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安阳为啥叫“安阳”?铜冶、水冶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你知道这些吗?如果你还不了解,请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安阳为啥叫“安阳”?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安阳的四个老城门分别在哪儿?

安阳老城城墙长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外砖内土,并开设四个城门。东门叫永和门,南门叫镇远门,西门叫大定门,北门叫拱辰门。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民国二十一年元月又开建新安门(民称之为小西门),从此安阳共设五门。南门北门对峙,东西二门相错,何故?安阳民传,因安阳地处黄河之故道中,如果东西两门正照必会引起黄河搬回老家之灾。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罢了。由于东西两门相错,所以东、西两条大街也就不相照了。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安阳老城街道名称的来历,主要有八类。

一以领袖的名字命名。1933年《续安阳县志》载,今东、西、南、北大街当时分别称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

二是以知名度高的人家姓氏命名。如林府、姚家胡同、丁家巷。

三是尊崇古代官宦而命名。如冠带巷,“冠”者帽也。此巷曾有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任举人等高官显贵居住。小颜巷因明朝一代名儒、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光明正大、出处中正、学粹才醇,素有小颜回(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之美誉而得名。

四是为褒奖那些慈善为本,济困扶危,道德高尚的人命名。例如洛阳府的命名就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当地官府为了褒奖洛阳书生重情重义,就把济困扶危,道德高尚的安阳老人居住的夹道命名为洛阳府。

五是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南门东、北门西、东南营等。

六是以集市和生产作坊命名。如鱼市街、竹竿巷等。

七是以街道曲里拐弯的形状和距离命名。如鹅脖巷、梯家胡同、大夫铃街、下凹街、短街等。

八是以主要建筑和设施命名。如东、西钟楼巷、白塔寺、戏楼后、大寺前、铁狮口等。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三官庙地名的由来

三官庙,是个村名,也有一条三官庙大街,但你未必就知道有一个三官老爷庙,确切地说,三官庙就是三官老爷庙的简称。

那么,何为三官?据道教称,“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尧,掌天文,主持赐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持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治水利,主持解厄。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他们的生日分别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十五日是、下元十月十五日。

三元大帝中。天官赐福是最为人们熟悉的。过年时买一张“天官赐福”年画贴在墙上作为装饰。画上的天官雍容华贵,三绺长须,面容慈祥,红袍玉带,手持如意。携带的五个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象征着多福长寿,为人们所喜爱。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铜冶、水冶地名的由来

铜冶镇

安阳县铜冶镇以镇政府机关驻南铜冶村而得名。南铜冶和与其紧相邻的铜冶东街是两个非常古老的村庄。东魏时可能在这里炼过铜,据《北周地理志》引《冥报记》云:“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铜。”这里说的邺下,是指古邺城及其附近地方。东魏时的邺城有北城和南城二部分,南城在今安阳市区北偏东15公里处,距今安阳县北界仅1公里。西山当指今安阳县西北部之山。

墟发掘出的大量铜器来看,商代这里就可能炼过铜。殷王宫殿内铸造铜器使用的铜,不一定都是来自外地。既然东魏时西山上还能采到铜,则商代当更容易采到,铜冶可能为殷商时的冶铜场。

北宋时已有铜冶和南铜冶二村名,据《邺乘》记载北宋村名中,伦掌管统村已有铜冶,鲁仙管统村有南铜冶。这时的铜冶当为今天的铜冶东街,南铜冶为今天的南铜冶,都是冶铁重地。元代改称铜冶镇,仍为冶铁重镇。

明代,铜冶镇复称铜冶村。这时的铜冶可能指一个村,也可能指两个村,而总称铜冶。

清代为铜冶、北铜冶和圪道村。据清乾隆年间《安阳县志·村名》记载,铜冶一带有北同冶、同冶村和圪道村。这里的“同”字是个白字。当为“铜”。铜冶村为今南铜冶,北铜冶为今铜冶东街的铜冶桥,圪道村为今铜冶东街的一条小街。民国22年的《续安阳县志》载当时的行政区划有南铜冶乡,并含铜冶东街和铜冶桥。这时的圪道村变成了铜冶桥的一条小街而匿名了。

分为南铜冶和铜冶东街2个村,铜冶桥属于铜冶东街。

安阳为啥叫 “安阳” ?身为安阳人一定要知道!

水冶镇

是安阳县水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据《魏书·食货志》载:其铸铁为农器、兵刃所用。然以相州牵口冶为工,故常锻炼为刀,送于武库。这是说相州牵口冶的铁器制造业技术最高,质量最好,魏国兵器库中的刀,主要由牵口冶制造。这里的牵口冶就是今安阳县水冶。

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重要的冶铁基地。《邺乘·地理志》在安阳县中记载说:“水冶,周回二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深一尺,阔一步半。泉水东北经十里入于洹。”这里所记载的“水冶”,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地名,它是炼铁场地的一种工程设施。这种设施是引珍珠泉的水作为动力,来鼓风炼铁。用水力来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炼铁的产量和质量。这种冶炼,当时称作水冶。居民在这里定居后,形成村落,仍沿用“水冶”一名。于是水冶又成了村名。《邺乘》载北宋村名中,新安管统11村,有水冶村。这时在水冶村是否还冶铁,史无记载,直至金代今水冶处仍为水冶村。金后期成为辅岩县治所。不过辅岩城不在水冶村,而在水冶村东北今阜城村外。在水冶附近出现了水冶村、西城村、辅岩镇3个地名。这时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辅岩镇即故辅岩县城,即今天阜城村的东半部分。西城村当在辅岩城西城墙外,即今天阜城村的西半部。

自明代以来,辅岩镇和西城村就消失了,却又出现一个“府城村”名来。这个府城村是辅岩镇和西城村合而为一,取辅岩的首字和西城的末字“辅城”作为新村名。后来“辅”字谐音为“府”,又谐音为“阜”。这就成了今天的阜城村名。辅岩镇的地位明显下降,而水冶的地位却逐步提高。由前可知,宋、金、元三代水冶皆称村,而明代水冶却成了集。《邺乘》安阳县明代市集,有“水冶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年的《安阳县志》载村镇市集,都有“水冶镇集”,可见清代水冶已称镇了。民国期间的《续安阳县志》载乡镇村名也有水冶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