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初投资阿里巴巴的不是国内企业?

三鸣一郎


阿里巴巴第一次融资是1999年,融资的机构是高盛和新加坡TDF等,融资金额是500万美元,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不像今天这样百花齐放,大家对互联网的认可程度比较低,而且国内的风投机构几乎没有,接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当时机构一致不看好互联网,中国的有钱的企业如国企更不可能承担巨大风险投资互联网,当时的阿里巴巴拉来了软银的投资,2000年阿里完成第二轮投资,软银领头,同一年腾讯差一点把QQ卖给了深圳电信数据局,因价格原因没有谈拢而告吹。接着2004年阿里巴巴的第三轮融资软银继续领投,软银通过两轮投资的8000万美元,持有了阿里巴巴超过30%的股份,市值千亿美元以上。中国的投资进入阿里巴巴是在阿里巴巴已经在市场上名企响亮的时候,这个时候投资的获利已经很少了。2012年中投、中信资本、博裕资本、国开金融投资了阿里巴巴美股上市前的融资。阿里巴巴在创业初期肯定是优先在国内寻找投资机构,无奈当时的投资机构不理解阿里巴巴的模式,不理解电商的模式。

阿里巴巴融资历史如下

  • 第1轮1999年10月,融资金额500万美元,投资机构有:高盛、新加坡TDF等

  • 第2轮2000年2月,融资金额500万美元,投资机构有:软银、新加坡TDF、富达、汇亚基金、瑞典AB等

  • 第3轮2004年2月,融资金额8200万美,投资机构有:软银、新加坡TDF等。

  • 第4轮2005年8月,融资金额10亿美元,投资机构有:雅虎,兑换阿里巴巴集团39%的普通股,并获得35%的投票权

  • 第5轮2007年11月,融资金额15亿美元,香港港交所上市

  • 第6轮2011年9月,融资金额20亿美元,投资机构有:美国银湖、俄罗斯DST、新加坡淡马锡、中国云峰基金

  • 第7轮2012年8月,融资金额43亿美元,投资机构有:中投、中信资本、博裕资本、国开金融、 美国银湖、俄罗斯DST、淡马锡

  • 第8轮2012年9月,融资金额220亿美元,美国上市


互金圈


阿里巴巴不找国内公司投资,对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在公司创立初期,阿里融资很困难,无论国内的银行还是其他投资机构因自身的短视把马云看成是“疯子”“不切实际”而杜绝了他,阿里选择软银也是无奈之举;同样的境况马化腾也一样遇到过,国内四处碰壁才最终选择了南非的投资商。另一个阶段就是公司成长起来了,公司的市值成为了天价了,一些投资机构和银行都非常后悔,再想加入“摘桃”可门槛提高了,“当初的瞧不上变成了当今的高攀不起”。

无论在创立初期和成长后阿里都没有选择国内的投资商,原因都在国内投资商本身。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投资商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特别是对市场的未来预期缺乏准确判断。这与国内经济中长期而又普遍存在的“一切向钱看”“快挣钱、挣快钱”的大众心态有直接关系。这种心态已经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文化传统的传承、扭曲了正常的商业生态。做任何事情不问过程、不问技术,总是巴巴地先扒看结果:能挣多少钱、啥时能回本?近十几年来小贷等影子银行盛行,其中近几年出现的所谓互联网金融P2P如“校园贷”,就是“挣快钱”最典型的事例,欺诈手段之恶劣如同抢劫。

投资商若仍坚持着“快挣钱、挣快钱”的原则,所投资的企业就没法从容地进行技术开发和模式创新,产品技术也不能发挥“工匠”精神进行精雕细刻。没有了创新和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就没法让消费者满意,企业就走不多远,打造“百年老店”就是奢望。但在企业倒闭之前投资商按照资本运营的基本套路已经通过上市和股权转让已经套现离场了。所以,做企业的要有“实体情怀”、坚持自己的“初心”不忘、具有特质的人来干。只靠玩资本的人来做实体的乏有成功的案列,倒是反面教材很多,如最近频繁出事的大平台和国内知名的企业品牌,直接的原因都是按资本运营的思维来做实体造成的。实体经济若没有了核心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的再大也是“软体”。

阿里不让国内投资商加入对国内的资本教训深刻。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创新在不停地迭代,机会随时都有。所以,不改变“快挣钱、挣快钱”的思维,不着眼研究产业的未来战略,不具备坚韧精神和远大胸怀,失去投资阿里这样的遗憾仍会天天有。一些具有长远市场价值的企业仍会向世界寻求资金,而不会仅仅盯在国内。


Ukola瞭望哨


阿里巴巴上市前,国内风投公司很少,或者说那时候根本就没有风险投资公司。风投是近几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目前盈利状况都不理想。中国也缺少权威专业的评级公司,风投完全是凭公司自有力量对项目进行评估,风控没把握好就会导致项目失败。再加上融资难,公开募集资金又不被也许,只能在小范围集资,资金成本很高。很多好企业都是找国外的风投公司运作,最终也是选择在国外证券市场上市。国内风投公司的项目运作能力也远不及国外的风投公司,目前由国内风投运作的项目鲜有成功案例。记得阿里巴巴上市前,有人向我推销阿里巴巴的股权,9块多钱一股,我当时不懂,还把人家当作骗子打发了……


生命是个过程


阿里巴巴集团的情况并非特例。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中,腾讯就是这样,百度是这样的,新浪也是一样,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外国投资发展的。在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得到国内投资者的大力支持,因此最终他们不得不为外国人工作。

我经常听到国内投资者抱怨中国没有好公司。但是,为什么他们很少见到中国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呢?除了需要大力提高早期开发,中期扶持的专业能力,以及后来支持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国内投资者需要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成熟投资者都知道,获得更高回报的大多数投资都需要耐心。 “这通常是第一次谈论爱情,婚姻,怀孕和产前教育。”最后,它已经成熟。着名投资者巴菲特一直追求的六项投资原则之一就是“长期投资”。他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周期超过8年,至少3年和5年。

孙正义在阿里巴巴的首次投资已经持有14年,在2001年和2003年的两次互联网业务低谷期间,阿里巴巴几乎没有今天了。如今,看到孙正义等外国投资者获得如此高的回报,国内投资者(包括许多知名投资者)应该吃“酸葡萄”还是“嫉妒恨”?


智慧城市研究


阿里巴巴当时并非不想找国内的投资,而是在寻找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投资机构,根本看不清互联网发展的未来。当时的互联网环境还远不及今天这样普遍,能读懂互联网未来脉络的企业家屈指可数,所以谁能看懂互联网的未来,谁才是真正的掌握未来,而软银孙正义做到了这一点。


创业阵线


那时需要懂行的人、有远见的人、能识别千里马团队的人、有实力的人、敢赌一个巨大的未来机会的人、敢于一起创造新商业世界和版图的人⋯⋯来投资。

毕竟之前都找了几十家国内外风验投资机构都没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