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彩虹”飛 航道提升環境美

打造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在我們常州,穿城而過的運河,更是滋養一切的“母親河”,保護與傳承工作也在加快推進。這些年,無論是在槳聲燈影的老運河,還是舟楫往來的新運河上,又增添了多座跨河橋,成為新的亮麗風景線。

大运河上“彩虹”飞 航道提升环境美

西倉橋改造工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目前進入收尾階段。

西倉橋南接大倉路,北連蘆墅路,始建於明朝,1986年石橋改建為平橋,2017年為配合新的運河規劃,改建車行橋,橋身設計體現出江南水鄉古色古香的韻味。西倉橋通車後,將成為運河兩岸居民的一條快速通道,大大減輕中吳大橋和懷德橋通行壓力,成為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補充。

大运河上“彩虹”飞 航道提升环境美

在常州的東大門,我市先後投資近1.8億元,在運河上改造新建了三座現代化的大橋——橫林西橋、橫林大橋以及橫林東橋。

2018年4月份開通的橫林東橋,是京杭運河常州段最東側的一座橋樑,引橋分別跨越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及中吳大道,橋樑全長約1200米,寬19.5米,淨高7米。淨高提升後,船舶通航能力也顯著增強。

經開區橫林鎮建管所副所長趙琴英表示:“大運河四改三,由四級航道改為三級航道之後,經過大運河船的噸位就明顯增加了。”

近年來,常州運河航道“四改三”工程持續推進,河寬由60米拓展至80米,航道由500噸級提升為1000噸級,水上運力大幅提升,充分凸顯了常州作為運河沿岸水運大市的重要地位。

大运河上“彩虹”飞 航道提升环境美

常州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硃紅亮說:“常州的蕪申運河、丹金溧漕河、錫溧漕河,都是我們常州境內的4條千噸級航道,如此高等級的航道網,主要是按照國家的水運發展規劃要求,建成我們國家的水上運輸大動脈。”

目前,常州橫跨新、老運河的現代化大橋總共已經有近70座。在經開區,大運河將丁堰街道分為兩個片區,河北片區主要是工廠、學校、醫院和綜合市場,而南部片區主要為近年來新開發的居民小區。

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居民顧小弟說:“南邊住著大概有三四萬人,大部分都是廠裡的職工子弟,還有家屬,小孩在這邊讀書,因為對面還有很多的附屬工廠。”連接兩岸的工農橋,隨著城市的發展,已經先後經過了三次改造重建,新建工農橋位於老橋下游8.5米處,2018年5月通行,一改原來橋小、人多、擁堵的狀況。

常州經開區還以新工農橋的建成為契機,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機融合,投資13億元,大刀闊斧在工農橋兩側,實施了低窪易澇區域綜合整治工程,並新建一座運河公園,統籌大運河的濱水資源、圩墩遺址文化、戚墅堰百年工廠遺存三大元素,重塑大運河生態和傳承大運河文化。

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園區辦綜合部徐 倩表示:“2萬平米的體育公園,裡面還有籃球場足球場,還配有全民健身廣場,那麼我們同時還有濱水舞臺,還有市級文保建築惲氏祠堂、同時還有地標性建築鐘塔。”

交通部門表示,按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總體思路和佈局,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發展,大運河上還將會規劃建造更多的橋樑,方便百姓出行。在鐘樓區政府邊上,最新規劃的北起運河路,跨越老運河,南至玉蘭路的運河大橋,已經得到常州市發改委的正式批覆,相關建設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

常州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硃紅亮說:“橋、人、舟三者,是我們運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元素,常州市委市政府,圍繞習總書記的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三大文章,已經把我們京杭運河常州段進行了總體的規劃,可以想象不遠的將來,我們常州市民既能夠享受經濟發展的好處,又能夠享受青山綠水的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