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導孩子讀課外書?

145107874


在尹建莉老師的《從“小”讀到“大”》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家長或教師如果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饋贈。既為他的人生賬戶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資產,又為他的未來購買了一份幸福保險。


可見,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孩子似乎只對電視手機感興趣怎麼辦

如果孩子可以選擇,閱讀和電視手機相比毫無競爭力。電視或手機帶來的更嚴重的危害就在於,孩子因為過度看手機或電視而忽略了其它更有意義的事兒。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孩子做出約束。讓孩子保持適度。他可以不去看書,但也不能長時間的看電視玩手機。在我們家,從兒子三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訂了一個規則,平時沒有看電視時間。週五晚上、週六、週日每天可以有2個小時的時間看電視。後來他稍微大點了,也有想要玩的電腦遊戲。反正還是2個小時,但是他可以自由選擇看電視或者在電腦上玩遊戲。至於手機,我們從來沒給他玩過,他也不會找我要。


直到現在,依然保持這個習慣。他週末看電視或者玩遊戲都會用沙漏計時,而且還會把自己的時間切割分段,合理的使用。


解決了看電視看手機的問題,孩子有時間了,我們就買他喜歡的書讀給他聽。從聽開始,想方設法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讓孩子發現閱讀原來是件很有趣的事兒。每天堅持讀一會兒,慢慢的他就會喜歡上這件事。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


孩子沒耐心讀書怎麼辦?

我們為什麼會對一件事情非常專注,非常有耐心?往往是因為我們喜歡它,它能讓我們感受到樂趣。孩子的閱讀同樣如此,要想讓孩子喜歡去做,有耐心去做,先得讓孩子感受到它的樂趣。就如我前面所說,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書讀給他聽。很多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是很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的,因此也特別喜歡聽媽媽讀故事。這種愉悅感就會讓他喜歡上書。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一點,專注力不是一天就能培養出來的。孩子對閱讀的耐心和專注也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不斷增加的。比如說剛開始給兒子讀故事那會兒,能安靜的坐個5分鐘已經很好了,慢慢的能堅持十幾分鍾了,再後來半個小時,再後來總是聽不夠,甚至拿著一本書能廢寢忘食。這都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這方面家長不要著急,只要孩子願意拿起書,願意聽我們讀,哪怕每天十來分鐘都可以。慢慢來,不要逼不要急

在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想方設法讓孩子體驗到閱讀帶給他的感受是快樂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喜歡上閱讀也就自然而然了。


小晗晗愛閱讀


這個我非常有切身的體會,我們家孩子是從兩歲半開始讀傳統文化, 三歲多自己看書,現在每天回來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都繪本,總結他形成閱讀習慣的過程,有幾下幾點,供爸媽參考:

1.

要有一定的識字量。

因為我們家孩子讀的是傳統私塾,他的識字量非常大,這對他後來讀書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跟我們學英語一樣,別人看原版小說很帶勁兒,我們看不懂,肯定無法理解其中的樂趣。



2.

要有閱讀的樂趣。

孩子是因為樂趣才會持久做一件事。所以我們家孩子一開始讀書時,他愛看什麼就讓他看什麼,沒有限制他一定要讀某一類書。比如《植物大戰殭屍》的繪本,很多朋友認為沒有營養,不讓孩子看。可是,這套書搞笑啊,孩子就是喜歡啊,我讓孩子看,他就發現,讀書是開心的。當他形成了一種意識,讀書是開心的。慢慢的,他就找別的書看了。有一天,他竟然在看兒童版的三國演義,還跟他爸爸探討,我就知道對於他來說,閱讀習慣已經養成了。所以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先有樂趣再慢慢去讀深度的書。



3.

要有閱讀的環境。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很喜歡讀書,家裡的電視牆拆了,都放成了書架。平時我們也經常買書看書,所以對於孩子來說,讀書是天經地義的事兒,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家長不愛讀書,一味的去逼孩子讀,很難有效果。

4.

要有閱讀的習慣。

從兩歲多,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講兩個故事。我都是拿書給他讀的,所以就形成了一種習慣,書裡邊是有好聽的故事的,所以他對書是有好感的。又因為已經建立了習慣,讀書就是輕鬆的事兒,不需要逼迫。相反,如果沒有好的習慣,讀書變成孩子的任務,那就很難堅持。



以上四點,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我,一起輕鬆教養孩子!


親子故事蓮君說


怎麼樣才能科學有效的讓孩子讀課外書呢?

1.必須要有一個非常系統完整的書單

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看什麼類型的書,看那些書對孩子有好處,這都是有講究的。您可以去網上搜一下,或者關注我然後私信我,我發給您書單。

2.家長帶頭,模範作用

當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孩子有個伴兒,他就讀的非常有勁兒頭了,然後你跟他討論書中的知識,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會跟你越談越多!

3.堅持不懈

讀書不是一兩天的事兒,必須長期堅持,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為了你的孩子,請堅持下去,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小姨媽知道


沈巍先生介紹的辦法 ,薰陶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