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1644年,李自成率领着大顺政权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这个时候的紫禁城中,那些曾经做着高官、拿着厚禄的明朝官员们,正排着队的向新君李自成投降。然而在与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朝鲜,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当崇祯的死讯传到朝鲜,整个国家都陷入到巨大的悲恸之中,上至王公宗室,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明朝的灭亡而痛心疾首,“神州陆沉”、“万世之痛”成为朝鲜民众内心之中最为真实的写照。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此时的朝鲜已经不再是明朝的藩属国,早在清崇德元年(1636年)的时候,李氏朝鲜就已经公开宣布与大明王朝断绝关系,同时宣布效忠于大清王朝,成为清朝的第一个藩属国,明朝的荣辱兴衰与朝鲜已经不再有任何的瓜葛。

然而,尽管两次遭受清朝的沉重打击,两次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李氏朝鲜却自始至终坚持着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思念,也依然坚守着对于大明王朝的最后的忠诚,虽然已经不再是明朝的藩属国,可他们却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大明王朝对于李氏朝鲜,的确是“恩重如山”。

李氏朝鲜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一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史称“威化岛回军事件”,与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建立宋朝的“陈桥兵变”颇为相似。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求当时的朝鲜,也就是王氏高丽政权交还被其占领的辽东开元路地区,遭到了拒绝,明朝与王氏高丽的战争一触即发。

此时,王氏高丽的权臣崔莹要求大将李成桂去攻打明军,然而李成桂深知王氏高丽与明朝实力相距甚远,此次征战必然是有去无回,于是主动班师回朝,用武力掌握了朝堂之上的实际控制权,进而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正式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李成桂加冕为朝鲜国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明王朝称臣纳贡,成为其藩属国。而实际上,就连“朝鲜”的国名,都是朱元璋所赐予的。

当时李成桂就国号问题,专门上疏请求朱元璋定夺,他给朱元璋报备了两个备选方案,一个是以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的古朝鲜国的国名“朝鲜”命名,另一个是以李成桂的出生地“和宁”命名。

最终朱元璋,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为由,为其选择了“朝鲜”的国号,并沿用至今。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李成桂正式定国号为朝鲜,史称李氏朝鲜,而为了显示对于明朝的尊崇,李氏朝鲜还有一个官方的全称,即 “有明朝鲜国”。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而最让李氏朝鲜对明朝感恩戴德的事情,便是“万历三大征”之中的“征朝鲜战争”。

万历二十年(1592),统御日本的丰臣秀吉率领大军入侵朝鲜,短短五个月时间,即攻占朝鲜两京八道,朝鲜历史上称之为“壬辰倭乱”。

此时的朝鲜国王李昖向明朝求救,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派大将李如松率兵入朝,历时七年时间,终于将入侵朝鲜的日本军队赶了出去,帮助朝鲜复国。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在此之后,朝鲜不仅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藩属国,更是成为了明朝军队重要的同盟力量。

随着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的兴起与发展壮大,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史愈演愈烈。在这一时期,李氏朝鲜坚定的站在了明朝一边,不仅向大明王朝提供了粮食等战略资源,更是协助明军,牵制、掣肘努尔哈赤的八旗军队,甚至还直接派出军队参加了明朝与后金之间的萨尔浒战役。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氏朝鲜成为了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的“眼中钉”,也就此拉开了李氏朝鲜屈辱的历史序幕。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丁卯胡乱”,朝鲜第一次与皇太极签订城下之盟。

后金天命十一年(17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此时的皇太极也迫切的需要一场胜仗来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而李氏朝鲜非常不幸的成为了皇太极拿来“祭旗”的对象。

后金天聪元年(1727年)皇太极任命“四大贝勒”之二贝勒阿敏为主帅,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托、硕托等人协同,率八旗主力出征朝鲜。朝鲜军队在战斗力极强的八旗铁骑面前可以说是一触即溃,阿敏迅速横扫大半个朝鲜,直接攻占了平壤,此时朝鲜国王李倧只得逃往江华岛暂避。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皇太极此次出征的目的并不是要直接灭掉朝鲜,他派遣八旗主力进攻朝鲜的实际目的有两个:

第一,对朝鲜形成军事威慑,迫使朝鲜断绝同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往来,特别是要朝鲜不再支持明朝在辽东地区针对后金政权的军事行动。

第二,皇太极看重的是朝鲜充沛的粮食及农产品资源,希望借助朝鲜的粮食以度过眼下的国内饥荒,并缓解军需上的压力。

起初,皇太极与躲避在江华岛的李倧谈判还算顺利,朝鲜也接受了皇太极提出了的部分不平等条件,双方也已经相约“以兄弟之国相称”,事实上,这是李氏朝鲜客观上已经承认了后金政权的合法地位。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但是后金军队的主将阿敏却在这时候跳了出来,将皇太极的全部计划就此打破。

阿敏先是妄图在朝鲜自立为王,实现“武装割据”,在被其弟济尔哈朗劝阻之后,放弃了称王的打算,但是却纵兵在朝鲜大肆劫掠三日后,率兵撤出了朝鲜,扬长而去。

面对此情此景,朝鲜国王李倧随即断然拒绝履行此前与皇太极达成的所有承诺,并且公开的表示:

“贵国既欲议和息兵,甚为美意。故孤亦喜而许之。但念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由此可见,李倧已经是铁了心的同明朝站在一起,共同抗击后金,哪怕是国破家亡也在所不惜。

尽管皇太极对于李倧的“出尔反尔”是非常的气愤,但是这个时候他还需要面对明朝和漠南蒙古察哈尔部这两个更为强大的对手,朝鲜问题也就此搁浅。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丙子胡乱”,李氏朝鲜终究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此时的皇太极已经打败了林丹汗,彻底征服了漠南蒙古,同时还在与明朝的战事中节节胜利,在辽东地区已经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全然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再一次将倒霉的朝鲜作为了自己拿来“祭旗”的对象。于是,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太极,以朝鲜“傲慢无礼、拒不朝贺”为由,亲率大军征讨朝鲜,朝鲜史称“丙子胡乱”。

皇太极迅速占领朝鲜全境,并且将李倧所在汉城团团包围,此时的李倧只能选择开城投降,接受了皇太极提出的全部不平等条约,就此签订了城下之盟。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双方约定:

“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往来,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朝谒。”

“从此一切文移,奉大清国之正朔。”

“仁祖(李倧)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

“新旧城垣,不许擅筑。”

“每年进贡一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黍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席四领、花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就这样,朝鲜被迫断绝了与明朝的关系,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藩属国。

心满意足的皇太极也就此开拔撤兵,临行前,不仅将朝鲜全国洗劫一空,还将朝鲜几十万人带至辽东,成为了清朝的奴役。

皇太极此次出征朝鲜,对于李氏朝鲜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朝鲜整个国家的一场空前的浩劫,由此形成了朝鲜历史上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疤。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在历代朝鲜国王内心,与明朝的关联并没有就此断绝。

清崇德二年(1637年),朝鲜即将成为大清王朝的藩属国,而朝鲜国王李倧则与皇太极商议将宣布朝鲜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并成清朝为宗主国的日期订在农历的二月初一。

“自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李倧这样安排的目的也是非常的单纯,就是为了让当时明朝的崇祯皇帝过一个好年而已。

与此同时,李倧还向皇太极明确表示:

“臣之始祖康献王,臣事明朝高皇帝,至于子孙,世世不替,于今二百四十余年。而万历再造之恩,尤是小邦之所不敢忘也。此大朝之所熟悉也。……恩义犹重,岂容一朝便同路人?虽欲调聚兵马,仰助大国,义有未安,必所不忍。”

就此严正提出了拒不协助清军攻打明朝的原则。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顺治六年(1649年),李倧在屈辱与自责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尽管李氏朝鲜在他的手中脱离了明朝进而屈身于清朝之下,但是李倧和他的继任者们,依然没有忘记明朝,依然保持着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怀念。

后来的朝鲜国王李焞就曾感慨说:

“神宗(万历)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之功矣。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明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而我国小力弱,既不能复雠雪耻,弘光南渡之后,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尝不慨恨也”。

实际上这也是在表明,朝鲜的统治者已经开始进行反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检讨自己对于明朝的灭亡所该复的责任,同时,更是用最为实际的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于明朝保有的忠诚。为此,朝鲜专门修建了大报恩坛,用以祭祀三位明朝皇帝,即赐予朝鲜国号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的名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以及让朝鲜为之举国哀悼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而在臣服与清朝后,朝鲜依旧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装束和服侍,以表达对于明朝的敬意和思念之情。与此同时,尽管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鲜要废除明朝的年号,但是朝鲜只在对清朝的公文中使用清朝年号,内部依然使用明朝崇祯的年号,并且一直持续用到了李氏朝鲜灭亡的时候。而在日后与清朝的官方交流中,朝鲜也因为没有避讳清朝皇室而遭到训斥,特别是在康熙朝的时候,朝鲜因为没有避讳当时的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多次以非常严厉的口吻进行书面斥责。

与此同时,朝鲜再被清朝征服后,一直寄希望于明朝能够卷土重来,甚至在南明抵抗清朝以及后来的“三藩之乱”中,朝鲜也都在积极筹划,希望为“反清复明”,迎请“大明正朔”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两次“胡乱”给予朝鲜的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大清王朝日益稳固的统治根基,并非是弱小的李氏朝鲜所能撼动的。逐渐的,李氏朝鲜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但是他们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怀念明朝,保有这对于明朝的那份“忠诚”。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两次签订城下之盟朝鲜,背弃了原来的宗主国大明王朝,转而奉大清王朝为正朔,尊其为宗主国,可是在清朝统治期间,朝鲜却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后世的普遍“赞誉”。

这其中,除了对于明朝的怀念与感恩,以及对于大清王朝的仇视与憎恶外,归根结底还是李氏对于朝鲜实施封建统治的需要。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一方面,朝鲜实力弱小,但是盘踞在东亚和东北亚地区的政权势力,对于朝鲜来说都是无比强大的存在,有已经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清朝,有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还有隔海相望、历史上多次入侵朝鲜的日本,朝鲜想要在这几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只能依附其一以求自保,当初归顺明朝如此,后来归顺与清朝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朝鲜一直坚决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而最初的满洲文化及女真文化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不相融合,李氏朝鲜需要继续对于大明王朝,对于这个正统的、尊崇传统儒家文化、并且是由汉民族建立的王朝,保有绝对的尊崇,才能保持朝鲜的儒家文化的思想根基,继续维系对于朝鲜统治的思想基础。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就这样,李氏朝鲜对于明朝的感恩与怀念持续到了二十世纪,直到1910年朝鲜正式为日本所吞并,这才真正放下了对于大明王朝的全部“忠诚”,也结束了在朝鲜了使用两百多年的崇祯年号。

李氏朝鲜,尽管当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背叛者”,但确实“最为忠诚的背叛者”。

李氏朝鲜:两次签订城下之盟,却依然是“最忠诚”的“背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