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世博不賺錢”究竟啥意思?

4月29日,雲南世博旅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雲南世博”)發佈2018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雲南世博合併利潤表中“持續經營淨利潤”連續兩年虧損,或意味著雲南世博業務的盈利能力存在一定問題。(5月7日 《新京報》)

“雲南世博不賺錢”,這句話本來就可以有兩個角度的解讀。第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雲南世博”的經營沒有獲取到預想利潤,從經濟收入來說沒有賺錢。第二個角度,則不可否認“雲南世博”雖然在經濟效益上“沒有賺錢”,但卻在其他方面收穫了良好效應。

雲南世博2018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0.12%,可見其並不是沒有掙到錢;利潤總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3項關鍵指標全部下滑,最大下滑比例接近50%,也可以歸咎於轉讓子公司股權形式確認大額投資收益等因素。同時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2017年雲南世博持續經營淨利潤虧損約4.01億元,但是2018年該虧損額度下降為2.63億元。在外部經濟環境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雲南世博”對持續經營淨利潤虧損的調控手段是收到一定實效的。

拋開年報數據,或許還應該看看“雲南世博”在利潤之外,還贏取到了什麼。首先,“雲南世博”在雲南打造起相應的品牌,贏得了一些口碑。“雲南世博”牽頭、主導或參與舉辦的多項博覽會,無疑對提升雲南對外影響力、美譽度,營造良好的對外開放環境功不可沒。正是有了世博園這樣的“窗口”效應,雲南的地域特產走得越來越遠,文化軟實力不斷得以提升。

其次,“雲南世博”及其旗下企業實體,參與的老君山、哈尼梯田、九鄉景區等文旅開發項目,有的尚還處於投入階段,有的仍需一定時間才有收益;但無論如何,這些項目的投入與開發,對邊遠農村或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走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轉型升級之路,作出了很多不能用經濟利益、或利潤數字來衡量的貢獻。

可以看出,“雲南世博不賺錢”,只是經營報表上的“表面現象”。一方面,“雲南世博”究竟是哪些板塊不賺錢、為什麼沒賺錢,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另一方面,“雲南世博不賺錢”,可表現為企業實體實行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而暫時沒有賺錢,至於未來是不是也“不賺錢”,無疑還需要更多時間和數據事實進行檢驗。

無論如何,既然“雲南世博不賺錢”已然引起媒體輿論、社會公眾關注,“雲南世博”公司乃至雲南有關方面或應對此體現出必要重視。因為輿論與社會公眾的這種關注,既存在著經營關聯者的某些利益關切,還包括外界對“雲南世博”內部實體業務項目調整走向、雲南產業轉型升級態勢,以及全省整體營商環境或發展生態的觀察與探究。“雲南世博不賺錢”究竟意味著什麼?期待“雲南世博”和雲南的闡述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