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仔細想想,買衣服和裝房子其實是很像的兩件事。

買衣服的時候要考慮搭配、自己的身材,這就像我們一直說的,在硬裝前就要思考未來的軟裝是什麼樣。除了美不美,我們在買衣服時還會關注衣服的面料、品牌,這和我們關注裝修材料、建材家居品牌是一個道理,歸根結底就是圖個舒服、環保、安心。

通常我們在商場裡逛一下午能收穫不少心頭好,滿載而歸,可是在建材市場逛逛逛逛到平板足,只會越來越迷茫,不知所措……是什麼東西在作祟?

1、你有關注過衣服的材質嗎?

第一次我對衣服的面料有關注,不是亦舒口中的開司米,而是知乎上問題“衣服的常見面料如何區分,什麼樣的面料才算好的面料?”中葛巾女神的回答,洋洋灑灑,都是講究!

家裝材質也是一樣,講究的東西多著呢!

環保和安全

說到家裝材料的環保的問題,跳出來的第一個詞就是“甲醛”。在沒有系統瞭解過甲醛是個什麼鬼之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聞甲醛色變,恨不得把房間放滿綠蘿,讓空氣綠色又清新。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我們對甲醛的誤解實在是太深了啊!!!一次次寫文章,包括悟空問答我也回答過相關問題,還是有很多粉絲會在提問中問到甲醛的問題,希望能再次重讀這些文章,消除誤解,正確看待家裝材料中的汙染問題。

質感和舒適度

如果說環保和安全是必要的考量因素,那麼質感和舒適度就是非必要的,非必要不意味著不重要,相反,它意味著升級。比如燈具,普通的吸頂燈在淘寶上20塊錢也可以買到,色溫3200k,足夠日常照明,舒適溫馨也不會刺眼。

要細究到質感的話,20塊錢買的燈具,塑料感有多濃完全看商家良心了,可以肯定的是,20塊錢是一定買不來質感高級、設計講究的燈具的。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質感這個東西,刨除品牌因素之外,價格不會說謊。

不過本來買衣服和裝修就不是為了便宜而便宜的事情啊,只要喜歡,舒適且美,價格辣一些也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2、像瞭解自己的身材一樣去了解你的房子

其實裝修和穿衣一樣,進階分為三個階段:遮羞—遮醜—會搭

遮羞不必多說,畢竟沒有人願意住在毛坯房裡。遮醜,就是揚長避短。穿衣服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腿短的注意腰線的打造;溜肩的避免吊帶;頎長的可以放心穿高領;黑色顯瘦……

裝修的時候也一樣啊,採光不好的注意避免大面積用深色;挑高高的放心大膽的來一盞吊燈;房子空間侷促的記得留出足夠的收納空間……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會搭

從能遮醜到會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涉及到色彩、空間比例、光的運用、不同風格元素的搭配等等,每一門都是大學問。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3、買的是牌子,還是面子?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品牌,尤其談到奢侈品的時候,更像是在給自己打tag,好像我們擁有了那個牌子的東西,就會變成那樣的人。

當然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像消費白菜一樣去消費CÉLINE,只是在達到那個消費能力之前,我們需要正視品牌這個事情,不再傻乎乎的為品(你)牌(的)溢(面)價(子)買單。

貴 ≠ 美

在衣品方面,大牌的堆砌一定就美嗎?

看看郭德綱你就知道了。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那在家裝上呢?

拿瓷磚來舉例子,國內許多大牌瓷磚(為避免被舉報就不明說了)的品牌定位和審美是在創立時就定下來的,查閱資料不難發現國內目前的大牌瓷磚品牌多創立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

儘管瓷磚的技術在更新換代,可是樣式和顏色翻來覆去也就那些,放在今天的家居審美中,大概只能被客氣的冠以“土豪風”。

消費哪一類奢侈品是性價比最高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消費心理。如果是出於“炫耀性消費”,坦白說,買logo最大的就好,實在看不出logo的,記得在po照片前把每一件單品都打上tag。

消費本身是一個複雜的行為,單從市場表現來看,皮具遠高於成衣,腕錶遠高於珠寶。那麼在裝修的時候呢?每一種材料都有品牌,品牌之間又有高低之分,到底該怎麼選?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通常來講,五金、潔具、水電工程、開關插座等關係到安全、高頻使用、用很多年、不易更換的東西,都值得花錢,優先考慮品牌是為了獲得更舒適的體驗、更先進的科技,還有品牌承諾的質量保障。其他材料比如瓷磚、木地板,可以直接用數據來清晰的衡量好與壞,就像平價單品一樣。

說起來,裝修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像買衣服

買一件棉質的白t時,我們看看成分表上的棉含量是多少就足夠清楚了,不需要深究是西印度海島棉還是國產埃及棉,不需要考量棉花的短纖維率是多少,這些對於一件白t來說,有些多餘。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裝修跟買衣服其實很像呢,歡迎在下方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