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風楚:根據《樊酈滕灌列傳》,灌嬰殲滅項羽後,又接受了一萬兩千人的楚軍投降,而根據《史記》功臣列表,這支部隊是烏江亭以南的歷陽縣投降的。東城以南在當時其實非常荒僻的地方,不可能有一支龐大的楚軍駐守,而事實上從史書看,這支部隊其實就應該從垓下突圍到歷陽的。

垓下離東城境約100華里,而東城縣最北部邊界離南邊界達240華里,東城縣最南端也就是烏江亭烏江渡口。

也就是說項羽從垓下突圍後,率軍奔馳了達300華里以上。而那支最後投降的一萬兩千部隊根據《史記》功臣列表,實際上是已經出了東城縣域、烏江亭以南的歷陽投降的,跑的比項羽還遠。

可見當時東城附近確實有大量突圍的楚軍,項羽身邊周圍也不止800騎兵。所謂在東城“斬首八萬”,即便是垓下到東城合計斬首八萬,那麼東城被殲滅的楚軍也應該佔到很大部分。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項羽本紀》

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

垓下時並未有楚軍大敗的記錄,只有圍困的記錄。

《高祖本紀》

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

雖有垓下“大敗”的記錄,但是項羽“乃敗而走”後才大敗,說明突圍後才又一次大敗,如果項羽真不過八百人被殲滅,不可能使用“大敗”。之後又將斬首八萬解注在東城而不是垓下,可以說明八萬楚軍被殲滅主要地區其實是在東城。

《樊酈滕灌列傳》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

《高祖本紀》已經說明灌嬰是“定楚地”,而這裡詳細說明灌嬰追擊項羽、定楚地的過程,而且還是斬項羽後接受了一萬兩千人部隊的投降,可見項羽突圍時身邊不止八百騎。而“垓下”、“東城”在項羽軍隊覆滅中處於相同地位,“東城”的記錄反而更加詳盡。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從這張圖來看,項羽直屬部隊,其實不止走了三百餘華里,S形的路線其實光路程就應該達到四百餘華里,期間還包括激烈戰鬥。追擊項羽的部隊也不僅僅是灌嬰的五千騎兵。因為項羽部隊是到了陰陵野外被困,第二天漢軍發現項羽,才分兵灌嬰的五千騎兵去追擊。陰陵的位置已經遠離垓下,也就是漢軍已經追擊很長距離達到陰陵,這支漢軍又從自身部隊中分兵出灌嬰五千騎兵,也就是追擊的部隊遠遠不止五千騎兵。

而根據史書記載,是劉邦下令分兵灌嬰五千部隊去追擊的。當時項羽的部隊運動非常迅速,同樣漢軍發現陰陵沼澤內的項羽部隊,不可能長距離的通知劉邦,劉邦遙控下令灌嬰追擊。

也就是說,劉邦應該已經親自率軍追擊到了陰陵附近,才可能迅速下命令灌嬰“準確追擊項羽”!灌嬰也不是從垓下開始追擊項羽,而是在陰陵開始才以五千騎兵追擊項羽的!

因此我認為,“垓下戰役”其實應該成為“垓下—東城”戰役更加確切,十萬楚軍畢竟有很大部分是在東城周圍被殲滅,項羽最後也死在東城縣的烏江亭渡口。

風前幾人老:從“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乃敗而走,於是軍大敗”等歷史敘事看,主要戰事明顯發生在垓下,“追殺項羽東城”只證明東城是項羽的葬身之所,是戰事的餘波,因此稱此役為垓下之戰並無不妥。歷陽那一支軍隊也未必就有一萬二千人,灌嬰所收降的可能有不少是垓下的潰兵。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風楚:項羽垓下突圍後又記載“大敗”,已經足以證明當時項羽身邊決不僅僅“八百騎”。

歷陽的一萬二千人是完整的部隊,不是潰兵。而且即便是潰兵,也說明楚軍已經大量突圍到了東城、歷陽一帶的烏江沿岸。關於垓下沒有詳細戰爭描寫,而且"垓下"地名出現的頻率反而不如東城高,垓下所謂“大敗”也沒有東城多,垓下更多的是圍困、突圍,反而是東城有激烈戰鬥。

其實垓下只是一個轉折點,之前項羽的部隊是無法突破韓信三十萬大軍(其實包括張耳的部隊)阻擊戰,被“皇帝在後”追擊成功合圍在垓下,項羽部隊的傷亡反而應該在困守垓下之前。項羽從垓下突圍後,“走”即突圍後又“大敗”。因此楚軍的傷亡和被殲滅其實根本不再垓下,而是垓下合圍之前、東城周圍。

酒羊:……就不能理解為聽了楚歌后逃跑的那部分士兵麼……

風楚:即便是所謂“聽了楚歌逃跑”的楚軍,難道六十萬的漢軍,會坐視一萬二千人成集團的部隊逃跑嗎?

項羽的垓下突圍,決不會是放任自己的部隊潰散,而應該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分兵突圍。否則後來的”斬首八萬“前面也不會加一個“東城”的地名了,而且花大量筆墨描寫東城、歷陽的戰鬥!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灌嬰從陰陵以五千騎兵追擊項羽後,因為戰功,除灌嬰自己因功封侯外,五千騎兵的部隊中,一共有七位部下封侯。其中是五位因為將項羽分屍封侯,另外兩位是因為攻克東城的“縣城”而封侯。也就是說攻克縣城的功勞與斬殺項羽是同等的重大的功勞。

那麼東城縣城絕不可能是一座空城或者兵力虛弱的縣城,否則怎麼可能因此兩個人被封侯。

所以項羽一定是在東城縣城內分兵阻擊,自己渡過東城縣城以南的一條河流,繼續向清流關、烏江亭渡口“戰略轉移”!

而這支一萬兩千人的部隊,最後達到的是歷陽縣的渡口,歷陽縣的渡口其實就是緊鄰烏江亭的烏江浦渡口。烏江浦渡口與歷陽縣渡口之所以分兩個縣管轄,是因為這兩個渡口之間古時候有大片沼澤分割。

這支一萬二千人的部隊可能是與項羽部隊分兵突圍,但突圍方向還是一致,可是沒有想到烏江浦渡口和歷陽縣渡口之間存在沼澤,無法與項羽部隊會合,導致項羽部隊孤軍圍困在烏江浦渡口,項羽最終戰敗身亡!

應該說“垓下戰敗”後,乃至項羽受困烏江浦,項羽的勢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項羽在東城縣城應該有一大批部隊,否者也不會給了兩位漢軍中下軍官封侯的資本。歷陽有一萬兩千人的部隊。季布、鍾離兩支部隊還在。長沙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還在(共敖還與劉邦死磕,實力相當不錯)。江東地盤還在。魯地的勢力還在,而且還能把漢軍弄的十分狼狽。楚國地盤其實劉邦也沒有全部搞定(《史記》太史公寫到:垓下時項羽以為楚地被全部搞定;《漢書》班固就不老實了:垓下時楚地全部被搞定,明顯不符合事實),且處於不穩狀態,因此劉賈、周殷一口氣進行七次屠城!!!

相反劉邦集團內分裂的種子一直存在,韓信、英布、彭越屢次“爽約”,使得劉邦屢次孤軍奮戰,直到勝局已定韓信、英布、彭越、張耳才過來摘桃子。所以項羽一死,劉邦馬上奪取了韓信、張耳的部隊。

所以我個人認為,項羽要是渡過烏江,勝負還真難預料,至少項羽撐個兩三年不成問題。

最後的烏江浦戰鬥,真的可能是項羽的一次意外失誤,亂軍中戰死或走投無路才自刎!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風前幾人老:“項羽乃敗而走”,是他率八百騎突圍;“是以兵大敗”,是垓下軍潰。這是同一戰場的兩個事件,不是說項羽到後來又敗了一場。

風楚

:如果項羽只是率領八百騎兵突圍了,只是殲滅、擊敗這八百騎兵,能稱得上“大敗”嗎?!

酒羊:大敗又沒量化指標,這部分兵潰敗也可以說成大敗。

風楚:《高祖本紀》 :

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

《史記》記載的很清楚,三十萬部隊對十萬楚軍,已經用“大敗”定義。緊接著擊敗“敗而走”即突圍的項羽部隊,又用“大敗”定義。要真以“八百騎兵”,無論如何與四十萬超大規模的戰役並列,同時使用“大敗”是絕無可能的!

酒羊:大敗是指軍隊潰敗,你帶上一百人打得四散而逃可以用大敗,你帶上一百萬人打得四散而逃也可以用大敗,你要是輸得只剩褲衩更不會有人質疑你在大敗。

風前幾人老:“是以兵大敗”是說整個楚軍潰敗。項羽率八百騎突圍時楚軍只是被圍,他是帶著一支騎兵自己脫逃了,造成被拋下的楚軍潰敗,不然在敘述“兵大敗”時就不會用“項羽乃敗而走,是以……”。這兩句是因果關係,而非順承關係。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主客二分:《樊酈滕灌列傳》: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這句明明是對灌嬰追擊項羽到東城並攻破東城所獲戰果的總結。怎麼就變成在歷陽又投降了1萬2的軍隊。

風楚:這個我本也有疑問,但是根據《功臣列表》,標明功臣功勞依據的說明,一萬兩千人是在歷陽受降。

我採用保守的說法,設定這一萬兩千人是在歷陽投降的,也就是這支部隊不在項羽身邊,項羽戰敗了。如果直接根據《樊酈滕灌列傳》記載,這支部隊是在項羽身邊、或者更加靠近項羽而成建制投降,那麼東城的戰役的規模、激烈程度只會更大!項羽當時直接指揮的部隊指揮更加龐大了!

主客二分:《功臣列表》中哪段有說這1萬2千人是在歷陽受降的,這個我確實沒有見到,剛才隨意扒拉了一下也沒有找到,請指教。

傅廣: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咱家覺得這段該這麼解讀,第一天是垓下會戰,劉邦、韓信依靠優勢兵力擊敗幷包圍了楚軍,然後四面楚歌,項羽知道堅守無用,於是組織突圍。而整個突圍可能是分批、分路突圍,所以項羽只帶了八百人親隨。自此楚軍再無有組織抵抗,大潰敗後四散突圍。東城和歷陽可能是突圍後的兩個集結點。第一個北灌嬰拿下,而項羽因為迷失道路導致沒有到集結點,最後困死烏江。


烏江以南明明有12000楚軍!項羽何苦要自刎?


漢家天子使:這就和滑鐵盧戰役格魯希元帥的軍隊一樣,因故脫離統帥部控制的偏師。

身輕如燕楊玉環:《高祖本紀》 :

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如果改個標點符號怎樣?把逗號改成句號,那麼後面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不過是真個垓下的戰果綜述。

灌嬰所部不過是5000人,怎麼可能把斬首8萬的戰功都記在他名下?

後面收容1萬二的潰兵倒是可能的。

主客二分:仔細看了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未見有因攻歷陽而封侯者,也未見有在歷陽受降者。

追項羽至東城而封侯的有下面七個:

涅陽莊侯呂勝,以郎將擊斬項羽,侯,千五百戶,比杜衍侯。

中水莊侯呂馬童,以司馬擊龍且,復共斬項羽,侯,千五百戶。

杜衍莊侯王翳,屬淮陰,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七百戶。

赤泉莊侯楊喜,屬淮陰,後從灌嬰共斬項羽,侯,千九百戶。

吳房莊侯楊武,以都尉斬項羽,有功,侯,七百戶。

魏其莊侯周定,破籍東城,侯,千戶。

高陵圉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橫、龍且,追籍至東城。

除了周定沒有明確記載是否曾屬於灌嬰(推測應該也是屬於的),其他六人皆從屬於灌嬰。另有一人從屬於灌嬰而封侯,但未記載是否參與了東城之戰。

樂成節侯丁禮,以都尉擊籍,屬灌嬰,殺龍且,更為樂成侯,千戶。

可以說,至少就我目前所見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沒有任何記載可以支持灌嬰曾在歷陽接受了1萬2千楚軍的投降。根據《樊酈滕灌列傳》,這1萬2千楚軍是灌嬰從垓下追至東城並攻下東城所取得戰果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