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征的北伐军为何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而不打其他军阀?

程路峰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较为混乱的一段时期,虽然民国政府名义上完成了对全中国的统一,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各方军阀各自为政,占山为王的时代。在东北有奉系,在山西有晋系,在广西有桂系,在四川有川军,在广东有粤系。



不过在北伐之前,中国的主要军阀还是集中在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这三派。之所以只攻打这三个人,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北洋军阀的余孽。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是从袁世凯执政以后,就一直以北洋军自居。虽然他远在关外,但仍然受袁世凯的节制,袁世凯去世以后,张作霖几次入关,也是想接管北洋军政府的最高权力,而吴佩孚的直系,孙传芳的直系都是如此。

国民革命军从一开始所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北洋军阀,正所谓“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只要把这三大军阀打垮,中国历史上赫赫一时的北洋军阀就基本上宣告结束,而国民革命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取代北洋军阀。


其二,也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广东国民政府位于广东,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向北或者向西。而当时位于西边的广西李宗仁已经进入了国民政府,所以不可能发起进攻。而更远的贵州和云南虽然还有军阀存在,但是国民革命军进攻贵州和云南所得到的回报当然没有,直接进攻孙传芳,张作霖,吴佩孚的高。因为那里不仅地形复杂,不适合用兵,而且没有进攻的价值。

其三,孙传芳,张作霖,吴佩孚所掌握的地盘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这是自古这是中国的中原地带,也是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可以辐射四周,只有掌握了这三个人控制的地盘才能够明正言顺的成为正统。所以国民党击败这三个军阀以后,就宣布完成了统一,而各地军阀名义上也顺从了国民政府政府的统治,原因就在这里。


围知历史


为什么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不打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等军阀?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民国时期的军阀!

军阀其实都是来源于清末新军,不同的在于中央和地方,中央就是北洋新军,演变为北洋军阀,而地方就是地方新军,形成地方军阀如桂系军阀、滇系军阀。

在袁世凯死前,孙中山就联合蔡锷等地方军阀发起“护国”“护法”等反袁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袁世凯、蔡锷他们这一辈的死了,北洋军阀就分为三个派系,一个是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一个是以冯国璋(后被曹锟、吴佩孚盖过势头)为首的直系军阀,还有就是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

可以说,谁主导了北洋政府,谁就是中国的老大,在这一时期,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轮换执政,根本没有南方革命军什么事,而且孙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孙中山指挥的护国护法什么的全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通过国共合作,获得了苏联的支持,趁着北洋军阀战乱,努力发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败直系(皖系之前已经被直系干掉了)的时候。

如上图,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说广州国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盘上建立的,也就是获得了桂系的支持,这个桂系军阀已经不是原来的桂系军阀,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军阀也由龙云取代了唐继尧,成为“新滇系”。

当时革命军主要是进取中原,不愿染指四川,这就解释了题中,为什么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龙云的原因。


但是北伐军为什么不打冯玉祥和阎锡山呢?

因为,他们也是自己人!冯玉祥和阎锡山按理说都应该算是北洋老人,但是他们都处在北洋军阀的边缘,阎锡山几次想进军北京都被打回来了,而冯玉祥前后几次倒戈,把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得罪了个遍,因此,在北伐之前应李大钊的邀请回陕西策应北伐。

冯玉祥和阎锡山也是北伐的军队,只不过他们不是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北伐军,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北洋军阀到北伐时期,经过近十年的斗争,皖系彻底从被打败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军阀为主导,直系为辅的局面,北伐开始的时候,北洋军阀内斗还没停止,吴佩孚在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败,还没喘过气;孙传芳也是通过两年刚兴起,脚跟还没站稳,就赶上北伐了,所以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机刚刚好!

北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国民革命打击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军阀取代老军阀,地方军阀取代中央军阀,是蒋介石、联合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打击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北伐过后,军阀割据焕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换新人,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派系林立的问题,这也是国民党后来败北的主要原因。


史论纵横


一九二六年春,广东国民政府在先后肃清广东内部反动军阀,完成军权、财权的统一,根据地更加巩固,这就为进行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二六年六月,直、奉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在北京密谋策划,企图联合起来向南方的国民政府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进行北伐。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这时的国民革命军有八个军约十万人。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为一至八军军长。除了第五军留守广东外,其余七个军都挥师北上。

当时北洋军阀有直系吴佩孚二十万人,占踞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陕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着贯穿南北的京汉(武汉)铁路。奉系张作霖拥兵三十余万,占踞东北各省以及京、津两地,控制着津浦路北段。直系孙传芳兵力二十万人,占踞着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浙江五省。

广东国民政府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对方内部矛盾,确定北伐战争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由于受到冯玉祥军队的牵制,已经处于南北夹击的状态中,湖南内部正在发生分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由原来八军十万人,扩大到二十军二十五万人。之后各地的中小军阀纷纷倒向南方的革命政府。不久后张学良易帜,国家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行云流水1437995


因为其他能阻挡北伐军的北洋军阀在北洋军阀们自己的内战中都被消灭了。

从袁世凯建立北洋军之后,北洋大致分为两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张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谓皖系还真不是说领军将领都是安徽人,而是这个派系的首领是安徽人段祺瑞,说实话,段祺瑞和后来的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甚至蒋介石都不一样,他不单纯的依靠军队,或者说他还真没有东北军之于张作霖、中央军之于蒋介石、北洋第三师之于吴佩孚那样的嫡系部队,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来在北洋系统内的威望。

可以说段祺瑞还算是旧中国最后一个政治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军阀。

当然,皖系最后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于此:和军队关系没有直系紧密。

说完皖系再说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冯国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做军阀,所以段祺瑞凭借政治手腕屡次战胜冯国璋。

但是等曹锟和吴佩孚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军队的关系比段祺瑞可紧密多了,说实话,老说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要到曹锟和吴佩孚、张作霖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北洋军阀。

直皖大战以直系胜利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忠于皖系的北洋军阀或被消灭,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总之北洋军阀数量在直皖大战过后已经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里的张作霖已经悄然在日本人帮助下完成了东北的“一统”,紧接着就是直奉争霸。

两次直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彻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号称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师完全被打垮。

这个时候孙传芳都还没有出现呢。

张作霖打垮曹锟和孙传芳后志得意满,还任命杨宇霆做江苏督军(直接导致郭松龄反奉),但是奉军军纪实在太坏,具体不展开,总而言之,惹恼了孙传芳,起兵驱逐了奉军。

也就是说1925年孙传芳才登上历史舞台,别看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而奉系这边刚好也经历了郭松龄反奉事件,奉系新军元气大伤。

也就是说等到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只剩下聚拢残兵败将的吴佩孚,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和根基浅薄的孙传芳。

所以不是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是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给北伐军打。


兰台


整个民国,几乎就是军阀混战的时代,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结束,38年的时间内可谓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大大小小的军阀难以计数。

笼统地说,民国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12年到1928年的北洋军阀时期,二是1928年到1949年的国民党新军阀时期。

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在国内则是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并立。北洋军阀组织上由李鸿章的淮军孕育而来,但其形成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而地方军阀则是由清末编练的地方新军形成。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最主要的就算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和奉系的争斗,地方军阀除了南北对峙的时候露露脸,其他时候也互掐,但并不能影响到北洋政府。

当时间来到1924年,地方军阀逐渐开始轮换,各方首领大多换人,即便不换,地方军阀的站队也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他们都名义上或者实际上跟广州政府有所关联。

比如阎锡山,他是从辛亥革命走过来的老油条了,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再者他的地盘山西离广州政府还远着呢,必须要打败吴佩孚才能跟山西相接壤。

冯玉祥不用说,倒戈将军,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是广州政府的盟友,当时肯定不打。

李宗仁是新桂系首领,新桂系和旧桂系的交替是最典型的地方军阀换人,李宗仁更是非常拥护三民主义,力主策动北伐,北伐军的主力就是两广军阀的部队。

马步芳是后起之秀,当时还没起来,还是冯玉祥的马仔,北伐军也不会去动他。

刘湘和杨森都是川系军阀,当时四川军阀数量不少,都是在互相倾轧或者跟滇军死磕,龙云正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所以这三人都无暇他顾,再加上他们的地盘在西南,广州政府志在问鼎中原,在他们不搞事的情况下不会先去搞他们,只是留下第5军镇守广州防备滇军入侵。

其实一句话说明,广州政府毕竟实力有限,1926年7月9日誓师北伐时,北伐军共八个军,约10万人,加上广东的留守部队和预备队,也才15万人左右。

而在对面,北洋军阀三位大佬,吴佩孚盘踞在两湖、河南,拥有25万军队;张作霖控制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左右北京政府,拥有35万部队;孙传芳占据东南五省,拥兵20万,每一个实力都远大于北伐军。

北伐之初,不仅北洋军阀不认为北伐军能够干掉他们,北伐军自己也觉得不能同时搞掉三大军阀。所以北伐军初期的口号就是只打吴佩孚,不理孙传芳,联合张作霖。

三大军阀跟上面那些地方军阀不同,他们是北洋军阀的嫡系,手里握有明面上的中央政府北京政府(北洋政府),而且个个实力雄厚,都有武力统一之心,是广州政府的大敌。

其中,吴佩孚占据的湖南是北伐军跟北洋军阀首席爆发剧烈冲突的地方,围绕着湖南的争夺,北伐战争正式开始,而湖南是北上通道,北伐军是一定要拿下的。

相比之下,孙传芳态度没有吴佩孚那么坚决,而且在等着坐收渔利,态度很是暧昧,北伐军就将其暂放一边,等收拾了吴佩孚再回来对付孙传芳。

而张作霖太远,能够利用他与吴佩孚的矛盾联合进攻吴佩孚更好,就算不能,给张作霖一些许诺让他坐着看,那对北伐军也很有利。

当然,当相继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以后,北伐军还是跟张作霖杠上了,奉军战败,张作霖退回东北,在路上被日本人炸死。

此后国共两党决裂,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开始对其他地方军阀进行收编和消灭。各地方军阀纷纷表示拥护国民政府,直到东北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北,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一统全国,接过北洋政府中央政府的名号。

但军阀依然存在,新的军阀混战一触即发,不过这事国民党新军阀时期的事了。


平沙趣说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虽然历经挫折,但是孙中山始终矢志北伐,意图推翻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孙中山去世后,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继承遗志,誓师北伐。北伐的目标,则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当时全国各地遍布军阀,为什么北伐军单单以这三个军阀为目标呢?



第一,北伐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把持的北洋政府,建立新的国民政府。无论是直系吴佩孚,还是“东南王”孙传芳,亦或是奉系的张作霖,三个人都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洋军阀。因此,毫不意外的,他们也成为革命党最主要的敌人。

辛亥革命胜利以来,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军阀割据现象更是遍布全国,但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集团,仍然是北洋军阀把持的北洋政府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北洋军阀时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直奉战争、直皖战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不是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就是北洋军阀和革命党之间的战争。



除此之外,遍布全国的大小军阀,都不具备左右时局的力量。因此,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首的三大北洋军阀,才是革命的主要敌人,其他各地的小军阀,不过是疥癣之疾。

第二,当时北伐军的三大目标,吴佩孚占据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省,孙传芳占据了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等东南五省,而张作霖则占据了东北三省、山东及平津地区。


从这三大北洋军阀占据的地盘也可以看出,他们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只要北伐军能够击败这三大军阀,就相当于控制了中国最精华的地区,完成自古以来占据天下的核心任务——定鼎中原。而一旦中原定鼎,边疆各省不过传檄而定。

第三,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时,北伐军的总人数只有10万人,而面对的敌人孙传芳有20万大军,吴佩孚有20万大军,张作霖更坐拥40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可以说,北伐军面对的敌人在兵力上拥有压倒性优势。因此,北伐军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实力,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向其他军阀发动进攻。



更何况,在兵力不足的前提下,向所有军阀发动进攻,将包括地方军阀在内的中国军阀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是十分愚蠢的。而能够以少胜多,仅用半年时间就饮马长江,取代北洋军阀的北伐军领导人们,当然不会如此不智。

第四,除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北伐军的主要目标之外,中国当时存在的其他军阀,并非都站在那广州国民政府的对立面。如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和山西王阎锡山,在审时度势之后直接加入了北伐军。



其他如“云南王”龙云,四川诸多军阀,西北诸马等,面对北伐军的节节胜利,都先后主动或被动的加入了国民政府。如“云南王”龙云,他在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之后,才奠定了他云南王的地位。而西北诸马,则大部投入了西北军冯玉祥的麾下。其他各路军阀在看到北伐军席卷天下的大势之后,也纷纷投入了国民政府的怀抱。


鸢飞九天2018


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讲究的是战略战术。经过连年的你争我夺,当时的国内局势大体如下。先说说提到的那些军阀们的状况。

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马步芳刚刚23岁,羽翼未丰,刚刚投入冯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时他还称不上军阀。

龙云(1884~1962),那时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1927年才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此后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后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政云南18年。北伐时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李济深坐镇指挥,防备滇军唐继尧的入侵。

刘湘(1888~1938),杨森(1884~1975),这两位川军大佬,一直忙着和滇军斗法,相互之间也时有倾轧。1926年6月,刘湘派代表会晤唐生智,表示要参加北伐。11月,刘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杨森属于骑墙派,一面响应北伐,一面和吴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为庇护兵败入川的吴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职。

阎锡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支持袁世凯,支持段祺瑞,相继失败后,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为保护自己地盘不被冯玉祥的西北军侵占,1926年初联合吴佩孚、张作霖共同对冯作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1927年,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改称国民革命军晋绥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当的时机誓师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动的。经过多年混战,李宗仁、沈绍竑、白崇禧后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盘踞广西多年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1923年,白崇禧作为代表去粤面见孙中山,表示不要粮、不要饷、不要枪,只要三民主义。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卫会面。后来双方正式提出统一两广的方案,以图问鼎中原。而触发北伐的源头,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争权,吴佩孚借机征讨赶走赵恒惕的唐生智,李宗仁派第7军派1旅入湘协助,才守住衡阳一线。成骑虎难下之势,李宗仁认为此时是北伐最好时机,在广州到处游说,终得第4军军长李济深大力支持,北伐计划自此展开。所以北伐伊始老蒋是总司令,唐生智是前敌总指挥。

冯玉祥(1882~1948),几次倒戈后通电下野出国,1926年8月从莫斯科回国,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

分析下来,需要打的北洋军阀就是占据湖北、河南、直隶的保定、大名一带,掌控京汉线的吴佩孚;以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孙传芳;以及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的张作霖。他们有野心、有实力,对革命是坚决反对,一旦停止内部争斗,必会挥师南下,以湘鄂为基地威胁两广。


“远交近攻”的战略自春秋战国以来,常用不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也是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进攻目标是吴佩孚,不仅因为他占据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为孙传芳因吴佩孚和张作霖不计前嫌的合流愤然不已,如果攻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会援手。吴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受到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还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冯玉祥部交手,首尾难顾,回师南下后被北伐军连连打败。可是又忌惮张作霖会借着出兵的机会吞地盘,不敢让奉军跨界帮忙。直至惨败才入川躲避。第二进攻目标是孙传芳,张作霖担心孙传芳倒戈遂前去拉拢,不敌北伐军时,孙传芳转而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本来是打算与老蒋和谈的,可惜双方的后台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见真章。奉军不敌,意图退守东北。未成想张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张学良不久后通电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因为国民党是要和北洋政府争夺政权,北伐军针对的只是北洋系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其他地方军阀皆是合作的对象。

自从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战乱的大格局,就是国民党系统与北洋系统的对抗(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两个系统内部的战争),如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双方征战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夺取中央政权。孙中山想要成为中央政府的控制者,北洋军阀要保持北洋政府的权威。

这里面,从二次革命失败到黄埔军校建立的十余年时间里面,国民党是没有自己的军队的。所以,孙中山能依仗的武装,就是各地方军阀,尤其是南方的滇系(唐继尧)、老桂系(陆荣廷)、粤系(陈炯明、许崇智)等。

这就造成了国民党长期战略的特点,即尽可能争取和联合地方军阀,对抗北洋军阀。甚至对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也是尽可能分化瓦解,拉一个打一个。

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军队,由此开始对过去只能一味笼络的地方军阀实行恩威并举,打垮了不听话的陈炯明、刘震寰等人。但即使如此,国民党的战略依然很明显,就是要直捣腹心,专打与国民党苦大仇深的北洋系军阀。对于其他地方军方,还是尽可能笼络,如果能成为同盟最好,否则能中立也是不错的。

至于题主列举的这些地方军阀,云南是孙中山的老合作对象,龙云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朱培德是北伐军的第三军军长。广西的李宗仁倾向进步,在1926年消灭老桂系统一广西后,宣布支持广东革命政府,李宗仁担任第七军军长。湖南的谭延闿、唐生智彼此内乱,遭到吴佩孚趁机强占,因此都加入了北伐军,分别担任第二军、第八军军长。另一位湘军元老程潜则担任第六军军长。此外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是粤军。

山西的阎锡山和陕西的冯玉祥,虽然位于北方,和北洋系矛盾重重。在北伐开始后不久,冯玉祥的国民军就宣布响应北伐。阎锡山后来也一起反对北洋军阀。

川军当时还在继续打内战,整体来说,属于既不帮助北伐军,也不阻碍北伐军,所以也没必要去招惹。至于西北马家军,就是割据一方的土霸王,只要北伐军打垮北洋政权,他们自然传檄而定,何必分散兵力去千里征服呢?

实际上就连对北洋系三大军阀,1926年的北伐战争都采取了很明显的各个击破策略:先打和国民党矛盾最深,又直接在和国民政府争夺湖南省的吴佩孚,而对孙传芳暂时保持中立,对曾经和孙中山联合反吴佩孚的张作霖,更是虚以委蛇。等到把吴佩孚打得差不多了,再东向对付孙传芳。等吴佩孚已经完全覆灭,孙传芳也兵败如山倒之际,张作霖才参加进来。等于是将三个敌人一一击破,取得了战略上的最大有利格局。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历史话题共享,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北伐是当时龟缩在南方的革命军筹划已久的一场必然要打的战争,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组建军队的目的也是为了北伐,只是他在1925年突然病逝,后来廖仲恺又惨遭暗杀,所以北伐的重任便落到了蒋介石的头上。

孙中山的突然去世,着实让蒋捡了个大便宜。

首先,我们应该要弄清楚为什么是“北伐”,不是西伐、南伐?

因为当时国民政府所要讨伐的目标对象主要是处于北方的军阀,所以称之为北伐。北方的军阀是什么军阀?自然是北洋军阀,袁世凯病逝后北洋系统逐渐分裂,主要形成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冯国璋、曹锟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皖系在输掉了1920年的直皖战争以后便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直系输掉了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权,但是直系并没有彻底垮台。

此时,北方数省仍然掌握在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北洋军阀的手里,所以北伐的对象也以他们为主。

当然,晋系阎锡山也在国民革命军的讨伐之列,冯玉祥当时的情况则比较特殊。

龙云是滇西军阀首领,刘湘和杨森是川系军阀,要么是在西南,要么是在西北,西北的马家军对局势的影响更是微弱。中国自古有“定鼎中原”的说法,意即拿下了中原要地,便可凭借中原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迫使边缘地区向中央臣服。所以,蒋介石北伐只要拿下了由北洋军阀占据的中原地区,龙云、刘湘等人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国民政府的正统地位,如此便可完成统一,这也是蒋介石集中主要力量攻打北洋军阀的原因。

不论是直系的吴佩孚、孙传芳,还是奉系的张作霖,在充满生命力和斗志的北伐军面前,统统崩溃了,张作霖也在1928年被迫返回老巢,意图在东北老巢蛰伏,待势而起,没想要一场皇姑屯事件要了他的老命。

此时的冯玉祥和阎锡山将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当时的冯玉祥被奉系和直系逼得出走苏联避难,北伐成为了他回国并且重新登上权力的舞台的一个契机,所以他想了想便回国响应北伐了。冯玉祥打着响应北伐的旗号在五原誓师,聚拢旧部、招兵买马,组建了所谓的国民军联军,然后加入国民党,当上了国民政府的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不是很冯玉祥?

阎锡山当然也不赖,眼见着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击溃孙传芳,直指奉系张作霖,阎老西也坐不住了,所以在城头挂起了青天白日旗,投入了北伐军的阵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出兵讨奉。

冯玉祥和阎锡山不愧是民国两只狡猾的老狐狸!我进了你老将的阵营,表面上臣服于你,然后又帮着你打张作霖,你总不好意思打我了吧?当然了,打下来的地盘也不可能老老实实交给蒋介石,所以这也是他们趁机扩张势力的好时候。

后来,又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即是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几方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蒋介石,不过最后都被蒋介石成功瓦解。虽然在此期间蒋介石曾被迫通电下野,但是经过这两次战争,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几乎再没有人能够撼动。

蒋介石只打北洋军阀,是因为只要打下了北洋军阀,便能够借此敲山震虎,让其他军阀低头。当然,也是因为当时的蒋介石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


吾与吾国




北伐军是国民党组织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军队,这是由当时的中国政治军事环境决定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妥协下成立了,但之后的国民党和袁世凯展开了明争暗斗,双方的斗争让建设中国的方向的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这之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走向了独裁,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绝对忠诚于自己,袁世凯更是搞起了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党和北洋军阀的斗争又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派别斗争,这就是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

在孙中山统一广东和创建黄埔军校时,就决定了要组织北伐,打倒北洋军阀。并且在苏联的支持下,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准备中。



北伐军一共有八个军,李宗仁就是其中的第七军的军长,这就是北伐军不会打他的重要原因,自己人打自己人那是多搞笑的事。阎锡山早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就是同盟会的成员,是孙中山的战友,北伐军向北打,他自然是北伐军的盟友,他自然要支持北伐军了,北伐军更不可能打他了。

至于说冯玉祥是北洋系的旧军官,但北伐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和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的。不管是苏联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给了冯玉祥不少好处。再加上冯玉祥这个人背叛北洋军阀好多次,早就成了北洋军阀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冯玉祥也和北伐军是一伙的,北伐军就也不会打他了。

至于说马步芳、刘湘、杨森、龙云这些地方军阀,他们表面上有时会和北洋军阀联合,但和北伐军比较起来,北洋军阀还是强大不少的。北伐军不超过10万人,但当时的北洋军阀加在一起约有70多万人。相比较而言,对于这些地方军阀来说,还是北洋军阀更可怕。他们更希望能够联合北伐军削弱一下北洋军的实力,这样北洋军吞并他们的可能性就会小一点,对他们的威胁也会大大减弱。

当然这些地方上的小军阀也不会直接支持北伐军,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只求自保,能守住自己这个省的一亩三分地,就非常满意了。不管是北伐军还是北洋军阀,都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他们不来找自己的麻烦就够了。



北伐战争的顺利是全国人,包括北伐军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同时这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局势。

上边说了中国有大量的地方军阀是两面派,他们对北伐军也好,北洋军阀也好,都是没有理想和思想态度的,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利益。

当北伐军进展顺利,拿下湖南湖北和江西时,他们马上就看出来了,北伐军还是比较牛逼的,当两面派是没看清局势。当局势明朗时,他们自然就出兵帮助北伐军了,以期在将来的政治格局中,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希望能够成为新政府的元老。

墙倒众人推,这才是北洋军阀快速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不过是在重复历史的旧事。一开始群雄并起,然后是军阀混战,接下来是几强并立,最后走向统一。

民国历史也不例外,当北洋军阀灭亡后,国民党统一了中国的最关键的一些地盘,比如长江中下游这些财税重地,就开始了真正统一全国的步伐。

统一的过程就是如此,要分主次,先打大的,再来慢慢收拾小的。中原大战打倒了阎锡山、李宗仁,让他们只能当一个地方小军阀,再无挑战蒋介石的实力。冯玉祥强大的西北军因为他自己人品太差,直接瓦解。

在这之后,蒋介石曾让孙殿英、石友三之流去西北和马家军抢地盘,失败后又被阎锡山打击。



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蒋介石成功的把自己的势力推进到了四川,并再也不走了。抗战爆发后,刘湘曾计划联合韩复渠对抗中央军,确保四川是自己的,结果被蒋介石了,韩复渠被枪决,刘湘直接在恐惧中病死。至于杨森早就不成体系,根本没有能力和蒋介石对抗。

龙云则在抗战结束后,被中央军直接绑架,差一点被剥夺一切权力。后来因为舆论压力太大,才把他放了回去。但中央军已把势力扩张到了云南,这个地方已经不是龙云一个人说了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