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子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會造反嗎,最後他舉兵造反朱允炆的理由是什麼?

資訊生活ln


如果朱標沒有早亡,我個人認為朱棣是不敢起兵的。

朱標是一個仁善的人,仁講仁義,善,人很善良。朱標是朱元璋的大兒子,生於亂世,又勤於實踐,因此有很強的政務能力,並且他為太子二十多年,早已有他自己的勢力。

如果他接班,順利登基為帝。以朱標的地位,他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乃是正統血脈,而朱棣是庶出,而且朱標無論人品和威望,都要強於朱棣,唯一不如朱棣的地方或許是帶兵打仗吧!

朱允文為帝,朱棣可以說我這小侄子不懂事啊,身邊有奸臣,我要清君側!但如果是朱標做了皇帝,朱棣沒有任何清君側的藉口,朱標是他的大哥,是正統血脈,需要你個庶出的弟弟來清君側?那麼造反也就無從談起了。並且朱標為帝,他是很仁善的,不會似朱允炆那樣刻薄寡恩,朱標和朱棣關係本也不錯,所以朱棣也沒必要造反,那麼或許歷史上也就沒有永樂皇帝了,更沒有永樂大典了。





九叔趣談


前言,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即便會造反,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標和朱允炆不同,朱標優勢太多了。


一,如果朱標不早逝,朱棣會造反嗎

1..首先,朱標是嫡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接班人,13歲時,朱標被封為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因此朱標有絕對的正統性,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次子朱棣,因此這點來說,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2.其次,25年的儲君生涯,使朱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這點是朱棣不能比擬的,畢竟,朱元璋是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在培養,朱標成年以後,朱元璋給予了朱標大量處理政務的機會,而且朱標不僅是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綜上所述,朱標無論是在皇位繼承上,還是在能力經驗上都是朱棣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只要朱標這個老大哥在,朱棣想造反還得掂量掂量,即便強行起兵,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二,朱棣舉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沒有如果,事實就是朱標的早逝,朱允炆的繼位,加快了朱棣造反的進程,如果說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反朱允炆可謂是理由充足。

1.首先,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朱棣既非長子又非嫡子,你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無人支持,相反,朱允炆確是隔代皇位相傳,也就是說,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元璋對外發布的聖旨寫得很清晰“皇孫世嫡,富於年齡,正位儲極,四海繫心”,但是,作為次子的朱棣可就不滿意了,兄終弟及,他認為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於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個詬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諸王,不但有三衛的府兵,甚至還有封地的財政,政務管理權,藩王權利的巨大給朱允炆執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朱允炆因此決定消藩,並且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朱棣一看形勢不對,於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終靖難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標,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朱標還健在的話,朱棣不敢造反的原因除了正統以外,朱標能力出眾,早早就替朱元璋處理政務,在軍中,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一旦朱棣造反,必將群起而攻之。相反,朱允炆年紀尚幼,資歷不足,在軍中朝中也無威望,而且朱允炆書生氣十足,也沒有治國經驗。相反,朱標過逝以後,朱棣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對於書生氣十足的小輩子侄,還是十拿九穩的,況且,朱棣有勇有謀,相當善戰,此消彼長,朱允炆和朱棣對比差距明顯。《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這一句很明顯了,朱元璋對燕王朱棣評價甚高。


唯戀無名


風華史為您解答。

由於這是道假設題,我們先看看真實歷史,再來評判。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逢藩必反。封建封建,分封建制,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清有三藩之亂。反而是沒分封的秦、宋、元三朝沒有地方割據勢力作亂。

朱元璋北驅韃虜,建立大明後,全天下分封二十五個王,這樣就相當於給帝國埋下二十五顆定時炸彈,也可以說朱允炆純粹是被朱元璋四大坑坑死的,這是其一。

而朱棣起兵造反,在大一統朝代,成功只此一家。與其說朱棣雄才大略不如說建文帝不作死就不會死。朱棣反的根本原因是削藩,但同樣是削藩,朱允炆的削法真是極品。

歷史上,兵部尚書齊泰提出削藩先取燕王朱棣,可朱允炆就不,他聽從翰林學士黃子澄的建議來了個騷操作:先對朱棣親兄弟周王朱橚下手,敲山震虎,給勢力最大的朱棣下馬威。

朱棣好歹戎馬半生,鎮守大明北疆,是嚇大的?

當時建文帝派李景隆率軍一路向北,明面說法抵禦蒙元,卻突然折返開封,抓住周王朱橚後就送去雲南當野人,過程近似偷襲。耍小聰明失大義,其他藩王怎麼想?

朱棣開始其實並沒有反的準備和打算。講真,此人最多驕橫,心機還算不上深沉,不然在皇宮後花園也不會戲耍朱允炆,拍他後背說上句你小子也有今天這樣的話,要命的是這都給朱元璋看到,最後反而在朱允炆的求情下逃過一劫。

在建文帝再以不足稱道的小事削齊王與代王后,朱棣乾脆送他的兒子們到南京為質,交出兵權以示順從。要這是以退為進之策,他現在就不該交出兵權!

道衍和尚是朱元璋指派給朱棣誦經祈福的高僧,這是第二坑。這個道衍卻一直勸說朱棣造反,甚至可以說朱棣下定決心起事也有道衍的功勞在內。畢竟風險太大,削藩最多沒權,要造反全家老少性命朱棣也不得不掂量。

但朱棣肯定也有佈局,比如北方諸將多為其舊部,盤根錯節,這是威懾朝廷別亂來的舉措,不然後來朱棣起事北方諸將投降者眾,而不是諸將應者景從。

直到湘王被逼自焚,朱棣意識到朱允炆是想要命來的,他開始裝瘋賣傻暗中準備了,這時也是見招拆招,還真沒下定決心反。

真正讓朱棣下定決心造反是由於北平都指揮使司張信的告密,朝廷要來抓他來了。起事時也比較倉促,王府內人心惶惶並且剛開始僅僅八百府兵!

後來都知道,朱棣打著“奉天靖難”也就是清君側的理由,這是朱元璋《皇明祖訓》給朱允炆下的第三大坑: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如果沒這個理由,朱棣起事名不正言不順。別小看這個,滿清入關都要打個幫崇禎報仇的幌子,美國打伊拉克都要找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遮羞布。這理由非常關鍵,表明咱們都是幫皇帝或者一起打壞人的,戰場上你投降也無損大義,大明百姓牴觸情緒少。

關鍵是朱棣造反眾藩王支持,特別是奪了寧王的朵顏三衛。就算這樣,三年靖難之役朱棣也多次遇險,結果朱允炆一句迂腐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二軍陣前不得傷害朱棣,從而逢凶化吉。

朱棣打仗一衝前面建文軍就束手束腳了,再者以一國之力那麼大的優勢打個藩王都輸,只能說天命真不在建文,而朱棣靖難成功確實有不少運氣成分在內。

當朱棣登基之後,他繼承了朱允炆的削藩,可看看人家是怎麼削的?

可不是一個個削,削藩先削權!這才是溫水煮青蛙的正確打開方式。眾藩王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咱們都一樣倒黴。

那麼回到問題,朱標若在,即使同樣削藩,可以說朱棣吃了雄心豹子膽都不敢反,為什麼?

朱元璋是把朱標當成帝國接班人一樣培養,老師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常遇春、湯和、劉伯溫、藍玉等一大批開國功臣就是東宮或已相當於東宮幕僚,這才真正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軍政都擁有巨大威望,群臣擁戴,佔大義綱常。

朱標本人也是相當有能力,朱元璋多疑,但朱標始終是最信任的一個,當然不可能毫無保留信任。朱標二十二歲時就“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朱元璋在外打仗經月不回,而朱標監國在後方把偌大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治政手段了得,百姓信服。

朱標多維護自己的兄弟,朱元璋的兒子們皆服這個帶頭大哥。最是無情帝王家,一個兩個不能說明什麼,但皆服我寧願相信朱標本身手腕了得,恩威並重。

很多人說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不和,朱標多次觸怒朱元璋。朱元璋好殺,而朱標往往維護這些人,使得朱元璋不快。其實只從朱權以仁厚之名,獲得巨大擁護威望這樣一個結果來看,這壓根就是父子倆演雙簧,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朱權要真這麼“操蛋”不計後果頂撞朱元璋,依朱元璋的暴脾氣不把他削成人彘那也得削太子之位!

藍玉曾經提醒過朱標要防朱棣,朱標定記在心裡,當時不好動作。不過以這樣的人物上位,不可能看不到設藩的害處。但以朱標的執政經驗、巨大威信和掌控力,哪怕不顧情面直接削,哪怕不用削藩先削權這套,哪怕先不剪除朱棣北方黨羽削,試問朱棣又怎敢反?

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能看不出造反在朱標面前分明是毫無勝算之舉?

又回到真實歷史,在朱元璋心目中,武統江山,仁治天下,自己打下的大明還是需要有人守的。

由於朱標早逝,所以朱元璋寧願選擇儒懦的朱允炆而不選擇燕王朱棣。朱元璋為保證朱標之子朱允炆上位,擔心鎮不住藍玉、馮勝、湯河、傅有德等一大批悍將,大開殺戒,這也側面說明朱標的能力,但也導致朱允炆靖難中沒有什麼名將可用,這正是朱元璋給朱允炆挖的最後一個大大的坑!

我是風華史,用心對待每一個問題,皆為原創,曾為一個問題連配62張圖。歡迎關注吐槽,俗話說燕過留聲,戳個爪印再走哈^^。


風華史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首先我得答案是——不會。

為何呢?理由如下:



第一,朱標是嫡長子

在古代,皇位的繼承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選賢不選長”,另外一種則相反,“選長不選賢”。第一種的話相對來說要好一些,因為它著重考慮的是繼承人的才能,說白了就是誰有能力,皇位就是誰的!但是這種方式也能常常使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而不擇手段。

所以周代以後就開始了“嫡長子繼承製”。當然了,在古代眾多朝代中,也並非都是嫡長子繼承皇位,例如唐太宗就不是長子。但是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所考慮的,當然是長子繼承。

而朱標是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長子,其地位可見一斑。而朱棣並不是嫡出,所以自然不是考慮的對象。在皇位繼承這件事上,其地位就高於朱棣,人們對他的認可度也比較高。



第二,朱元璋賦予給朱標的認可度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從很早的時候就將朱標擬定為自己日後的最佳繼承人,從小便開始培養其朱標。在朱元璋心裡,朱標才是日後大明帝國的皇帝,而朱棣只是自己的第四子,雖然他具有雄才大略,但其本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還是沒有朱標高。

早知道,朱元璋認可也就是大臣們的認可。所以,朱棣就算是再有本事,他也無法撼動這個當了幾十年儲君的大哥朱標。



第三,朱棣和其他兩位哥哥形成的關係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朱棣真的取代了朱標,那個他的兩個哥哥,秦王和晉王會怎麼樣呢?他們會不會也和朱棣一樣發兵反叛,去和他爭奪皇位呢?

你還別說,這種情況還真的就存在。

在朱允炆繼位以後,朱棣一開始也沒有發生變亂,而是表現得十分乖巧,但是他的兩個哥哥死後,他便發動了“靖難之變”。所以從這裡我們能看到,朱棣和兩位哥哥之間是存在平衡的,但如果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那麼朱棣便有了起兵的理由和勇氣!



綜上所述,朱標若順利繼位,那麼朱棣則不敢起兵反叛。


方圓文史


皇帝是誘人的,寶座是襲人的。漢景帝削藩時,曾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時,也一再重複這句話名言;康熙削藩時,也一再複復這句名言。

從某種意義上,不要說朱標活著了;就是朱元璋活著,在諸王勢力已形成之際,想削奪他們的兵權,也得小心加小心。因為宗族勢力壯大加之權力慾的不斷膨脹,溫情就顯得異常無力,理智也會蕩然無存。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何況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歷史上無數事例可以證明。漢武帝征戰匈奴,所向披靡,驕悍的匈奴聞之色變,但仍然震懾不了兒子的反叛。史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卒。.....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四市人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

唐太宗,一代帝王,開創貞觀盛世,海內承平,四海為之臣服。面對帝王寶座,他的兒子齊王、太子李承乾依然敢於造反。史載:“祐與燕弘亮等謀,射殺萬紀,支解之。左右勸祐遂發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發,私署左右上柱國,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託東、託西等王,斥庫貲行賞,驅人築堞浚隍,繕甲兵。”“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李世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建文帝削藩之所以失敗,絕不只是因其輩分小,資歷淺,威信不足,而是因為其削藩策略不科學,又急不可耐,況功臣在朱元璋時盡失,朝廷對諸王的威懾力不夠,這樣的削藩策略及節奏,歷史上的哪個帝王也無法避免。從這層意義上,朱標不死,如果他敢像建文帝那樣急不可耐的削藩,諸王當然會造反了。甚至而言,就算朱標有計劃、有策略的緩慢削藩,能不能避免戰爭,都是個未知數。

西漢初期,諸侯王分封更甚,諸侯王勢力遠比明朝強大,然經過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艱辛努力,並且付之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徹底完成削藩大業,維繫了中央集權統治,國家得以穩定統一。

歷史的例證不勝枚舉,在此不再贅述。歷史總是在驗證,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沒有對錯,只有科學的制度體系下的平衡,只有政治利益體的均衡,才能維繫封建家族統治秩序。

朱棣起兵,口號為“奉天靖難”,誅除朝廷奸佞之臣,其實大家都明白,朱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寶座。古代中國皇權講求正統,文人講求委婉,故此看起來是清君側,實為清君。靖難之役成功後,建文也因一場大火不知所蹤,朱棣便在群臣的配合下,導演了一場歷史上經常演繹的勸進大戲,並在祭拜太祖陵前宣佈上位,已成就其正統的美名。正因為如此,歷史才多了一位開創輝煌盛世的帝王,他創造的豐功偉績遠非正統皇帝所能及。


知天道應民心


我想燕王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朱標是朱棣的大哥,在朝堂之上威望很高,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


而且分封的諸王,包括朱棣都對朱標很服氣,即使朱棣膽大包天真的起兵造反,估計很快就會被鎮壓。

如果朱標不早逝,朱元璋也不會大肆殺戮功臣,那時候朝堂上人才濟濟,朱棣更不敢反

朱標如果能夠順利繼位,那麼朱元璋也不會除去像藍玉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曾經為朱標留下了一個人才濟濟的文管武將團隊,要不是朱標死了,朱元璋也不會輕易的殺了藍玉等功臣。

而且朱標治理國家很有經驗,他如果下令削藩,肯定不會這麼急躁。朱棣當時起兵造反,就是因為已經被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畢竟在朱棣之前,已經有五位藩王被削去爵位,還被幽禁南京,而下一個動手的目標就是朱棣,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不造反,要不然下半輩子只能苟延殘喘了。

如果朱標還在,那情況就會不一樣,就算是削藩,朱標的手段也會比較溫和,不至於激起藩王直接造反,就像是朱棣登基之後,他的削藩方法就很成功。


總的來說,朱標對待自己兄弟不會那麼狠心,而且只要不是危急朱棣的生命安全,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朱棣起兵時,打出的旗號為:清君側,靖國難

不管如何,起兵總要有個合適的藉口,朱棣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有些合法性,就以奉天靖難為藉口,朱元璋曾經在《皇明祖訓》規定如果朝中出現奸臣,藩王可以帶兵入京靖難。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稱建文帝身邊的黃子澄和齊泰是奸臣,他起兵的行為是想要匡扶社稷,清剿君王身邊的奸臣。

但是藩王要進京靖難,首先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朱棣自然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畢竟這也不過是他用的藉口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清君側,靖國難。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靖難之役。


東方大史


1.人世間好多事都是逼出來的。朱棣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如果朱標繼承皇位,以朱標的閱歷仁慈和對國情及諸位弟弟的瞭解,應該不會斷然採取消藩政策,至少不會那麼生硬地推行消藩政策,朱棣也就沒有了‘’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自然也就不會造反了。果真如此的話,明朝乃至中國以後的歷史很可能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2.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法定繼承人,朱棣異母兄。自幼隨宋濂學習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在朱元璋刻意栽培下,很早就參與國事,是朱元璋心目中皇儲第一人。

3.朱允炆,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後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朱允炆登極時年21歲。朱允文年輕,儒雅,靦腆,而他的三位老師,雖都是飽學之士,但都是些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導致消藩失敗。

4.其實,朱棣具備造反的一切條件,甚至早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唯獨缺少藉口。

首先,實力最強。燕王駐守北平,面對的明朝最大的敵人北元。其軍需準備,戰爭經驗,軍事才能,軍心士氣都在諸王之上。其次,建文帝消藩,事實上違背了朱元璋封藩的本意,給造反留下了口實。第三,建文帝對被消藩後貶為庶人的諸王安置不妥,引起皇親不滿和朱棣的恐懼。第四,朱元璋殺功臣,使建文帝手下沒有戰將,減少了朱棣造反的顧慮。第五,朱棣有勇有謀有野心。第六,朱棣一方上下同心。在這種形勢下,朱允炆及其手下文臣,不能審時度勢反而一再逼迫,甚至企圖暗中抓捕朱棣,致使朱棣忍無可忍,正好以"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為理由起兵造反。

5.回望朱棣在位的政績,應該說他功大於過。其在外交、文化、政治、經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鄭和下西洋,與海外諸國來往密切,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弘揚了國威,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此可見,朱棣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大國君王的風度。他當年造反,未必就是壞事。




臥雲軒之歲月如歌


朱元璋太子朱標去世後,其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成功繼位。僅僅3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永樂皇帝,朱允炆則消失了去蹤成了一個迷。當年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還敢造反嗎?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以前還事業還沒有成的時候就著重培養他,隨著勢力擴大又請了很多大儒指導。其他兒子的教育相比朱標差得遠。

朱元璋稱帝同時,毫不猶豫的冊封朱標為太子。而且還把愛將常遇春的女兒許配給他作老婆,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此藍玉與朱標的關係非常好。

朱元璋位的中期,朱標的執政能力已經比較成熟,開始接觸一些中心的權利,換成其他人敢碰朱元璋的權力,朱元璋會立刻翻臉的。

不要感覺朱標是一個軟弱的人,他對北方的朱棣已經有所防範。藍玉經常在北方作戰,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時,藍玉提醒朱標注意“北方的燕王。”

公元1392年,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直接跳過了剩餘的兒子們,直接冊封寶貝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在朱標去世時,名將傅有德、馮勝、湯和和新一代的藍玉都還在。他對兒子朱標有信心相信能夠穩定局面。但孫子朱允炆根本鎮不住那些驕兵悍將。為了保證孫子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朱元璋開始一輪大清洗。

藍玉、馮勝、傅有德先後被殺,就連一些戰功赫赫的中級將領也被殺掉。朱元璋此舉本來是為了保證孫子能夠順利繼位,但是他其實給朱允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燕王朱棣長期在北方與蒙古軍隊作戰,手下自然擁有一批猛將以及戰鬥力強悍的軍隊。朱標還是太子時,朱棣屬於有賊心沒賊膽。但是到了朱允炆繼位之後,朱棣則開始了實際行動。因為老父親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將領殺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耿炳文。

如果當年朱標沒有英年早逝,具備駕馭這些名將的能力,那麼多強將領肯定還會活著。北方的朱棣在準備造反時,就不得不考慮是不是朝廷的對手。

最靠譜的歷史發展就是,朱棣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藩王,然後歷史按照朱標的軌跡發展。至於還會不會出現1644年的問題,這個實在難說。


藍派862


我認為會造反,但是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待問題,應該從當時的大環境考慮,朱棣天生就是一個不安份的人,有著一顆熾熱的、不安於現狀的、蠢蠢欲動的心,即使朱棣個人能壓下造反的心,姚廣孝也會把他點燃,並且越燒越旺,姚廣孝是那個時代一顆璀璨的星,天生就是為了造反而生,且不圖任何功名,朱棣需要姚廣孝,姚廣孝也需要朱棣。

太子朱標從小仁厚,出身正統,功臣元老一直認可且支持,文官集團受儒家影響,全部支持嫡長子朱標,《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這段話可以看出,朱標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很有威望。

所以我認為朱棣會造反,但是太子朱標有主角光環加持,又有自己的班底,繼位是名正言順,深得人心,有實力強勁,幾乎是天下歸心,朱棣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幾乎沒有,枉費姚廣孝一番心機而已!

但歷史沒有假設,飯後笑談,僅供消遣。




鵝黃衫


如果朱標不早逝,順利登基,朱棣反的可能性極小。

朱標是朱棣的哥哥,性情仁義,有堅實的基礎。兄弟之間向無矛盾。朱標繼位,因兄弟關係,不會立即削藩。朱棣無反的理由。而且朱棣也曾表示認從朱標為帝。

在朱元璋的兒子當中,朱棣能力最強。用朱元璋的話說,朱棣最象自己。他是有意立朱棣為接班人的。但按禮制,太子死,應立太子之子。所以最終立了朱允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詔,朝中若出現奷臣,諸王大臣可以助君清除之。這為之後朱棣造反留下了口實。

二,朱棣雄才大略,能征善戰,對立其侄一事心存不滿,有取代之心。但其並無把握,是道衍和尚堅定了其心。

三,朱允炆削藩是正確的舉措,但操之過急。操之過急,又原於黃子澄和齊泰二庸臣的謀劃。朱棣造反,有一半原因是被逼迫的。

據資料記載,朱允炆先削了周王,湘王等五王的爵位,又派人監視,收捕燕王府人,最後竟要抓捕燕王朱棣,朱棣由是起兵。

而朱棣造反,公開的理由就是,朝中出現了奷臣,他遵奉太祖朱元璋的遺訓,入朝除掉奸臣,為皇帝"清君側"。

這個理由有點勉強,但也並非毫無道理。

朱棣固然能征善戰,但以一藩之力,

抗戰全國兵力,還是相當困難的。如果不是朱元璋生前為子孫"除刺兒",殺盡了久經沙場的開國功臣,朱棣是很難成功的。從這點上說,是朱元璋成全了朱棣。

靖難之役幾經曲折。

最初,朱允炆令唯一的老將耿炳文統軍。耿炳文是有一定作戰經驗的。他制定的出兵敵後兩面夾攻的策略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出了內奸洩密才沒有成功。之後,他又採取以守為攻的策略,也是正確的。但朱允炆聽信齊,黃二人的意見,催促進兵,結果被朱棣打敗。勝敗兵家常事。如果初戰失敗以後,繼續用耿炳文,還有轉敗為勝的希望。可朱允炆又聽信齊,黃二人,用李景隆取代老將耿炳文為帥,導致了最後的徹底失敗。

李景隆根本不會打仗,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再敗,幾近全殲。但朱棣並非一帆風順,在濟南,他就吃了個大敗仗。

濟南守將鐵鉉,赤膽忠心又智勇雙全。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用盡各種招式,終未能攻克。鐵鉉用詐降計,朱棣險些喪命。朱棣以重炮轟城,轟坍多處,鐵鉉讓軍士在各處掛出"太祖在此"的巨幅木牌,使朱棣不得不停止砲擊。(絕妙高招!),最後,朱棣被迫撤軍。

這之後,朱棣轉戰兩淮,連戰皆捷,競至長江。朱允炆被迫無奈,派人議和。朱棣提出條件,交出齊泰,黃子澄二人,允許其入京祭拜孝陵(太祖陵),然後撤軍回藩。這是朱允炆的最後轉機。如果此時他答應朱棣的條件,即使朱棣別有用心,也難以施展,避免之後的慘禍的發生。但朱允炆一錯再錯,拒絕了朱棣的條件,終至國滅身死,眾臣受戮,朱棣登基。

明惠帝朱允炆是個仁慈的皇帝,也僅是仁慈而已。他重用齊泰,黃子澄,始登基便急於削藩,實在有失明智。任用李景隆為將,是用人不明。李景隆慘敗誤國,大臣諫議正法,他又不肯。是仁慈到了是非不分,甚至枉法的地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明太宗朱棣文韜武略,都勝過朱允炆。其能靖難成功,也屬必然。但他的殘忍暴虐,也實在是駭人聽聞。入城之後,他大開殺戒,盡屠反對他的舊臣。殘殺方孝孺十族,殘殺鐵鉉九族,屠戮景清全鄉人……在殺人這方面,他比其父朱元璋可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有他重用宦官,開了宦官弄權的口子,給後世留下了隱患。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