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市简介

【基本情况】兰州是甘肃省省会,位于祖国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兰州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及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市区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南北群山环抱,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享有“丝路重镇”、“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等美誉。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以及国家级兰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5个乡、46个镇、5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72.96万人。户籍人口325.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6.05万人,共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56个民族。

【资源优势】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156处,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利发电中心,是全国工业用电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和大峡等水电站。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等,水资源丰富,水量稳定,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盛产白兰瓜、黄河蜜瓜、软儿梨、白凤桃等瓜果,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烟等土特产蜚声中外,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兰州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楞寺,北有敦煌莫高窟。市域内有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有“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有“母亲河、生命河”的象征—黄河母亲雕像。

【国民经济】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00.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3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81.74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1580.71亿元,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7269元,比上年增长5.1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35.26:63.21。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3.69亿元,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1315.35亿元,下降33.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72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2亿元,增长11.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4.53亿元,增长2.44%。

【农业生产】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农作物播种面积250.65万亩,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3.92万亩,下降4.44%;蔬菜种植面积76.66万亩,增长5.44%;药材种植面积14.38万亩,增长27.02%。粮食总产量30.04万吨,比上年下降2.68%,其中夏粮产量10.56万吨,秋粮产量19.5万吨;蔬菜产量159.11万吨;药材产量2.67万吨;水果产量14万吨。实施畜牧业提质增量工程,全市新(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5个。全市畜禽饲养总量净增62万头只,达到858万头只,规模养殖场畜产品产量达到全市畜产品产量的68%以上。肉蛋奶总产量14.75万吨,较上年净增0.03万吨。培育红古鑫源5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华清农牧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万头生猪全自动化养殖改造提升和万只“甘草羊”等重点项目,全力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重点培育现代设施农业“一高三新”内部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田园综合体,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累计达到159家;新认定市级示范社61家,累计达到227家;认定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1家,累计达到110家。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19万吨,加工产值达到79亿元。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重点培育了甘肃榆兴、明德庄园、越国开心农场等10个休闲农业园区和20个休闲农庄,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10亿元。

【产业转型】2017年,严格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钢材、粗钢、水泥、原煤产量分别压减53.7%、52%、21%和7.1%,商品房库存面积减少69万平方米,落实小微企业政策性减免税收4.0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6.42亿元。实施支持科技创新“50条”,加快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成功举办第二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签订科技合作与成果交易项目202项、交易金额12.24亿元。“四千七百”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有效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00亿元,增长35%。举办重点展会72个,实现交易额90亿元。黄河风情线、兴隆山两个大景区加快建设,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17.2万人次,增长22%,实现旅游总收入555.67亿元,增长2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新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种植面积13.2万亩,甘肃榆兴获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皋兰县长坡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红古鑫源等5个休闲农业园区和10个休闲农庄基本建成,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兰州国际陆港功能不断完善,东川铁路物流中心、铁路口岸监管区建成运营,与“一带一路”沿线双边贸易国家达到57个。新开通中新南向通道货运班列和兰州至孟加拉国达卡国际货运航线,“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发运352列,兰州国际陆港南亚公铁联运货运班列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项目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亚信”特别工作组和高官委员会会议在兰成功召开。“招商引资促进年”活动卓有成效,第23届兰洽会签约项目164个,引进行业龙头企业16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9亿元。

【城市建设】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五城联创”为抓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大幅改善,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实施城建项目172个,完成投资244.3亿元。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西客站北广场建成投用。打通断头路7条,建成人行过街天桥20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7万个,南绕城、北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实施交通秩序整治攻坚战,严管重罚16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兰州拥堵指数排名从全国第4降到第40名,成为全国十大交通畅通进步城市。实施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城市“七乱”和农村“十乱”问题,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群众生活舒适度不断提升。实施背街小巷整治攻坚战,重点整治改造小街巷435条,建成了一批贴近民生的文化特色示范街。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马滩湿地公园加快建设,新建小游园43处,新增和改造公园绿地201公顷。完成棚户区改造3.05万户,改造老旧楼院40个。“智慧兰州”建设跻身2017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50强。永登苦水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皋兰什川入选国家运动休闲小镇。

【人民生活】201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31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071元,比上年增长5.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5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442元,增长8.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6%。建成医养结合示范机构27个,市一院业务综合楼和儿童病区完成主体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成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7个,金城大讲堂活动广受好评。建设全民健身场地200个,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升级为国际金标赛事,成功举办第八届市运会。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全面完成。

【扶贫开发】皋兰县、七里河区达到贫困退出标准,全市84个村退出贫困村,减少贫困人口7271人。建设小康村220个,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34个。引洮供水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建成通水,解决38万人吃水难题。养老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失地农民参保率达到9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和17.21%。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0个。基本建成公租房2000套,发放租赁补贴3250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687户,农村存量D级危房全面消除。

【环境保护】2017年,持续巩固“兰州蓝”,西固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提标治理等重点工业减排项目全面完成,国电兰州热电“上大压小”异地搬迁、居民散煤污染治理顺利推进,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8.9%,中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减少55.17%,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8%和2.6%。全面推行河长制,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设立各级河长1381名。水源地项目完成工程量的86%,4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整治黑臭水体3条。城乡生态建设完成营造林12.5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44万株,实施村庄绿化136个,南北两山大景区绿化造景5400亩。建成“城市矿产”示范项目6个。

【社会保障】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9.74万人。2017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2.99万人,增长2.5%;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为103.53万人,下降2.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6.73万人,下降0.05%;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55.12万人,增长10.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54.94万人,增长13.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72.8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111.84万人,参合率为98.6%。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6.37亿元,比上年增长6.7%,累计受益229.48万人次。

【社会事业】2017年,全市登记科技成果782项,比上年减少8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57项,应用技术成果380项,软科学成果45项。专利申请受理7793件,比上年增长4.1%;授权专利4244件,增长21.1%;授予发明专利权907件,增长4.6%。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881项,增长10.61%;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14亿元,增长14.97%。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26万人,比上年增长19.65%,在校研究生3.42万人,增长10.61%;普通高等教育招生9.4万人,增长7.1%,在校学生35.96万人,增长12.7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38万人,下降12.66%;普通高中招生2.27万人,下降0.69%;初中学校招生3.34万人,增长1.44%;普通小学招生3.92万人,增长4.42%;特殊教育招生0.02万人,增长10.53%;幼儿园在园幼儿11.81万人,增长4.77%。201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9个(不含省级),公共图书馆8个(不含省级),博物馆(含纪念馆)25个(不含省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不含省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9.64%和99.71%,与上年基本持平。有线电视用户35.87万户,下降22.8%;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5.61万户,下降14.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2.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万人,注册护士1.6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