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曆代經史典藉中,僅僅有五千餘字的《道德經》差不多要算得上是一部字數最少的著作,然而,提及中國文化史,任何人都不應忽視它的重量。在這部飄蕩著深刻哲思的著作中行進,人們記住了它的作者——老子, 同時也記住了這部曠世奇書的誕生地——河南靈寶。當年,老子騎一頭青牛走進位於靈寶的函谷關時,誰也不曾想到,這將會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樁盛事,以至於兩千多年後,後世的人們依舊還記是老子這位古聖先哲的生日,為了這個生日,人們不介意舟車勞頓,也不在乎大事鋪排,在人們看來,老子的生日是一定要辦得風光體面的,因為拜祭老子,實際上也就是在拜祭中國文化之根。

《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事實上,關於老子確切的出生年代,史學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爭論;而對於老子究竟姓甚名誰,民間也流行多種不同的版本。在研究老子的學者隊伍中,我們發現,最早面對這種學術困惑的不是別人,正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的起首部分,司馬遷這樣寫道: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之,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老子名叫李耳,曾任過周守藏室之史類似今天國家圖書館館長這樣的官職,後來見周室衰微,歸隱西渡,在函谷關寫下了《道德經》這部書。如果筆鋒就些收住,應該說,我們對老子基本還能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然而在接下來的文字中,司馬遷卻給老子的存在蒙上了一層面紗,讓人們的視野變得模糊起來: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百歲而複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 

《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顯然,這是一段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記載,雖然這段話僅有寥寥一百多字,但加上起首部分,我們卻發現司馬遷對於老子的存在,竟給出了三種說法:一個是老聃,一個是老萊子,一個是太史儋,而關於老子的年代,前兩說認為是和孔子同時,後一說則將老子推後了一百多年。從這段文字連續使用的好幾個“或曰”中,我們可以想見,司馬遷所處的西漢時期對於老子的存在已經有了許多說法,作為治學嚴謹的史學家,司馬遷好像也很難辨真偽,於是索性將這些疑筆雜說統統端進了《史記》。然而,這樣一來,可給後世的學者設置了一個不小的謎題。

司馬遷“以疑存疑”的記載,引發的是一場學術史上持續兩千多年的論戰。宋人陳景元、清人粱啟超,今人高亨、郭沫若等人都是這場曠日持久的論戰中的重要代表。而綜合歷代學者對老子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對於老子生活的年代,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派別:一派認同《史記》中的記載,肯定他是春秋末期人;一派認為老子是戰國中後期人;一派甚至斷言老子生活的時代更晚。那麼,究竟哪能一種學說更接近真實呢?

如今,隨著研究考證的深入,目前認為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學者已經越來越多,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多數的學者都開始傾向司馬遷在《老子列傳》說所寫下的第一句話,即老子的名字叫李耳,字聃,在這樣一個人們基本認同的前提下,學者又進一步圈定了這位古聖先哲具體的出生日期,那就是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

《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司馬遷《史記》中所說的老子的出生地苦縣厲鄉曲仁裡指的正是這裡。從近幾年專家在太清宮周圍35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的石刻碑銘中,我們可以瞭解到,自漢代以後,官方和民間就已經將鹿邑縣太清宮鎮作為老子的故里進行祭祀了,尤其在唐宋時期,這裡的祭祀活動更是達到了高潮。

據《舊唐書》和《宋史》記載,唐、宋皇帝中,唐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人都曾親自來到這裡祭祀過老子,當年宋真宗留下的御書、 御撰並篆額的先天太后贊碑仍保留至今。至於太清宮鎮這個名字的由來,更和唐宋兩朝的尚老之風有著直接的關係。唐天寶二年,據傳為老子舊宅的老子廟被改為太清宮並大規模擴建,到了宋代崇尚道教,太清宮又進一步擴大規模。隨著祭祀活動的日益頻繁,太清宮開始逐漸由老子舊宅發展演變成為一個鄉鎮的名字。

在民間流傳的關於老子出生的諸多版本中,老子“剖腹而生”的傳說流傳最廣。公元前571年,農曆2月15日,楚國苦縣曲仁裡村村婦李氏女早早就起床了。雖然懷著身孕,但李氏女卻是一位閒不住的農家女,灑掃庭院,生火造飯,她幹起活起乾脆麻利。然而,就在她準備叫丈夫吃飯的時候,卻突然感到肚子隱隱作痛,到後來越疼越厲害。聽到李氏女的呻吟聲,丈夫知道妻子就要臨產了,馬上跑去請來村裡的接生婆。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接生婆確認這是少有的難產,一時間也束手無策。就在這時, 一直在疼痛中掙扎的李氏女一眼瞥見了放在案版上的菜刀,她使出了驚人的力量一下子坐起來,拿起菜刀對著自己的肚子“譁 ”地一下拉開了一道口子,立刻,血水從被劃破的肚子和包衣之中泉湧一般流出……

《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這位英勇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作代價,換來了一個男嬰的降生,而這個男嬰,就是日後影響了中國文化史2500多年的老子。關於老子的出生,民間還有一種傳得神乎其神的說法,說李氏女是在吃過一枚李子後被寄胎託娠的,整個妊娠期共歷經八十一年,所以老子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白鬍子、白眉毛的老頭,由於他的耳朵大得出奇,人們便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李聃。這個“聃”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耳大垂也”,因此“聃”實際上對耳大者的一個類稱。由於公元前571年老子出年時正值庚寅年,也就是虎年,當地人把“虎”又稱為“狸兒”,“狸兒”與李耳同音,這樣老子又有了一個名字——李耳。

《道德經》前傳(一):司馬遷“以疑存疑”,老子究竟是誰?

對於李耳這個名字,楊雄在他的《方言》一書雲:“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李耳”,而老子的出生地苦縣曲仁裡,正是當時的楚地,也是把虎叫李耳;另外方以智在他的《通雅》卷四十六也說:虎或曰“狸”兒,轉為李耳。因此,可以說,李耳這個名字,實際上有著濃重的方言色彩。

那麼,這位遠年的先哲經歷了一段怎樣的童年時光?他又是何時走出苦縣曲仁裡,醞釀《道德經》這部曠世奇書的呢?歡迎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