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永清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遙遠的童謠
樊文程
槐樹槐,槐樹槐,
槐樹底下搭戲臺。
人家的閨女全來了,
我的閨女還沒來……
這是一首早年間的民間童謠。每每想起這首童謠,就彷彿回到了童年的七十年代。冬日,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再以前連電燈都沒有,漫漫長夜,如何度過?老人們守在火盆旁,嘴裡叼著菸袋,孩子們圍在四周,聽著老人們講民間故事。那情景,回想起來,別有一番滋味。白天,媽媽們、奶奶們一邊或是紡線,或是納鞋底,一邊給孩子們唱古老的童謠。孩子們專注地聆聽著、體會著,彷彿自己就是童謠故事裡的他和她!
我努力回憶著過去,追尋著那些漸遠漸弱的聲音,竭力捕捉她的餘韻!
還在襁褓裡,那首《催眠謠》就貫入嬰兒的耳蝸。嬰兒依偎在母親的懷裡,母親的手輕輕拍打著孩子的身體,那柔柔的聲音如和風細雨:
狼來了,虎來了,
和尚揹著鼓來了。

這邊藏,那邊藏,
一藏藏個小二郎,
二郎二郎你看家,
我上南邊採迷花,
一個迷花沒采了,
騎著小驢往家跑,
跌了個跤,
拾個大元寶!
漸漸地,孩子進入了夢鄉。 大一點,孩子會說話會走路了,母親們就教孩子們背:
小閨女,拾棉花,
一拾拾個大甜瓜,
爹咬一口,娘咬一口,
一咬咬住孩子手。
孩子孩子你別哭,
趕明兒給你買個撥浪鼓!
小小子,坐門墩兒,
哭著喊著要媳婦兒,
要媳婦兒幹嘛,
點燈說話,吹燈打喳喳兒。
永清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以上這幾首童謠流傳最廣,簡單易記,相信好多人都會唱。只不過村與村戶與戶之間字句不完全一樣,但大同小異。
正打倒打蓮花棍兒,
棍棍舞,牛皮鼓。
牛什麼牛,割鐮頭。
割什麼割,壘燕窩。
壘什麼壘,桃花蕾。
桃什麼桃,謝花苗。
謝什麼謝,孫猴趕著個豬八戒。
豬什麼豬,小孩哭。
孩什麼孩,古廟臺兒。
古什麼古,三春柳。
三什麼三,賣包煙。
賣什麼賣,切瓜菜。
切什麼切,給小孩,認乾爹。
乾爹戴著紅櫻帽,
乾孃穿著繡花鞋,
走一步,咯噔蹬,
羅紋褲子鴨蛋青!
這也是一首很好記的童謠。
鄰居大媽說的童謠別有另一番情趣。大媽口中的童謠詼諧、幽默,小夥伴們聽完了總要咯咯大笑一陣子:
一個老頭、揹著筐頭、拿著鎬頭、釗著榨頭、從東頭、到西頭、釗到這頭、釗到那頭、低著頭、不回頭、磚頭硌了腳趾頭、氣的老頭、拿鎬頭、砸磚頭、正砸了老頭的腳趾頭!

有問有答:
問:誰呀? 答:王光蕾呀!
問:王光蕾幹嘛呢? 答:看瓜呢!
問:瓜呢? 答:爛在地裡啦!
問:地呢? 答:蟲砸啦!
問:蟲呢? 答:雞鵮啦!
問:雞呢? 答:進窩下蛋啦!
問:蛋呢? 答:攤吃啦!
問:雞蛋皮呢? 答:和了泥啦!
問:泥呢? 答:壘了房啦!
問:房呢? 答:讓我一腳踹坍啦!
永清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小的時候,會唱的童謠的確不少,有母親教的,也有聽別人唱的,但大都已經忘記,有些已記不起全部的內容,只記得幾句。那時母親常唱的有這麼一首童謠,故事講述的是一姑娘受哥嫂虐待,出嫁後回孃家時的情景,聽來有些憂傷。前半部分忘記了,後幾句是:
......
哥哥出來瞅一瞅,
嫂子出來扭一扭。
不用你們瞅,
不用你們扭,
看看爹孃就家走。
爹死了,唱大戲,
娘死了,擺大祭,
哥哥死了燒包子紙,
嫂子死了墳頭拍鞋底兒!
還有一首非常有旋律的童謠,可惜頭尾已沒什麼印象,只記得中間幾句,其表達的什麼意思也不清楚,只記得小時,母親每每唱起這首童謠,臉上總是泛著紅暈,似唱非唱,非常動情:
......
紅轎車兒,紅幃子兒,裡面坐著紅媒人兒, 紅馬紅鞍紅蹄子兒,趕車的把式穿著一身紅衣裳兒!
粉轎車兒,粉幃子兒,裡面坐著粉媒人兒, 粉馬粉鞍粉蹄子兒,趕車的把式穿著一身粉衣裳兒!

藍轎車兒,藍幃子兒......
...... ......
而這首開篇謠“槐樹槐,槐樹槐。”也只記得這前幾句。《槐樹槐》是一首當時很好聽的童謠,就內容來看,和《拉大鋸,扯大鋸》可稱姊妹篇。每每頌起這首童謠,眼前就浮現出一個畫面:古老的村莊,原始的街巷,槐樹旁搭起了戲臺,男女老幼,穿紅戴綠,人人喜氣洋洋,正是“姥姥門口唱大戲,接閨女,叫女婿”那熱鬧場面。……
童謠伴隨著童年的成長。數十過年了,時至今日,新潮故事書、故事會、動漫、科幻,琳琅滿目,就連學前班的課本上,整篇整篇的現代童謠,不但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就連大人們時常也會翻一翻,那些古時的民間童謠幾乎沒有人再唱了。
永清童謠: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

 “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臺。人家的閨女全來了,我的閨女還沒來”。這聲音又在耳畔響起。這些來自遙遠的聲音,今天聽起來仍然意味深長。她就好比一架古老的水車,水車雖老,提起的水仍是甘甜的。在那個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精神十分匱乏的歷史歲月裡,人們推著碾子,搖著水車,扛著鋤頭,哼上幾句童謠,也許就是最大的精神娛樂。儘管是口頭傳誦,儘管與現代歌謠相比較也沒什麼實際意義,但她是勞動人民口頭語言的結晶,她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地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