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記者駐村蹲點日記:春到宜川縣王灣 產業要靠帶頭人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春到王灣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陰 地點:宜川縣王灣村

4月10日,是我在宜川縣丹州鎮王灣村蹲點採訪的第一天。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經過前幾日一場春雨的洗禮,一路上,田野裡飄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

村支書帶頭讓大家“害紅眼病”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在與村民和當地包扶幹部的聊天中,我瞭解到,被群山環抱的王灣村,過去村民依山而居,土地少得可憐。村民們說這個地方是“小氣候”,搞得我一頭霧水,經過一番解釋,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處於河谷地帶,日照和通風都不利,農作物生長很受限制。

靠種植玉米艱難維持生計,每年的收成要看老天爺的“臉色”,王灣人就世世代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向天要飯吃”的光景。

現任村支書張清明從1995年起就開始擔任村幹部,他說,村民們好像過慣了窮日子,在遇到一些新的政策時,大家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拉著不走,打著倒退”。

後來,張清明總結出來一套經驗,那就是要讓老百姓害(當地方言“得”“患”)“紅眼病”,這比苦口婆心的勸導有效多了。

在與張清明接觸過程中,最讓我感慨的,就是他自己本來有發展得很好的產業,但是為了給村民當好帶頭人,他放棄自己經營的石子廠,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搞起了種植業,美國的櫻桃,我國臺灣的桑葚,以及葡萄、草莓、枸杞……只要是可以種植的果樹,張清明都一一嘗試,一個弓棚裡就種植了十幾種不同品種的桃樹。

“我的種植經驗有了,才可以給村民推廣,不能讓大傢伙走彎路。”這個質樸的陝北漢子讓我意識到,如果每一個村子都能有這樣一位帶頭人,那農民的日子就不愁過不好!

兩個女兒出嫁沒要一分錢彩禮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我還結識了55歲的村民張玉成。他有兩個女兒,最大的遺憾是那時候經濟不富裕,沒讓孩子們讀完學業。

近兩年,兩個女兒都遠嫁南方。在結婚的時候,雖然日子並不富裕,但張玉成沒有向兩個女婿要一分錢的彩禮。“我的兩個女兒都是裸婚,作為父母,我只希望她們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這樣我們老人也就安心了。”對於張玉成的這個舉動,女兒倒是並不意外,她們說,這是父親一直以來的承諾。

張玉成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一家四口人擠在一孔土窯洞裡。“一到下雨天就怕,晚上睡覺都睡不踏實。”2017年,因為有政策補貼,他們一家人花1萬元,就住進了100平方米的移民搬遷新房,還種了4個工棚,一年純收入有3.5萬元。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住進了新房,女兒都已成家,有了穩定的收入……我想張玉成的日子過好了,可以高枕無憂享受天倫之樂了。可令我意外的是,2018年,張玉成又利用自己廢棄的窯洞養了11頭肉牛,還安裝了監控,坐在家裡就可以實時觀察牛的活動情況。

老實憨厚的張玉成將現如今的好日子歸因為黨的政策好。他說,還要繼續努力奮鬥,為自己和老伴攢養老錢,不給孩子們添負擔。

华商报记者驻村蹲点日记:春到宜川县王湾 产业要靠带头人

這一席話,令我敬佩。這片廣袤的黃土地上,有多少像張清明、張玉成一樣質樸的農民,他們用奉獻、用奮鬥,默默無聞地耕耘著美麗的人生。(記者:賀秋萍)

瞭解宜川

您可以從這裡

您好

宜川縣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