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今年4月初,102个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比2018年公开的89个中央部门增加13个,重点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支出事项,相应地对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等情况进行了说明。

政府的“紧日子”已然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都会通过哪些方式开源节流呢?又是否会影响到民生呢?

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李克强总理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时的话掷地有声。4月2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2019年预算,吹响了中央带头过紧日子的“集结号”。

“过紧日子”,如何开源节流?

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财政预算收紧,“过紧日子”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识。早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紧日子”怎么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从开源和节支两个方面提出举措,开源措施是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上交利润和收回长期沉淀资金,节支措施是政府机关一般性支出减压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缩3%左右。

节支是指压缩政府自我开支的部分比例。此次公开预算的102个中央部门也给出了答案,比如在“三公”经费方面,财政部2019年预算比2018年减少247.04万元,压缩4.34%、民政部2019年预算比2018年减少26.93万元,下降3.13%、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预算比2018年预算减少1603.04万元,减幅5.57%。

“开源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水涨船高,‘源’来了,‘活水’就来了;第二层意思是在存量的基础上开辟增量,即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征新的税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瑞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现在讲的减税降费主要针对现存税源,未来如果增加新的税源,就要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环境保护税是2018年首次开征的税种,并于1年内实现税收151亿元。房产税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代表们讨论的焦点,能否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尾之年对其开征还需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和法律程序的考证。这也使政府面临怎样做好服务企业和市场的挑战。”

据《中国报道》记者统计,截至4月16日,已有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公开了2019年的财政预算。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税收征管逐步合理化,中央的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地方状况的复杂性,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吃紧窘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源节流“过紧日子”,地方面临的挑战似乎比中央更加严峻。

“经济学界有一种看法,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相比,其手段更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刘瑞表示,“地方政府开源节支的回旋余地相对较小,空间较窄,发行地方债券原则上不属于开源措施,但是一种合理的经济行为。此外,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地方财政。对于双方共同承担部分的支出,中央可以降低地方的支付比例和规模,如果有缺口的话,中央还可以把差额和缺口补上。”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约1.18万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75399亿,增长9%,是近年增幅最高的年份之一,增量为历年最大。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安排15632亿,增长10.9%,并着重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计划转移支付安排2489.05亿,增长14.7%,这对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是一大利好。

“过紧日子”不能“紧民生”

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对中央提出过紧日子的要求,各部门相应对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等情况进行了说明。不少部门主动加码,进一步加大了对其自身“三公”等经费的压减力度。

例如财政部 2019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5450.48万元,比2018年减少247.04万元,压缩4.34%。国家税务总局也介绍,全国税务系统2019年使用中央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是20.4亿元,同比减少了1.5亿元,下降了6.91%。

政府过紧日子,民生会受影响吗?2019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为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要增加对重点领域的投入,提高支出精准度,涵盖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

记者发现,102个公布预算的部门中,与民生、环保等领域相关的预算存在不同幅度的增加。财政部在4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表示,在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的同时,集中财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重点领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比如农林水支出增长14.6%,其中扶贫支出就增长57.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0.6%,其中污染防治支出增长39.8%,自然生态保护支出增长50.1%。

谈到政府预算收紧如何兼顾民生保障时,刘瑞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过紧日子’是指政府自我开支的部分要压缩,能不花的钱尽量少花或者不花,要精打细算。但‘过紧日子’不能妨碍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保障,民生、科技、教育、环保,该花的钱不能不花。”

“民生支出不能少,但也存在压缩空间,要改变粗放型的投入模式,做好精细化管理。把钱花在保障民生上,老百姓能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救助,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就是好的。另外,花出去的钱还要追求一种循环效应,投到一些具备短期效益或者长期效益的生产性项目上去。”刘瑞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道》2019年第5期

采写:《中国报道》实习记者 陈珂

政府的“紧日子”该如何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