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都城?

大秦铁鹰剑士


楚国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诸侯国,它受封于西周王室,但却始终与周王室有芥蒂,是西周王室重点打击和针对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王朝的三大“闹事分子”之一,从西周早期就公然与西周王朝和中原的华夏族群兵戎相见,号称天子和正统的周王室或者中原诸侯大国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楚国。

楚人与周人的恩怨由来

  • 周初分封导致的恩怨:楚人原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领袖鬻熊审时度势,选择支持周人,并参与了武王伐纣,周人灭商后被封为子爵,但是奇怪的是似乎只有爵位,没有封地。后来到了周成王时期,才又一次分封,明确了楚人在丹阳建立子爵诸侯国。但是楚人对于这样的分封是不满意的,作为参与伐商的功臣,他们仅仅捞到个子爵,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周人对他们的防范和提防,进而对他们的压制。

  • 楚人创业招致的恩怨:后来经过大浪淘沙的战国七雄中,要论创业建国之艰辛,只有秦国可以和楚国相提并论。楚人在丹阳一个弹丸之地建立起来的子爵楚国,当时建国的时候建造好祭祀的宗庙却找不到祭祀用的牛,于是只好去鄀国偷了一条小牛,又怕牛的主人来找麻烦,连夜把牛宰杀了用以祭祀。此后楚人为了铭记创业的艰难,于是形成了夜间祭祀的习俗。这个楚人偷牛的故事反映出楚人建国时的贫弱。但是楚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蛮劲”让他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慢慢的他们开始在南方崛起了。他们的崛起使得把他们视为异族的周人开始忌惮起来。

  • 汉阳诸姬招致的恩怨:楚人的崛起,使周王室非常忌惮,特别是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夷人和吞并周边小国。周天子开始动用武力惩罚不听话的楚人,但是却意外的三战三败,甚至连天子都死在了楚地,于是周天子开始在楚国的周围,尤其是北上的路线上分封大量姬姓诸侯国,这就是著名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的使命就是阻止和遏制楚国的发展,双方的敌对更加明显。此后楚国人成为像西戎、东夷一样西周王室的敌人,也是西周统治的三大“闹事分子”。

西周王室及诸侯大国与楚国的争斗

  • 早在西周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期,西周就大举讨伐楚国,结果三战三负,最后一次周昭王不仅把天子六军全部带上,还召集了天下诸侯组成联军一起出征,结果依然惨败,传说周昭王乘坐的船只被楚人动了手脚,用胶水粘的船在汉水沉没,周天子溺水而死。但是正史上只是写了昭王南巡不返,显然是羞于承认。此后周王室采用分封汉阳诸姬的方式阻止楚国向北扩张,直到西周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时期再次伐楚,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时已经是西周王朝崩溃前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 西周王朝崩溃后,东周王室衰微,不仅对楚国无法控制,连中原诸侯都已经开始不买天子的账了,于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们开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接管对西戎、东夷和楚国的防范和控制事业。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首先向楚国发难,他在公元前656年率领八个诸侯国组成的“八国联军”直扑楚国,楚国当时国王是楚成王,他连忙派使者与齐桓公谈判,最终名义上承认错误,承认齐桓公是老大,齐桓公退兵。其实当时齐国也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吞掉楚国,即使要击败楚国都可能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就见好就收了。

  • 此后就是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两国先后由晋文公先称霸,然后楚庄王接着称雄中原,后来晋国就甩开了楚国,逐渐在两国争霸中取得上风,而且分别在公元前583年、公元前572年和公元前557年三次攻入楚国本土。但是都应缺乏彻底占领楚国的能力,最终都选择了主动退兵。

中原大国难以攻破楚国的原因

  • 楚国地处长江流域,水系发达,西周王室等中原诸侯国并不擅长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尤其是当时这些地方还属于未开发状态,沼泽、湖泊、森林、瘴气等等让西周的天子六军吃尽苦头。

  • 中原各国进攻楚国属于劳师远征,尤其像后期的晋国,进攻楚国要跨越诸如郑、曹、卫、宋等一系列的诸侯国,即使战胜了楚军也不适宜直接占领,因此往往打击遏制楚国北上的扩张势头,削弱楚国国力就基本满足了。

  • 楚人从击败西周天子讨伐之后,就逐步扩张实力,甚至公然自封王爵,因此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楚人吞并扩张的脚步较快,特别是春秋初期突破汉阳诸姬的封锁,同时利用文化上的趋同向东扩张兼并吸收了东夷部落,实际上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土面积也非常广阔,即使晋国这样的超级霸主也没有把握一口吞下楚国,所以往往不愿劳师远征,对楚国本土的作战也是骚扰疲敌为主。

吴国为什么能攻破楚国首都

其实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偶然性,并非吴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超越此前的齐、晋等国,而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偶发性事件。

  • 首先吴国与楚国的战争,吴国避免了北方中原大国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不用劳师远征,吴国就在楚国的东面,且可以溯江而上。二是吴国也在长江流域崛起,他们比中原各国更善于在这种水系发达的地区作战。


  • 其次吴国的崛起本身就有中原霸主晋国的影子;吴国是晋国为楚国选择的劲敌。晋楚百年争霸,到了公元前572年左右,晋国已经完全占据上风,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晋国很难直接吞并楚国,因此晋国开始实施对楚国的疲敌弱国大战略,一方面实行三驾疲楚策略,即将军队分三批,轮流袭扰攻击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扶持吴国作为楚国的对手,在公元前563年,晋、吴两国开始接触并结盟,晋国对吴国展开全方位扶持,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迅速强大,成为南方新兴强国。

  • 吴楚之战时,楚国内乱频频,国君年幼,权臣昏庸,不仅迫害人才,导致人才流向吴国,同时得罪邻邦,导致自己的外交孤立。而吴国则正好相反,不仅君臣团结而且人才济济,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名将,再加上本就有中原大国支持,还得到了楚国不少附庸国的支持,因此吴楚之战,楚国是必败的。

  • 但是吴国依然没有能力吞并楚国,虽然迅速占领了楚国的国都,但是楚国实力依旧尚存,加上秦国出兵援助,越国又在吴国背后突袭捣乱,吴国占领楚都之后其实形势已经开始处于不利,于是不得不撤兵。


围炉品茗人


战争的艺术是在不断进化的。简要回顾一下吴破楚之战的经过,我们就会发现,吴楚战争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使战争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通过此战,吴国可做到齐、晋等大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漫长而密集的小规模战争

吴楚之战,一共持续了八十多年,其中,小规模战争持续了六十年。


晋楚百年争霸,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代理人战争”,真正的晋楚双雄之间的直接接触,像城濮之战这样的战役很少。

吴楚之战则不同,他们长期直接接触,从一系列小规模战争到最后的大规模“灭国战争”,长期激战。

由于楚国的注意力主要在北方,因此,吴国虽然弱于楚,但在这一系列的小规模战争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控制了州来、钟离等战略要点。

楚国与齐国、晋国的战争,楚国最多也就是丢掉属国的名义“臣服”,认怂丢掉霸主虚名。

而吴楚战争,即使是这些小规模战争,吴楚之间也是实打实的在进行地盘的争夺。


接下来,就是拔郢之战了。

我们看看拔郢战役的几个节点:

三军四出,疲于奔命

吴国利用楚国内部矛盾严重的弱点,将军队分成三个部分,轮流进犯楚国。每次楚军一出动就退却,等楚军一回师,另外一军又出来```这样的轮番骚扰,使得楚国疲于奔命。

三军四出,原创者是晋国。不过,当时晋国的三军四出,主要是疲惫楚国,一种更经济的争霸策略而已;

而吴国的三军四出,则是有更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他是一种声东击西,吴国利用调动楚军,以其他部队逐渐灭掉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属国:钟吾、徐国、养邑、桐、六、巢国等国家“全为吴所有”;

另外一方面,他是一种持续的战略假象塑造:他使得楚国逐渐习惯了吴国的进犯,开始倾向于习惯性地认为吴国的进攻是骚扰性质。

出其不意,间道奇袭

吴军兵分两路:

一路为主力,从潜出发,翻越大别山无人区,进入楚国境内,经柏举向西挺近;

另外一路为策应,由水路沿淮河西行,先攻楚军以解蔡国之围,再会和蔡、唐军队快速通过著名的冥扼三关进入楚国后与主力会和。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觉得这个行军方式似曾相识?是的,他有些类似于二战时期被德粉吹上天的“镰刀收割”计划,策应部队就是当初进军荷兰、比利时的北路德军,主力部队就是从阿登森林插入的古德里安军。

这种大范围的奔袭行军,在过去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



西方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攻打罗马。不论中西,这种大手笔的迂回,都是极少出现的,只有最卓越的军事家才能策划,并执行这种行动。

楚军原定的应对之策,杀气也远胜此前任何战争

由于吴军的快速行动绕开了楚军完善的防御体系,楚军一时没有办法收拢全军。

此时,楚国的沈尹戍提出,现有楚军在囊瓦率领下沿汉水布防,他去方城召集部队,从侧后先毁掉吴军舟船,再与囊瓦军前后夹击,歼灭吴军。

楚军沈尹戍的策略,也是着眼于断敌退路,全歼敌军,这种策略在春秋时期,何曾见过呢?

连续小胜挫敌锐气

在沈尹戍离开去调兵期间,吴军利用楚军领导集团互相猜忌,令尹囊瓦害怕沈尹戍建功威胁他地位的想法,设法引诱囊瓦出击。可见,伍子胥等旧楚人,对楚国贵族之间的了解之深。

吴军在引诱得手后,采取了一种新的战法,退却伏击战。他们一路从小别退到大别,沿途,利用山林茂密,在退却中选择适当地形、时机打击楚军,三战三胜!楚军值得退却到龟峰山。


此战中吴军在河流、山川、平原复杂地形中执行行军、退却、设伏、反击、追击各种行动,如此复杂的战役组织在过去是从未出现过的。

夫概的果断出击,大败楚军主力

尽管三次小败对楚军来说,硬实力损失不大,但却严重影响了囊瓦作为主帅的威严。

随后,夫概认为应该趁楚军士气低落、主帅失威的有利时机,快速出击。吴王阖闾十分犹豫。夫概不愿放弃这个机会,果断率本部五千人迅速出击,奋勇攻击楚军,阖闾见楚军果然阵势松动,立即投入主力大举进攻!

楚军大败,主将逃走,副将被俘。

连续追击,扩大战果

随后,吴军进行了深远追击。追击之凶狠,可谓当时同时代战争史上前所未见。

半渡而击:吴军对楚军残部的追击中,在楚军渡河时没有立即发起追击,而是趁敌军半渡之时快速出击,溺毙楚军无数;

楚饭吴食:尾追的吴军常采取一种十分聪明的战术,他们利用楚军即将开饭的时间发起攻击,击败楚军后就地吃楚军的食物,自己不用做饭,楚军却长期没饭吃。

随后,吴军连续作战,又击败了回援的沈尹戍军,彻底歼灭楚军主力。

楚昭王只得逃出郢,吴军入郢,取得了拔郢之战的胜利。

新的战争形态逐渐到来

在之前的战争中,各国之间的战争多是以一次单独的战役(甚至战斗)来决胜负。击败敌军的目的一般就是获取“霸业”。


齐桓公进行军事威慑后,跟楚国彼此找了个台阶下,就解决问题了的。千里迢迢就是为了面子。

即使是牧野之战这种改朝换代之战,也是在一次短促会战后,主要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未见大范围的机动、追击。

吴楚之战,尤其是拔郢之战,则完全是不同的战争:

1、一开始就着眼于“灭国之战”,选择了避开敌军严密设防的区域,直接杀入敌国腹地,似乎是中西方“战略之父”的标准,换而言之,既然这是战略之父的标志,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古代军事战略的“成人礼”呢?


也只有当战争的复杂、多变发展到这种程度后,才可能有如此系统的《孙子兵法》出现。

2、多种地形下的连续作战,是古代诸侯军备成熟的标志。

在这场战争中,吴军先后在江河、山林、平原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机动、作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尽管当时所谓“千乘之国”这种以单一战车数量作为军事实力的说法依然流行,但已经抽象化了。

以吴、楚为代表的诸侯国,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备体系。各国都已经具备了多兵种配合作战的能力。

随后,“魏武卒方阵”、“齐技击”、“胡服骑射”的逐渐兴起。战争手段的丰富使得战争越来越脱离“程序化”,变得变化无穷,神出鬼没。

中国的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先说楚国的发展。

历史上的楚国,在周朝建立时,并非姬姓宗室国家,也不是子孙封国,更不是功臣之国。可以说是地理位置偏远,位卑势弱。后来楚人受封立国,正式跻身于周室诸侯之列(一说因周公奔楚,有争议,待商榷)。但不管怎么说,楚国在西周时期被周王室、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地是“土不过同”辟居荆山一隅的小国。

根据题主的问题,我再一一解答其中细节。

周昭王伐楚,这是西周早期的一件事情,据说其有三次亲兵南征,但史籍记载的具体情况不详,仅有“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之说。一说周昭王因坐楚人所献船只解体坠入汉水而死。但孙斌来等学者研究观点认为,此次征讨,是因为楚要“封号”,要“分器”,欲“自尊”而伐楚的,并且认为周昭王此役是赢得了胜利,并非战败而死,只是在返回途中因天气原因导致其命丧汉水。


抛开不同研究观点,暂且不论是哪种原因和结果,在周昭王“南巡不返”之后,周王室开始了由盛至衰的转折。

可见,楚国是个雄心勃勃,不甘落后的国家,一直想把自己与其他诸侯列在同等位置。正是因为这个,历代楚国君利用山脉河流等地缘优势,进可蚕食诸侯各国,退可确保国土不失。

西周中期,楚人逐步拓疆至江汉平原地区,吞并蛮夷部落方国,建立都城郢,并拿郢城附近的周之子孙封国开刀,到春秋初期,已经把周边郧国、权国、绞国。公元前690年,武力征服随国。后又经过南征北讨东拓,逐渐发展成为席卷江汉、称霸南蛮的强国,参与争霸的热情高涨。



公元656年,齐国为遏制楚国北扩,齐桓公联合宋、陈、卫八国伐楚,结果楚齐两国盟于召陵(河南郾城东)。没曾想第二年,楚国又灭齐国之盟国弦国,公元前654年,楚齐两国再度因争夺郑国发生战争。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后,齐国与周围鲁、卫等国关系恶化,争霸活动大受影响。

后来,北方的晋国也在努力整合自己地域,意图称霸中原,并在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战中击败楚国。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再次爆发邲之战,这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也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此役,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晋、楚之间经历了近百年的争霸,在公元前579年签订了著名的"弭兵之约"。此后的四十多年里,晋、楚两国再无战争。不过,晋国却没有停止小动作,暗中大力扶持楚国的属国吴国,不仅送兵器,教战法,还唆使吴国背叛楚国,这为后来吴国攻楚提供了帮助。

纵观楚国发展路线,其之所以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春秋初年实行了一条正确的扩张战略方针有。首先是他不像其他周王室诸侯国一样,不受制于周制约束,自设三军;其次是因地制宜,并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伐灭周边一系列小国,镇守中原之门户,为楚国立足于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吴国能攻占楚国,其实是得益于晋国外交帮助和后来兵家孙武的协助。

吴国是寿梦在位期间,奠定了吴国强盛基础的。这得益于我们前面所说的晋国的帮助,公元前584年,楚国逃亡大臣申公巫臣来到晋国,晋景公在听取了他的外交策略,由流亡晋国的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使吴晋通好,并送其战车,教授兵法,训练士卒,让他们背叛楚国,开始骚扰楚国。

到了吴王阖闾时期(寿梦的孙子),春秋时兵家、齐国人孙武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闾,被封为将。他的主要军事业绩就是辅佐吴王阖闾及其军事统帅伍子胥,参与指挥了针对吴国最重要的敌人,也是当时头号强国楚国的战争。孙武协助吴王率兵攻楚,采取远程奔袭的战略,五战五胜,以3万之众大破20万楚军,一举攻占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县北),使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两国军队攻伐楚国。双方战于柏举,吴军大败楚军,并乘胜攻占楚国郢都,楚昭王亡命于云梦、郧等地,因险遭不测,最后逃奔至随国。后来,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求救,秦国后出兵大败吴军于稷、沂、麇等地,迫使吴王阖闾撤兵,楚昭王才得以返郢复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昭王奔随”事件。


史说新传



中原大国当然能击败楚国。吴国攻陷楚国郢都之前。诸侯争霸主要是晋楚争霸。晋国称霸长达140年。楚国称霸只有三年。晋国占有绝对优势。

由于吴国与楚国敌对,晋国便与吴国结盟。由于越国与吴国敌对,楚国又与越国结盟。

吴国能够崛起。与两位楚人有关:一是巫臣。二是伍子胥,

春秋第一淫妇夏姬由于淫荡。指使“杀三夫,弑一君,戮一子,亡一国,死二卿,灭两族”。楚国国君和令尹皆欲娶夏姬为妾。被巫臣劝阻。巫臣却偷偷纳其为妾。楚王和令尹诛杀巫臣全家。

巫臣带夏姬来到吴国,帮吴国建立军事制度。训练军队,使吴国强大。

伍子胥父兄皆被楚王所杀。伍子胥也到吴国。

楚国虽然在与晋国的争霸战中处于下风。但国力却在吴国之上。但为什么吴国能够攻陷楚国郢都呢?

一、春秋第一强国晋国暗中吴国支持。

二、中原诸侯皆守军礼。吴越不守军礼。

军礼思想包括:‘不伐灾丧之国’,“正而不诈”,“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等等。

就举几则实例:

宋、齐屡次伐鲁。但在宋国遭受水灾之际,鲁国依然吊唁慰问。

鲁襄公四年,陈叛楚,楚师伐之。此时陈成公去世,楚师闻丧乃止。

鲁襄公十九年,晋师侵齐,及谷地。恰逢齐灵公去世,晋师闻丧而归。孔子书之,礼也。

此外,还有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不再赘述。

我们看看吴国的行径:蛮夷吴国趁楚国丧之际,大举伐楚。战于庸浦,楚大败吴师。此时,虽然晋楚敌对,晋吴同盟,但在会盟之时,晋国大夫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以退吴人。

因为吴国不守军礼。而华夏诸侯皆守军礼。所以吴国才能攻陷楚国郢都。还重创齐国。

虽然晋国与吴国是同盟。吴军攻陷楚国郢都后,对楚王掘坟鞭尸。这使诸侯怨恨吴国。晋国就不在支持吴国。再加上秦国救援楚国。没有了晋国的威胁。楚军主力得以回救。吴军先胜后败。楚国复国。

在晋楚争霸战中,双方实力最悬殊的一次。发生在晋悼公时期。

晋悼公时期,晋国国力达到鼎盛。晋国率诸侯的全部兵力伐郑。郑国派大夫出使楚国,并称若楚不救郑,郑国将与晋结盟,今后将无法侍奉楚。

此次晋国伐郑所集结的兵力,当为春秋时期历次战争之最。就连齐国也归付晋国。楚国自知无法与之抗衡,便不救援郑国。放弃争霸。郑国也成为晋国的铁杆同盟。

此时,晋国若率领诸侯联军。再加上郑国、齐国的兵力。完全有实力灭楚。

但诸侯国皆守军礼。既然楚国认输,不再与晋国争霸。就适可而止。

后来,强大的吴国被越国吞并。越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四个国家之一。楚国又把越国吞并。


因为战国时期,诸侯国皆抛弃了军礼思想。若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不守军礼,能把吴国打的满地找牙。若无晋国的牵制,楚国定能灭吴。


杨朱学派


小编认为,吴楚之间的战争与过往齐晋战争、晋楚之间的百年争霸战争,它们之间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齐晋两个中原大国的伐楚战争,目的是“尊王攘夷”,而不是灭楚;

春秋时期率先成为霸主的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会合中原诸侯,在葵丘之盟上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政治主张。而当时一再向北扩张势力的楚国,正是被中原诸侯们视为蛮夷的存在,是“攘夷”行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齐国和晋国称霸中原时,都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诸侯,组成联军,南下伐楚。齐晋这么做的战略目的,实际上并非是要灭楚,而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行动。通过组织联军伐楚,一来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消耗,有效的压制楚国势力的往北扩张;二来又可以借此彰显自身在中原诸侯中的影响力,巩固其自身的霸主地位。

其实,齐晋两国强盛之时,也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南下重创楚国,但他们却没必要这么做。因为,只需要击败楚国,压制它的北上,就已经能达到自身的战略目标了,没必要继续在伐楚战争中消耗自身的力量。所以,见好就收,反而是对齐晋两个中原大国最有利的结果。

吴楚战争不仅是争霸战争,更是灭国战争;

但吴楚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不一样了。首先,吴楚之间乃是世仇,吴国长期遭受楚国的打压,两国之间结怨很深。而且,当时吴军的指挥官伍子胥,他原本也是楚人,但却与楚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其次,吴国的国力本身就远弱于楚国。如果吴国想要想进一步北上争霸,就必须消灭或是重创楚国这个庞然大物才行。因此,吴楚战争实质上是一场关乎两国生死的灭国级战争,吴国伐楚势必要将之彻底击溃甚至灭其国。

所以,在柏举之战中,吴国以3万精锐深入楚国腹地,一举击败楚军主力20万,并且攻占楚国都城。迫使楚国乞秦师来救,方能复国。

当然,除了战争性质的不同外,吴国战术的革新,也是吴国败楚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吴国伐楚战争,其战术思想比起过往中原强国的伐楚战争,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当时,吴军在兵法大家孙武的协助下,采用灵活机动、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作战方式和战法,实现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目标。

因此,吴国伐楚战争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先秦时代军事思想和战术发生突破性转变的开端!



这些历史要读


提到吴国三战败楚,最后攻下了楚国都城这件事,很多人会认为以吴国的国力,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但看过那段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吴国能够击败强大的楚国是有原因的。


楚国做为老牌的强国,除了楚庄王时期实力达到鼎盛,值得一提的就是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了。其他时候楚国似乎可有可无,并不引人注目,到了战国中期,出现了齐国和秦国的东西二帝局面,楚国已经被甩出了很远。

楚国佣兵百万,但是自古以来内乱不断,君臣离心离德,因此楚国虽大但不强。他在南方的主要对手是吴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楚国对于吴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打得吴国灰头土脸,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这个人叫做伍子胥,楚国人,由于被费无忌陷害,他只好背井离乡逃到吴国,寻求报仇的机会。伍子胥举荐专诸给公子光,完成了刺杀王僚的行动,公子光登上了王位。伍子胥又推荐孙吴为吴王所用,让吴国的军事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此消彼长下,楚国形式则岌岌可危。


孙武号称兵圣,《孙子兵法》更是流传于世的兵家经典,伍子胥则对楚国的军情了如指掌,有了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吴王阖闾的信心大增,这是吴军能够击败楚军的根本。

从当时楚国方面来看,朝堂之上奸佞当道,士族大家各怀鬼胎。他们没有几个是真心为国的,楚军内部缺少名将,面对训练有素、熟知军情的吴军的进攻,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地大不是吴国能够一口吃掉的,尽管国都被占,但楚国的大片国土还掌握在楚人手里。吴军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战争之中而不能自拔,申包胥到秦国又搬来了秦人的虎狼之师,此时越国又在吴国的后院防火,吴国被迫退兵,不久楚国又复国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对于此题来说,要分开来看。

周天子伐楚失败


首先,国力对比。楚国历代君王都有北图中原之志,经过多代励精图治,已经积累不尊周天子的资本;周王朝虽然经历过“成康之治”开始恢复,但经过诸侯征战,已经失去许多土地,此时已失去昔日强盛局面。

其次,军队建设。周天子的军队是中原诸侯争霸类型军队,面对南方山地等其他地形作战就会显得力有不逮;楚国军队主要针对中原军队而建设,适合山地、水战。

最后,人谋方面。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在讨伐诸侯国时却没有其他诸侯国军队跟随作战,而是亲自率军出征;楚国利用计谋,献给周天子用胶作的船,并排奸细打入周军内部,结果周天子在过汉水时遭到楚国算计,全军覆没。



吴国攻楚成功


首先,国力对比。吴国长期受到楚国欺凌,吴国君主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国力强盛;楚国长期大国心态,内部争斗,国力日渐衰落。

其次,军队建设。吴国军队经过兵法之祖孙武训练,战力强大;楚国传统军队,面对同为南方的吴国军队,没有明显优势。

最后,人谋方面。吴国有伍子胥出谋划策,孙武领兵作战,在帮助吴王稳定东南地区,建立稳固大后方,才开始对楚作战,同时有周围唐国、蔡国帮助,最后攻下楚国国都,伍子胥也报了家仇。


苏纪龙读史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而吴国却能攻下楚国的都城。 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中原大国的目的无非是要立威和震慑,让楚国臣服于他。而吴国的目的,却是为了报血海深仇,要消灭楚国。



这一系列的所发生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只在于一个人,就是楚人伍子胥。

由于被奸臣陷害,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伍子胥也差点被杀,但好在他险象还生连夜逃了出来,一路奔波颠沛流离,逃亡到了吴国。

伍子胥一夜愁白头,就发生在伍子胥的逃亡途中,就是在伍子胥出关之前的头一个晚上,伍子胥的满头黑发全白了,这反而帮了伍子胥,让他顺利出关。



伍子胥刚到吴国,身无分文,以卖艺为生,后来他设法认识了公子光,又通过种种手段搞定了专诸,让专诸花三年的时间去学烹鱼,成为烹鱼高手,公子光借机请王僚吃鱼,就让专诸去刺杀了王僚,最后伍子胥帮助公子光登上了王位。



之后就是伍子胥辅佐公子光强兵富国,帮他请来了齐国的兵圣孙武,操练军队,完全放权,让孙武充分发挥他的练兵和统兵才能,形成了一只强有力的军队。



最后,公子光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这一文一武两员大将的辅佐下,在适当的时机攻占了楚国的郢都,而且把楚王从坟里挖出来鞭尸楚王,这时伍子胥才终于把这积压在心中几十年的一口恶气吐了出来,痛哉快哉,仰天长啸,我伍子胥没有枉活在世间!!!


五色土聊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征伐无数,楚国地处当时称为蛮荒之地,水汊港湾纵横,气侯炎热,和中原诸侯国有许多不同,而楚兵善水战,楚立国之初,国贫积弱,在立足丹阳之后,经过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国力日渐强盛,引起周昭王南征楚国,但周兵大败,周昭王溺水而死。齐桓公合八国之兵,责罚楚国未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之贡,楚国后敬事周王室。楚国自定都郢之后,国力日盛,楚庄王一鸣惊人,任用贤臣,问鼎中原,大败中原霸主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国土辽阔,国力强盛。而地处东南的吴国,自专诸刺王僚后,阖闾继位,楚之大臣伍奢被楚王所杀,其子伍子胥逃往吴国,另一大臣伯喜也投奔吴国,吴王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二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报父仇,伍子胥劝动吴王伐楚,吴军五战五胜,兵破郢都,,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三百,以泄愤。吴凭借伍子胥等人,征伐诸国,成为春秋一霸。

中原诸侯国受地利所限,敌国众多,若征师劳顿远伐楚国,恐国内为四邻群雄坐收渔利,而投鼠忌器,吴丶楚同处南方,地理、天气相近,同处渔米之乡,都适应水战,吴国经过多年励精图治加上孙武丶伍子胥领兵,终于打败了楚国。秦国的白起也打到过楚国都城

秦王赢政在灭韩、亡赵丶水漫大梁灭魏之后,齐臣服已久,燕残部逃往辽东等地。青年将领李信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楚国名将项梁以逸待劳,大败秦军。后名将王翦言道:楚地连绵千里,灭楚需六十大军,秦王应允。王剪令兵士练习抛石类似作战工具,经过多次战斗,终于终结了顽强的楚国。


赵永志67


除去秦国的中原大国皆是四战之地,对付楚国这样的南方大国,所需军队也是比较多的。倘若发动大军南下去攻楚,必然国内空虚,给邻国有机可趁。

吴国和楚国相邻且地理位置靠海,后方无其他强劲敌手,就同后来的秦国一样 ,地理位置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