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四月末真的是真正意義上電影行業的春天,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無論是在口碑還是票房上都完爆同期的任何一部影片。

在其他影片紛紛因為《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出現而“退避三舍”的時候,難民題材的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就像野火燒不盡的小草一般“破土而出”。

在這種困局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

那他的魅力來自於何處呢?真的誠然是一部短評中“很好哭”的電影嗎?

顯然,《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非常催淚的故事。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1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這部電影被稱為全球“眼淚收割機”。

影片的原片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是加利利海附近一域,耶穌開始傳道時,即遷居此地,有不少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片名“迦百農”在英文和法文中的意思都有“物品雜亂無章地堆積”的意思,導演的想法和影片的情節元素都極具吸引力,這部作品令人驚訝地成為了一個信息量爆滿的劇情大片。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本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贊恩,大概12歲,不知道具體年齡,因為連他父母都不記得他的出生日期。

他在雜貨店打工,搬煤氣罐,充當一個壯勞力使用,養活家人。贊恩一家是敘利亞逃到黎巴嫩的難民,連孩子的生存都是問題,去奢求孩子的尊嚴、談原生家庭都是空中樓閣。

亂離人不及太平犬,連國都有沒有了,何談家的安穩。

導演說:“由於我們成年人做了決定,這些孩子就像牽線木偶一樣任我們擺佈。無論我們提出要打什麼仗,無論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系統性混亂,孩子們只能承受。”

導演娜丁·拉巴基也因此片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黎巴嫩女導演。

誠然,這部影片真的很現實很催淚,

但眼淚不是這部影片想要達到的目的,行動才是。

導演娜丁·拉巴基將該片介於紀錄片和小說之間。

角色是真實的。

《何以為家》大量啟用非專業演員,

飾演男主角贊恩的小男孩贊恩·拉菲亞、飾演他妹妹薩哈爾的埃贊都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埃贊甚至在拍攝過程中一度被拘留。

出演約納斯的幼兒班科爾只有一歲,在影片拍攝完成後就被驅逐至肯尼亞。被導演發掘時,當時12歲左右的贊恩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情節是真實的。

兒童在黎巴嫩的街頭販賣小商品、極度疲倦時還得跟著父母繼續乞討的景象都是拉巴基親眼所見。

最初創作劇本時候,拉巴基去收容所、拘留中心、少年犯監獄以及貧窮的社區做了大量的訪談和調查。

電影中的贊恩沒有身份登記、不知道自己的生日、靠喝糖水度日、從未得到過愛……一切苦難皆非虛構——現實的嚴酷可以輕易打敗作家的想象力。

雖然影片的故事有點難以置信,但當贊恩在法庭上試圖起訴自己的父母時,我們還是被擊中了。非職業演員們的傑出表演支撐起了整部電影。

在我的理解裡,贊恩能將這部電影詮釋的如此生動並不是因為他“演技炸裂”,只是在鏡頭裡,在故事情節不斷的發展下一種出於孩童本能的真實寫照。

他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讓人心疼的孩子,但他又展現了一種不屬於孩子的成熟,和對這個世界的反抗意識。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何以為家》預告裡的第一句話。很多短評都在指責影片中省下贊恩的父母,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但這部電影真的不是在控訴父母。

影片中律師在法庭上和贊恩父母對峙時,母親的一句話讓我再一次熱淚盈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不是贊恩被父母拋棄了,而是他們被世界拋棄了。

贊恩也在黑戶女工被拘留後體驗過“父母”的角色,他帶著一歲的女工兒子過著流浪的生活,不得不像他的父母一樣販賣違禁藥品生存。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這是電影最令人難過也因此深刻之處。

當你以孩子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好像是你所有痛苦的根源,但是剝離掉這道屏障,你會發現,事情遠遠比你想象得更加複雜。

當社會環境動盪與壓迫,無法為人們提供正常的,有序的,穩定的生活;個人命運無疑如風中的草芥。孩子和成年人,其實都是受害者,他們的軟弱與無能為力,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

電影裡有一個滿含深意的畫面,在摩天輪上,贊恩飛到天空,看見大海,充滿了希望,下一秒墜入人間,滿目瘡痍。

《何以為家》|生而為人,何處為家


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