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之殤:薩拉熱窩

1914年6月28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聚到薩拉熱窩這個地方。隨著一聲槍響,斐迪南被刺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此被點燃。

塞爾維亞的極端名族分子普拉西普刺殺奧匈大公夫婦。但另外一個起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極端化,以德國為首的國家都想稱霸世界,世界列強瓜分殖民地。

要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爆發呢,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需要從很多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戰火之殤:薩拉熱窩

德國在歐洲的崛起已經威脅到了世界體系的利益獲得者。原來諸多邦國組成的德意志地區,換句話來說其實就是一盤散沙,各個邦國都樹立起了高高的貿易壁壘,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就更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樣一個破碎的中歐,對於周圍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尤其是對英國、法國和俄國來說,相當於周圍少了一個勁敵,國際環境會安全不少。所以,在一戰前,英法俄是典型的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和經濟總量。

德國一經建立,便憑藉其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以及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和魯爾的煤炭所形成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這就讓歐洲的老牌帝國看懵了,他們絕不容許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橫在他們中間,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環境安全。尤其是法國,一心抱著要報普法戰爭戰敗之仇,收回阿爾薩斯洛林。

關係到薩拉熱窩事件的由來,這就要講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隨著意土戰爭的結束,意大利全面擊敗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非洲殖民地。這也刺激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他們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幾百年,終於見到可以翻身獨立的機會,所以爆發了巴爾幹戰爭,趕走了奧斯曼土耳其。

戰火之殤:薩拉熱窩

可是舊的帝國走了,新的帝國又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看上了巴爾幹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同屬斯拉夫,塞爾維亞原本想向波斯尼亞擴張的,結果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所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黑手會決定派殺手報復奧匈帝國,地點就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就是著名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是什麼給了他們造成如此巨大傷亡和破壞的能力?那就是科學技術。

雖然說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是全世界的國家都參與了進來。別的國家為什麼要參與歐洲的事情呢?因為他們不過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罷了。像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殖民地,摩洛哥等西非國家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大航海和殖民體系才是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只有幾個大哥將整個世界都變成自己的小弟,才有能力將全世界拉入自己的戰爭。否則就只是幾個大國家打仗,和世界其他部分沒關係,其他國家沒有義務管你們的閒事。

鐵路、機槍、無線電等技術也是推動世界大戰形成的重要條件。鐵路運輸意味著兵員運輸和補給變得更快,可控制的範圍更廣。有些走路很遠的地方,補給非常困難,行軍又累,資源消耗又大,以前不敢輕易打。現在鐵路幾天就到,那就可以往更遠的地方打,或者在同樣的距離上做到更快的補給,瞬間投入百萬兵力再也不是夢想。這推動了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戰火之殤:薩拉熱窩

1900年的德國已經成長為了一個歐洲其他國家無法阻擋的龐然大物,一戰前其人口高達六千五百萬,而法國不過四千萬人,英國本土不過四千五百萬人,奧匈不過五千萬人。俄羅斯帝國倒是有一點八億人,不過在一戰前連續兩次慘敗使得人們認清了俄羅斯帝國的虛弱。

歐洲各國外交最根本的的目標是什麼?是防止任意一個強權主導歐洲。而一個統一,工業化的德國已經展現了成長為獨霸歐洲的強權的潛力。而奧匈受限於國內問題不得不在任何問題上100%支持德國,這使得1900年的英法俄已經承擔不起其中任何一個被德國擊潰的風險,唯一的辦法就是聯合起來遏制德國任何有可能的擴張舉動。與此相比,英法俄之間的殖民地爭端只能算是細枝末節。反過來說,德國也只能與奧匈和奧斯曼帝國兩個失去爭霸歐洲決心的國家結盟。因此一戰前各國外交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特性,一方面是各國在外交上有恃無恐,德國敢於挑起第一二兩次摩洛哥危機,奧匈公然吞併波斯尼亞;另一方面各國又不得不支持無底線支持自己的同盟。這並不意味著聯盟體系的鬆動,反而是聯盟體系的僵化。這是一戰變為一場席捲所有歐洲強權的大戰,而不是另一場普法,普奧,或者克里米亞戰爭的根本原因。當第一槍打響的時候,所有人只有參戰或者去死兩條路可走了。

戰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活動也許是不可避免的,而達爾文主義彷彿告訴人們,戰爭鬥爭是證明優越性的一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