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山村獻青春 ——記宜川縣壺口鎮昝家山行政村第一書記吳昊澤

紮根山村獻青春 ——記宜川縣壺口鎮昝家山行政村第一書記吳昊澤

吳昊澤(左一)向村民瞭解民意

通訊員 李文振 本報記者 雷榮

閱讀提示

“作為第一書記,駐村不僅是人駐,心更要駐。”這是吳昊澤一直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話,更是他開展駐村工作的“座右銘”。

作為宜川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派駐到壺口鎮昝家山行政村任職的第一書記,駐村以來,他不辭辛苦,早出晚歸,帶領村“兩委”學習政策,向上爭取立項、資金,對內不斷強化組織引領的功能,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成功走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扶貧戶”的旅遊扶貧路徑。

  黨建激活一池水

坐落於黃河壺口瀑布之濱的昝家山行政村,下轄昝家山、上嶺、蘭家莊、姚家、石棗塬五個村民小組,全村共304戶92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218人),總耕地面積8295畝。因村基層黨組織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單一、基礎落後、群眾住房困難等情況,而陷入了長期深度貧困,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第一書記就像一塊磁鐵,只有把基層黨組織抓起來了,把黨員隊伍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在談及自己的駐村工作秘訣時,昝家山村第一書記吳昊澤笑呵呵地說。

為了重燃昝家山村黨支部活力,激發黨員幹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剛剛上任的吳昊澤就及時把改善村委會辦公條件的想法向宜川聯社黨組進行了彙報。很快,吳昊澤的請求就得到了宜川聯社趙小洲理事長的大力支持,幫助昝家山新建了村級組織活動陣地一處、圖書閱覽室一個,極大地豐富了黨員幹部學習和活動的場所。

同時,按照“分類指導、一案一策”的要求,對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找出病症原因,明確整頓目標,細化整頓措施,做到了分類施治、對症下藥;對班子戰鬥力不強的,加強對政治理論、政策法規、領導方式、致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幹部隊伍的能力素養;對黨內製度不健全的,嚴格落實“三會一課”、鎮村聯合議事日、“主題黨日”、黨員積分管理等制度,進一步理順村“兩委”關係,切實凸顯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旅遊撬來致富金

在沒有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前,昝家山村是壺口鎮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們守著壺口瀑布景區這個“金飯碗”,卻常常要外出打工賺錢。

“堅持把富民強村作為駐村工作的核心任務,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上下足功夫。”吳昊澤不僅是這樣說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

通過走訪調研,吳昊澤發現,昝家山村完全可以依靠離壺口瀑布景區近、來往遊人多的優勢,而發展相關的旅遊服務業。經過與村“兩委”班子商討後,初步形成了“黨支部+旅遊”的發展理念,並通過發展住宿、餐飲、服務等,為群眾尋找增收致富的門路。

“自從旅遊新村建起來以後,我就開辦了這個家庭旅館,現在有7間房子,每天基本都能住滿,一年下來能收入3萬多元。”昝家山村脫貧戶蘭東海高興地說。

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旅遊扶貧模式,昝家山村目前有32戶群眾開辦了家庭旅館,12戶開設了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另外,還有30戶群眾將房屋租賃,提供購物、娛樂等三產服務,直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65人。

目前,昝家山村日接待旅客量增加到400人左右。圍繞旅遊開發,到今年年底,昝家山村的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6萬元,為全村村民共同邁入小康奠定了基礎。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昝家山村還成立了黃瀑人家合作社、壺口古鎮風情園合作社和園隆果業合作社,村民和貧困戶以土地、房屋、勞動力入股,修建了停車場,還有門面房。每年這一項收入能達到16萬元,平均每人有3000元以上收入。

“比如黃瀑人家合作社,按照‘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的模式,吸納帶動11戶36人參與經營,其中3戶11人為貧困戶,月末結算,年底分紅,讓貧困戶不出家門就能實現穩定脫貧。”吳昊澤介紹說。

  山村蝶變育新夢

來到昝家山村,寬闊平整的道路,一座座整齊排列的院落,猶如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很難想象多年前它的道路泥濘不堪、排水設施破舊,被人們諸多“詬病”。

為提升昝家山村村容村貌,吳昊澤積極爭取項目,新修村級道路、通村路、產業路7.5公里,硬化巷道2.25公里,幫助50戶群眾進行了危房改造,易地搬遷5戶,爭取省鄉村旅遊發展項目專項資金52萬元,完成了旅遊廁所、太陽能路燈、綠化苗木等設施建設,持續改善生活環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數。同時,協調縣交警隊10萬元資金,給昝家山村口沿黃公路製作減速帶、安裝攝像頭,保證村民和廣大遊客安全。

“吳書記給我們村辦了很多實事,任職以來,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路燈亮化、道路硬化,豐富了村民文化活動,徹底改變了村子的環境。”昝家山村民們高興地說。

扶貧工作,產業項目帶動是關鍵。為提高村民果樹管理技術,吳昊澤先後聯繫縣果業局、縣農廣校為村民開展果樹管理培訓,提高村民果樹管理水平;聯繫有關部門,為30戶貧困戶搭建了防雹網;聯繫市旅發委,爭取資金2萬元,邀請延安大學教授對近百名村民進行旅遊專業知識技能培訓;聯繫幫扶單位宜川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為昝家山村民發展產業進行金融扶貧,對27名村民進行了集中授信,授信金額達195萬元。

除此之外,昝家山村還十分注重挖掘旅遊、文化和扶貧的內在聯繫,組織成立了壺口鎮民間鬥鼓協會,該協會先後在延安、西安、山西、山東等各地參加演出,特別是參加過黃河頌、黃河大合唱、全國農民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參與了中央一、二、四、七套等節目錄制,多次獲得榮譽。市旅發委高度重視該村以文化帶動扶貧,鼓勵貧困戶積極參加鬥鼓表演,帶動了蘭付學、蘭成立、蘭東海等6名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

“這一系列的舉措改變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條件,提高了村民的整體素質,村民們的精神風貌一改從前。”吳昊澤說,“抓黨建才是促脫貧的正確方式,我們第一書記在長期的駐村工作中,只有堅持黨建引領,把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擺放在首要位置,提升班子、建好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昝家山群眾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