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黨支部+企業+產業+合作社」 黨建引領促脫貧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王勇)“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支部”,延安宜川縣在脫貧攻堅中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惠民生、築和諧”的總體思路,通過“黨支部+企業+貧困戶”、“黨支部+產業+貧困戶”、“黨支部+合作社+旅遊+貧困戶”等一系列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為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如期脫貧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宜川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屬於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截至2018年,全縣有在冊貧困戶1373戶3334人。如何讓他們如期脫貧?宜川縣通過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使貧困群眾“鼓了腰包、見了紅利、得到了實惠”。

宜川縣丹州街道辦王灣村村民張玉成:“通過這兩年,政府+企業給我們幫扶,我們的收入都是在翻倍的收入,今年全家的收入我估計能達到四萬元。”

今年54歲的張玉成,以前主要靠種玉米、打零工,全家一年收入不到一萬元。從2016年起,村上幫助張玉成家建起了四個蔬菜弓棚,加上土地流轉及入股分紅,老張家的收入翻了幾番。如今,全村50多戶村民還從土窯洞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民居。

宜川縣丹州街道辦王灣村黨支部書記張清明:“發展弓棚,我就給做思想工作,黨員帶頭,支部領先。”

王灣村地處宜川縣川道梢林區,受區域氣候影響,村上不適宜發展果業,群眾產業發展滯後,增收渠道單一。幾年前。村上決定發展蔬菜大棚,但當初村民們並不認同。

陝西皖秦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皖秦:“企業主要是給貧困戶一個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勞務用工,通過這些‘三變’改革政策,讓我們王灣的村民年收入增加到3000元以上。”

通過土地流轉,企業注資,如今王灣村的蔬菜弓棚基地已經打造成集生態休閒採摘、牡丹花卉觀賞、度假垂釣餐飲、自然風光體驗、特色民俗新居五位一體的特色園區。

宜川縣丹州街道辦主任科員賈李鋒:“採取這個‘支部+企業+貧困戶’的這麼一種模式,將皖秦實業公司引進來,這樣的話,不僅增加了咱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體和企業的收入。”

如今,弓棚蔬菜已實現了村民全覆蓋,到2017年底,王灣村已實現戶均增收超過一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超過八千元,全村21戶貧困戶全部能夠如期脫貧。

辛戶村位於宜川縣雲巖鎮南部塬區,全村2300畝耕地中,蘋果種植面積就達到了2200畝,是遠近聞名的蘋果專業村。2016年,村上被省農業廳命名為“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

宜川縣雲巖鎮辛戶村脫貧戶劉志平:“有8畝果園。”

記者:“現在收入情況怎麼樣?”

劉志平:“收入一年就是10萬元。”

村民劉志平前幾年因女兒患病不僅花光了積蓄,而且還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外債,成了辛戶村的貧困戶。針對他家的實際情況,2016年,村上給他家新增了6畝平整後的土地,這樣,他家的果園面積增加到了14畝。

宜川縣雲巖鎮辛戶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村上的閒置土地、廢棄的舊莊基地,可利用的土地我們全部利用起來,發展蘋果,就是給咱貧困戶增加他們的土地面積,讓他們按我們的要求,我們的標準去管理、去操作。”

為了解決全村13戶象劉志平這樣的貧困戶,村上先後採取“黨支部+產業”、“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養老”等辦法,通過產業帶動,增加群眾收入,實現自主脫貧。

張延剛:“合作社主要解決了果農的技術、物資供應,以及銷售,技術統一管理,果品的質量基本一致。所以,我們賣蘋果是一口價,貧困戶優先。”

記者:“如果這14畝都掛果的話,效益是個啥樣子?”

劉志平:“那就比現在高多了,收入大概一年能有十五六萬元。”

通過“黨支部+產業”、“黨支部+合作社”的帶動,辛戶村78戶321人實現了人均果園面積6.5畝,人均年收入4萬元,全村13戶貧困戶目前已全部實現了脫貧。

昝家山是壺口鎮有名的貧困村,全村304戶927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3戶218人,在沒有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前,村民們守著壺口瀑布景區這個“金飯碗”,卻常常要外出打工賺錢。

宜川縣壺口鎮昝家村脫貧戶蘭東海:“旅遊開發,我們這有個壺口瀑布,旅遊新村建到這,為群眾老百姓有個來錢的資源,我們這都是統一規劃。”

依託壺口景區資源,昝家山村黨支部,按照“黨支部+旅遊”的發展理念,在各方支持下實施了全村整體移民搬遷,通過發展住宿、餐飲服務等,為群眾找尋增收致富門路。

記者:“現在總共有幾間客房?”

蘭東海:“七間。”

記者:“遊客住的情況怎麼樣?”

蘭東海:“可以。”

記者:“光這一項收入你一年下來是多少錢?”

蘭東海:“三萬。”

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旅遊扶貧模式,昝家村目前有30戶群眾開辦了家庭旅館,12戶開設了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另外還有30戶群眾將房屋租賃給能人大戶,開展購物、娛樂等三產服務。

宜川縣壺口鎮昝家村第一書記吳昊澤:“在我們村支部帶領下,成立了合作社,像村民還有貧困戶,以土地、房屋、勞動力、入股。然後呢修建了停車場還有門面房,每年這項收入能達到86萬元。然後,這個增收每人平均下來有3000元以上。”

為了吸引更多遊客,昝家山村黨支部還挖掘當地傳統的鬥鼓表演技藝,成立了壺口鬥鼓傳習所,吸納貧困戶參與表演,以增加他們的收入。

吳昊澤:“現在我們隊員有一百人左右,其中有6戶都是貧困戶,除了給遊客表演,我們會出去到山西、山東等地表演。然後,光這項收入,每年每個人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目前,全村日接待遊客量增加到400人左右,圍繞旅遊開發,到今年年底,昝家村的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一萬元,為全體村民共同邁入小康奠定了基礎。

宜川縣委書記左懷理:“各級黨組織、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起著‘領頭雁’、‘主力軍’作用。為此。我們始終堅持抓班子、帶隊伍、強基礎、促發展,為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群眾要致富,關鍵看支部。目前,宜川縣共有112個農村黨支部3600名黨員,加上1300名幫扶幹部擰成一股繩,奮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以身作則,帶領著廣大群眾通過蘋果種植、蔬菜大棚、畜禽養殖、旅遊開發等方式,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著堅強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