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为何能坚守钓鱼城二十年之久?为何蒙古军困不死他们?

于无声处34


在南宋抵御蒙古入侵的蒙宋战争中,一座重庆地区的小城——钓鱼城,坚持抵抗蒙古铁骑长达36年之久,并让一位蒙古大汗丧命城下,它是如何做到的?



01 钓鱼城不是一座城,而是一道防御体系

1235年,蒙军大举进攻南宋,一路蒙军剑指四川地区。本来,蒙古铁骑不适合在四川的崇山峻岭中作战。但是,四川的地形又非常特殊,一旦蒙军突破了秦岭、大巴山,四川盆地中,将无人能阻挡他们。

因此,开战以后,疏于防备的宋军被蒙古铁骑轻易突破,他们很快占领了富饶的成都平原。此时,南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正当蒙古人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蒙古大汗窝阔台于1241年突然病死,为了争夺汗位,蒙古人纷纷撤走,给了南宋以喘息之机。

这时,南宋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余玠临危受命,他到任后,将治所放在了易守难攻的重庆,同时广招川蜀豪杰,为抗蒙献计献策。这时,播州安抚使杨文献了保蜀三策,同样来自播州的冉璞兄弟,向余玠提出了依钓鱼山建城,构建山城防御体系的想法。

余玠听后大喜,数年之后,一座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坚城——钓鱼城,出现在了重庆的崇山峻岭之中。而且,余玠还依照钓鱼城的规模,建造了20多座其他的山城,这些山城相互呼应,成为了一道完整的纵深防御体系。



02 蒙军为何没能困死钓鱼城?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领大军南下侵宋。此时,余玠虽然已经去世5年了,但担任合州知州的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就是南宋另一位悍将王坚。

为了加强钓鱼城的自给自足能力,余玠在设计该城时,已经将良田数千亩和四季不断的水源圈进了城中。

王坚守城时,另外凿了几十眼水井,这样就使得城内有了更加充足的水源,有粮有水,即便是蒙军常年围困,宋人也不怕。

而且,王坚还提前挖好了运兵的秘密通道,方便宋军趁蒙人疲惫之时,给予突然袭击,这样,南宋可耕可战、可攻可守,他们不是被动挨打,而是占据了一定的战略主动权。

03 蒙古大汗惨死城下,留下恶毒遗言

蒙古大汗抵达钓鱼城后,将这座山城围得水泄不通,并日夜命人持续猛攻。但钓鱼城的城门,很多都建在悬崖之上,只能通过栈道出入,因此,蒙军一时奈何不得。

更何况,王坚还用隐蔽的地道,对久攻不下、士气低落的蒙军进行偷袭,更让蒙哥火冒三丈。 蒙军先是想出了挖地道的办法,直接挖了一个地洞,直通城内,虽然开始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被宋军给打退。此时天气转热,蒙军不适应南方炎热的天气,瘟疫不断,士兵减员大增。



蒙哥急于求胜,又在钓鱼城外构筑高楼,他亲自上楼,观察城中宋军布防情况时,这正好让城内的守军看见。王坚命令投石机一起发射,向蒙哥打来,这位蒙古大汗被石块击中,负伤回营,不久死于军中。临死前,他恶毒的说:“城破之后,屠城!”


04 钓鱼城如何沦陷?

王坚病死以后,接替他的张珏,也是一位宿将,几次力保钓鱼城不失。直到南宋投降时,蒙军仍然对无法攻克钓鱼城。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个时候的川蜀地区,除了个别像钓鱼城这样的坚城外,其他地区均以在蒙人的控制之下,原来所谓的山城防御体系,已经荡然无存。 而这时钓鱼城地区又经历了连年的天灾,城内粮食欠收,百姓甚至“易子而食”。

无奈之下,1279年,城内的宋军选择了向蒙古投降。而忽必烈也并未遵守蒙哥的遗言,他大度的赦免了城内军民。 毕竟,没有当年那一块大石头,忽必烈怎么能坐上大汗之位呢?


团团文史


钓鱼城之战是南宋在抵御蒙古进攻的重要战役,前后历时36年,大小200余仗,击毙蒙军大汗蒙哥、主将汪德臣,杀伤蒙军无数。此战还直接改变了世界格局,由于蒙哥之死,忽必烈、旭烈兀等各路蒙军主帅回师草原争夺汗位,从此蒙古向亚、欧、非方向的进攻迅速瓦解,南宋也因此获得了二十多年的喘息时间。



但随着崖山海战失败,钓鱼城的坚守再无意义,于1279年投降,被誉为“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能够坚守,并且抵挡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长达36年之久,原因如下:

1.钓鱼城的地形易守难攻



钓鱼城位于合州附近的钓鱼山顶部,地势险要,涪江、嘉陵江、渠江会流环绕,因此钓鱼城只有东面是可以进攻的方向。可是钓鱼山垂直300米,并以石头垒成城墙,甚至延伸至江中,使得蒙军不得不仰攻,一寸一寸啃石头,丝毫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即便占据城池一角,宋军只需集中兵力来个反击,蒙军不是滚落山崖,就是坠入江中。



一旦宋军居高临下发射投石机,投石机的威力加上石头的势能,足以击溃任何想要迈进一步的蒙古勇士。蒙哥和王德臣都是中流石而死。

2.蒙古军队缺乏进攻山城的必要装备

十三世纪,火药技术发展迅猛,但初级的火铳和回回炮,在石头城面前顿时失效,射程不足,即便打中,滚落的石头都能把自己砸得够呛。



蒙哥由四川攻宋,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放弃迂回夔州的策略,一意啃石头。在切断所有外援之后,顿时发现钓鱼城其实是个山城防御体系的其中一环,三江沿岸还有诸如大良坪、平梁山城这样的城寨遥相呼应,蒙军驻扎山脚,实际上陷入宋军各据点的包围中。



宋将王坚率军屡次袭扰蒙军,致使其人困马乏,加上重庆湿热天气,处于山脚下的蒙军更是饱受蚊虫、疟疾之苦,蜀道崎岖加剧了后勤补给的困难,蒙古只得调整进攻方向,绕开钓鱼城防线。

3.钓鱼山有充裕的物资储备



钓鱼山上有丰富的水资源,城中光池塘、井眼就有数十个,加上重庆充沛的降水,真是“水流四季而不断”。据说蒙军围城数月,宋军还从城内抛出两条15kg重的鱼还有近白张面饼,羞辱后勤不济的蒙军,极大地打击了蒙军的士气。



同时,由于山城三江环绕,加上南宋的积极增援,钓鱼城可通过水路获得补给。这一点与之后旷日持久的襄樊保卫战类似,蒙军几乎眼睁睁看着宋军补给进出。

但是随着南宋覆灭,钓鱼城的坚守便毫无意义,加上1279年前后遭遇大旱,城内赖以生存的水源出现危机,在守将王立的带领下,数十万军民向临安方向遥拜后,开城投降。

此时忽必烈以中国皇帝身份建立元朝,对钓鱼城的降民并没有大开杀戒。钓鱼城成为一代传说载入青史。


春秋正义


蒙古是古代的第一恐怖杀神,别人几年才灭国,蒙古人是一周灭一小国,一个月灭一大国,想灭谁就灭谁,就是这样霸道。

可是蒙古人在钓鱼城碰到南宋,扎手了,流血了,丧命了,蒙古大汗蒙哥给打死了,蒙古人惨败收场,退出南方战场,忽必烈回蒙古抢大汗去了,南宋暂时逃过一劫,十几年后才被忽必烈灭亡。

印象中南宋主昏臣奸,文恬武嬉,上上下下逃不过灭亡,偏偏这个弱小的南宋抵御蒙古人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九死一生,缠缠绵绵,不绝如缕。尤其钓鱼城之战,打出南宋军民的血性,打出我大汉的风采。

钓鱼城之战之所以能大胜,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第一,两宋一直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跟辽,西夏,金争斗几百年,虽说败多胜少,却在筑城防御上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可以说,两宋直接打游牧民族,不行。游牧民族攻打两宋也是难上加难。钓鱼城抵抗蒙古入侵,南宋军民有心理和物质双准备。

第二,钓鱼城主将是名将王坚,血性男儿,我大汉英雄。在钓鱼城之战,王坚跟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上下一心。王坚指挥得当,多次身先士卒,带领精锐之师跟蒙古大军血战到底,硬是以几千之偏师,重创蒙古四万主力,击毙蒙哥汗。

第三,钓鱼城易守难攻,主城三面环水,一面建造在花岗岩上,火炮,投石机,放火都没有用。蒙古人的军事实力虽强,武器装备很强大,也没办法,无论多少次围攻,钓鱼城文丝不动。蒙古想用围城饿死钓鱼城军民,可是钓鱼城水源丰富,城里良田千亩,再加上四川天府之国,物资丰富,军民不愁吃喝,何况怕蒙古人屠杀,众志成城,齐心抵抗。

第四,蒙古上下骄傲自大。蒙古兵虽多,却不善攻城,尤其当时是六月炎热的夏天,瘟疫流行,蒙古人根本吃不消。就是这样不利于攻城掠地,蒙古就是不退兵。当时有人跟蒙哥说,钓鱼城这么难攻,没必要死磕,不如分兵,主力跟忽必烈汇合,打长江中下游。蒙哥跟众将不听良言,非要拿下钓鱼城。结果呢,惨败,连命也丢了。

南宋并非不堪一击。

可惜钓鱼城独木难支。

钓鱼城在南宋灭亡后也没被蒙古人打下。

好男儿,王坚。

钓鱼城之战,改变世界历史,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拯救了西方世界,也拯救了中华文明。


俺犀利哥


蒙元征服者残暴城破屠城殆尽,钓鱼城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蒙哥丧命于城下后更鼓舞斗志和决心,水源充足,粮草能维持正常,加之军民同心,令行禁止,加之蒙元四处征讨兵力分散所以一直到南宋亡都还在坚持,最后虽败犹荣。


苍茫大地一棵草


也谈不上围困,准确的说是兵临城下。合川钓鱼城是重庆的门户。重庆并没沦陷。甚至整个三峡地区也还属于南宋。只是现在的四川沦陷,成为攻打钓鱼城的大本营。


勇行万里路


粮草充足,易守难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