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的?

恢復的廣告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這句現如今廣為流傳的話,正是日本人當年侵華時的招牌宣傳語。


從這句話也可以清晰地看出當年日本人對滿清統治者的態度,以及當年日本人企圖割取民心、進取華夏的陰謀。

為什麼日本人對待滿清會有這種態度呢? 在歷史上日本對中國其實是經歷過一個態度轉變的過程。

在唐宋時期,當時中國還是由漢人統治,同時唐宋也創造出了璀璨的華夏文明,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中央王國的存在,因此在當時,日本是非常推崇和學習中華文化的,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轉折點—大化改新,就是日本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強有力證明,隋唐時期的日本,是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小學生,向中國派出遣隋和遣唐使,對中國的態度那叫一個畢恭畢敬。

雖然之後的宋朝軍力比較薄弱,國防能力差著意思,但是宋朝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實力卻依然強勁恐怖,因此日本對宋朝也還是比較敬佩和推崇。


但日本人總是個不安分、容易驕傲的民族,日本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就對中國開始蠢蠢欲動,但與中原王朝相比,總歸是渺小的存在,僅白江口一戰,就給日本打害怕了,繼續老老實實安心地向中國學習。

可歷史到了南宋滅亡,元朝初建之時,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就開始有了轉變,認為自己一直在苦習中華文化,自己明明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傳人,那些少數民族都是蠻夷,居然竊居中國,繼而開始漸漸瞧不起少數民族統治下的漢人。

元朝時期的日本認為中華文化已經隨著南宋的滅亡,在中華大地上已經消失殆盡,中華文明延續的碩果僅僅只存在於日本,再加上這時忽必烈又兩次東征日本失敗,這更是大大加強了日本對此時中國的鄙夷,也為其妄圖稱霸亞洲埋下了執念。


到了明朝時期,中華雖再次由漢人統治,但是他們認為中華文化曾經消失斷檔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依然看不起明人,對明朝也是蠢蠢欲動,但是明朝在朝鮮半島及沿海打敗了日本後,日本也就再度老實了一點,態度稍有改變。

清朝建立之後,日本剛轉變的態度又急轉直下,稱清朝為牛羊夷狄、韃靼。原來的朝天之行,改稱為燕行,意思就是到北京出差。認為清朝統治者就是跳樑小醜。

在清朝征服朝鮮之後,對朝鮮的詔書中提到過日本,是這樣描述的:聽說你們跟日本人搞貿易,只要日本人派遣使者來咱們朝鮮,咱們也會派遣使者到日本去,咱們可以嘗試著增加彼此的交往嘛。

日本方面很快有了答覆。

“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

對清朝的不屑一顧之情,躍然紙上,呸,人家壓根不願意跟你交往。


以華夏正統自居的日本人,為什麼不在滿清入關之時就出兵呢?

想,但不敢。

其實當時日本獲得中國的消息的方式主要是靠貿易商船獲得的。滿清入關的那一年,恰巧有幾艘日本商船遭遇海難,在海上漂流很久,所幸被關外女真人所救,送到了瀋陽。在此地,日本得到了滿清剛剛入關的消息。

日本人素有尊重強者的習慣,雖然滿清值得鄙夷,但經過情報的研判處理之後,他們得出結論,當時滿清軍力尚在鼎盛之時,想想看,能把強盛的大明軍隊打敗,要知道大明軍隊收拾日本人也不在話下,那麼滿清戰鬥力一定非同比尋常。想要正面槓肯定是要吃大虧的。

當時的南明也多次懇請日本發兵援助,但務實的日本人認為現在出兵抗清,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尋死路,不僅得不到好處,更可能連累自己。

之後,日本人便採取了閉關鎖國的外部政策,看著你們大清生氣,乾脆眼不見心不煩,大不了既不和你“韃靼”交往,也不和你們作對,大家誰也別搭理誰就好。


歷來現實


明朝滅亡之後,中華文明圈內掀起了一股悲傷之風,甚至還有像朝鮮國王率領眾臣嚮明朝方向跪拜的事情。

而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之下,對於明朝,日本是一種崇拜的心理,畢竟當時的日本真是蠻夷之地。

所以得知明朝滅亡之後,日本十分的震驚和意外,並且也對明朝被蠻夷滅亡感到了羞恥。

然而明朝滅亡不久,日本便屁顛屁顛的開始以華夏正統自居,公開視清朝為蠻夷。

在當時日本的記載眾,經常出現中原,四方蠻夷等字眼,其實就是日本在以正統自居。

甚至還出現了日本以中國自稱的現象,日本那些士子和大臣們,十分樂意這種行為。

因為如此一來,似乎日本這個民族就徹底成為了優等民族,而周邊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蠻夷。

日本在宋朝之後,基本就不在學習中原文明,轉而是繼承和發展其本身學習而來的大唐文明。

宋朝滅亡之時,日本天皇就曾經接納過不少宋朝移民,並且當時就有了竊取華夏正統的意圖。

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日本人再次淪為了大明“文化上的附庸”,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對於明朝,其依舊是敬畏。

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當年伐明,遭遇到挫敗之後,轉而又開始了嚮明朝取經,日本的海禁就是從明朝學習而去。

幕府的統治得已延續這麼久,其實也是借鑑了明朝的相關制度。所以日本當時對於明朝,依舊是仰望的姿態。

在日本人的記載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其感嘆明朝地大物博,文化繁榮,正如那句:明朝是萬里錦繡江山,假如能取得北京,但請天皇移駕北京。

而當日本人意識到明朝真正滅亡,漢人已經臣服滿清之後,日本便開始了沾沾自喜。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了以華夏正統自居,還說著一些清朝蠻夷之國,我等文明之邦,豈可與蠻夷相通的話。

總之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意淫,藉著清朝滅亡明朝之機,將燦爛的華夏文化據為己有。

很多人說施琅當年曾經建議征討過日本,其實背後就是日本對清朝不通國書,還貶斥清朝使臣。

但是終究清朝還是沒有力量征討日本,到了清朝末年,面臨著同樣的民族危機,日本又開始了標榜自己的文化。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日本單一民族,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將華夏文明努力變為自己的榮耀。

這一時間,日本對清朝的態度那是赤裸裸的恨意,認為清朝何德何能,居然能夠擁有如此錦繡江山。

而且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便流出了許多文章,例如《告十八省豪傑書》,其中就將滿清說成了蠻夷,號召漢十八省的豪傑們一起來推翻。

從這件事情來看,日本這個民族同中華,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


小司馬遷論史


滿清入關,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強烈的痛恨當中帶有少許嫉妒、不甘。

為什麼會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能夠學到把京都建築都按照長安城來佈置,可謂是全盤接受之。中國對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滅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這次滿清滅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為什麼會嫉妒?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到過,日本上下的生活相當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陸發展的念頭。當然,日本的對象是朝鮮,對於中國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滿清入關,手握中華錦繡河山,沒嫉妒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會不甘?你乃中華化外之人,日本怎麼說也是中華圈,憑什麼你佔有神州。日本人幾百年打了好幾場仗,連朝鮮都沒一塊地佔住。

古代歷史上,日本跟中國打過幾次仗,但是被中華帝國狠揍,他們基本沒什麼怨言,先進打落後沒怨言。對朝鮮則不同,日本人自認為是神國之民,對他們是相當殘暴的。

“我們準備出兵南京,保衛大明王朝,你們朝鮮人打算怎麼辦?”清軍打進中原,日本人出於華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強烈的出兵干涉衝動。

當然,日本人最終沒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沒實力對抗滿清。儘管如此,日本人視滿清為韃虜的看法是不變的,而藩屬清朝的朝鮮更加遭到輕視。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書,就如同書名“華夷變態”一般,日本視清朝代替明朝為不當,清朝沒資格當中華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開來,問題就不簡了。既然神州淪陷,那麼保留中華文化的日本,始終如一地堅持儒家道統,血統純正、品質沒問題,就有撐起道統的合理性。

乾脆,日本人就自稱“小中華”,到了清朝衰弱之後,他們就鬧出更多的事情來。這個問題的看法蠻多,小編拋磚引玉一下,你有何高見,不妨留言討論!


子屠龍


日本人對於滿清入關,並最終由地方割據政權上升為中央政權,既羨慕又嫉妒。因為日本曾經挑釁明朝,但失敗了。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由兩個所謂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一是元朝,一是清朝。後來日本想侵吞中國,但失敗了。

為什麼蒙古人、滿人能夠成功,而日本人不行呢?這是因為蒙古人、滿人都是中國人,而日本人不是。

實際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是華夏族的後裔。夏朝覆滅之後,一部分到了蒙古高原,發展出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一部分到了青藏高原,發展出了藏族,苗族等民族;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區,發展出了漢族等民族。因此中國人從根上講,都是同源同祖,沒有區別。

蒙古人和漢人、藏人、滿人等一樣,都是華夏民族的後裔,尤其蒙古人和漢人在文化方面更有相同之處,二者都是祭天(漢人稱為老天爺、蒙古人稱為長生天),祭祖的傳統。唯一區別的是,漢族有一個祭孔的特點,蒙古人沒有。在喪葬方面,蒙古人仍然採用華夏民族的不封不樹不謁陵的傳統做法,而漢人則形成了厚葬立碑謁陵的特點。政治方面,在唐朝時期,唐滅突厥之後,蒙古高原便在唐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唐朝之後,軍閥割據,最終形成新三國時代。先是北宋、遼、西夏;接著是南宋、金、西夏;最終三國歸元。中國重新統一。因此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沒有任何異議。同時由於元朝重用了一些漢人,中華文化並沒有斷代。如果沒有元朝,中國將永遠處於唐朝之後的分裂狀態,因為憑宋朝的實力不可能實現統一,而憑遼金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消滅宋朝。

再說一下清朝,在明朝末年,明朝已經萎縮到秦始皇時期的版圖,且越南北部已經不在本土之內,如果沒有清朝初期的興盛,明朝再繼續存在200多年之後,和西方列強相遇,中國有可能會亡國滅種。中華文化即使不覆滅,也會斷代。以後即使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國實現了復國,也會象非洲一樣,形成多個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大的民族復興資本。

因此元朝和清朝對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也根本就不存在亡國問題,只是在中華民族內部的改朝換代而已。

後來日本為了侵華的需要,創造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謬論,創造出了“蒙古征服論”、“滿清征服論”等怪論。其目的是為了挑動民族矛盾、肢解中國,達到各個擊破、全面侵吞的戰略目的。但最終日本徹底失敗了。

元清在中國歷史上是我國的少數民族。為了加強統治,他們接受好文明,成為漢文明的傳承者。

而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盤西化,他們侵略中國只為毀滅中華文明,使我們成為其殖民地。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元清是拼命學習漢化,想成為封建正統的一部分。日本人企圖毀滅我華夏文明,讓所有人都學習他們的倭寇文化,這就是區別。

如果抗日戰爭失敗,現在的中國人就有可能說著日語、寫著日文、姓著日本姓氏、拜著日本天照大神……中華文化不是同化日本,而是被日本全部毀掉和改變。

所以說抗日戰爭確實是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場戰爭。


伯樂公


日本人怎麼看侍滿清入關,與我們中國有何關係,難不成,日本把滿清說成侵略,個個就歡天喜地了,歷史是中國的,關他小日本毛事。

日本宣稱滿清是入侵,滿蒙非中國等等本來就是為了侵略中國找個藉口,美其名日,為中國驅除外族。好高大尚的口號,是驅除外族為毛到處搞屠殺,順便還給這個所謂外族成立個偽政權,偽滿。


先說下滿族是不是外族!

老女真與肅慎,挹類,靺鞨有歷史淵源。

在西周時期,肅慎派遣使者來朝賀,貢品就是肅慎族自制的弓箭。並且周人在列舉自己國土的時候提到過::“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其間也不停的吸入東北的各個部落和東北漢人,再加上蒙古漢族的降眾投奔者的大量加入,己大不同老女真了。

此時女真主要以漢族、女真,蒙古為主。

為此,皇太極才把女真改成滿。滿,有富足,圓滿的意義。所以滿族不等於女真族。比女真更豐滿。

所以滿族也不是什麼外族,和漢族一起同屬華夏一族。

別整日,通古斯通古斯的叫滿族,帶有通古斯血統的只是溶入其中人數極少的一二個部族。

滿人侵犯大明?侵犯就是指外族入侵了,是入侵麼?

滿人和大明的戰爭不算外族入侵。

因為滿人本就是大明百姓子民。

算少民造反而已,努爾哈赤是李成梁的養子,大明在冊官員。


努爾哈赤是大明皇帝親封的建州左衛指揮使,大明在冊官員,當時的東北隸屬奴兒干都司。他的大金國都,是遼東鎮轄下的瀋陽中衛衛城。

所以滿清政權不是外來政權,是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政權。

而且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均不承認滿清(金)政權的合法性。

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如果明清分屬兩國,那麼兩國只存在邊境爭端,不應該是生死仇敵。

所以,那些把滿清排斥在中國之外的人,首先就對不起大明曆代先君。

滿洲、後金,類似於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滿人類似於少數民族。

這是侵略嗎?

最多算反叛。

而且滿人反叛也是大明壓迫的。

想下,日子過的好,誰會反叛。

朱棣在朱元璋所設遼東都司的基礎上又設奴兒干都司,但卻用女真族太監失哈掌管大權。

太監貪財重貨,每每騷擾女真各部,種下矛盾多多,激使女真各部相互聯合。

明朝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使其各自雄長,不相歸一的分而治之,互相牽制的辦法,就是挑撥離間,幫這個打那個,然後又幫那個打這個,使女真各部長期陷於分裂,混戰不休的狀態。

這樣

對侍自己國家的少民,欠厚道。

這種分裂割據,互相對立,戰亂不息的局勢,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給女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女真人民都想要從分裂割據,互相仇殺中解脫出來。

處在父輩被殺的仇恨中的努爾哈赤,正好利用這種歷史條件走上了統一女真各部反抗的道路!

而且滿清政府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所以那些把滿清當外族政權的可休矣!

花兒可別上了某些人的當,它們絞盡腦汁就想證明滿人是外族是入侵者,甚至於搬出日本為侵略找的遮羞布,可別忘了滿人的前身女真己和中原糾纏了幾千年了,再說本系同根,歷史上早糾纏一起分不清了。

寫篇問答,太腦火了,寫過路過的,點個贊!


蓉兒是妹紙


提到這個問題,我想難道只有真正的日本人才能回答這個看法嗎?非也,我們也可以從日本的教材,以及外交文書裡面找到答案。

關於日本對滿清入關的看法,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大一統的漢唐兩朝,日本是非常的膜拜的,在西漢時期,日本曾經被中國漢朝皇帝封為漢倭奴國。到盛唐時期日本也是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求學,比如日本現在的老式建築多為唐式建築,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唐刀的原型。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的文化都是從中國提取學習的。日本的服飾和服,以前也叫吳服,日本的木屐鞋,也是從中國吳越之地學習而來的。這也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從安徽馬鞍山出土的1800年前的朱然墓裡的木屐鞋,而日本的和服也是古代吳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衣冠和鞋是由江浙一帶傳過去的。日本也承認日本的文化服飾來源於中國古代。

而了蒙古建立元朝後,日本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了,自己才是中國的繼承者,應該被稱為中華。而到了大明洪武年間,日本再度派遣使到了中國,寫下來的漢詩: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到了大明永樂年間,日本足利幕府的將軍足利義,隱瞞了日本天皇的存在向大明永樂皇帝朝貢,永樂皇帝冊封足利義為日本國王。日本再度被納入到中國朝貢體系內。

自從滿清入關後,推出的剃髮易服政策再度導致了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地位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國的地位聲譽降到了最低。清朝人被日本人嘲笑為、豬尾奴,辮髮和尚。日本的儒者甚至提出了,日本非中華日本近於中華,中國雖是中華,實乃韃靼支那。在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條約中,日本拒接滿清自稱中國,也拒絕清朝皇帝使用“中國皇帝”的頭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漢、唐、宋,乃自明,是奉為正統中國的。


遊牧江湖


正好手裡有一份專業研究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蒐集》,我列舉下日本當時最關心的是哪些大陸情報,大家自己得出結論吧。



日本對於明清換代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二個,一個是訪問長崎的明朝商船,他們傳遞的消息被日本人稱為“唐船風行說”,這些情報會專門蒐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見日本對於中國情報的重視。


崇禎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



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正好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發生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當時正全力應付李自成和明朝勢力,為了不多增加敵人,對日本採取了親善政策,這批日本人後來由朝鮮渠道轉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卻以為這代表了清朝新政權對日本的武力示威,當時一度恫嚇清朝屬國半島國“ 日本準備向南京出兵,協助保衛明朝“。這反映在當時的德川幕府高層中,有一批人確實是對清朝攻佔北京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明朝與日本都是文明國家,而滿州人卻是蠻夷。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麼?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講到這裡。


閉家鎖的紅楓


野蠻戰勝文明,愚昧戰勝先進,美國全球通史,還有日韓史學家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顧城先生和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漢達也詳細記錄了清朝的血債。清朝屠殺朱明皇室十萬人,漢族百姓八十萬人,葉赫部女真,野人女真也將近種族滅絕。殺人放火自然是民生凋敝,生產力毀壞。明末時期江南富甲一方,”康熙盛世“(請大家主義雙引號,這只是某些人眼裡的盛世,比如金庸,閻崇年,二月河)中國人口從一億變為兩千萬。

另外清朝在全世界騰飛的時候禁止西學,工業,閉關鎖國,因此換來中國三百年沉淪,至今因此落後於西方國家百年。然而明末中國農業和商業還是世界前列,海禁是防止走私,和閉關鎖國可不一樣。

而且站在中國立場上,大清喪權辱國,敗壞祖宗。

先反駁一下清吹和清粉的大清中國領土第一,大清力戰群雄觀點:第一,臺灣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的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二,外東北,貝加爾湖自古以來不是俄羅斯的領土,霍去病將他收入漢族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三,中國除了漢族政權之外其他的民族,文化概念也是中國的,只有清朝不承認,但是為啥清朝與此同時要承認滿清是中國文化概念。難道蒙古族,契丹族,党項族,鮮卑族不是中國?只有漢族,滿族是?都是中國人有點打臉啊。第四,韃靼管明朝稱臣,霍去病將外蒙確定為漢土,然而大清基本控制不了外蒙了。

還有清吹的大清力戰群雄:乾隆打了一圈東南亞小國和朝鮮,日本,面對老毛子他想都不敢想。當時土爾扈特人被追殺大清救都不敢救。

康熙打幾十個沙俄士兵的城堡,打了好幾年,大清損兵折將就是打不過。

大清宣戰11國,卒。

這說明大清不光沒有擴大領土,力戰群雄,甚至倒貼祖宗的物質財富當然大清欺負本國老百姓和小國家有一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廣州屠殺,八旗制度。

開歷史倒車,碌碌無為,醜態百出,大清乃天下笑柄,也不知道為啥有中國人懷念,尤其一些漢族人還懷念。


放學後的teatime


日本從豐成秀吉時代就急切想竊取大陸,萬曆露梁海一戰打得日本百年沒想法,自己安心過自己日子,當滿清只用幾十萬人就入主中原,統治中華,嫉妒得日本直跺腳,日本打心眼裡看不起蠻夷滿清,但日本沒有乘中原天亂出兵逐鹿中原確實比較奇怪,滿清入關也是日本進入大陸千百年來最佳時期,千年不遇之機,只是日本幕府已沒有豐臣之雄心,後世日本每當想起這段機遇估計也是噓咦不已,其實日本當時出兵中原,滿清、南明、日本、李自成、張獻忠能打成一鍋粥,如果一方勝出滿清帶來東三省日本帶來海外諸島,又是一統之國,日本入主中原最後一線機會在清末,只是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清在袁世凱逼迫下迅速交出政權,避免了內戰,日本辛辛苦苦攛掇的革命迅速成功結束,沒有機會摻和進中國內戰,錯過歷史機遇的日本選擇了九一八,導致現在日本最後悔的事便是九一八恐遺禍後世,直接來個死不認賬


三月江南41019731


明末滿清是異族,入關叫侵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日本人來了,“日中親善”,要“大東亞共榮”,日本地處中華文化圈——“天下”——的邊緣,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災害頻仍,所以他們始終不忘爭奪生存空間。要為自己的的侵略尋找合理合法的依據,就搬出蒙古、滿清入主中原的史實:為什麼他們有資格逐鹿中原,我們就不行呢?根本就在於,日本人來到中國,早有縝密計劃在心,通過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佔領區的中國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同化。

從歷史角度,抑或說以當時明朝治下的諸民族來看,滿清入關的種種行為是異族入侵,是亡國滅種,是毀祖廟滅社稷,雖然漢族士人部分地採取合作,但是終清一朝,以類似“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反抗運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同樣,日本也效仿滿清侵略中國,是異族入侵亡國滅種,日本入侵之後儘管抗日運動曾經處於低潮,儘管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反抗運動從來沒有間歇過,光復河山的運動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滿清入關和日本侵略都給中華大地極大的破壞、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中國文化源頭的殘酷踐踏,皆有欺師滅祖之嫌。滿族入關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樣性質的,都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分析,沒有任何區別。它們的區別在於征服的結果和在中國實行的政策,即後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國並與中國既有民族——漢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漢族同化),接受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和人文認知;而日本則失敗了,他在中國推行的是殖民政策,僅僅把中國作為一個殖民地和資源供給區,而這個不一樣的結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