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0月陳寅恪致傅斯年信》

《1928年10月陳寅恪致傅斯年信》

作者 京都靜源 黃鳴 教授/文學博士

孟真吾兄先生:

前寄一函由上海中央研究〔院〕轉,內附日本雜誌名單,並請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公

函致清華,即敘述所內“通信約字第三號”所言各節,想已收到,敬乞速辦為感。

頃李君宗侗①來言,歷史語言研究所房子以“御史衙門”為適當②,弟即請其代索。

購買檔案事,則因有燕京大學競爭故(上略),李木齋③欲得三萬元,玄伯意若以政府

之力強迫收買,恐李木齋懷恨在心,暗中扣留或毀損,且須在國府通過議案,極麻煩費

事。因大學院④已批准二萬元,再與李木齋磋商減價,大約二萬餘(數千)元即可買得。

此二萬元由大學院原案所批准款項內撥付,所餘之數千元由歷史語言研究所出;如一時

財力不及,則與之磋商分期交付。弟以為此物如落入燕京之手,殊不佳妙,且聞有八千

麻袋之多,將來整理明清史料必不可少之資料,尊意如何?若以玄伯所言為然,即請速

覆一函。

李木齋住天津,弟未往見,因未得十分把握,亦不能太空洞與之談,即談亦無益也。

近聞趙萬里⑤言,見敦煌卷子有《抱朴子》⑥,並聞李木齋亦藏有敦煌卷子甚佳者,秘

不示人。趙萬里現編一目錄,專搜求關於敦煌著述,如能成書,當可供參考。

弟家眷約一月後方可北來,俟來後,即移居城中,現正看房子,惟極不易得合宜者。

兄年內或明春能來此一遊否?

匆此。

敬請著安!

寅恪敬上 十月

【註釋】:

①李君宗侗:即李宗侗。生於1895年,卒於1974年。字玄伯。河北高陽人。早年赴法勤工儉學。1923年,他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法文系。1925年,他任清室善後委員會顧問、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主任委員、北平中法大學教授等。1949年以後,他任臺灣大學教授。

②歷史語言研究所房子以“御史衙門”(都察院?)為適當:當時歷史語言研究所剛搬到北京,正考慮尋找房子作為辦公地點。最後決定在北海靜心齋。御史衙門:即都察院。明清時期官署名。清初於1636年5月設立都察院。辦公地點在天安門廣場西側宮牆外六部口。陳氏主張以六部口一帶都察院的房子作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辦公地點為宜。

③李木齋:即李盛鐸。生於1859年,卒於1935年。字嶬樵,號木齋。江西德化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京師大學堂總辦等職,曾與康有為一起發起保國會,後依附榮祿。曾出使日本、考察憲政,官居至山西布政使兼護理巡撫。入民國後,曾任大總統政治顧問、參政院參政、農商總長、參議院議長等職。晚年寓居天津,有藏書數萬冊,著有《木犀軒宋本書目》等。

④大學院:即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部。1927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後改過去成立的“教育部”為“大學院”之稱呼。

⑤趙萬里:陳寅恪的學生。生於1905年,卒於1980年。字斐雲。浙江海寧人。1925年,他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助教。1928年後,他長期在北京圖書館從事版本目錄和古籍善本的研究工作,曾任善本部主任,併兼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49年以後,他任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善本特藏部主任。

⑥敦煌卷子有《抱朴子》:1923 年,羅振玉《抱朴子校記》中首次公佈了此寫本的存在。因文字不避唐諱,可見當為六朝寫本也。後來被孔憲廷收藏。有部分卷子被他割開售給日本商人,現存日本書道博物館內。

【著錄】:

此信為《陳寅恪集·書信集》、王汎森《陳寅恪的未刊往來書信》所收錄。

【考辨】:

此信為史語所購買明清內閣大庫檔案而作。1921年,歷史博物館將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作為廢紙售出,輾轉為寓居天津的李盛鐸所得,租房保存,1928-1929年間,經多次交涉,李盛鐸將這批檔案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最終成交價格為一萬八千元。此信《陳寅恪集·書信集》中落款為“寅恪頓首”,而王汎森《陳寅恪的未刊往來書信》一文作“寅恪敬上”。當從王說。原信“由上海中央研究轉”漏一“院”字。今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