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皇位爭奪戰,唐高祖李淵作為唐朝最高統治者,也作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父親,卻無法阻止自己的兒子自相殘殺,李淵看上去有些無能,有些無奈,還有些可憐。李淵擁有超於常人的智慧和治理國家的策略,但他在家務事處理方面太過於優柔寡斷,特別是在立太子問題上。正因為李淵的優柔寡斷,才使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擁有自己的權利,反而自己被架空沒有了權利。正因為李淵手裡沒有實際兵權,所以他才不能及時阻止李世民政變。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發生在唐朝建國初期,是一場流血的皇宮政變,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親哥哥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然後使唐高祖李淵不得不立自己為太子。在這“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的手段看上去非常殘忍,為了爭奪皇位,竟然殺掉自己的親生兄弟,實際上這並不是李世民單方面的殘殺,這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兩方勢力長期爭鬥所產生的結果。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出生在598年,也是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是李淵和竇皇后的第二個孩子。李世民少年就參軍,擅長騎射,還非常會行兵打仗。在隋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一心想有成就的李世民就不斷勸導他父親李淵起兵攻打隋朝,摧毀隋朝,李世民有著一大半的功勞。在唐武德元年,李淵稱帝,國號為唐,建立了唐朝。建立唐朝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就開始不斷地激烈。李淵稱帝后,吸取前朝的教訓,沿襲嫡長繼承製,立李建成為太子,並輔助處理國家政務。因為李世民有著出色的行兵打仗的本領,所以李淵就讓他領兵負責對外作戰。雖然李淵把兩兄弟分開暫時緩解了矛盾,但也成功地把自己的權利全都分出去了,也使李世民的軍事力量更加強大。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被李淵安排到洛陽,但是李世民心有不服,不甘心做臣子,想要做皇帝一統天下。於是李世民開始求才若渴,禮賢下士,不斷地籠絡人心,培養自己的心腹,還不斷地屯兵。隨著李世民的威脅越來越大,李建成心裡就一直不放心,於是和李元吉一起對付李世民,不斷地陷害李世民,殺害李世民的心腹,兩兄弟的矛盾和仇恨越來越厲害,勢如水火。太子李建成在朝廷處理內政,手下的文臣偏多,李世民對外作戰,掌握著兵權。李建成以為把李世民的軍權收回來,並且趕出京城,就可以放心做其他的事。這些並未讓李世民倒下,李世民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房玄齡、長孫無忌等謀臣,以及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力量。就因為李建成的心存僥倖,所以才讓李世民有機會佈下周密的計劃。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太史令觀測天象後,向李淵密報,秦王準備造反奪皇位,李淵把這密信交給李世民,還讓李世民自裁。這時候,李世民被逼得已經無路可退,於是李世民跟謀臣等人定下了周密的計劃。先是李世民向李淵舉報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跟後宮女人有私通之罪,於是李淵就準備次日早朝處理這件事情。第二日,李世民帶人提前進入朝中,並在玄武門設置埋伏,因為李世民提前都已經策反玄武門的總領常何,所以這一切都特別的順利。入朝時間快到的時候,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才到達玄武門,當李建成發現情況不對的時候就已經晚了,太子和齊王全被亂箭射死。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李淵知道這件事後,腦子頓時懵了,很久之後才在大臣的呼喚下反應過來,這個時候他不得不接受立李世民為太子的事實。李淵不立李世民也不行,他就只剩李世民這一個孩子了。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李世民登上皇位後,知人善用,用人唯賢,創建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更是有千古一帝的稱號。

文武雙全的李淵,為什麼不能制止“玄武門之變”

有人說“玄武門之變”是李淵一手造成的,難道李淵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自相殘殺麼?其實李淵的內心是非常的悲哀,都是自己的孩子,誰死他都會難以接受,自從奪了天下,家裡兄弟之間就開始爭鬥不斷,自己的孩子眼裡只有皇位,根本都不在意他這個父親。如果李淵早先立李世民為太子,那結局還會一樣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