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大家好,我是迦蓝。说起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十分尴尬,前有文治武功堪称帝王典范的唐太宗李世民,后有缔造大唐极盛气象的风流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而他的老婆则是“智启开元,弘治贞观”故而冠绝天下的女帝武则天。

这几位都是在历史上名垂千古的优秀帝王,在他们的光环照耀下,后世之人在研读唐史时,很难会留意到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皇帝,或许他唯一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位被老婆篡权的无能君主.那么为何一向贤明的李世民会把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今天迦蓝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李治鲜为人知的一面。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世民的一生,膝下共有十四个儿子,而他与文德皇后共生下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文德皇后是李世民一生的挚爱,因此对于这七个子女,他尤为疼爱。三个儿子,长子是李承乾,二子是李泰,三子则是李治,四个女儿先后被封为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新城公主和晋阳公主。

文德皇后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年幼的晋阳公主李明达和李治便由李世民亲自抚养长大。娇小玲珑的李明达深受李世民喜爱,在会见大臣的时候,李世民会经常将女儿抱于膝上,而对于幼子李治则是满满的失望,李治相较于他优秀的大哥和二哥,珠玉在前,他被衬托的过于平庸。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天资聪颖,耳聪目明,每每出口成章让他的老师们赞不绝口;李泰也是满腹经纶,懂得察言观色,讨得不少李世民的欢心。而李治更像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在李世民看来,三个儿子中最不适合继承帝位的便是李治,因为他性格懦弱,太过善良,优柔寡断,这些都是作为帝王的忌讳。为了避免储位相争,李世民很早便立李承乾为太子。

李世民认为李承乾会是一个优秀的治国人才,便下定决心好好培养他。因此,他便邀请了最优秀的帝师教授他诗书礼仪和治国之道,不仅如此,他身体力行,时不时的言传身教,将一些朝廷政务交给他处理,以此锻炼他的实践能力。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成为太子的初期也不负所望,对于父亲安排的老师他虚心受教,对于政务的处理也是得心应手。看到太子如此勤勉,李世民出巡的时候便让李承乾在长安监国,同时为了给太子树立威信,他经常在臣子面前夸赞太子的年少有为,使得朝廷中许多大臣对太子都是敬重万分。

如此顺风顺水的成为太子,加之父亲对他的看重和朝中老臣的敬畏,李承乾开始飘飘然了,曾经焚膏继晷【guǐ】的他开始变得好逸恶劳,他认为太子之位已经是囊中之物,此后便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根据史料记载,李承乾有个很奇葩的嗜好,他非常喜欢突厥文化。于是安排下人在自己的寝宫以突厥的风俗文化,修建了房屋帐篷。他命令自己的下人身着突厥服饰,而他则躺在地上装死,让下人为他呐喊、哭嚎。不仅如此,李承乾的脾气也变得日益暴躁,他竟说出“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李承乾把东宫搞得乌烟瘴气,李世民对于儿子虎头蛇尾的行为失望至极,他命令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诸如孔颖达、于志宁和张玄素等人对太子加以劝诫,希望他能悔过自新。但是他仍然不知悔改,还派人试图刺杀老师于志宁。李世民对于太子的如此作为异常愤怒,这让他萌生了易储的念头。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在这个时候,李世民的二儿子魏王李泰,早就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了,本就善于揣合逢迎的他抓准了机会,知道父亲的喜好,他便装模作样的学习文史典籍和治国方略,网罗了不少才识之人编写了《括地志》呈献给李世民,李世民大为高兴。不过背地里他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他拉拢驸马柴令武、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做自己的幕僚,还利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朝中的大臣,企图逼迫李世民立他为太子。

一向明察秋毫的李世民自然是早有所知,看到李泰如此野心勃勃,他明白这个儿子如果成为皇帝,只会心狠手辣攻于权术,绝非锐意图治的明君。而正当他犹豫不决的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两个儿子的行为让他心碎不已。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看到父亲对于自己日益冷淡,再对比下李泰与日俱增的恩宠,他终于意思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不甘心就此失败,准备破釜沉舟,他暗中联系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等人,准备诛杀自己的父亲称帝。而另一边李泰也是不甘寂寞,紧锣密鼓筹划着他的夺位计划。眼看着一场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一触即发。

不过他们还是太年轻,他们妄想再重演一场“玄武门之变”,只可惜,他们不是当年的李世民。在李世民雷厉风行的铁腕政策下,这场政变并没有激起多大涟漪。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痛楚,自他登基以来,他再也没有做过骨肉相残的事情,即便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弑父的打算,但是他仍然没有杀他们,只是将他们先后流放外地。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如今文德皇后的三个儿子,只剩下李治,但是李世民在此刻还是有一丝犹豫。李治第一次在大臣面前亮相的时候,是在母亲文德皇后的葬礼上。九岁的李治对于母亲的离世伤心欲绝,哭得像个泪人,让人看着心疼。也许是触景生情,李治的这份孝心对于李世民的触动很大。

他当初对李治的冷淡,并非李治不够优秀。根据史料记载,李治“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意思是说,他聪明绝顶,孝顺尊重长辈,对兄弟姐妹十分宽厚有爱。不过古往今来,聪明的人一般都活得很累。李治自小身体羸【léi】弱,也许作为一名文艺青年,他的多愁善感汲取了太多生命的精华。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治在文章和书法上面颇有造诣【yì】,他喜欢柔情艳丽的诗文辞藻,这是自古多情帝王的共通之处。在音乐方面,李治天赋异禀,他创作的《上元舞》、《白雪》、《琴歌》让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因此李治并非一个碌碌无为之人,而是一名博学多闻的才子。

李世民对于李治太过了解了,他宽厚仁爱,这虽是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品质,但是他做事不够果断,虽然满腹经纶但是缺少雄韬伟略,他担心李治能否整饬纲纪吏治,牢牢掌控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在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坚定了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想法。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长孙无忌是文德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为依仗的朝廷重臣,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居于首位,他的谏言对于李世民的抉择有着很大影响。在当时,李世民还有一个儿子是吴王李恪,品行端正,也是李世民立储的人选,不过最终作罢。原因除了因为李恪的母亲是前隋皇室的后代,长孙无忌的反对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对于李世民的心事可谓一语中的。他对于李世民的劝诫,只字不提李治是否具有治国才能,他只简明扼要的说出一点:”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断不会受到残害。”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不管长孙无忌的谏言是否有着他自己的小九九,但是这番话的确打动了李世民,一语点醒梦中人。李治,他是挚爱文德皇后的儿子,他不会残害自己的兄弟,这些就够了。没有人天生就是帝王,这个孩子已经具备一些为君的品质,那些欠缺的,他会亲自教导,即便他死了,他为李治留下诸如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作顾命大臣,他相信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名臣良将会为李治保驾护航。于是帝国的接班人就这样尘埃落定。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认为李治是鹬蚌相争的受益者,诚然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我们应该庆幸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唐高宗李治这位阴差阳错走向帝位的皇子,他继位后,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勤政爱民,李世民在执政后期是三天一朝,而李治则是日日上朝,可见他的躬勤政事。

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

​还有更重要的一定,很多人都忽视了,唐高忠李治在位时期,先后灭掉西突厥,征服了李世民未能拿下的高句丽和百济,他统治时期的大唐帝国领土面积最大,而且这个状态维持了三十二年之久。不仅如此,他的风流多情挽救了一代女帝武则天,让她免于在清冷寡淡的尼姑庵郁郁而终,为大唐的后世基业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