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孔子推崇的聖人,司馬遷盛讚的君子,稱為“南季北孔”的季札,是怎樣一步步被譽為古今“完人”的?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封於延陵,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天寧焦溪的舜過山下。世稱季子,《漢書》中稱為吳札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子,長子諸樊,二子餘祭,三子餘眜,四子季札。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餘祭立。餘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專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于徐君墓樹而去。葬於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季札是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稱為"南季北孔",歷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先秦時代最偉大的預言家、美學家、藝術評論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最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拒絕吳國王位代表吳國出使魯國、齊國、晉國、鄭國、衛國等,不但穩固了吳國與各國之間的邦交,也促進了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更令人佩服的是他見識非凡,儼然一位預言家。但凡他說的,日後都成了現實。曾準確地預言秦國一統天下、三家分晉;指點過晏子、叔孫豹、子產、叔向等名人權臣;留下“歎為觀止”、“季札掛劍”等千古佳話。死後孔聖人親手書寫碑銘,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被譽為古今“完人”。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一、家世淵源--泰伯創吳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就是吳國的創始人,其事蹟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末至公元前12世紀初,時值商王朝晚期。泰伯是周部落酋長古公姬亶父的長子,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歷。而姬季歷又有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即後世所稱的周文王。姬亶父可能十分看好這個孫子,希望他最終能夠成為周部落的領袖,率領周人開創一番偉大事業。姬亶父打算把爵位傳給他,又不好明說。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泰伯像

在商代,國王傳位遵循的原則一般是“兄終弟及”,哥哥死了,把王位傳給弟弟。但周人施行的是“父死子繼”的制度,按照這種制度,酋長之位要想傳給姬昌,必須先傳給姬昌之父姬季歷。於是,一個難題擺到了姬亶父的面前——姬季歷不是長子,按照正常的途徑,他沒有資格成為酋長之位的繼承人。泰伯看出了父親的意圖,於是在某一年,當姬亶父身染重疾之時,泰伯拉上二弟仲雍,以採藥為名,一口氣從周地奔至荊蠻,從此再也沒有回去。他把領袖的位子讓給了弟弟姬季歷,以此完成了父親的夙願。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泰伯陵

史書所謂荊蠻,實際上即後世所謂吳越。而泰伯的落腳點,據說是在今天無錫東南六十里之梅里。泰伯到了那裡,即混同於土著之中,紋身斷髮,自號勾吳。他讓位的義舉很快傳揚開來,“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江蘇無錫吳泰伯墓

吳國的歷史,就此在泰伯的萬丈光芒之中鋪展開來。他不僅是吳的開創者,更成為這個國家的偶像和精神支柱。泰伯的名聲傳遍吳越,也流佈於中原,儒家經典《論語》就曾對其盛讚不已:“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說,泰伯如此偉大,老百姓都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稱頌他了。當泰伯在遠離故土的勾吳逝去之後,他的弟弟仲雍得立。此後又歷十八世,至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登上了歷史舞臺。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仲雍像

二、吳王傳位--兄終弟及

吳王壽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名壽夢(一名乘 ),字熟姑,亦稱攻盧王、吳興王,吳侯仲雍十九世孫 ,吳侯去齊之子 ,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

壽夢是吳侯去齊之子。吳侯去齊三十六年(魯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去齊去世,壽夢繼任吳國國君之位。 壽夢繼位後,吳國國勢日益強大,壽夢便開始稱王。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吳王壽夢像

吳王壽夢元年(魯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壽夢親自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朝見剛剛登基的周簡王 ,並在沿途訪問不少國家。這是吳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朝見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吳、周本是一脈,壽夢在洛邑認祖歸宗,周簡王大喜,賜給他特殊禮遇。

吳王壽夢二年(魯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春天,壽夢派兵攻打郯國(今山東郯城),郯國與吳國講和。 同年秋天,楚國的逃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將子反而投奔晉國,得到晉國國君晉景公的任用。巫臣請求出使吳國,晉景公同意。巫臣出使到吳國,壽夢很喜愛巫臣。於是巫臣就使吳國和晉國通好,帶領楚國的三十輛戰車到吳國做教練,留下十五輛給吳國。送給吳國射手和御者,教吳國人使用戰車,教他們安排戰陣,讓他們背叛楚國。巫臣還把自己的兒子狐庸留在吳國,讓他在吳國擔任外交官。吳國開始進攻楚國、巢國(今安徽巢縣)和徐國,楚將子重奉命奔馳。在馬陵會見時,吳軍進入州來(今安徽鳳臺縣),子重從鄭國奉命趕去救援。子重、子反在這種情況下,一年之中七次奉命奔馳以抵禦吳軍。蠻夷屬於楚國,吳國全部加以佔取,因此吳國開始強大,吳國才得以和中原諸國往來。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公元前600-550年吳國地圖

吳王壽夢三年(魯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冬天,晉景公為鞏固其霸主地位,以郯國求和吳國,率領晉、魯、齊、邾四國軍隊討伐郯國。

吳王壽夢五年(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吳國攻打楚國,打敗楚國將領子反。

吳王壽夢十年(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十一月,吳國與魯、晉、齊、宋、衛、鄭等國在鍾離會盟 ,這是吳國第一次參加與中原諸侯之間的會盟。

吳王壽夢十二年(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舒庸人由於楚國軍隊戰敗,便引導吳國軍隊包圍巢國(位於吳國、楚國之間,是吳楚二國爭奪的焦點)。吳軍繼而進攻駕地,包圍釐地和虺地,舒庸因此依仗吳國而不設防,楚國將領公子槖於是率軍滅亡舒庸。

吳王壽夢十六年(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春天,楚國國君楚共王派遣將領子重率軍攻打吳國。楚軍攻克鳩茲(今安徽蕪湖東南二十五里),抵達衡山 (今安徽當塗東北六十里的橫山)。楚軍將領鄧廖率領穿組甲的車兵三百人、穿被練的步兵三千人侵襲吳國。吳軍攔阻攻擊楚軍,俘虜鄧廖。子重於是返回楚國。三天後,吳軍攻打楚國,佔領駕地。 楚國人因此責備子重,子重心裡很不痛快,於是心臟病發作而死。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公元前550-500年吳國地圖

吳王壽夢十七年(魯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壽夢任命狐庸擔任國相,執掌國政。

吳王壽夢十八年(魯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壽夢派遣壽越前往晉國,解釋沒有參加雞澤會見的緣故,同時請求聽從命令和諸侯友好。晉國將為吳國會合諸侯,於是讓魯國、衛國先會見吳國,同時告訴吳國會見的日期。所以孟獻子、孫文子在善道會見吳國人。 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壽夢遣使與魯、晉、宋、陳、衛、鄭、齊等國在戚地結盟。

吳王壽夢二十三年(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春天,壽夢和魯襄公、晉悼公、宋平公、衛獻公、曹成公、齊國太子光等在柤地(今江蘇邳縣北)會盟。

壽夢年老時,遇到和老祖宗古公亶父一樣頭疼的問題。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季札是壽夢四子中最知書達禮、仁愛賢明,因而深得壽夢的寵愛,壽夢想要把王位傳給季札,可是季札不肯接受。於是壽夢臨終前 ,把兒子們都叫到身邊,並囑咐長子諸樊,王位一定要兄終弟及,以便最後傳到季札的手中,諸樊感泣而應。吳王壽夢二十五年(魯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九月,壽夢去世 ,諸樊繼位。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春秋吳王壽夢戈

三、逃讓王位--賢讓嫡長

壽夢在位共計二十五年,他的國君生涯可以用三件大事來概括:

其一,公元前584年,他接待了楚亡臣屈巫,使吳國士兵學會了車戰和陣法,從此開始與楚國為敵;

其二,公元前576年,他遣使參加晉國召集的鐘離之會,把吳國的觸角漸漸伸入中原;

其三,公元前561年,他在去世前夕,準備把王位傳給兒子季札。

王位當然要傳給自己的兒子,但問題是,季札並非長子。在壽夢寵愛的四個兒子中,季札排行老四(這四個兒子並非同母所生)。

歷史在此處完成了一個久遠的輪迴,祖先曾經面對的難題,幾乎分毫不差地擺在了壽夢面前。不過情節不同的是,老四季札對王位沒有興趣,堅決不接受,壽夢只好立了長子諸樊。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壽夢傳位

公元前560年,諸樊登上吳國王位之初,即向季札表達了讓位的意思。季札再次拒絕,為了表示自己心意已決,他乾脆捨棄家室財產跑去種地,諸樊只好作罷。

但是季札的行為並沒有讓諸樊死心。

公元前548年十二月,諸樊率軍伐楚,中箭而亡。臨死之時,諸樊特地留下遺命:王位不傳於子,而傳於二弟餘祭。諸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按次序兄弟相傳,最終非傳給季札不可!

餘祭在王位上只坐了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國伐越國時,曾捉獲一批俘虜,其中一個砍斷雙腿後,被餘祭任命為守門之吏——很可能守的是水門,因為他還負責看守船隻。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任命。當餘祭前往視察船隻時,守門人殺了他。

此時,第二次弭兵之盟已經過去兩年,北方終於迎來渴盼已久的和平局面,卻把無休止的戰亂丟給了南方。吳國面對的敵人,不僅有楚國,還有日漸強盛起來的越國,這是一個十分不利的局面。所以老三餘眜登上王位之後,立即派遣季札北上,遍訪北方諸侯,一則自己初登王位,理應與諸侯行聘通好,再則恐怕也有意試探諸侯,是否願意繼續夾擊楚國。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吳國王位傳承圖

附:吳國於前586年稱王,共傳七任王,立國一百一十四年(前586-前473)。

首任王:吳王壽夢,在位執政二十五年(前586-前561)。

二任王:吳王諸樊,在位執政十三年(前561-前548)。

三任王:吳王餘祭,在位執政四年(前548-前544)。

四任王:吳王夷昧,在位執政十七年(前544-前527)。

五任王:吳王州於(),在位執政十二年(前527-前515)。

六任王:吳王闔閭,在位執政十九年(前515-前596)。

七任王:吳王夫差,在位執政二十三年(前596-前473)。

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北上

四、出使國--指點叔孫豹

吳國與北方諸侯通使,這還是第一次。季札到達北方,是在公元前544年夏秋之際。

時光的沙粒緩緩漏下,一代新人正在慢慢地替換掉舊人。季札出使北方前一年,冬天,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姬洩心去世,其子姬貴即位,是為周景王;數日後,楚康王羋昭卒,在位共計十五年,其子羋麇即位,是為楚郟敖——這是個奇怪的名號,“郟”為其死後所葬之地,而“敖”據說有酋長之意。同年離世的,還有遠在北方之北,遊離於國際風雲之外的燕國之君燕懿公,其子姬款即位,是為燕簡公。

而在季札北上的那一年,死去的國君,除了他哥哥餘祭,還有衛獻公姬衎,其子姬惡即位,是為衛襄公。

一代代君主生生死死,最具個性的時代卻早已過去,等到季札踏上北方的土地,已是春秋時代的後期。

季札訪問的第一個國家,是魯國。魯為周公姬旦之後,受周室虞、夏、商、週四代之樂舞,禮儀完備,最稱文明。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從未涉足北方的南方人,對中原諸侯的內政外交異常瞭解,常常一針見血地道出某事的問題所在,並且準確預測出事件的走向。

季札在魯國停留期間,曾與大夫叔孫豹(叔氏宗主)有過一次交談。這個叔孫豹可不簡單,就是他提出了“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季札當面提醒叔孫豹,說他心地善良,卻不善於識人,恐怕因為用人不當而遭受禍害。但不幸的是,叔孫豹後來還是因為識錯了人,被他自己的私生兒子害死。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指點叔孫豹

五、觀樂議政--指點江山

在魯國這個煌煌禮儀之邦,季札有幸聆聽了純正、完整的周室音樂。他一邊欣賞,一邊評論,那些華美而準確的言辭,被後世奉為藝術評論之先聲。

樂工首先歌唱的是《周南》與《召南》,這是一種以樂曲伴奏的絃歌,其詞後來收錄於《詩經》,為“風”之首二篇,其中《周南》的第一首即是著名的《關雎》。季札聽後評論道:美哉!此王業奠基時之音樂,人民辛勞,卻無怨言。

樂工又歌《邶風》《鄘風》與《衛風》。邶、鄘、衛三國分佈於故殷都朝歌四周,用以監視殷商遺民,因此被稱為“三監”。周成王姬誦時,三監叛周,周公姬旦平定叛亂後,三監統一併入衛國。在《詩經》中,《邶風》《鄘風》《衛風》共計三十九首。季札聽畢,讚歎有加:美而深沉,憂而不困,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個樣子,這大概是《衛風》吧!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樂工又歌《王風》,即東周洛邑王城之樂曲。在《詩經》中,《王風》共計十首,第一首即是哀憫周室衰微的《黍離》,其聲甚悲。季札評論道:美哉!雖有憂思,而無驚懼,這恐怕是周室東遷之後的音樂吧。

樂工又歌《鄭風》,季札嘆道:很美,但是多有男女瑣細之事,民眾如何忍受?大國之中,鄭國恐怕要先亡吧。誠如季札所言,《鄭風》二十一首,大半都在歌詠男女情事,卿卿我我,貪戀痴嗔,熱烈而纏綿。

樂工又歌《齊風》,則令季札肅然起敬,讚不絕口:美哉,泱泱乎如大風!堪為東海之表率,必定是太公的國家吧,國運真是不可限量啊!

樂工又歌《豳風》,季札評論道:美而博大,歡樂而不過度,莫非是周公東征時的音樂?季札所聽到的,很可能是《豳風》中的《破斧》與《東山》。

樂工又歌《秦風》,季札說道:這是西方之夏聲;夏即大,而且大到了極致,這應該是周室故土的音樂。季札所言不虛,秦人佔據周室舊地,民間的樂曲自然也會繼承下來。

樂工又歌《魏風》。這個魏就是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之魏。季札嘆道:很美啊,音樂抑揚浮動,粗獷而又婉轉,歌詞所述雖然艱難,但容易推行,若再以德行為輔助,就可以成為賢明的君主了。

樂工又歌《唐風》,季札評論道:思慮很深啊!莫非是陶唐氏帝堯遺民所作?否則,為何如此憂思深遠?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呢?

樂工又歌《陳風》,季札聽出了不祥之音:國家無主,豈能長久?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對於《檜風》與《曹風》,季札則不發一言。他很可能是用沉默表達自己的不喜歡。

“國風”歌畢,樂工又歌《小雅》,在《詩經》中,這是規模極龐大的篇章,計有八十餘首,不知樂工為季札演奏的,是哪一首或哪幾首,但他顯然被深深打動了:有哀思而不三心二意,有怨恨卻不形諸語言,這定是周德衰微時的樂章;唉,先王的遺民還是有的啊!

《大雅》則讓季札精神為之一振:寬廣和美,抑揚曲折而不失剛健正直,定是文王之德!

當《頌》的音樂響起,季札體驗到了無與倫比的享受:已經到極致了!他用一連串雖然抽象但卻美不勝收的詞語表達了自己由衷的讚歎: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還觀看了周室的舞蹈。

對於《象簫》與《南籥》,季札說:很美,但是略有遺憾。

看了《大武》,則不吝讚歎:太美了,周朝興盛時,就是這樣子吧。

《韶濩》乃商湯時的舞蹈,商湯伐夏桀,開創了商朝,季札雖以商湯為聖人,但似乎又覺得商湯伐夏桀是以下犯上:如聖人那般弘大,尚且有所慚愧,看來聖人也不易做啊!

《大夏》則是夏朝開創者大禹時的樂舞,季札評論道:真是好啊,勤勞卻不自以為有德,若非禹,還有誰能做到?

季札觀賞的最後一段樂舞,是相傳出於虞舜之時的《韶簫》,可謂古老。季札從《韶簫》中感受到了何謂至善至美,他顯得十分激動:已經到了德之極致了!太偉大了!像天空一樣無所不覆,如大地一般無所不載;盛德到了頂點,不能再有所增加了,足夠了;即便還有其他樂舞,我也不敢再聆聽、觀賞了!

心滿意足的季札離開魯國,東北而行,抵達齊國。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出使各國

六、出使國--指點晏嬰

在齊都臨淄,季札見到了齊國大夫晏嬰,這是他此次北方之行,見到的第二個重要人物。所謂“重要”,對季札而言,並非僅只地位與權勢,還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或許比季札年長几歲。公元前556年,晏弱病逝,晏嬰繼任為齊國上大夫。當季札見到他時,齊國剛剛從一場殘酷內亂中緩過神來——公元前545年,齊國的鮑氏、高氏、欒氏聯手攻伐慶氏,齊相慶封逃奔吳國,新任吳王餘眜使其居於朱方(吳邑,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季札自然是知道齊國這場內亂的,他叮囑晏嬰,當務之急,是趕緊把封邑和政權交還公室,如此才能免於災難:齊國的政權必將有所歸屬,而在有所歸屬之前,禍難將不得止息。

晏嬰回去一想,覺得季札說得有道理,沒過多久就通過陳無宇將封地和權力交還給公室。結果十二年後,齊國發生“欒、高之亂”,晏嬰因為無權無地,得以置身事外,倖免於難。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七、出使鄭國--指點子產

季札離了齊國,折而向西南,到達鄭國。季札雖比子產年長不少,但兩人一見如故。在新鄭,子產厚遇季札,季札則諄諄告誡:鄭國現在的執政太過奢侈,災難很快就會來臨,執政之位終將落到你的手裡;你若執政,應該遵禮而行,謹慎處事,否則,鄭國就會陷入衰敗之境。當子產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裡不禁萬分悵惘。

季札出使不到一年後,鄭國有勢力的幾家公族就互相鬥起來了,國君軟弱,無力制止他們。起初,執政的伯有派遣子皙出使楚國,遭到後者的拒絕。子皙說,現在楚國與鄭國關係怎麼惡劣你還派我去,這不是讓他們殺我嘛!伯有強硬地說,那沒辦法,你家世世代代搞外交的,你不去誰去!子皙更為蠻橫,說:可以去的時候就去,不可以就不去,跟世代搞外交有什麼關係!但伯有還是堅持要他去(也許他真的想借此除掉子皙!),子皙惡氣橫生,就要發家兵去殺了伯有,經其他大夫從中調解,雙方的血拼才暫時得以避免。但過了不久,嗜酒昏愗的伯有又跟國君提出派子皙去楚國,憤怒的子皙聞聽之後即刻帶著家兵直奔伯有家,伯有不備,醉中倉皇出逃,逃到許地清醒過來,也召集起自己的家兵殺回來,兩家混戰,最終伯有被殺死在羊圈旁邊。政治的混亂、執政的淫昏和大夫的橫暴由此可見。伯有死後,子產果然被任命為執政的大夫,有了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在鄭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如作丘賦、鑄刑書等等,使得鄭國的政治走上了革新的軌道,他“不毀鄉校”的包容之舉和宏論,也成了史上的一段佳話。但是,子產死後,鄭國又迅速陷入混亂,不久便被滅了。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八、出使衛國--指點孫林父

在衛國,季札見到了蘧瑗、史狗、史魚、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人。季札說:衛國多君子,不會有什麼大患的。這些君子,後來大都在《論語》中露過面,孔子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極高。果然衛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一直是平安無事。

下一站,便是北方諸侯的盟主晉國了。

季札一行自衛都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西行,過戚邑(在今濮陽市北)時,想在那裡住一晚。

戚邑是衛卿孫林父的封邑,而孫林父並非善類。他曾在公元前559年殺掉衛國群公子,將衛獻公姬衎逐出衛國,另立公孫姬剽為君,即衛殤公。公元前547年,衛大夫寧喜殺姬剽,將衛獻公姬衎自齊國迎回,孫林父則據戚邑而叛。由於孫林父與晉國的大夫們交情深厚,故而晉國率諸侯助之,最終逼使姬衎將衛國西鄙的大片土地“封”給了孫林父。及至季札抵達衛國時,姬衎剛剛過世數月,尚未安葬。

此時,城中忽然傳來不合時宜的鐘聲,讓季札十分不解:奇怪,這一位得罪了國君,僥倖得活,害怕還來不及,怎麼有心鐘鼓之事?更何況,衛國之君尚未安葬,他居然在此時尋歡作樂!

季札不再停留,離開戚邑,繼續前行。

後來,孫林父聽說了季札的話,至死不再聽任何音樂。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九、出使晉國--指點叔向

當季札終於到達晉都新田,他一定感受到了霸主之國的赫赫威嚴。自晉文公重耳稱霸至今,倏忽已近百年,其間世事紛紜,干戈擾攘,晉國雖然也曾有過低落的時刻,但堂堂大國之氣度卻從未丟失,它始終是北方最為強大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了晉國的強大,南方的楚國才始終不能將黃河下游平原上的諸侯們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季札已經依稀看到,晉國的霸業已是強弩之末,它正在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六卿們的強大和公室的日漸衰微,與魯國的三桓專權毫無二致。對於自己十分喜愛的三個人——趙文子趙武、韓宣子韓起、魏獻子魏舒,季札評論道:晉國之政,一定會落在這三家手裡。

當然,季札最感意氣相投的晉國人,是叔向。臨別時,他對叔向說:晉君奢侈,多有良臣,大夫們也都十分富有,這不是什麼好事,晉國的政權總有一天會歸於私家;你為人耿直,喜歡直話直說,這很危險,應該想辦法使自己免於災禍。

從魯國到晉國,從叔孫豹到叔向,季札像一個先知冷冷預言著那些國家的未來,又像一個兄長,對他喜愛的每一個人放心不下,反覆叮嚀。這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季札、叔孫豹、晏嬰、子產、叔向,有如閃耀的星辰,為這個冰冷、晦暗的時代,投下幾縷微弱而堅韌的光亮。

當時楚、吳、越被稱為蠻夷,但蠻夷中卻出了季札這樣一位聖人。他對周朝禮樂的研究之深,估計當世無人能及,至少是橫掃魯國的;他的識人之明,預言之準,也是冠絕一時。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掛劍

十、季札掛劍--誠信重義

季札返國時,再次路過徐國(嬴姓之國,在今安徽省泗縣一帶)。他要完成一個心願,北上過徐時,徐國之君曾經盛情款待季札。言談舉止間,季札感覺到徐君對自己的佩劍很感興趣,但卻羞於啟齒相求。出使北方上國,寶劍是他作為使者的憑證,不便當時贈予,季札心想:等我完成使命返回時,再把佩劍贈送給徐君吧。然而,等到完成了出使任務,季札特地回到徐國贈劍,但徐君已經去世。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掛劍

站在徐君墓冢前,季札頗感淒涼。他解下寶劍,掛在了冢邊的樹上。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何必如此呢?季札答:“徐君高尚,雖然喜歡寶劍,卻不明言,但我內心早已許諾將寶劍贈他,雖然他已經去世,但我不能因為人死了就違揹我的內心啊。”

徐人感激季札,為之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季札的掛劍誠心,代表了誠信的最高境界。一句:“心許之。”尤為動人,有這樣的朋友,徐君死而無憾吧!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掛劍

掛劍臺,又名季子掛劍臺,位於徐州泉山區雲龍山的之麓(新址),旁邊有一塊高大的青石做成的石碑。碑的中間刻著"掛劍臺"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側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故",下聯是"脫千金劍兮掛丘墓",上邊的橫聯是"踐信泉臺"。掛劍臺是徐州的著名古蹟之一。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子掛劍臺

十一、季札讓國--四讓州於

公元前527年,吳王餘眜去世前,再次表達了傳位於季札的意思,而季札再次以遠遠躲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吳國人“兄終弟及”必使季札為君的夢想徹底落空了,他們只能立餘眜之子僚為君,即後世所謂的吳王僚。

公元前515年春天,吳王僚決定乘楚國喪君之機,起兵伐楚。為了試探北方諸侯尤其是晉國、齊國的態度,季札再次踏上了北方的土地,而那時,叔孫豹、子產和叔向都已經不在人世,惺惺相惜的故人,只剩下晏嬰。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像

十二、季札葬子--孔子觀禮

當季札在齊國完成出使任務,準備踏上返程時,隨行的長子逞不幸去世,屍首無法運回南方,季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就地安葬。那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葬禮——一方小小的土坑,死者身著平日的衣服;靈柩放下後,以土封之,略高於地面;季札袒露左臂,右繞墳塋而行,一邊行,一邊大聲呼號,三次而止。在異鄉的土地上,望著那座高不過膝的小小墳塋,季札說:骨肉終將歸於塵土,這就是人的命,但魂氣是哪裡都可以去的,哪裡都可以去啊!

當時孔子正在齊國,聽說此事,馬上決定帶著弟子前往觀摩,這是歷史記載中,季札和孔子唯一的會晤。這一年,季札63歲,孔子38歲。季札葬子,孔子觀禮,一南一北,聖賢之會,是吳文化與中原文化衝撞的大事件,也是中華文明的關鍵時刻。季札是禮樂的化身,禮樂是儒學的根基,所以說季札是“儒家的先驅”。季札葬子遺蹟,亦稱“孔子觀禮處”,時至今日,仍然在接受後人的憑弔。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孔子觀禮處

十三、季札讓國--五讓闔閭

季札懷著淒涼的心情回到吳國時,姑蘇城已經換了主人。就在他出使北方的這段時間,諸樊之子公子光派刺客專諸殺死吳王僚,自立,即後世所稱的吳王闔閭。闔閭以位讓,季子不受,先哭王: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然後承認了新的國君: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季札從大局出發,肯定了公子光的合法性,光正式即位,史稱吳王闔閭。季札退隱延陵,在舜過山下繼續他的躬耕生活,終身不入吳國。成為吳越文化的始祖。

第二年,吳王闔閭又派刺客要離殺死吳王僚之子慶忌。季札或許沒有想到,自己的讓國之舉,竟然間接地釀成了後輩們的自相殘殺。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子延陵王像

十四、大義救陳--再度出山

季札退隱延陵,在舜過山下過他的躬耕生活。然而92歲高齡時,他又一次站上歷史舞臺。前485年,孔子在《春秋經》上寫下三個字——吳救陳。《左傳》的記載的故事如下:這年冬季,楚將子期伐陳,延陵季子救陳。季札對子期說:“吳楚兩個國家的君王都不講道德,為了自己的霸權將陳國這些小國爭來搶去,但這些國家的人民有什麼罪過呢?我請求你退兵,這樣可以成全你的有德而愛民的美名。”隨後,季札和子期先後撤離戰場。季札此行,是輕裝簡從,以理服人。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子82歲再度出山

十五、季札去世--孔子題銘

吳王夫差十一年,季札在這一年大義救陳,回來後一病不起而去世。《史記》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後,舉國哀悼,消息傳到魯國,孔子久慕季札賢名,特派學生子游持自己所書簡前往憑弔。季札的墓在離故居王甲莊9裡之處,建廟立碑,碑文相傳即孔子派子游帶來的簡,分兩排書,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碑當時刻為兩塊,另一塊豎立於江陰申港(相傳為季札常往之地,又說是他的出生地)。其時,吳國出使中原各國,以及各中原國來吳的使者謁拜季札墓,要從雲陽驛進9裡,很不方便,奏請吳王批准,又在雲陽驛複製了一塊碑。這樣,世上即有三塊“十字碑”。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孔子親書碑銘

在春秋那個棄義逐利的時代,人們放下道義,在刀光劍影中,在陰謀、算計、流血裡爭得個你死我活,你方唱罷,我登場。唯有如此卓爾不群的季札,顯得光彩照人。幾千年來,這位聖賢的高尚德行一直被後人所追憶、推崇備至。

司馬遷評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賢人季子

十六、附:延陵季子(季札)大事年表

【前 576 年、魯成公十五年,吳王壽夢十年】 1 歲。

季札出生。始祖后稷,遠祖泰伯、仲雍,為吳王壽夢之第四子。是年,吳國與魯、晉、齊、宋、衛、鄭等國會盟於鍾離。

【前 559 年、魯襄公十二年,吳王壽夢二十五】 16 歲。

吳王壽夢希望季札繼位,季札以遵循周禮惟有辭讓。吳王壽夢只得改立長子諸樊。

【前 560 年、魯襄公十三年,吳王諸樊元年】 17 歲。

《春秋左傳·襄公十四年》 :吳子諸樊既除喪,將立季札。季札辭曰: “ 曹宣公之族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 ‘ 能守節 ’ 。君,義嗣也,誰敢奸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才,願附於子臧,以無失節。 ” 固立之,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前 551 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吳王諸樊十年】 26 歲。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 · 孔子世家》說。

【前 549 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吳王諸樊十二年】 28 歲

孔子之父梁紇卒,葬於防山 ( 今曲阜東 25 裡處)。孔母顏徵在攜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前 548 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吳王諸樊十三年】 29 歲。

諸樊去世,餘祭繼位,封季札與延陵。季札由此號曰“延陵季子”。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札封地鳳凰臺

【前 543 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吳王餘祭三年】 32 歲。

齊慶封奔吳,吳厚待之,慶封屢屢為吳蒐集情報。

【前 544 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吳王餘祭四年】 33 歲。

季札出使中原,歷聘魯、齊、鄭、衛、晉等國,及歸,掛劍徐丘。吳王餘祭被看守船隻的越國俘虜殺害,餘眛即位。是歲,孔子八歲。

【前 542 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吳王餘眛二年】 35 歲。

屈狐庸聘於晉,趙文子問及延陵季子。

【前 531 年、魯昭公十一年、吳王餘眛十三年】 46 歲。

吳國滅州來。州來成為季札除延陵之外的又一個采邑,自此季札又稱為 “ 延州來季子 ” 。

【前 527 年、魯昭公十五年、吳王餘眛十七年】 50 歲。

餘眛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讓, 歸延陵。吳人立餘昧子州於,號為吳王僚。

【前 522 年、魯昭公二十年,吳王僚五年】 55 歲。

伍子胥奔吳,公子光陰謀納士,欲襲王僚。

【前 516 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吳王僚十一年】 61 歲。

孔子在齊國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按:孔子論樂,往往與季札觀周樂時所評如出一轍。)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季子文化公園

【前 514 年、魯昭公二十八年,吳王僚十二年】 62歲。

吳國在楚國國喪期間攻楚,公子蓋餘、燭庸領兵在外,季札出使中原。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季札長子逞之死,季札在齊魯邊境,嬴博之間葬子。孔子聽說後,帶弟子前往觀禮。

季札使還至吳,闔閭以位讓,季子不受,曰: “ 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季札從大局出發,肯定了公子光的合法性,光正式即位,史稱吳王闔閭。季札退隱延陵,在舜過山下繼續他的躬耕生活,終身不入吳國。

【前 512 年、魯昭公三十年、吳王闔閭三年】65歲。

吳王闔閭攻徐,孫武將吳。

【前 493 年、魯哀公二年、吳王夫差三年】 84 歲。

吳王夫差遷蔡國定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

【前 489 年、魯哀公六年、吳王夫差七年】 88 歲

孔子厄於陳蔡,楚昭王召之,入葉,遇葉公子高。返衛,遇隱者。

【前 490 年、魯哀公七年、吳王夫差八年】 89 歲

吳向魯徵百牢,魯使子貢說之,吳王夫差以文身反詰。

【前 485 年、魯哀公十年、吳王夫差十一年】 92 歲。

季札救陳。歸來後去世, 葬於上湖之中,申浦之西。孔子手書 “ 於戲有吳延陵君子之墓 ” 十字,以為憑弔。此十字刻於碑石,故季札墓碑又稱 “ 十字碑 ” 。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江陰申港“延陵季子”季札墓

每逢農曆四月十三是季子的死祭,每年的這一天,申港地區的居民,包括周圍常州、江陰的居民,都要到這兒來祭拜,瞻仰季子墓,形成在江南相當規模的集場,並連續五天。

天蚨園之季子——被譽為古今“完人”,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

江陰申港“延陵季子”季札墓

擴展閱讀: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