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初投資阿里巴巴的不是國內企業?

三鳴一郎


阿里巴巴第一次融資是1999年,融資的機構是高盛和新加坡TDF等,融資金額是500萬美元,當時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不像今天這樣百花齊放,大家對互聯網的認可程度比較低,而且國內的風投機構幾乎沒有,接著,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當時機構一致不看好互聯網,中國的有錢的企業如國企更不可能承擔巨大風險投資互聯網,當時的阿里巴巴拉來了軟銀的投資,2000年阿里完成第二輪投資,軟銀領頭,同一年騰訊差一點把QQ賣給了深圳電信數據局,因價格原因沒有談攏而告吹。接著2004年阿里巴巴的第三輪融資軟銀繼續領投,軟銀通過兩輪投資的8000萬美元,持有了阿里巴巴超過30%的股份,市值千億美元以上。中國的投資進入阿里巴巴是在阿里巴巴已經在市場上名企響亮的時候,這個時候投資的獲利已經很少了。2012年中投、中信資本、博裕資本、國開金融投資了阿里巴巴美股上市前的融資。阿里巴巴在創業初期肯定是優先在國內尋找投資機構,無奈當時的投資機構不理解阿里巴巴的模式,不理解電商的模式。

阿里巴巴融資歷史如下

  • 第1輪1999年10月,融資金額500萬美元,投資機構有:高盛、新加坡TDF等

  • 第2輪2000年2月,融資金額500萬美元,投資機構有:軟銀、新加坡TDF、富達、匯亞基金、瑞典AB等

  • 第3輪2004年2月,融資金額8200萬美,投資機構有:軟銀、新加坡TDF等。

  • 第4輪2005年8月,融資金額10億美元,投資機構有:雅虎,兌換阿里巴巴集團39%的普通股,並獲得35%的投票權

  • 第5輪2007年11月,融資金額15億美元,香港港交所上市

  • 第6輪2011年9月,融資金額20億美元,投資機構有:美國銀湖、俄羅斯DST、新加坡淡馬錫、中國雲峰基金

  • 第7輪2012年8月,融資金額43億美元,投資機構有:中投、中信資本、博裕資本、國開金融、 美國銀湖、俄羅斯DST、淡馬錫

  • 第8輪2012年9月,融資金額220億美元,美國上市


互金圈


阿里巴巴不找國內公司投資,對這個問題要分兩個階段來看。在公司創立初期,阿里融資很困難,無論國內的銀行還是其他投資機構因自身的短視把馬雲看成是“瘋子”“不切實際”而杜絕了他,阿里選擇軟銀也是無奈之舉;同樣的境況馬化騰也一樣遇到過,國內四處碰壁才最終選擇了南非的投資商。另一個階段就是公司成長起來了,公司的市值成為了天價了,一些投資機構和銀行都非常後悔,再想加入“摘桃”可門檻提高了,“當初的瞧不上變成了當今的高攀不起”。

無論在創立初期和成長後阿里都沒有選擇國內的投資商,原因都在國內投資商本身。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的投資商缺乏長期的戰略眼光,特別是對市場的未來預期缺乏準確判斷。這與國內經濟中長期而又普遍存在的“一切向錢看”“快掙錢、掙快錢”的大眾心態有直接關係。這種心態已經嚴重的影響著我國文化傳統的傳承、扭曲了正常的商業生態。做任何事情不問過程、不問技術,總是巴巴地先扒看結果:能掙多少錢、啥時能回本?近十幾年來小貸等影子銀行盛行,其中近幾年出現的所謂互聯網金融P2P如“校園貸”,就是“掙快錢”最典型的事例,欺詐手段之惡劣如同搶劫。

投資商若仍堅持著“快掙錢、掙快錢”的原則,所投資的企業就沒法從容地進行技術開發和模式創新,產品技術也不能發揮“工匠”精神進行精雕細刻。沒有了創新和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就沒法讓消費者滿意,企業就走不多遠,打造“百年老店”就是奢望。但在企業倒閉之前投資商按照資本運營的基本套路已經通過上市和股權轉讓已經套現離場了。所以,做企業的要有“實體情懷”、堅持自己的“初心”不忘、具有特質的人來幹。只靠玩資本的人來做實體的乏有成功的案列,倒是反面教材很多,如最近頻繁出事的大平臺和國內知名的企業品牌,直接的原因都是按資本運營的思維來做實體造成的。實體經濟若沒有了核心技術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做的再大也是“軟體”。

阿里不讓國內投資商加入對國內的資本教訓深刻。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創新在不停地迭代,機會隨時都有。所以,不改變“快掙錢、掙快錢”的思維,不著眼研究產業的未來戰略,不具備堅韌精神和遠大胸懷,失去投資阿里這樣的遺憾仍會天天有。一些具有長遠市場價值的企業仍會向世界尋求資金,而不會僅僅盯在國內。


Ukola瞭望哨


阿里巴巴上市前,國內風投公司很少,或者說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風險投資公司。風投是近幾年才在中國興起的,目前盈利狀況都不理想。中國也缺少權威專業的評級公司,風投完全是憑公司自有力量對項目進行評估,風控沒把握好就會導致項目失敗。再加上融資難,公開募集資金又不被也許,只能在小範圍集資,資金成本很高。很多好企業都是找國外的風投公司運作,最終也是選擇在國外證券市場上市。國內風投公司的項目運作能力也遠不及國外的風投公司,目前由國內風投運作的項目鮮有成功案例。記得阿里巴巴上市前,有人向我推銷阿里巴巴的股權,9塊多錢一股,我當時不懂,還把人家當作騙子打發了……


生命是個過程


阿里巴巴集團的情況並非特例。在中國互聯網巨頭中,騰訊就是這樣,百度是這樣的,新浪也是一樣,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外國投資發展的。在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得到國內投資者的大力支持,因此最終他們不得不為外國人工作。

我經常聽到國內投資者抱怨中國沒有好公司。但是,為什麼他們很少見到中國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呢?除了需要大力提高早期開發,中期扶持的專業能力,以及後來支持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國內投資者需要解決最迫切的問題!

發達國家的成熟投資者都知道,獲得更高回報的大多數投資都需要耐心。 “這通常是第一次談論愛情,婚姻,懷孕和產前教育。”最後,它已經成熟。著名投資者巴菲特一直追求的六項投資原則之一就是“長期投資”。他單個項目的平均投資週期超過8年,至少3年和5年。

孫正義在阿里巴巴的首次投資已經持有14年,在2001年和2003年的兩次互聯網業務低谷期間,阿里巴巴幾乎沒有今天了。如今,看到孫正義等外國投資者獲得如此高的回報,國內投資者(包括許多知名投資者)應該吃“酸葡萄”還是“嫉妒恨”?


智慧城市研究


阿里巴巴當時並非不想找國內的投資,而是在尋找投資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投資機構,根本看不清互聯網發展的未來。當時的互聯網環境還遠不及今天這樣普遍,能讀懂互聯網未來脈絡的企業家屈指可數,所以誰能看懂互聯網的未來,誰才是真正的掌握未來,而軟銀孫正義做到了這一點。


創業陣線


那時需要懂行的人、有遠見的人、能識別千里馬團隊的人、有實力的人、敢賭一個巨大的未來機會的人、敢於一起創造新商業世界和版圖的人⋯⋯來投資。

畢竟之前都找了幾十家國內外風驗投資機構都沒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