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規有著怎樣的故事?

揮弓探幽


我們從宋代馬令編著的《南唐書》中,知道褚仁規是與泰州毗鄰的揚州廣陵人,開始時他不過是一個軍中的小吏,因為他勤快乾練,而多次得到了升遷,後來出任海陵鹽監使。當時的海陵百姓喜歡爭執訴訟,地方官吏很難解決縣民的家庭實際情況,楊吳政權就讓褚仁規兼任海陵縣令。海陵縣濱海臨江,盛產魚鹽竹葦,是財稅的主要來源,朝廷每有大的軍事行動,平常的賦稅不足以供給,褚仁規就想了個辦法,派人查看縣民家庭的財產狀況,用賬本登記下來,按戶籍徵收,事訖則以次償備,罔有逋遺,以故民不甚怨。李昪對此很滿意,考慮到海陵縣有著豐厚的賦稅收入和重要的戰略地位,既謂之重、展,以鞏固李氏政權,就把海陵縣提升為泰州,領海陵、泰興、興化、鹽城、如皋五縣。



修砌一新的泰壩衙署,南北進深六間,東西縱向三排,廳室五十一間。大門口有左坊榜“肅鹺裕運”、右坊榜“秉掣持平”照壁,署門東壁嵌橫石兩方,一刻高氏隸書“鹽津總會”四個大字,一刻行書《泰壩記事》詩三章。

泰州,周歸吳,春秋歸越,戰國屬楚,楚威王時稱為海陽。西漢時期,由於吳王劉濞在此開拓鹽場,開挖運鹽河,設立海陵倉,所以在漢武帝元狩六年開始置了海陵縣。先有運鹽河,後有海陵城;始有海陵之倉見文獻,才有海陵之名方叫響。追溯泰州最早的海陵之名,當以海陵之倉為濞祖(鼻祖);泰州之名始於南唐,泰州者,通泰之州也,或取有安泰和富泰的意思,是江海文明的發源地。在《泰州重展築子城記》中,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規告訴了我們,海陵縣為什麼會升泰州之時的一些情況:鹹鹺贍溢,職賦殷繁,可謂水陸交通要津,咽喉劇郡;自己治理海陵縣很有作為,對泰州升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在泰州市博物館的庭院內,還真實地還原了北宋熙寧年間煮鹽的盤鐵。

官階升了的褚仁規,頭銜很多,管轄的範圍也大了,自然會對南唐烈主充滿了無限的感激之情,將泰州成為東都的屏障和水陸交通要道,有效地防範了楊吳政權的復辟。李昪曾把禪讓皇位的楊氏族人遷到泰州永寧宮,名義上稱要報答楊氏禪讓的恩惠,其實就是把泰州作為囚禁他們子孫的處所,受到了褚仁規的嚴密監視,卻莫名其妙的在任泰州知州三年未滿時,逮捕入獄賜了死。亦是因為陳覺等人所謂的說他貪殘,也有說是因為陳覺等人告了他挾私報復的黑狀,但我認為是褚仁規在自辯時惹惱了李昪,才命陳覺擔任泰州按鞠使,到泰州來調查褚仁規,“竊弄威福“、“條其罪狀甚眾”,這種舉報人審查被舉報人的做法,直接導致了褚仁規的被殺。“但緣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將整齊士旅,是宜固護嚴城。”


如今,收藏於泰州市博物館的子城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