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居正辅佐崇祯,明朝能否续命?

丝方尽26


有明一代,张居正是不可不提的人物,亡国的崇祯皇帝更是争议多端,当我们将这两人放在同一时空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如若张居正辅佐崇祯,明朝又能否续命呢?

天启七年(1627),天启帝朱由校病逝,八月丁巳,崇祯即位。即位之初,这位十六岁的少年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处死九千岁魏忠贤。民间一片欢呼雀跃,称颂他为“圣人出”,着实给“刚上任”的崇祯皇帝极大的信心。万岁已去(天启帝病逝),处理九千岁魏忠贤自然无可厚非,可崇祯皇帝的处理实在是矫枉过正。崇祯不仅执意赶尽杀绝,甚至肆意扩大魏党名单,频繁更换内阁、六部官员,弄得人心惶惶。明朝的政治运行机构经历一次又一次大换血,党争不断,朝野上下波谲云诡,动荡不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此时若有大学士张居正的辅佐呢?他大概会如后世的西太后在辛酉政变之中一般,惩处罪首,而不殃及池鱼。尽量在朝廷党派斗争中保持中立,平衡双方势力,维持皇权的稳固,进而维系朝野安定。<strong>

崇祯年间重大危机之一即是国家财政的掌控不足,进而影响国家军事实力。乙巳之变后,各地士绅纷纷借机逃避税赋,税收变得愈加困难,而蓟镇耗费大增,国家财政压力极大。据张居正在万历年间的改革措施,他可能会提醒崇祯在执政之初就极其重视税收的管理。进一步清查全国土地,解决土地隐没的危害,不给士绅投机耍滑的机会;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使其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甚至利用商人力量平衡文官集团对于财政税收的把控,收回“钱袋”,提高国家财政效率……姑且如此推测,这样明朝的财政危机或有解决的希冀,庞大的帝国又多一线生机。

军事实力的羸弱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尽管崇祯在辽东局部支持袁崇焕的军事改革,期待着“五年平辽”目标的实现,却只是局部取得成效,明朝整体的军事实力完全没有改变,在乙巳之变中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若张居正辅佐崇祯,一定会极度重视军事改革。整顿完全败乱的军屯制,继续驿递改革“非奉公差,不许借行勘和”并严加监督……更重要的是发掘、任用贤才,避免“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这样无奈又残酷的情况发生。同时,军事策略上,张居正应会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对内,任用良将处理“剿”“抚”农民起义,保持帝国内部稳定;对外,适时转变天朝上国思想,维持与蒙古的联系,与敌对势力多多周旋,如此明朝军事不至于不堪一击。

张居正辅佐崇祯,除了臣子的身份,或许还有另一重师的身份。如若张居正像教导万历一般教导崇祯——一手任命皇帝的老师,甚至亲自编订教科书亲自讲授;对于学业要求极其严格,授予崇祯为君之道……明朝的结局或许会不一样。自古名师出高徒,或许在这样优秀又严厉的老师教导下,崇祯也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而不仅仅是一位让后世叹息的“勤奋努力”的皇帝。<strong>

<strong>

若有张居正辅佐崇祯皇帝,整个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多变化,或将出现转机,为明朝续命。不过这也不过是后人的揣测推衍,历史的车轮只会一往直前。不知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首先必须说,在风雨飘摇的晚明年间,即将迎来灭顶之灾的崇祯君臣,确实是十分思念张居正。崇祯十三年时,崇祯皇帝就正式为张居正平反,恢复其名誉和谥号。崇祯帝本人呢?以《张江陵论》的形容,那真是“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在明末的艰难困局里,呕心沥血的崇祯皇帝,是多么盼着张居正可以从天而降,像当年中兴大明一样,再来上演一场伟业啊。

但是,很残酷的事实是,就算张居正真生在了崇祯年间,那么他的遭遇,很可能连寿终正寝都难,反而会上演更悲惨的冤案。而大明王朝,也到底救不过来。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张居正的能力不行,关键问题是,崇祯不行。关于亡国之君崇祯帝的能力问题,至今都有各种争议。但崇祯两个公认的缺点,却足以把张居正变成悲剧。

崇祯的第一个弱点,就是他的优柔寡断。

表面看来,崇祯皇帝是个非常杀伐果决的人物。在明末两线作战的困局里,他更不停诛杀大臣,大臣们稍有错误就要论罪。如此狠人,似乎和“优柔寡断”非常不搭。但事实上,当遇到重大抉择的时候,崇祯优柔寡断的毛病,就是暴露无遗。

比如著名的松锦之战,明明洪承畴以稳步推进的战术,已经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清军皇太极急得鼻子流血。虽说明朝也粮食吃紧,但只要能苦熬一个月,待到九月反攻时,明朝就能拿下全胜。可犹豫不决的崇祯皇帝,却擅自改变战略计划,命令洪承畴提前进兵,正撞进清军口袋里,有希望的胜仗,变成了绝望的败仗。

面对一场战争尚且如此,倘若崇祯皇帝摊上了张居正,面对张居正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能够全力以赴的支持吗?恐怕又要上演各种瞎指挥的场景,让张居正苦干一场,落得竹篮打水。

而比这优柔寡断还严重的,就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毛病:昏聩的用人能力。

崇祯皇帝的日常做派,向来是精明的样子。他自己常常以精明果敢著称。但看他执政生涯十七年里,这位精明的帝王,常犯的错误,就是看错人。

比如对他忠心耿耿的卢象升与孙传庭,这两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本可是崇祯平定天下的利器。可也正因为他们精明果断,战功卓著却也在士大夫里拉足了仇恨,因此招来各种诽谤。崇祯呢?却是什么诽谤都能听得进去。结果卢象升在崇祯的瞎指挥下壮烈殉国。孙传庭长期被崇祯关押,明朝灭亡前夜出兵抗击李自成,浴血沙场后,崇祯居然还怀疑孙传庭投敌,竟连谥号都不批。看好人,他就这么看走眼。

但看坏人时,他却更走眼,他宠信的陈演魏藻德,明末时各个高官厚禄,一直被崇祯认定为忠臣,但崇祯上吊后,这些人却纷纷投靠李自成,反而被李自成拷打致死。做叛徒,人家都不要。只叹崇祯瞎了眼。

如此“瞎眼”的用人水准,可以想象,张居正一旦站在崇祯的朝堂上,将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就算能逃过崇祯的猜忌,也很可能,跟着为明朝灭亡陪绑。


我们爱历史


《明史》上说明朝末年的形势十分严峻,好像明朝必亡一样,就算明高祖再世,也回天乏术,这种说法未免过于武断。

崇祯皇帝虽然性格上有缺陷,但是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在崇祯年间,形势一度有所缓和,比如:高迎祥被活捉,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18人,东北皇太极想要夺取大明江山还为时尚早,有袁崇焕坐镇,努尔哈赤也只能抢些东西,明朝主要的问题,还是王朝内部的问题,那些王公贵族搜刮民脂民膏,不听从崇祯皇帝的指挥,纲纪废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事不做,我们常言说攘外必先安内,内部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容易导致整体的崩盘。

但是张居正来了可以挽救明朝吗?我觉得未必没有可能,因为张居正是一个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会敢想办法、会做事的人了,张居正为大明作出了杰出贡献,重建了中央权威,把朝廷变成集中力量能办大事的朝廷,正如张居正对万历帝说的那样:“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

而崇祯正是欠缺这样的人,崇祯在培养人才上面操之过急,又刚愎自用,导致自己提拔的50个内阁大学士没有一个满意的,岂不知人才也需要时间培养,需要皇帝造势,需要皇帝的抬举,如果万历帝和天启帝向嘉靖帝和隆庆帝那样注意人才培养、爱惜人才,崇祯帝上台之初有一帮嗷嗷叫的大学士和见血眼红的部院大臣,明朝应该能应付危机,起死回生。


历史论文获奖者


如果张居正辅助崇祯明朝还会继续吗?

首先要回答的是假如,崇祯十六岁登基执政时已外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剧,整个大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精力与明朝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尽心尽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明朝江山就葬送在《东林党》为首的文官手上。

主题讲如张居正首辅崇祯,张居正任内阁十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四百万余,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用凌云翼,殷正茂平定西南判乱,这说明张居正是治国高手,善于识人用人,张居正本就是文官,如于崇祯保持一至可以说如鱼得水,而崇祯并非一个花天酒地昏君,宁死不屈还是有个性的,若得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首辅明朝最少在崇祯这个朝代里会很好的延续下去,一个集团维护,一个集团作乱这可是两会事,天上地下的概念,清军早消灭在萌芽状态,再见!


9紫气東来


大飞哥认为如果明末张居正执政,明王朝肯定会再持续几十年。崇祯皇帝虽然没有雄才大略,但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力足矣。其实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就是党争,只不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崛起在大明朝起火的院子里又添了把火而已。如果说历史可以重来,让张居正辅佐崇祯皇帝,大飞哥认为张居正会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主导朝政

不论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会坐大。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做事风格比较强势,为人干练。依据他当年联合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搞掉内阁首辅高拱的先例,他会平衡宦官和东林党的关系,不会容许任何一方坐大,更不会出现皇帝控制不了党争的问题。

二、提高政府收入

由于明朝的户籍制度,限制了百姓的人身自由,不利于自由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导致明朝的财政收入相对于自由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要低的多。尤其是明朝晚期,财政陷入窘境,如果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继续施行,会给大大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避免出现崇祯时期政府拿不出军饷的问题。

三、给大将放权

崇祯时期,崇祯皇帝和首辅杨嗣昌在不懂军事,不了解战情的情况下多次催促卢象升、孙传庭、和洪承畴在不利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导致了惨败。反观张居正主政时期,从戚继光、俞大猷和谭纶抗倭的事迹来看,以张居正为首辅的内阁并未过多干涉他们的抗倭计划,充分授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四、敢于上谏

崇祯皇帝为人刻薄,遇事犹豫、反复,每遇大事,大臣无人敢谏,如果有张居正在,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的决定,如此以来洪承畴、孙传庭的部队未必会全军覆没。国有良将,则大明还有希望。

五、打击豪强

由于明朝宗室子弟都是由朝廷供养,土地兼并严重,最终导致了民变,张居正在的话肯定会打击豪强,缓解矛盾,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人,历朝历代,只要有口饭吃,谁会起来造反啊。除非是逼得他们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揭竿而起。


以上是我们假设让张居正辅佐崇祯皇帝,他针对明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举措,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王朝的兴衰,自有其历史规律,不管换几个张居正,该灭亡的还是要灭亡,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大飞哥爱历史


历史上,贤明无私的人能治天下,昏匮自私的人可毁天下;在国家危难时,会用能人的君主可救天下,不会用人的君主只能失天下。天下安危,君主是否贤明很关键。崇祯帝在位时,内忧外患,国事日下,危机重重。在这种局势下,如果崇祯帝开明不多疑,会用能臣贤相,能辨忠奸,又不过分揽权,国事也许能向有利于大明的方向发展。但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就是有再好的能臣贤士,他也找不到,不会用,更别说什么张居正处崇祯朝了。张居正所处的明朝,当时大明局势比较稳定,内忧外患不大,而且万历年幼尚小,国事全由张居正把握。因此张居正才能放开手脚,实施新政,革新弊病,富强国家,使大明得以中兴,为大明延绵国运60余年。如果张居正处崇祯朝,张居正能大权独揽吗?崇祯会那么信任重用张居正吗?很显然,崇祯做不到,那么就是让张居正处崇祯朝,明朝被灭的命运也难改变。


sunjin72976689


《明史》上说明朝末年的形势说的有点重,意思是必亡,就算唐太宗、明太祖在世也挽救不了危局。其实,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和武断。

崇祯皇帝固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大体上说,还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人,而且又十分勤劳。在崇祯帝的手上,形势也一度出现过转机,比如:高迎祥被活捉,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18人;东北的皇太极虽然几次深入到北京、山东,但是,就其实力而言,只能是发挥骑兵突击的优势,抢点东西,要想消灭大明,做不到。

明末崇祯帝上台的真正危机,不在于农民起义军、也不在于皇太极。在于什么?在于没有有序的组织体系,为什么没有?因为缺乏头脑清楚、敢作敢为的人才,没有宰辅帮助建设政府组织体系,纲纪废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事不做。

崇祯帝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曾经说:“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这是活生生的国难思良相。但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宰辅这样的重要岗位。崇祯帝的爷爷早在万历十年(1582年),就对死去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清算,最后闹到张居正被抄家、大儿子被饿死、家属发配的结局,就差点掘坟鞭尸了。

张居正为大明作出了杰出贡献,重建了中央权威,把朝廷变成集中力量能办大事的朝廷,正如张居正对万历帝说的那样:“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的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

张居正的遭遇让人寒心,从此再也没有这样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会想办法、会做事的人了,张居正就是下场。崇祯帝上台前,大明经历了万历帝30多年的不上朝、天启帝的7年木匠时光,近40年的大明朝没有进行过像样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所以崇祯帝一上台,即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崇祯帝对于内阁大学士一个个都不满意,笔者认为确实也是庸碌之人,所以当了17年的崇祯皇帝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

崇祯帝在人才一事上,也是延续了一贯的风格,操之过急,缺乏耐心,忽视了宰辅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皇帝的抬举、需要皇帝造势。没有嘉靖、隆庆时期的打基础,没有万历母子的抬举、造势,不可能有刚猛的张居正。崇祯帝毕竟有17年的时间培养人才。

如果万历帝和天启帝向嘉靖帝和隆庆帝那样注意人才培养、爱惜人才,崇祯帝上台之初有一帮嗷嗷叫的大学士和见血眼红的部院大臣,明朝应该能应付危机,起死回生。


坐看东南了


张居正确实给明朝续过命,如果没有他的十年改革,万历就算还能硬撑着打他的三大征,那么征战之后国力民力也就差不多崩溃了,明末大规模民变的爆发至少会提前20年。也可以说,张居正至少给明朝多争取了20年时间。

那么在崇祯时期,如果也出现一个张居正式的人物,这个“张居正”能不能做成在万历年间做成的事呢?答案并不乐观。

大家知道有一本写明史的书叫做《万历十五年》,它重点写了两个人,一个就是张居正,另一个是海瑞。书中通过写这俩人,表达了一个重要观点:无论是张居正的改革,还是海瑞的道德,都改变不了明朝衰亡的命运。

特别是针对张居正,《万历十五年》专门一章的标题就叫做“世间已无张居正”。这个标题上看去是惋惜张居正以及他的改革事业,但我理解黄仁宇先生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并不仅是惋惜明朝失去了一个张居正,而更是惋惜明朝失去了改革图强的最后机会,再也做不出张居正那样能扭转衰亡趋势的事业。

张居正无疑是一个能影响历史的英雄人物,但在英雄造时势前,先要有能成就英雄的时势。崇祯年间的明朝时势已经不是改革图强,而是在战争中残喘!

那时未必没有张居正这样的人物,但问题是他会有富国强军的机会吗?下面的数据,或许会让你沉默。

崇祯在其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总计用过8位户部尚书、11位礼部尚书、13位工部尚书、13位吏部尚书、13位左都御史、16位刑部尚书、17位兵部尚书以及50位内阁大学士,这种高频率的走马换灯,除了苟延残喘外,改革图强是干不了的。


读历见闻


然并卵,到了大明末期思宗烈皇帝手中大明已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谁也挽救不了他的命运。

枯竭的财政,皇帝都已经穿上打补丁的龙袍,皇后亲自织布,连年大灾却无钱赈抚还要供养庞大的辽响。


腐败的官员,毫无能力只会党同伐异所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还视武人为奴仆(也有小部分清廉而又有能力的像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等,洪承畴这个所谓五年平辽最后反而杀了毛文龙使得后金再无后顾之忧的大忽悠就算了吧)

怕死的武官愚蠢而毫无血性杀贼不行,杀良冒功到是很在行。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当然也有少数还有武勇血气知道忠君报国的如虎大威、猛如虎、曹文诏、曹变蛟、满桂、赵率教、贺人龙、秦良玉等怎么感觉忠君报国的还是武人多些?)



失控的地方政权,与疯狂的土地兼并。土地最多的士绅阶级不交税只能把越来越繁重的税务压在小自耕农身上,少的可怜的商税可以说基本没有还经常收不上来。(实际上开收士绅的税大明亡的更快不用李自成打到北京那些文人官员就会把皇帝撕了!)百姓苦不堪言,不但要抵御天灾还要被流寇裹挟,沉重的税收也压的他们卖儿卖女已经到了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的地步


都说崇祯皇帝揽权不信任大臣其实也怪不了他一个生在宫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摊上这么个局面能维持17年已经算是他的本事了就算秦皇汉武再世也没什么屁用。更不用说张居正了


抗炮的青蛙


张居正能够秉国的最主要因素是,在内廷他有掌司礼监印兼提督东厂的冯保作为奥援;在内宫有慈圣皇太后的信重,同时他也被十岁万历称为先生,这是最重要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后来随着万历的长大,对张居正产生了厌恶,慈圣太后在“倒张”过程中态度不明,冯保紧接着被清算,所以张居正才死后遭到清算。

如果把张居正代入到明末,崇祯的嫡母生母俱都亡故,内宫可有人支持?崇祯清算魏忠贤后内廷已无权势匹及冯保的太监,谁来当他的奥援?崇祯即位时已经十七岁,有了自己的主见,再加上崇祯自己本身就是刚愎多疑的性格,会无条件信任张居正?再说,崇祯时期却的不是救世之人,而是能够勘定祸乱的救时之人,在史料中,张居正可没有什么将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