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杜甫,字子美,是唐朝著名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提起他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上學期間被“三吏”、“三別”支配的恐懼。

杜甫自幼家境很好,是北方的名門望族。富足的家庭給了他極好的教育環境,加上他聰慧異常,七歲便能吟詩作對。然而,杜甫的仕途卻並不順利,他經歷了幾次科舉考試卻屢屢落第,壯年之時可謂窮困潦倒。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家陷入亂世,而杜甫卻只是一個河西尉這樣的小官,在亂世中隨風搖擺。

一日,杜甫外出歸來,家中連一粒米都沒有,小兒子竟然被活活餓死了。杜甫悲憤之下,寫下了千古名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唐朝大曆五年的暮春時節,詩人杜甫從岳陽流落到潭州。

一日,衣衫襤褸的詩聖落寞地行走在街頭。偶遇李龜年。

那個曾經享譽天下的著名歌手,今日沿街賣唱的李龜年。當晚,百感交集的杜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先回憶昔年與李龜年的相識,寄寓詩人對開元鼎盛的眷懷;再寫與李龜年相見,感慨國事凋零,人生滄桑。語言平淡,內涵豐富。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崔九,崔滌,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

岐王,中國古代王爵稱呼之一,始見於唐。唐睿宗景雲元年夏六月戊申(公元710年7月29日)改封子巴陵王李隆範(後改名李範)為岐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分封岐王。岐王亦是五代十國岐國君主稱呼,即岐王李茂貞。

在當時“開元全盛日”,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

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用"岐王宅裡"和"崔九堂前"向我們勾畫出一個美好的"開元盛世"圖。而赫赫歧王、威威崔九、一代名伶李龜年,意氣風發的杜子美不都是參與和創造了"開元盛世",或者說不都是"開元盛世"的一部分嗎?

詩人追憶這些是為了炫耀當年的風光嗎?不是,是為了引出現在,今昔對比。

三四句拉回現實。此時江南風景正好,在落花時節我們又重逢。眼前卻是風景秀麗的江南,落英繽紛的春季,這就是現實嗎?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這時已經是公元770年,即大曆五年。"開元盛世"已經過去四十多年,改變唐朝命運的"安史之亂"也已經結束八年。國家仍是四分五裂,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當年懷有宏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現在是"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的淒涼;名滿天下的李龜年也是"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風流儒雅的歧王和崔九早已死去;一代帝王唐玄宗也黯然離世,"開元盛世"已經是一去不復返。

一個"又"字,四十年已經劃過,兩個飽經滄桑、形容憔悴的天涯淪落之人異鄉相見,無盡的傷感,無盡的悲哀,還能說什麼?還有什麼可說呢?

杜甫一首小詩,8個字,記載唐40年鉅變,堪稱史詩,流傳千年

花落了!人散了!國破了!盛世沒了!"流水落花春卻也,天上人間"!這才是現實。

二十八個字,承載了四十年滄桑鉅變。一部唐玄宗盛衰史,一首絕句版《長恨歌》。一首七絕具有如此高度的概括力,具有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且做得渾然無跡,舉重若輕,這就是詩聖的卓越。

所以,後人評"子美七絕。此為壓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