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慶城鵝池洞,於古城幽深處,傾聽四千年前碧水回聲


慶城有八景,最有名的當屬“鵝池洞”。曾以“鵝池春水”的美麗景色,傾倒了多少遷客騷人而流傳千古,也以“鵝池洞擔水不用舀”的軍事民用雙重功能而功勳卓著。

在歷史的變遷中,鵝池洞雖然受風蝕雨刷和地震兵燹的破壞,失去了昔日的美麗容顏,廟宇樓閣已經坍塌在滾滾風塵之中,但鵝池古洞尚存,與蒼松勁柏一道,依然見證著當年的輝煌盛況。時至今日,任然是人們紛至沓來、訪古尋幽的最佳去處一。

《慶陽縣誌》記載:“鵝池洞在縣府東南城下。洞下有一泉與東河相通。昔日泉內水波漣漪,清澈見底,四季不涸。洞外春和景明,楊柳成蔭,為城內一遊覽勝地。”鵝池洞由上洞、中臺、下洞和取水底洞四部分組成,相傳是周先祖不窋養鵝的地方,所以叫做鵝池洞。


景區內現存遺蹟,唯鵝池古洞尚存,與幾棵古柏見證著滄桑鉅變。 昔日池水漣漪,四季不涸,翠柏森立,楊柳成蔭,與周祖陵和藥王洞養生小鎮隔河遙望。

走進洞內,洞壁由河卵石箍成拱形,此洞為鵝池洞上洞,因為山洞不是直線延伸的,所以站在洞內上端的地方,只能看見少許出口處的光景,會有種曲徑通幽之感。腳下的洞道由條形石塊鋪成臺階,5級為一組,層層下延,曲折幽暗,全長58米。洞內因為特殊的構造夏季清涼,在洞內行走,可以去摸摸鵝卵石壁,歷史的年輪似乎就在指尖轉動。

出了洞口,就是中臺了。中臺為一塊居於城牆半腰間的多邊形平地。在靠鵝池邊沿處有一六柱三間雙重簷式鵝池亭,當年中臺之上,亭臺樓榭,殿宇軒閣,香火嫋嫋,遊人如織。


此處還是慶城有名的“慶臺寒雪”勝景,此處落雪整冬不化,成為慶城居民及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觀景詠雪的佳地,冬季如果來此,會別有一番風味,立於亭中,說不準還能激發詠雪抒懷的靈感呢。在此亭中,微風習習,眺望遠處,藥王洞養生鎮全景盡收眼底。在與鵝池亭相對的方向,是一壁城牆。

“洞下洞”石洞底部,洞內光線陰暗,空氣潮溼。洞頂由歷朝各代不同時期形狀各異的青磚分段箍拱而成,兩側則從砂礫層挖出的。堅硬的岩層,青磚的箍頂,看得出來古人為挖鵝池洞付出的艱辛,也反映出不同時期日月滄桑變遷,朝代輪迴更替;隨著每段洞頂坍塌加固,洞底水漲水落湮沒掏深,洞天建築風格工藝各異,箍拱層次錯落,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建築風格不同。其盡頭鑿有方形水池一口,即“鵝池春水”池底與東河貫通,便取水

洞底碑文中記載:唐代慶州知事李克新首次擴建修葺,宋慶曆七年、宋熙寧元年、明正德九年、嘉慶二十年和清代乾隆、光緒等年間都曾加固和修繕。據史載,唐代慶州知事李克新首次擴建修葺,鑿洞使柔遠河與鵝池相通,用於城防取水,以免城中軍民水荒。在底洞南壁,遺存有宋、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7方,著名的有嘉靖王藎“觀鵝池詩“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