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我們與孩子,

打開這個世界的方式

迥然不同,

所以,

我們一直在追趕

孩子前進的步伐。

但是,

我們卻不知道

為何會這樣?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為什麼有的人窮其一生都在抱怨這個世界?

為什麼有的人窮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只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為什麼有的人窮其一生都無法錨定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何方何地,而虛度光陰?

……?

與之相反的是——

為什麼兒童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與熱忱,自發並努力地探索這個世界?

為什麼兒童會自發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中,且充滿夢想,主動學習而樂此不彼?

為什麼兒童會努力嘗試做好每一件事,並從未滿足於自己的進步?

……?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成年人認為兒童幼稚無知,兒童卻認真地以為成年人無所不能。

其實,如果我們用以上成年人與兒童的“三段問”代替二者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的態度與行動,相信有心的你一定會得出一個相反的結論——

相比與兒童,成年人倒更顯幼稚與可笑。

比如,成年人往往習慣於用掌握知識的多少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幼稚,而不是用是否會思考來判斷一個是否幼稚

這就好比我們將知識填鴨進一臺286計算機,因為無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運算,所以它的水平也就到此為止。

如果我們認為兒童對世界、對人生、對價值的行為取向更接近真、善、美,那相對來說,成年人的世界倒是更接近假、惡、醜。

難怪老子會在《道德經》中提到

“復歸於嬰兒”

對此,你可能會想:為何兒童如此,而成年人非也?

或許這是因為人之初的生命狀態更接近於自然的本真,更容易心無旁物而不假思索地執行自然的教化

當後天的教育偏離了這一軌道,大多數人身上就會演化出本文開頭所描繪的成人世界的“三段”狀態。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事實上,從“復歸於嬰兒”這一觀點提出的時間來推算,老子至少要比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早2370年發現人類生命之初的本真與智慧的狀態。

遺憾的是,這一事實至今都未引起大多數父母重新審視兒童和自己。

正是因為成年人在“三段問”中有著與兒童截然相反的狀態,所以我們才會與兒童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

對成人來說,生活更像是一場麻木的競爭;

對兒童來說,生活完全是一種探索的享受。

這兩種狀態直接導致成年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兒童卻事事皆有收穫,事事皆有進步

這至少說明了一個事實——

我們在意識深處打開這個世界方式,決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或稱人生,看待價值的不同,以及結果的不同。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可是,這種打開方式究竟是什麼,打開它的鑰匙究竟在哪裡呢?

其實,這把鑰匙你我他和孩子皆有,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已經把它塵封在自己的大腦深處久久不用,而孩子則如獲至寶,隨時隨地拿出來擰一下這個世界的大門。

這把鑰匙的名字司空見慣,我們都叫它——

好奇

儘管現代科學目前將好奇歸結為人類大腦對事物的概率算法使然,但其中的很多秘密仍未被揭示。

因為我們的意識一直在接收、處理從感覺系統導入的信號,這是人類大腦意識的本能與自我進化機制。

按照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早在19世紀提出的觀點,當人們無聊時,我們就可能開始了不為利益所纏繞的思考。

隨著思考越來越深入,知識順勢而生,智慧初露端倪。

以上這些僅僅是簡而言之,不過由此可見,對世界保持好奇,對自己保持好奇,是一切價值的開端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毫無疑問,一顆強大的好奇心,是卓越學習能力的真正內驅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對學習的強烈的願望。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說的是美國的一個科研機構對孩子進行了長達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擁有“動機天賦(好奇心)”的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各個領域逐漸超越那些僅僅擁有“智力天賦”的人。

因為他們更渴望求知學習,而學到的新知識又成為他們繼續探索解決新問題的資本。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成就感、幸福感更高。

當然,這裡所說的“動機天賦(好奇心)”並非就是“天賦”,而是我們潛移默化教育的結果。

孩子事事皆有收穫,我們卻任憑光陰擺佈,兒童的內驅力源自哪裡?

倘若你想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還需要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

做一個不厭其煩的父母。

如果你孩子的問題層出不窮,那首先恭喜你,但這可能也是對你耐心最大的考驗。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稍安勿躁,耐心與孩子探討他們提出的問題。但你你習慣於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時,就像你信心滿滿地給領導提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結果領導的不懈很可能澆滅你的熱情。

你越有耐心,孩子的思考就越活躍,越有意義。

把自己變成一個無知的父母。

以“這是為什麼”的問題為例,我們有三種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A回答:這是因為……。

父母B回答:你說呢?你覺得呢?你認為呢?……。之後直接給予對或錯的判斷。

父母C回答:我還真不知道,你是怎麼認為的?……。為什麼你會這麼想?……。你是怎麼發現這個現象的?……。

孰優孰劣,一眼見分曉。

把自己變成發問型父母。

發問型父母最能鑽進孩子的大腦,與他們一起感受思考的樂趣。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向孩子提出的問題應當是開放式的問題。

比如你問孩子“喜歡這個繪本嗎”,這是一個封閉式的問題。

如果你問孩子“喜歡這個繪本嗎,為什麼”這就是一個可以引發孩子跟多思考的問題,而且你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回答,提出更多的有意思的問題。

開放式問題的作用不僅僅能讓孩子表達自己,還能讓他們通過思考越來越瞭解自己。

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父母。

孩子常常會向我們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我們卻很難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有趣的問題。

事實上,生活之中處處皆問題,只是需要我們多觀察,多追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比如,我會經常向他提出一些諸如“螞蟻是怎麼找到回家的路的”、“究竟是你的身體聽你大腦的,還是你的大腦聽你的身體的”之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

……。

事實上,在孩子思維啟蒙的階段,生活處處皆課堂,藉助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之心,幫助他們打開這個世界的大門,就是在他們的精神家園播種。

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