三次生殖系統檢查,依然找不出任何問題。在瞭解到患者情況後,周主任建議他們最後再做三個月努力。她安慰杜娟,“彆著急,你們這是在等待一個金貴寶寶”。

7年間經歷兩次流產,“試管嬰兒”媽媽歷經艱辛只為遇見“你”

得知杜娟的情況,中南醫院生殖中心周春主任安慰她,“彆著急,你們這是在等待一個金貴寶寶”

8月,杜娟辭去了工作,專心備孕。“人生每個階段主要目標不一樣,有些機會稍縱即逝,過後可能就永遠無法實現了。當下,我覺得應該把生孩子放在首位,竭盡全力不留遺憾”。

10月,杜娟正式啟動“試管嬰兒”週期。通過和醫生交流,她很快摸清了整個流程:第一步,打降調針,促進多個卵子同步發育;第二步,打針促排,監測卵泡;第三步,取卵,移植;第四步,檢驗妊娠結果。

杜娟坦言,此前她一直以為,不能順利擁有寶寶的女性應該是一個“異類”的存在,到了生殖中心才發現,這種情況何其普遍。沒有人會對你抱以格外的關注,因為這裡每個家庭、尤其是家庭中女性一方,都有著說不完的曲折經歷。

進入試管嬰兒週期後,需要每天抽血、做B超、打針。杜娟家住沌口,每天6點鐘起床,7點多排隊取號,做檢查已是9點開外。後來為了方便,她索性拎著大包小包住到了醫院附近旅館。

兩次胚胎移植終於如願

杜娟成了中南醫院生殖中心一名常客,每天獨來獨往、行色匆匆。完成一個試管嬰兒週期平均要打100多針,她的腹部和大腿很快針眼密佈,並形成淤青和硬結,只得每天用毛巾熱敷。

杜娟說,根據每個人年齡、身體狀況不同,降調週期分為超長方案、長方案和短方案,她屬於最後一種。有好幾次做檢查的時候,周春主任眉頭緊皺說,“卵巢沒有器質性問題,但卵泡就是發育得不理想”,這令她十分忐忑。好在,十幾天後周主任通知她,次日便可以取卵了,“當時覺得很不真實,就像中了大獎一樣”。

10月27日,杜娟取了7個卵,合成了4個胚胎。今年1月31日,醫生將其中1個胚胎移入她的子宮。

“每個做完試管嬰兒的準媽媽都是這樣,回到家前幾天勉強還能保持淡定,一週後隨著‘官宣日’臨近,漸漸就坐不住了。”杜娟說,她用試紙接連自查了3次,前面還能看到若有若無的標誌線,後面越來越模糊,心中升起的希望漸漸熄滅。

3月10日,醫生再次移植了2個胚胎進去,杜娟小心翼翼地每天臥床,不敢有任何輕舉妄動。3月24日做完檢查,一向嚴肅的周主任臉上終於露出笑容,“恭喜你”!聽到這三個字,杜娟知道,成了!

回首曲折求子路,杜娟坦言和先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設想過最壞的結果。這一刻的到來,讓一切苦難都有了價值。“懷上毛毛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用滿滿的愛呵護他,等待著他平安到來”。

【活動信息】

武漢晚報“只為遇見你”故事徵集

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十年前發佈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中國育齡人群中不孕不育比例達到12.5%—15%,平均每8對夫婦中就有1對面臨生育難題。1987年,“試管嬰兒”技術進入中國大陸,迄今已走過30多年曆程,越來越多的不孕不育家庭通過該項技術成功抱娃。

即日起至6月30日,武漢晚報聯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發起“只為遇見你”母親節公益行動。不孕夫婦持武漢晚報活動報道或新媒體鏈接,在該院生殖醫學中心就診,可免費進行精液常規分析,同時贈送一個週期的排卵監測(3次)。同時,向在該院成功抱娃的“試管嬰兒”媽媽徵集故事,有意者可聯繫中南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馬玲主任,講述你和寶寶的相遇經過,為“走在路上的人”加油打氣。

採寫:記者武葉 通訊員高翔

攝影:通訊員楊麗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