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貼心丨老人家不會網約掛號、在線繳費?他們上門免費教

網約掛號、微信支付、在線繳費……如今,越來越多互聯網產品的出現讓年輕人享受著便利,然而老人們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淘汰”。在海珠區江海街,街道社工站開展了耆英觸“電”計劃,上門手把手為老人教學,上百位老人終於學會了“用手機”。有老人說,相比工作繁忙的兒女,社工們還更細心,比兒女還親。

科技發展讓老人感覺被“淘汰”?

隨著科技及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在生活中出現瞭如掃碼支付、視頻聊天、共享單車等電子化服務,連一些公共事務也添加了電子化渠道,例如網約掛號、水電費電子賬單、在線退休年審等等。在人們享受著服務帶來的便利時,卻忽略了長者這一群體,特別不與年輕人同住的長者,難以享受到互聯網發展的便利。雖然很多服務窗口仍保留傳統渠道,但傳統渠道往往受到電子化服務的影響,逐漸被邊緣化。

江海街社工站的社工們調研發現,以醫院為例,目前所有三甲醫院都設有網約掛號或自助掛號功能,但許多長者曾向社工表示他們不會使用新功能掛號,只能在醫院人工掛號窗口排隊,電子化推行後雖然少了人排隊但工作人員也相應減少了,因此花費的時間並沒有因此減少甚至比之前花更多時間,有時號還被約完了,需要第二天再去,看完病又不會使用軟件付款功能,又只能再次排隊,一次看病下來花費的時間、精力比他人多了不止一倍。

真贴心丨老人家不会网约挂号、在线缴费?他们上门免费教

退休老人嘆社工更細心

與此同時,江海街社工站發現,社區內有另一批活躍的長者:社區退休黨員。他們是社區的活躍分子,之前有協助社工進行社區探訪,在有初步的義工體驗之後,不少退休黨員向社工提出想以更多的形式參與到社會服務中,發揮自己餘熱。

基於此,去年6月開始,江海街社工站開始推出“耆英觸‘電’計劃”,以社區退休黨員和其他義工作為提供服務的主體,經過社工的培訓後教導或協助孤寡、獨居、雙老長者使用電子化服務,讓他們也能享受到便利的生活,同時也提供平臺給退休黨員參與社區事務,實現自我價值。

“以前用手機只會用手機拍照,現在上網繳費、預約掛號、手機支付都會了!”剛退休幾年的範阿姨告訴記者,相比自己的兒女,社工“老師”們更細心。“我的孩子們都要上班,平時也會教我用,但很多時候並不耐煩。”她說,未來,她還期待著社工站開設手機理財課程,讓她足不出戶就能理財。

已有數百名老人受益

據悉,該項目的目標人群主要為孤寡、獨居、雙老長者,旨在通過社工聯動社區退休黨員、義工等社區資源,教導或協助目標長者使用電子化服務,讓他們一樣享受到便利生活,增加與時代發展的連結。

啟動至今,江海街社工站已開展了13場電子化的活動以及小組,共服務576名長者和義工,間接服務1278人次;上門探訪206人次獨居、孤寡、雙老長者並協助電子化服務82次,幫助了超過200人次解決使用手機的問題;耆英觸“電”計劃共服務超過700名長者,間接服務超過1500人次。

80多歲的徐長英就是受助者之一。她是一名三無長者,患有心臟病,曾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做過心臟支架手術。她身體情況一直不太好,會經常覺得頭暈,心臟有時候會跳的很快,經常擔心自己會在家裡暈倒沒有人知道。徐姨有平安通,但由於不會使用,一直放在家裡沒有使用。

社工上門探訪時,徐姨希望社工教她使用平安通,然而社工在過程中發現她連開機都不會。在社工的耐心教導下,徐姨學會了使用平安通,並表示會一直戴在身上,以防發生意外。

此後,徐姨參加了社工開展的手機學習小組,並學會了使用手機進行網上掛號、團購等技能,大大的增加了其生活的便利性。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秦松 通訊員 陳穎瑤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秦松 通訊員 陳穎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