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發鋁廠環保疑雲背後:氧化鋁項目三次叫停 幕後老闆是隱形富豪

信發鋁廠環保疑雲背後:氧化鋁項目三次叫停 幕後老闆是隱形富豪

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山西反饋“回頭看”情況幾乎同時,媒體關於“山西信發鋁廠赤泥庫滲漏疑雲”的報道,將曾被環保部門叫停三次的企業,再次推到了聚光燈下。

這家被稱為山西交口信發鋁廠的企業,其工商登記名字實為山東東嶽能源交口肥美鋁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肥美鋁業),公司背後的實際控股方,則是行業產能排名全國第三的山東信發集團。

5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信發集團,相關人士確認肥美鋁業為集團旗下公司,但報道所涉及的環保問題,要具體詢問交口方面。

從歷史發展來看,肥美鋁業被看作信發集團西進的重要依託,不過,這個被“山東隱形富豪”控制的鋁業巨頭,卻也多次被多地環保部門處罰。一位長期關注該企業並實地調研的環境公益組織人士向記者表示,信發集團多年的產能擴張,在山西、廣西等地也帶來了大氣、土壤等環境問題。

行業巨頭旗下企業陷環保疑雲

時隔多年,肥美鋁業再次上了新聞,這次是因環保問題,而且是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山西反饋“回頭看”情況(5月6日)前後腳。

2019年5月7日,有媒體刊發《山西交口信發鋁廠赤泥庫滲漏疑雲》一文,反映交口縣肥美鋁業公司240萬噸氧化鋁項目存在濾液滲漏、“帶病”生產等安全、環保問題。

上述表述,來自於山西省交口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落款時間也是5月7日。該信息顯示:“(交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章反映的問題,迅速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聯合核查工作組,針對反映事項逐一開展核查,對存在的問題堅決予以整改。”

工商信息顯示,涉事主角的肥美鋁業成立於2007年,聊城信源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其全部股權,而聊城信源的大股東是信發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8.75%)。

一位鋁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行業排名來看,信發集團建成氧化鋁產能1540萬噸、電解鋁442萬噸,是國內僅次於中鋁、魏橋的鋁業巨頭。

2010年6月,信發集團以10.37億元的對價收購了肥美鋁業100%國有產權,其中,10.27億元用於償還肥美鋁業的債務,1000萬元用於購買山東東嶽能源公司持有的產權。

長江有色金屬網的信息顯示,肥美鋁業公司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位於交口縣東南工業園區。是由信發集團在原東嶽能源交口肥美鋁業公司80萬噸氧化鋁項目的基礎上技改擴建。

5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信發集團,相關人士確認肥美鋁業為集團旗下公司,但報道所涉及的環保問題,要具體詢問交口方面。不過,肥美鋁業工商登記的電話無人接聽。

與此同時,記者嘗試聯繫交口縣政府辦公室,但電話被掛斷。一位長期關注該企業的NGO人士提供的信息顯示,肥美鋁業生產存在噪音大,周邊粉塵汙染嚴重,企業的赤泥庫等還存在環境安全隱患。

“其中2號赤泥庫曾在今年年初發生附液洩露,赤泥鹼液從高達88米的壩體裂縫中洩露到壩下,而壩下就是一個小村莊,正對溝口有10戶人家,兩側300米範圍內有25戶人家。”5月7日,一位在交口當地調研半個月的NGO人士在調研手記中寫到。

涉事項目曾被三次叫停

如今,肥美鋁業的汙染疑雲還沒有官方定論。但記者注意到,此前肥美鋁業的氧化鋁項目卻多次被環保部門喊停。

公開資料顯示,肥美鋁業240萬噸氧化鋁項目的前身,是交口肥美鋁業年產80萬噸氧化鋁項目,該項目最初設計規模為年產30萬噸。

《經濟參考報》2012年文章顯示,早在2005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改工業[2005]155號文件指出,交口肥美鋁業年產30萬噸氧化鋁項目系山西省經貿委違規審批,未經過國家核准,不得開工建設。同年4月,該項目因為沒有依法報批環評文件擅自開工建設,被當時的環保總局叫停,責令限期補辦手續。

此後,肥礦集團旗下的山東東嶽能源公司以招商的形式,成為肥美鋁業投資方。《經濟導報》2010年文章顯示,肥美鋁業是由山東東嶽能源公司於2006年全資投資建設,規劃建設年產80萬噸氧化鋁項目以及配套電廠等,總投資超過31億元,是交口縣近年來引進的最大的投資項目,被列入山西省“十一五”鋁鎂工業發展規劃。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肥美鋁業發展的時間軸來看,該項目在東嶽能源入主後並未在第一時間取得合法身份。

時至今日,生態環境部官網還掛著一份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辦公廳函(環辦函[2007]27號):關於責令交口肥美鋁業有限公司8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停止建設的函,落款日期是2007年1月12日,原因是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我局批准,即擅自開工建設”。

直至2009年年底,當時的環保部才最終批准了交口肥美鋁業項目的環評報告書,建設規模依舊為年產80萬噸氧化鋁,總投資額31.29億元,該項目得以正名。

根據當初規劃,交口肥美鋁業將利用當地豐富的鋁土資源,生產冶金級砂狀氧化鋁,除了建設年產80萬噸氧化鋁項目外,還將配套2×25MW自備矸石熱電廠,同步建設汙水處理站,總投資超過31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後,年利潤可達7.2億元,其中上繳稅金2億元。

此後,東嶽能源在2010年將其持有的交口肥美鋁業100%股權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當年6月,鋁業巨頭信發集團以10.37億元的總價接手肥美鋁業全部股權以及相關債務。

兩年後(2012年6月5日),原環保部官方網站上掛出一份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肥美鋁業8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違反環評制度案)。決定書稱,“經我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現場調查發現,你公司8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2009年12月29日經我部環評批覆,其生產工藝及生產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未重新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即擅自開工建設。我部決定責令你公司8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停止建設,限於2012年7月20日前向我部重新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隱形富豪的環保欠賬

信發集團入主9年間,肥美鋁業的氧化鋁項目只被環保部門喊停一次,但這依然難掩鋁業巨頭的環保欠債。

《新京報》5月7日報道顯示,信發鋁廠安環部部長劉洋稱,這兩三年企業在脫硫、脫硝、超低排放、焙燒爐改造等環保設施上共投入6億元,在周邊企業裡屈指可數。

不過,相較信發集團老闆的實力,6億遠投入應該算不上什麼。信發集團創始人張學信被外界稱為山東省的“隱形富豪”。

在山東胡潤富豪榜中,同樣身處鋁電行業的山東魏橋創業的張士平位居頭把交椅,其2018年的身價高達650億。但更為低調的張學信家族,卻被冠以“隱形山東首富”。據山東省企業家聯合會數據,2015年,信發集團資產總額為1604億元,略遜於排名首位的山東首富張士平旗下魏橋創業200億元,但其利潤總額為131億元,比後者高出25億元。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信發集團成立於1972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72年成立的茌平縣發電廠。

信發集團官網信息顯示,集團鋁板塊主要涉及電解鋁、氧化鋁。其中,在氧化鋁板塊,集團旗下茌平信發華宇氧化鋁有限公司和廣西信發鋁電有限公司均生產氧化鋁,生產能力500萬噸。

一位不願具名的鋁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信發集團近年來一直走在行業前列,但氧化鋁、電解鋁的擴張與環保問題幾乎如影隨形,存在環保欠賬在所難免。

根據交口縣環境部門統計,2016年到2018年3年,信發集團旗下的肥美鋁業因無組織排放超標、原料未全部苫蓋等造成大氣汙染共8次,累計罰款金額90萬元。

在信發集團的大本營,山東聊城環保部門也有對其進行處罰的過往。2016年,因火電機組的主要汙染物排放濃度嚴重超標,聊城市有關部門依法對信發集團旗下的山東信發華源鋁業、茌平信源鋁業兩家企業做出行政處罰,罰金總數達200萬元。

被環保部門處罰的同時,信發集團還面臨NGO提起的公益訴訟。

2018年8月,北京市豐臺區源頭愛好者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源頭愛好者)狀告廣西信發鋁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西信發)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廣西省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

原告訴訟請求為,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即停止非法排放大氣汙染物、停止破壞地下水環境資源、停止繼續導致山林石漠化;判令被告恢復原狀,即對侵害的山體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對開採土地進行復墾。

此外,原告還請求,判令被告承擔3年來對大氣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對地下水資源和生態石漠化破壞所造成的全部經濟損失,及生態環境功能損失,共計2000萬元(最終以環境損害評估鑑定結果為準)。

“已經立案了,但是法院還沒有開庭。”5月8日晚間,源頭愛好者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於山西信發鋁(肥美鋁業),也將會提起公益訴訟。(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