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御史臺,是中國古代的官署名,秦朝建立時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大夫就是三公之一,主要負責監察百官,漢朝沿襲,秦漢時期御史們的官署被稱為御史府,又稱蘭臺,到了南朝時期改稱御史臺,此後隋唐宋元歷代沿置,成為中央行政檢察機關,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宋代的時候,由於御史臺官署內遍植柏樹,常有烏鴉在樹上築巢棲息,因此當時的御史臺又被稱為“烏臺”,而且這個時期還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樁公案。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烏臺詩案

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在這一天時任太常博士的皇甫遵帶著兩名御史臺的低級官吏晝夜簡稱從京師趕往湖州,這一行三人是帶著皇差的,他們的任務就是將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押往京師御史臺受審。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蘇軾

蘇軾,當時的文壇領袖,嘉佑二年進京應試,結果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一個誤會最終屈居第二,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歐陽修的大力推薦下,蘇軾名聲大噪,每有新作立時就會傳遍京城。後來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出京任職,被授杭州通判,歷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咱們要說的烏臺詩案便是發生於蘇軾湖州知州的任內。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蘇軾雕像

元豐二年,時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在調任湖州知州後,按照慣例給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寫了一份《湖州謝表》,本來就是一片官樣文章,結果在咱們蘇大才子的筆下寫出了問題,在謝表中蘇軾寫道:“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就是這兩句話被當時的新黨抓住了把柄。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宋神宗

早在熙寧年間王安石主持變法的時候,朝廷內部劃分成了保守和變法兩派,兩派的領袖分別是司馬光和王安石,而蘇軾正是保守派中的一員,在早期兩派的互相攻詰中司馬光曾給王安石寫了一封長信,裡面有“生事”二字,於是這兩個字眼變成了攻擊新法的習慣用語,而“新進”則是蘇軾對王安石引進的變法新人的貶稱,在早期蘇軾的《上神宗皇帝》一文中就曾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士,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近來拙樸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愈多”。於是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便以此為藉口說蘇軾“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人臣之節”,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皇甫遵三人才趕來的湖州。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保守派領袖司馬光

當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正式被捕,八月十八日送進了御史臺的監獄,八月二十日開始提審,審訊一直持續了將近兩個月,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御史臺搜變了蘇軾幾乎所有的詩作、往來信件,在十月十五日形成了一份長達數萬字的彙報材料交給了宋神宗,其中牽涉到的人包括司馬光、範鎮、張方平、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等人主張立即處死蘇軾,所幸宋神宗並沒有下定決心殺了蘇軾,再加上當時的宰相吳充、曹太后以及已經退居江陵的王安石的求情,宋神宗於十二月二十九日下發聖諭,將蘇軾貶往黃州充任團練副使,但無權簽署公文,並不準擅離該地區,烏臺詩案就此告一段落。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變法派領袖王安石

由於在烏臺詩案中飽受打擊,被貶黃州的蘇軾一度變得心灰意冷,但是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蘇軾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他東坡居士的稱號也是在這時起的。所以感謝烏臺詩案吧,從此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多了一個東坡居士和許多的千古名文。

烏臺詩案,蘇軾的大幸與大不幸

三潭印月

元豐七年,宋哲宗即位,保守派領袖司馬光重新為相,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但是由於自己的耿直又受到了保守派的忌恨,至此蘇軾是既不容於保守派又不容於變法派,成了兩邊不靠的中間人,於是他再次請求外調,元祐四年蘇軾任杭州知州,任內動用了民工二十萬疏浚了西湖,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了三塔,就是今天的三潭印月,又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了一條縱貫西湖的大堤,後人名之為“蘇公堤”,簡稱“蘇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