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大家好,我是迦藍。說起唐高宗李治,在歷史上所處的位置十分尷尬,前有文治武功堪稱帝王典範的唐太宗李世民,後有締造大唐極盛氣象的風流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而他的老婆則是“智啟開元,弘治貞觀”故而冠絕天下的女帝武則天。

這幾位都是在歷史上名垂千古的優秀帝王,在他們的光環照耀下,後世之人在研讀唐史時,很難會留意到這位名不見經傳的皇帝,或許他唯一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位被老婆篡權的無能君主.那麼為何一向賢明的李世民會把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今天迦藍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李治鮮為人知的一面。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世民的一生,膝下共有十四個兒子,而他與文德皇后共生下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文德皇后是李世民一生的摯愛,因此對於這七個子女,他尤為疼愛。三個兒子,長子是李承乾,二子是李泰,三子則是李治,四個女兒先後被封為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新城公主和晉陽公主。

文德皇后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年幼的晉陽公主李明達和李治便由李世民親自撫養長大。嬌小玲瓏的李明達深受李世民喜愛,在會見大臣的時候,李世民會經常將女兒抱於膝上,而對於幼子李治則是滿滿的失望,李治相較於他優秀的大哥和二哥,珠玉在前,他被襯托的過於平庸。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天資聰穎,耳聰目明,每每出口成章讓他的老師們讚不絕口;李泰也是滿腹經綸,懂得察言觀色,討得不少李世民的歡心。而李治更像一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在李世民看來,三個兒子中最不適合繼承帝位的便是李治,因為他性格懦弱,太過善良,優柔寡斷,這些都是作為帝王的忌諱。為了避免儲位相爭,李世民很早便立李承乾為太子。

李世民認為李承乾會是一個優秀的治國人才,便下定決心好好培養他。因此,他便邀請了最優秀的帝師教授他詩書禮儀和治國之道,不僅如此,他身體力行,時不時的言傳身教,將一些朝廷政務交給他處理,以此鍛鍊他的實踐能力。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成為太子的初期也不負所望,對於父親安排的老師他虛心受教,對於政務的處理也是得心應手。看到太子如此勤勉,李世民出巡的時候便讓李承乾在長安監國,同時為了給太子樹立威信,他經常在臣子面前誇讚太子的年少有為,使得朝廷中許多大臣對太子都是敬重萬分。

如此順風順水的成為太子,加之父親對他的看重和朝中老臣的敬畏,李承乾開始飄飄然了,曾經焚膏繼晷【guǐ】的他開始變得好逸惡勞,他認為太子之位已經是囊中之物,此後便整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根據史料記載,李承乾有個很奇葩的嗜好,他非常喜歡突厥文化。於是安排下人在自己的寢宮以突厥的風俗文化,修建了房屋帳篷。他命令自己的下人身著突厥服飾,而他則躺在地上裝死,讓下人為他吶喊、哭嚎。不僅如此,李承乾的脾氣也變得日益暴躁,他竟說出“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種大逆不道的話。

李承乾把東宮搞得烏煙瘴氣,李世民對於兒子虎頭蛇尾的行為失望至極,他命令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諸如孔穎達、于志寧和張玄素等人對太子加以勸誡,希望他能悔過自新。但是他仍然不知悔改,還派人試圖刺殺老師于志寧。李世民對於太子的如此作為異常憤怒,這讓他萌生了易儲的念頭。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的二兒子魏王李泰,早就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了,本就善於揣合逢迎的他抓準了機會,知道父親的喜好,他便裝模作樣的學習文史典籍和治國方略,網羅了不少才識之人編寫了《括地誌》呈獻給李世民,李世民大為高興。不過背地裡他卻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他拉攏駙馬柴令武、房遺愛、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做自己的幕僚,還利用各種手段威逼利誘朝中的大臣,企圖逼迫李世民立他為太子。

一向明察秋毫的李世民自然是早有所知,看到李泰如此野心勃勃,他明白這個兒子如果成為皇帝,只會心狠手辣攻於權術,絕非銳意圖治的明君。而正當他猶豫不決的考慮太子人選的時候,兩個兒子的行為讓他心碎不已。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承乾看到父親對於自己日益冷淡,再對比下李泰與日俱增的恩寵,他終於意思到問題的嚴重性,他不甘心就此失敗,準備破釜沉舟,他暗中聯繫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中郎將李安儼等人,準備誅殺自己的父親稱帝。而另一邊李泰也是不甘寂寞,緊鑼密鼓籌劃著他的奪位計劃。眼看著一場血雨腥風的宮廷政變一觸即發。

不過他們還是太年輕,他們妄想再重演一場“玄武門之變”,只可惜,他們不是當年的李世民。在李世民雷厲風行的鐵腕政策下,這場政變並沒有激起多大漣漪。當年的玄武門之變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痛楚,自他登基以來,他再也沒有做過骨肉相殘的事情,即便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有弒父的打算,但是他仍然沒有殺他們,只是將他們先後流放外地。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如今文德皇后的三個兒子,只剩下李治,但是李世民在此刻還是有一絲猶豫。李治第一次在大臣面前亮相的時候,是在母親文德皇后的葬禮上。九歲的李治對於母親的離世傷心欲絕,哭得像個淚人,讓人看著心疼。也許是觸景生情,李治的這份孝心對於李世民的觸動很大。

他當初對李治的冷淡,並非李治不夠優秀。根據史料記載,李治“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意思是說,他聰明絕頂,孝順尊重長輩,對兄弟姐妹十分寬厚有愛。不過古往今來,聰明的人一般都活得很累。李治自小身體羸【léi】弱,也許作為一名文藝青年,他的多愁善感汲取了太多生命的精華。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李治在文章和書法上面頗有造詣【yì】,他喜歡柔情豔麗的詩文辭藻,這是自古多情帝王的共通之處。在音樂方面,李治天賦異稟,他創作的《上元舞》、《白雪》、《琴歌》讓後世之人津津樂道。因此李治並非一個碌碌無為之人,而是一名博學多聞的才子。

李世民對於李治太過了解了,他寬厚仁愛,這雖是一個帝王應該具備的品質,但是他做事不夠果斷,雖然滿腹經綸但是缺少雄韜偉略,他擔心李治能否整飭綱紀吏治,牢牢掌控這個龐大的帝國。就在此時,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堅定了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的想法。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長孫無忌是文德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為依仗的朝廷重臣,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居於首位,他的諫言對於李世民的抉擇有著很大影響。在當時,李世民還有一個兒子是吳王李恪,品行端正,也是李世民立儲的人選,不過最終作罷。原因除了因為李恪的母親是前隋皇室的後代,長孫無忌的反對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對於李世民的心事可謂一語中的。他對於李世民的勸誡,隻字不提李治是否具有治國才能,他只簡明扼要的說出一點:”如果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斷不會受到殘害。”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不管長孫無忌的諫言是否有著他自己的小九九,但是這番話的確打動了李世民,一語點醒夢中人。李治,他是摯愛文德皇后的兒子,他不會殘害自己的兄弟,這些就夠了。沒有人天生就是帝王,這個孩子已經具備一些為君的品質,那些欠缺的,他會親自教導,即便他死了,他為李治留下諸如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勣作顧命大臣,他相信這些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名臣良將會為李治保駕護航。於是帝國的接班人就這樣塵埃落定。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李治是鷸蚌相爭的受益者,誠然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我們應該慶幸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唐高宗李治這位陰差陽錯走向帝位的皇子,他繼位後,沒有忘記父親的囑託,勤政愛民,李世民在執政後期是三天一朝,而李治則是日日上朝,可見他的躬勤政事。

李治是武則天的第二位夫君,而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李世民的接班人?

​還有更重要的一定,很多人都忽視了,唐高忠李治在位時期,先後滅掉西突厥,征服了李世民未能拿下的高句麗和百濟,他統治時期的大唐帝國領土面積最大,而且這個狀態維持了三十二年之久。不僅如此,他的風流多情挽救了一代女帝武則天,讓她免於在清冷寡淡的尼姑庵鬱鬱而終,為大唐的後世基業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