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死前要吃一口烧饼?

Devon000


看历史不要相信野史,野史只是历史的一个补充和附会。历史上的刘伯温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牛逼。“什么前世诸葛亮,后世刘伯温”都是扯淡!

既然说刘伯温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怎么就没看透朱元璋是一个冷酷的皇帝?怎么没算到自己被他害死的结局?

说实话,真实的刘伯温(1311~1375)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最高官职不过是元朝的一个县令。

刘伯温是元朝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从小聪慧,12岁考中秀才。14岁即赴省府读书,学习努力刻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古代这样的人不鲜见)

元统元年(1333年),刘伯温赶往元大都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这一年刘伯温22岁。



刘伯温踏入仕途的时间点没“算”对,此时正值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元末。朝廷哪顾得选官,因此刘伯温在家闲赋了三年。

公元1336年,25岁的刘伯温才被元朝政府选授为江西高安县县令。他在基层一干就是5年,在任上两袖清风,他的座右铭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位卑不敢忘国。”

刘伯温刚正不阿,棱角有余,圆滑不足,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

伯温受到了贪官污吏的弹劾,面对腐败的官场,洁身自好的他愤然辞官,之后返回了青田县。

古语云:“三十而立”。30岁正是人生黄金时代,正是为国家效力的时候,然而,元末的黑暗统治却不给伯温机会,伯温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难道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在等待一位明主“三顾茅庐”吗?

公元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争霸的时候,元朝行将就木,谁来执掌牛耳?

朱元璋和强大的汉王陈友谅的火拼达到了白热化。谁胜出谁来当皇帝。(秦失于鹿,群雄逐之,得之得天下!)

此时朱元璋招贤纳士,请刘伯温出山做了自己的谋臣。这一年刘伯温50岁。

换言之,刘伯温在“知天命”时才辅佐了朱元璋。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为何只授了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低级官职的原因。伯温出道太晚,想当年诸葛亮27岁就做了刘备的军师。

假如刘伯温功高盖世,辅佐老朱经过8年的时间建立了大明,至少得封个丞相吧?(脑补诸葛亮)。别给我说刘伯温不慕权势,如果他像汉朝张良那样急流勇退,也就不会被朱元璋的“新贵”胡惟庸害死了。你说是不?



历史说明一切,从老朱称帝开始(此时刘伯温58岁),到刘伯温去世(64岁),仅6时间就被朱元璋默许下毒毒死了。伯温到死也不过是个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假如他功高盖世,怎么也得封为公吧!(公、侯、伯、子、男),想想和老朱一起打拼的徐达、胡大海等人,哪个没封“公”?

刘伯温在明朝只做了6年的官,最后被朱元璋选中的新丞相胡惟庸下毒毒死了,临死前,刘伯温向儿子要了一个烧饼,对着烧饼狠狠咬了一口,为何临死前他要吃一口烧饼呢?

(以下皆为传说)原来刘伯温曾为朱元璋写过一本谶书,名叫《烧饼歌》,刘伯温临死前吃一口烧饼和这事有关。

写《烧饼歌》这本书的起源是这样的:有一天,刚做了皇帝不久的朱元璋召见刘伯温,他想考考老刘,于是提前把咬了一口烧饼扣在了碗下。



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面前,老朱一指碗,说道“军师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刘伯温心中暗骂:“我的眼又不是x光射线,我咋知道呢?”如果这样说显得自己没有水平。于是老刘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原来伯温知道老朱早上爱吃烧饼,饭碗下面还能扣什么呢?刘伯温摇头晃脑,掐指一算。朗声说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道:“果然神人也,堪比姜子牙和诸葛亮”。既然你知过去未来,你就为朕算算,大明江山有多久?传多少代?

这次刘伯温犯难了,于是对老朱说。“陛下,天机不可泄露,臣恐言语有失,冒犯陛下”。老朱说“恕你无罪,尽可敞开心扉”。

这才引出了《烧饼歌》一书的问世。



《烧饼歌》书中从明朝一直推到了大同世界,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马前课》,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并称于世,《烧饼歌》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谶书之一。

刘伯温一看推辞不过,于是对老朱说:“臣的答案只有4个字”。朱元璋一听,急忙问道,“哪4个字?”刘伯温答道:“万子万孙。”

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万子万孙”不就是千秋万代吗?这说明我大明江山永传万世。朱元璋一高兴,当场赏了刘伯温1万两银子。

刘伯温临死前想起了这件事,既然你朱元璋如此不仁不义对待我,默许胡惟庸下毒毒死我,我要破了你的“万子万孙”这句谶语。

“万子万孙”最初是刘伯温保佑大明江山永传万代的谶语,刘伯温临死要打破这个局。



他掐指一算,只要把一个完整的烧饼咬一口,明朝圆满的结局就破了,这就是刘伯温临死前为何非要吃一口烧饼的原因。

刘伯温狠狠咬了一口烧饼,注定了明朝亡于“万历子孙”的格局。

明朝命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的千秋万代,最后亡于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及他的两个孙子——“超级木匠”朱由校和“苦命天子”朱由检之手。大明江山传到“万子万孙”戛然而止。

结语:这不能怪刘伯温,谁让朱元璋做人不厚道呢!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神机妙算的人,去世前似乎都比较忙呀。刘伯温死前,还要吃一口烧饼,这又是为了何事呢?这跟刘伯温和朱元璋的一次对话有关。

刘伯温自幼习文,通晓经史、天文、兵法,元至顺年间还考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只是呢,刘伯温为人廉洁正直,嫉恶如仇,因而屡遭排挤。刘伯温感觉仕途无望,弃官归隐。

至正十九年,刘伯温48岁时,朱元璋攻下了浙东,力聘刘伯温、宋濂等浙东名士。刘伯温一出山,就向朱元璋“陈时务一十八款”,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后又分析天下大势,帮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之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大策。刘伯温由此有了“诸葛转世”的美誉,正所谓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神机妙算,天下无双。

正因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通晓古今,又可预知未来,所以,朱元璋就想测试一下刘伯温。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殿,拿着一个烧饼,刚咬了一口,太监进来禀报,说刘伯温求见。朱元璋一听,放下了手中刚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了起来,召刘伯温进见。

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就问:“先生通晓古今,可预知未来,可知这碗中为何物?”

刘伯温掐指一算,信心满满的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估计朱元璋咬了一口饼,嘴角的饼渣没擦,而殿内又洋溢着烧饼的香气,加上朱元璋喜爱吃烧饼,这并不难猜呀。马皇后曾经为了给被关起来的朱元璋送烧饼,还被烫伤过,朱元璋喜爱吃烧饼,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朱元璋听刘伯温说出了答案,不由惊叹,特别是刘伯温说自己是金龙,内心泛过一阵喜悦,就想问问天下后世如何。朱元璋和刘伯温,一问一答,这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谶书,刘伯温的《烧饼歌》。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说朱元璋有“万子万孙”。这在朱元璋看来,是大明基业可以千秋万代了,这是秦始皇都做不到的事情,自然非常高兴。而实际呢,朱元璋的确有“万子万孙”,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万,但这并不代表明朝不会亡。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已经明确预言了大明的命途,从靖难之役,到明朝灭亡,都一一应验。我们摘取部分,来看一下这本谶书的神奇之处。

“只恐燕子飞来”、“秃顶人来文墨苑”,预言了道衍和尚鼓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天下饥寒有怪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预言了天下灾荒,魏忠贤乱政。“八千女鬼”即“魏”字。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预言了崇祯杀戮过重。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预言了李自成起义的祸乱。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刘伯温已经说了,大明朝遇到顺治就完了,而李自成过了黄河,崇祯也会吊死在煤山之上。

刘伯温甚至还预言到了顺治和多尔衮之争,“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刘伯温的预言很厉害呀。但自古有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伯温疾恶如仇的秉性很难改变,也最终害死了刘伯温。

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谁最适合做丞相,说了三个人,刘伯温都说不合适。朱元璋让刘伯温做,刘伯温坦言自己太疾恶如仇了,不像李善长那么善于调节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做不好丞相的。

正因这点,刘伯温树敌过多,饱受排挤。再加上刘伯温经常直言不讳,又不符合朱元璋很有主见的行为方式。这就导致了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却并不受重用的结局。刘伯温反而受到多疑的朱元璋,越来越多的猜忌。最终,在朱元璋的默许下,胡惟庸在刘伯温的药中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死前,将《天文书》交给了儿子刘琏,让刘琏献给朱元璋,并且交代,不准后世子孙再学此术。原本刘伯温还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朱元璋贡献自己最后所学,因为胡惟庸在,就作罢了。刘伯温遗言,待到“惟庸败后,上必思我”。

不过,那时候刘伯温早已经死了,朱元璋想也没用了。即使是通晓天文地理,可以预知未来,君子执着于正道,还是斗不过惯用歪门邪道的小人呀。刘伯温最终也没能斗过胡惟庸。

传说中,刘伯温死前,还是想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所以,他让儿子拿来了一个烧饼,咬了一口,然后命儿子用碗覆盖,并交代儿子一定要告诉朱元璋自己死前所做的这件事。其实,刘伯温是想提醒朱元璋,不要忘了他们之前的对话,不要忘了《烧饼歌》。只是呢,朱元璋并未能悟透呀,未能及早避祸,一切还是按预言发生了。

编后语:《烧饼歌》现在通常被认为,就是清末时的人所作的一部伪书罢了,仅供茶余饭后娱乐,不可当真。


奕天读历史


刘伯温死前要吃一口烧饼?谁记载的这事哦。

我对历史并非专业研究,但料想史书也不会记载刘伯温死前这些细节,他又不是帝王,有事无巨细的起居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身民间,因而,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我记得我外公在世时都会讲“朱洪武”如何如何。充分证明,那一批人是很接地气的。

因此,民间会给这批人按自己理解的方式来给他们描画生活,譬如朱元璋和刘伯温都还是爱吃微时的烧饼什么的。

由于刘伯温是朱元璋的谋士,民间对这类人士是很钦佩,描绘起来是“多智近妖”的,而这类人的一个小动作,都被解读为大涵意。

据说刘伯温生前著有《烧饼歌》,内中预示了大明的日后走向,所以他临死前特咬烧饼以示意该书之重要。

这是不是真的?

连吃烧饼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个事关国运的事会让你我知道咩?

我是“钱多多读文史”,非正经论史,欢迎正经关注我呀。


钱多多读文史


中国传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段慢慢长路中有很多能人志士、有勇有谋的人不断涌现出来,说到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我们就会想到刘伯温。

刘伯温很聪明但年少不得志,他也曾跟随过别人,因不被重用就隐居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也是非常尊重和赏识有才能的人,于是经人介绍后他认识了刘伯温这样一个仪表堂堂、满身正气的人,再加上两个人多次交流以后,朱元璋觉得此人可以重用,于是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非常得力的助手。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在治国上刘伯温也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就急流勇退、自行辞官隐退了下来,但是还是遭到了胡惟庸的陷害,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在临终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吃一口烧饼,而刘伯温为什么要在死之前吃烧饼呢?

原来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众所周知他曾写过一本预测书叫做《烧饼歌》,这本书详细记载了明朝之后800年将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刘伯温之所以会在临死之前要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预言一定会成真的,希望世人能早一些做好准备。


刘伯温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不是空穴来风、空口无凭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曾经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确认了刘伯温的能力。

有一次朱元璋拿烧饼咬了一口用碗扣住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刘伯温不加思索就说里面是金龙咬过的东西,像太阳又像月饼,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就是龙的化身,刘伯温说是龙吃过的,就等于说是皇上吃过的,朱元璋听后觉得很舒服。

既然刘伯温知天文地理,能掐会算,又有预测能力,朱元璋就想让刘伯温预测一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深知这样的事一句话说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向朱元璋要了一块免死金牌才敢预测,如此也就写成了这本有名的《烧饼歌》,写了明朝开始之后800年所要发生的大事件。


最终刘伯温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被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追封为太师,也算是刘伯温对明朝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吧。




遗产君


刘伯温自小天资聪颖,因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八卦之书,博通经史,时人比之诸葛亮。

刘伯温考中进士成为元朝官员,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道之不同,不与谋,刘伯温愤而辞官隐居。

朱元璋礼贤下士,刘伯温激情回报,八月十五杀敌军,起兵灭元定金陵!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中原定大计,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终助朱元璋夺得天下。

所以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不光军事上如此。刘伯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可以说,刘伯温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大明王朝建国后,开国皇帝的通病显现,多疑的朱元璋更是如此,大封功臣时,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聪明的刘伯温对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心知肚明,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请求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也不干预朝廷事务。

在请辞当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忽听刘伯温觐见,把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扣上,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伯温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所以答案是烧饼”。朱元璋听完更是佩服,就让他预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很聪明,深知这样的事一句话说不好,就会遭来杀身之祸,问朱元璋要了一张免死牌之后,写下了《烧饼歌》,预言了800年之后的事情。

但其中对明朝的预言都是旁敲侧击的点拨,里面预言了土木堡之变,魏忠贤乱政,李自成起义等等,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字就是指魏忠贤,只恐燕子飞来,指的是燕王朱棣谋反,又如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就是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则是指崇祯皇帝煤山上吊。

朱元璋研究多日《烧饼歌》,看出了其中的一些奥妙,不禁后背发凉,动了杀机。

1375年,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以示关心,他照单抓药,病情非但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他自知时日不多,所以临终前要吃一口烧饼,而刘伯温为什么要在死之前吃烧饼呢?

刘伯温自打辞官以来就懊恼不已,为什么要测准朱元璋吃的是烧饼,为什么要写《烧饼歌》,他已算出自己将死于烧饼之祸,所以他愤恨,唯有将烧饼到肚子而后快,让烧饼随自己一起死去吧。

刘伯温被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追封为太师,也算是替朱元璋向刘伯温表示歉意吧。


美丽青春您真痘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和宋濂两个人名声都很大。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刘伯温身负绝技、知识渊博,尤其精通象纬之学,曾经帮助朱元璋问鼎天下,参与了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功勋卓著。刘伯温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也明白要激流勇退的道理。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也最终没有安享晚年。在洪武四年,天下初定,刘伯温就请求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也不干预朝廷事务。

但是,人不找事事却找你,作为朱元璋枪手的丞相胡惟庸,先是罗织罪行使得刘伯温被夺去禄位。此时,如惊弓之鸟的刘伯温只能进京谢罪,朱元璋不发话,刘伯温不敢回家。本来身体就有病,在紧张的情绪中,愈发严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一幕就发生了,胡惟庸猫哭耗子,带着所谓的御医来探望,给他开药,之后就派人把刘伯温送回家,一个月左右刘伯温就死在了家乡。根据《明史》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皇帝是无情的,特别是朱元璋权力欲与猜忌心又非常严重。其实,胡惟庸是在朱元璋默许下,下毒伤害刘伯温。胡惟庸来过之后,刘基就抱病去觐见了朱元璋,禀告了御医探病吃药之后,病情更加严重的事实。朱元璋心知肚明,轻描淡写地宽慰了几句。

刘伯温回家之后,知道时日无多,也明白皇帝想要自己的命,就不再吃药了,65岁驾鹤西去。至于死前吃一口烧饼,在正统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或许是野史中的故事。可能是有些人熟悉刘伯温著名的《烧饼歌》,就与烧饼联系起来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刘伯温,就是刘基,是青田县人,所以人们也叫他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朱元璋虽然是穷苦出身,但知人善任,听到刘伯温的名声之后,把他请过来,委任为自己的谋臣。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后来,刘伯温果然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辅助朱元璋建立帝业,是明朝开国的大功臣。

不光如此,刘伯温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可以说,刘伯温无一不精,无一不通。刘伯温也善于自保,明朝建立后,他看出功臣不会有好下场,便告老回乡,功成不居,最后得以善终。

民间传说,像刘伯温这样的“神人”,料事如神,往往会做出准到可怕的预言。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曾预言自己短命,后来果然五十四岁就“秋风五丈原”。而刘伯温在大限将至时提出要吃一口烧饼,就和他的预言有关。

有一天,朱元璋咬了一口烧饼,然后用碗盖住,问刘伯温碗底下是什么东西,刘伯温深明朱元璋的心思,说碗底下是金龙咬过的月饼一类的东西。朱元璋听出来这是在夸赞自己,也很佩服刘伯温的本事,就进一步问刘伯温明朝800年以后会是什么情形。刘伯温也很聪明,问朱元璋要了一张免死牌之后,写下了《烧饼歌》预言了800年之后的事情,但其中对明朝的预言都是旁敲侧击的点拨。

而刘伯温在死前要求吃一口烧饼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要早做准备,他的预言都将会实现。但是再神的人也抵不过大限,刘伯温最后在故乡去世,享年65岁,得以善终。


江暮云


中国自古以来好像就不缺那些能掐会算的神人,比如说周文王,再比如说鬼谷子,我们今天要说的也是这么一号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刘伯温。刘伯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此人确实有些神通。不过,自古那些有神通的人,并不是每个都有好下场,毕竟能力越大,越容易被人觊觎。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这样的人还特别容易遭到猜忌,一不小心触怒了龙颜的话,很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军师,为朱元璋开国立朝做了很多贡献,立了很大的功劳。刘伯温原来是有神通,但是却不被人看重,也算是朱元璋发现了他,他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他被人引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在第一次见到刘伯温的时候,就直言说他不凡,于是就直接重用了他。后来刘伯温的表现确实也没让朱元璋失望,在多次作战中,他帮助朱元璋的大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推出了很多利民的政策,但是却没怎么奖赏身边曾经的功臣。刘伯温此人还是比较明智的,他也知道自己不便在这官场久留,于是就早早的放下了手中的权力,准备回家养老。事实也证明了,像刘伯温这么有眼力劲儿的人,多半还是有好结果的;而那些自以为有功,以为皇上一直会宠幸自己的人,往往都死得比较惨。所以说,不要太过于信任那些高位上的人,毕竟权力确实可以迷乱人的心智。

据说,曾经朱元璋为了考验刘伯温的神通,还特意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盖在碗下面,让刘伯温猜猜底下是什么玩意。刘伯温猜道底下的东西一部分像月亮,一部分像太阳,被真龙咬了一块,所以答案是烧饼。朱元璋听完很是佩服,觉得他确实很有神通,就让他预测明朝的未来。刘伯温就写下了烧饼歌一书,而这本书的名字正是从这个小故事里面来的。

很多人后来有疑问,刘伯温在死前为什么还要吃烧饼呢?其实他这个行为,正和他的这部烧饼歌有关。烧饼歌预示了从明朝开始,此后800年会发生的事情,包括明朝后期会发生的几次动乱,有很多作乱之人的名字,刘伯温都已经在书中暗示出来。不过,刘伯温是不敢明说的,只敢旁敲侧击。从明之后,中国几百年会发生的大事,烧饼歌中大多都已经写了出来。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这本书。


老张头爱三农


这大概又是谶纬之学罢了,刘伯温小时候被称为神通,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获得进士,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状元,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被称为先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力破强敌,功冠有明一代,在文学上,明史评价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无论是在军事、政治、文学、艺术领域造诣非凡,令世人敬仰,也许他的成就太大了,但死得又离奇,在明朝开国的政治风云中终究没有躲过。所以在民间关于他的身上就有了许多传说,其实大都不可信,只是为了满足底层群众对高层政治的窥探之心罢了。

(刘伯温)

1.烧饼歌

这一说法更离奇,就类似于《推背图》一样,说是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忽然刘伯温觐见,为了测验他,就把吃到一半的烧饼用碗扣上,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推背图)

刘伯温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果然猜中了,然后就引申出这对君臣关于身后之事的一段对话,后人把它整理出来,很多预言都得以实现了,因此称它为烧饼歌。

(烧饼歌)

2.离奇的烧饼歌

里面预言明朝之后八百年的大事,如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魏忠贤乱政,李自成起义等等,如八千女鬼”合成一个“魏”字就是指魏忠贤,只恐燕子飞来,指的是燕王朱棣谋反,又如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就是指李自成造反,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则是指崇祯皇帝煤山上吊。

(这都能想到)

3.为何死前吃烧饼

可能是自己预言了许多事情,就是没有预言到自己的死亡,自己曾经做的烧饼歌还是把它吃到肚子里去吧。其实这都是编撰和猜测了,真的历史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正史记载也离真相差十万八千里。

(明太祖)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22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刘伯温死前,曾经提出要吃一口烧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跟刘伯温的预言有关,刘伯温曾经作了一个预言叫烧饼歌,预言800年后的事情,刘伯温死前要求吃一口烧饼也是为了提醒朱元璋要早些做好准备。他的预言都将会实现,那么这个烧饼歌是怎么来的了?

1368年,有一天,朱元璋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问刘伯温碗底是何物。刘伯温表示碗底是食物,被金龙咬了一口,朱元璋非常佩服刘伯温的本事,就问刘伯温800年后明朝会怎样?刘伯温清楚朱元璋的个性,在问朱元璋要了免死金牌后,刘伯温作了烧饼歌,预言800年后的事情。

不过再伟大的人都有死去的一天,刘伯温死时65岁。后被追封为太帅,謚号文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