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为何说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航母诞生的百年来,实际吨位是不断变大的。二战早期的主力航母满排吨位只有2到3万吨,适应螺旋桨舰载机。甚至没有弹射器和现代化的拦阻索都能够顺利实现起降,因为此时的舰载机大部分都不超过5吨,起降的动量本身并不大。2万多吨,总长200多米的甲板用来起飞和降落都足够了。二战后期,航母的吨位被放大到了3万吨以上,舰载机也越来越大。到二战以后,喷气舰载机成为主流。二战期间生产的大部分航母,即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也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二战期间生产的航母,因为吨位不够而造成不论机库还是飞行甲板的长度和面积,都不适合越来越大和越来越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机本身重量已经很大,而且要挂弹起飞,就需要能量更强的蒸汽弹射器。

为何说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美帝有关方面在过去推杆式轻型弹射器的基础上,发明了弹射能力更强的C13系列重型弹射器。这种弹射器把过去的单弹射气缸改为双弹射开口气缸;变过去的弹射推杆为效率更高的弹射梭。经过这样的改进后,可以变过去只能弹射20多吨的舰载机,提高到可以弹射30吨甚至30吨以上的重型舰载机。舰载机体量更大,起飞重量更大,自然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和弹药,作战半径也超过了500海里,可以让航母的战斗力迅速提高一个数量级。但是美国海军也随之发现了一个突出的新问题。这就是重量和长度巨大的C13弹射器,安装在7万吨以下的航母上,是非常勉强的。如果强行安装,甚至一次性安装上3台甚至是4台,使用不久居然发现航母的整个甲板都变形了!甲板变弯曲了,也会让蒸汽弹射器本身一起变弯曲。这样会导致昂贵的新弹射器和改造的航母一起报废!

如此深刻的教训,让美国海军认识到在二战后期生产的旧平台上强行安装大型弹射器得不偿失。必须重新设计全新的平台。这导致从福莱斯特级开始,航母的满排吨位首次达到了8万吨。这个8万吨可能仍然是短吨。但是毕竟从2战后期的4万多吨,等于一下子提高了一倍。即使这样,造出来以后,仍然发现短8万的吨位还是不够。后期批次又升级到小鹰级的4艘。美国海军总算有了一级基本完全满意和用的顺手的大型航母。这说明早把吨位放的大一点,就会避免很多固有的麻烦。在可以往大里造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造小了。

为何说航母造小了就捉急?

法国海军现在唯一的一艘戴高乐号,也是造小了的反面典型。戴高乐号的标排只有3.85万吨,满排也不到4.5万吨。一开始法国人认为已经完全够用,结果到试航时才发现,降落区太短,买来配套美国的E2D预警机,拦阻降落后居然无法在斜角甲板的头上自己掉头入库!没办法,只能中断试航,再回原厂用了1年的时间,把斜角甲板加长了一大段。吨位不够的麻烦还不仅仅在斜角甲板。吨位太小,只能安装2部C13B弹射器。而且机库为了强行扩大面积,只能让机库的侧壁也外飘,这样整体的平衡性和结构强度都下降。动力舱过小,无法提高动力包的总功率,让戴高乐号的最高航速远远不达标。

可见法国人原本认为造的吨位小一点更可靠、更省心,结果发现事与愿违。若戴高乐号当初就设计成6万吨级,那么综合战斗力至少比现在高出一倍!正是鉴于此,长耳朵绝对不会把新大船造小了,摸着美法过河,何乐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