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在中國發出的“驚歎”

中新社西寧5月10日電 題: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在中國發出的“驚歎”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我對設計完美並正在建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感到高興和吃驚。”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資深科學家喬治·夏勒說,中國圈養大熊貓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功,現在還嘗試放回原始棲息地,中國同行取得了非凡成就。

喬治·夏勒1933年出生在德國,之後遷居美國,他被讚譽是全世界三位最傑出的野生動物研究者之一。五年前,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海瀾滄江源,被暱稱為“夏爺爺”的喬治·夏勒率隊考察,步履矯健,讓同行記者望塵莫及。

五年後的這個五月,他在青海省會西寧分享自己的“荒野人生”,此時,喬治·夏勒已是86歲高齡。

在非洲的一片大猩猩棲息地,喬治·夏勒說,“為了做研究,我經常跟著一群大猩猩,睡在它們身邊也沒問題。”他展示一張大猩猩照片,“我去看它們,它們也會過來看我。”

喬治·夏勒1952年便開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荒野科考之旅。在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能大片觀察到大量野生動物的最好區域,“我和妻兒在這住了三年,長頸鹿會到我家前院進食,獅子會進來睡覺,甚至連老虎都會熟悉我的存在,但我從來沒習慣過它們在我身邊出現。”喬治·夏勒說。

1980年,喬治·夏勒踏足中國,受邀開展野生大熊貓研究,他也被認為是那個年代鮮有能接觸到該物種的西方人,“我很高興,終於有機會能來了。我碰到兩隻正在交配的大熊貓,但它們根本沒有理我,它們很專注。”

1984年,喬治·夏勒的注意力很快轉向青藏高原“神出鬼沒”的藏羚羊,“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地方,大群雌性藏羚羊聚在產仔地,旁邊有湖,遠處有雪山。”

“但藏羚羊被大量盜獵過,”喬治·夏勒說,“對藏羚羊來說,非常不幸的是它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絨,幸運得是,中國政府加大了保護力度。”

“我為中國項目投入的時間遠多於任何一個地方,”他在著作《第三極的饋贈——一位博物學家的荒野手記》中寫道,那時並未意識到,為了研究藏羚羊,“要在渺無人煙的地域走多少路才能大致瞭解藏羚羊的遷徙模式。”

在他看來,在亞洲,像藏羚羊這樣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所剩無幾,留住這一奇觀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義。

喬治·夏勒語速緩慢,以豐富圖片,講述自己在荒野傳奇而又美妙的經歷,不時引發聆聽者會心一笑。但在幽默演講的事例背後,他坦言,地球上存在著一場場野生動物與人類開發間“你進我退”拉鋸戰般的較量。

喬治·夏勒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問自己,為何迷戀野性大地?“也許,我只是覺得那個與外界隔絕、瀰漫著沉靜氣息的世界很美。”他回答。

如今,他早已不是那個初入荒野時一頭棕發的瘦高個男孩,滿頭銀髮成了“粉絲”心中“夏爺爺”的標配。

結束演講,喬治·夏勒一行起程趕往氣候惡劣的黃河源,開啟為期一個月的科學考察,“終於可以離開城市了,我很高興。”(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