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冷門垂類自媒體如何突圍|青雲計劃優質創作者專訪

地球知識局:每天一篇人文與地理,幫你打開全球視野 | 青雲計劃

2015年下半年,23歲的孫綠辭掉了建築設計工作,開始第一次嘗試自媒體。

他創建了“地球觀察團”。和大多數試水的自媒體人一樣,“地球觀察團”很快陷入漲粉的困境。“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才漲粉3萬。”

一年後,孫綠捲土重來,開了新號“ ”。而這一次,“球局”的發展遠超他的想象:

2個月,4萬粉絲;兩年,全網粉絲400萬;6個月,青雲計劃獲獎72次。

地球知識局:冷門垂類自媒體如何突圍|青雲計劃優質創作者專訪

從一開始增長瓶頸,到日積月累斬獲百萬粉絲,“地球知識局”是怎麼做到逆襲的呢?來聽聽孫綠和“球局”的故事:

1、“當時,我手機上連新聞媒體客戶端都沒有”

談到“地球觀察團”的失敗,孫綠直言,那時他根本不懂新媒體。

孫綠平時喜好讀書,大學期間他就閱讀了眾多人文地理社科書籍,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剛開始做自媒體時,他以為,能給用戶最多幹貨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文章。但很快他便發現,這種信息量大卻乾巴巴的內容,閱讀量、轉發量都少得可憐。

到底什麼樣的文章會被用戶喜歡?孫綠開始反思。

“當時,我手機上連新聞媒體客戶端都沒有。”想到早期運營,孫綠有點不好意思。那時他作為一個自媒體人,卻連網媒都不看,信息滯後很嚴重。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孫綠強迫自己多多接觸互聯網前沿信息。今天有沒有爆出熱點?這個熱點是否可以成為“球局”的選題?這個選題會不會爆?想這些問題已經成了他的日常。

同時,他更深入地研究其他自媒體,發現用戶喜歡的多是兼具乾貨和可讀性的文章。用戶不會滿足於獲得信息,也渴望從閱讀過程中感受樂趣。

於是,“球局”在選題、風格上都做出了調整。

他們開始重視選題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筆下不僅有國內熱點觀察,也有海外局勢分析;既介紹地形地勢、山川河道這類地理知識,也能娓娓道來民族風俗、國際關係、歷史追溯這些人文社科知識。

於是“球局”出現了一批類似《江蘇為什麼喜歡換省會》、《朝鮮買房指南》、《非洲農業黑科技一覽》的文章,趣味十足的選題、知識性的內容,加上通俗風趣的表達,立馬就抓住了不少人文地理愛好者的眼球。

他們還學會了追熱點、蹭熱點。世界盃阿根廷慘敗,一篇《阿根廷是怎麼從天生要強到徹底涼涼?》回溯阿根廷歷史,讓人們惋惜梅西的同時,也唏噓著這個國家的興衰史。

經過不斷嘗試,孫綠不再是新媒體的局外人,而“球局”也在這個過程中壯大起來。

2、“地理的魅力在於空間感,能夠有效承載大量信息”

曾有人不解:放著情感、財經、教育這些熱門領域不做,為什麼偏偏要選擇地理科普這個大冷門?

對此,孫綠很坦然地說:“我從五年級就開始喜歡地理。”

在他看來,與其去追逐熱門,和競爭對手血拼運營技巧進行廝殺,倒不如選擇一個比較小眾卻擅長的領域實現內容深耕。

孫綠說,地理的魅力在於建立空間感,而空間感適合表達複雜的結構化內容,能夠有效承載大量信息。

這種認知,在“球局”的文章配圖上得到了極度彰顯。

“球局”喜歡兩種配圖:一種是實景攝影圖,給用戶直觀的視覺體驗;另一種則是衛星地圖,色塊配上文字標註,傳遞了有效、隱匿的信息。“球局”的特色便是信息量極大的硬核文章,配上大量的信息圖。

地球知識局:冷門垂類自媒體如何突圍|青雲計劃優質創作者專訪

“地球知識局”的信息圖

孫綠解釋,信息圖相比文字可以傳遞更多信息,能夠為用戶創造更大的閱讀空間。

“許多人看不懂社科類文章原因在於社科是一個二維的網狀知識結構,但文章閱讀卻是一維線性的方式。”

為了解決用一維看二維的矛盾,“球局”進行了內容升級,利用圖表、地圖等可視化信息,為用戶營造一個二維閱讀模式。

“其實也可以進行內容降維,把複雜知識故事化,所以三國演義可以廣為流傳。”孫綠笑道。

3、“我們背後是強大的作者社群”

“球局”早期的文章,很大比例靠孫綠一人寫作。2017年6月,孫綠拉來一位與他志趣相投的“筆桿子”,也是後來的合作伙伴貓斯圖。貓斯圖與孫綠同歲,主修環境工程專業,大學期間便在一些文史大號上發佈文章。

在很多人眼裡,孫綠擅長地理、歷史,尤其具備較強的分析思維;貓斯圖則擅長文字、語言、國際文化分析,兼具腦洞。兩人的完美配合,可以說是“球局”最堅不可摧的力量。

但只靠兩人寫稿,要想維持日更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球局”在早期就採取較為開放的徵稿模式,由於內容所吸引的粉絲非常精準,從粉絲中便可以挖掘到大量充滿熱情的作者。

而隨著“地球知識局”的名氣越來越大,投稿的讀者越來越多,久而久之,竟演變成一個龐大的作者群。

“開始我們會給選題,後來作者熟悉了就會自己出稿。”這些供稿人來源於全球20多個國家,地域背景不同、興趣領域迥異,使得選題範圍再次被擴大。

供稿作者數量增多確保了稿子庫的充裕,據孫綠介紹,目前“球局”大部分的文章都來源於作者社群。

但人員雜多,不可避免內容質量上的參差不齊,因此團隊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編輯把關上。

科普文的知識性很強,團隊從不敢掉以輕心。哪怕是專業的作者來稿,也要嚴格把關。一篇稿子往往需要返工3、4次,再由編輯修改幾個小時才可以出爐。

從文字到製圖,從個人運作到集體協作,“球局”的人力更集中、運作更高效,從而保證內容質量的不斷提升。

4、結尾

“球局”有個浪漫的想法,想要變成一臺超強望遠鏡,讓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理人文知識,來到讀者眼前。這是“地球知識局”的創立初衷,也是他們始終堅持的內容信念。

對於頭條號,孫綠也充滿期待。自從青雲獲獎後,“球局”每發一篇文章,都能帶來一千多的漲粉。“青雲計劃是頭條已有分發和分成體系之外的一種補充,希望它能繼續壯大和完善!”孫綠鼓勵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