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何發動戰爭

如果你來到1815-1848年的歐洲,你看不到世界大戰的任何可能性,法軍大公無私地鎮壓西班牙立憲派,沙皇的軍隊和奧地利親密無間地剿滅匈牙利革命,普魯士奧地利攜手推進德意志邦國的審查,瑞士革命受到全歐洲的警告……全歐的國家不是廝殺,而是手牽手共同鎮壓革命。為什麼?

一、1815-1848的世界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向歐洲傳播了一個最關鍵的信息--“自由,平等,博愛”。自由主義蓬勃發展,歐洲的君主們自此喪失了統治合法性。他們聯合在一起,用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來維持統治,然而他們僅僅依靠推崇傳統社會這種“一紙虛無玄妙的胡言”,對立面一句“人人生而平等”就能將它擊得粉碎,連教宗也反對神聖聯盟的信條。到了1848年,法國路易.波拿巴成為法國總統,奧地利梅特涅下臺,普魯士立憲。基本宣佈這種鎮壓政策的全面失敗。

讓統治者更害怕的是,隨著工業時代巨大的貧富分化和早期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紛紛發展,分別對“自由”,“平等”做出了新的解讀,自由主義開始推動政治權利和立憲共和,無政府主義開始組建工會互助,馬克思主義開始推動公民政治經濟平等,都開始強烈挑戰社會統治。

那麼新的統治者怎麼辦?

英國作為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推進了符合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需要的多種改革。而大部分統治者不再尋求異國統治者的幫助,而是在紛繁複雜的運動中拾起了一個維持合法性的有利武器——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本來是自由主義者的信仰“統一和自由”。19世紀後半期,統治者以及身後保守力量已經取代自由主義者,完全拿到了民族主義大旗。路易波拿巴號稱最後一位法國皇帝和第一位法國總統。因為在他的統治中,不再強調君權神授,而是強調政績+民族主義。普魯士王室更是宣佈順應民族主義,成立北德意志聯邦,而後成為德國。其他國家也是不甘落後,用“爭取生存空間”的口號和挑動對其他民族的仇恨來緩和國內矛盾。

二、文化民族主義

法國是政治民族主義,把自由平等和國家認同聯繫在一起。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小國,是文化民族主義。由於長期受壓迫,無法如法國宣揚自己引領世界發展,轉而宣揚傳統文化優越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優越論”。這種文化民族主義的特點,1.更脫離自由平等,宣揚國家永恆,2.更加非理性,強調本國傳統價值在本質上的優越,3.更相信強權,強調集體認同。

在這種宣揚中,民族主義開始逐漸變為惡之花,演化出了民族沙文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等一系列思潮,均19世紀末都紛紛出現。

三、一戰和民族主義的極端化

資本家需要市場,舊君主需要民族主義,唯一的路是侵略擴張。英法德奧意俄塞,全都是民族沙文主義大行其道。在全歐民族沙文主義的狂潮下,各國外交官都沒有發動戰爭的企圖,缺難以抵擋歷史大勢,一戰爆發,這也就是為什麼評價一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不義之戰。說德國是完完全全的發起方當然有很大問題,但德國是民族主義的最大受益方,作為國際地位不足而磨刀霍霍,擁有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容克軍官傳統等的國家,也算名至實歸。

等到一戰進行到1917年,各國的普羅大眾終於意識到自己是被統治者們、資本家們欺騙,用自己的生命去幫助他們爭權奪利,世界性的兵變爆發了。法國進入動盪不安的歲月,俄國十月革命。一戰後,各國舊君主瓦解,正如恩格斯預言“王冠成打地滾到街上而無人拾取”。

所有國家都產生了政治改革呼聲,左派社會民主主黨和共產黨為主的經濟平等要求,和右派政黨的維持帝國主義的訴求。在這種內憂外患中,右派政黨的一個主要的手段,就是宣揚民族主義。貞德被重新奉若神明,兩位腓特烈被重新挖掘出武功赫赫。幾乎所有國家都被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撕裂,而民族主義在這種撕裂中愈發極端。

四、法西斯主義

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開始盛行,法西斯主義有三個主要表述方面:

1.末世神話

末世論宣揚德國的衰敗是極其可怕的,德國一戰的失敗是由於德皇等人的“背後一刀”,歐洲國家聯合絞殺德國的生存空間,只有團結,用法西斯革命可以扭轉這一趨勢。

2.極端民族主義

民族超越任何個人,民族利益至上的極端民族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最主要內容。宣揚民族是一個整體,有著自己的天命。違反民族利益的個人行為是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消費主義的惡劣影響,都會影響這一天命。全民需要統一在元首下實現民族整體的團結。

3.復興神話

復興論宣佈,經歷法西斯革命,可以將社會轉變為民族共同體再生及復興的基礎,創造新民族性格及新國民。

對比各國的歷史你也能發現,這種末世-革命-復興的宣揚,只能依附於苦難民族。各國的統治者紛紛行動,意大利開始宣揚從羅馬以來的苦難,德國宣揚一戰的背叛,波蘭宣揚被三次瓜分,西班牙宣揚近代的衰落,匈牙利宣揚奧斯曼和奧地利對自己的破壞,土耳其宣揚自己受希臘和俄國的侵略,其他巴爾幹所有國家都開始有了自己的法西斯力量……連遠東的蔣介石都宣揚法西斯主義來維護自身統治

當這一力量發動戰爭時,其理論上的終極目標是重構世界版圖,將所有其他民族納為二等公民。所以二戰是帶有價值判斷的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戰爭,不是一戰的不義之戰。

五、二戰後

二戰後,各國發現了集中營、種族屠殺等一系列罪惡,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終於受到了制約。聯合國CPPCG條約-人權宣言之間一系列公約。反對以任何種族/族群/團體來歧視/敵視/危害/滅絕/禁止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世界對納粹的全面禁絕,正因為納粹就是那個導致該系列公約反對的範例。

這些公約歸根到底,就是民族/族群/團體之間的“殺人者有罪”,“罵人者譴責”,“自我優越者神經病”,是對所有族群和團體的保護,是從“人人平等”的進一步發展。

納粹是否有那麼種族主義呢?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哪怕希特勒本人也並不完全相信種族優生的神話,很多納粹的信仰者也不會總想著高貴種族,很多高級將領都對西方並無敵意。德國有那麼罪惡嗎?其實也不一定,這是一個全球的思潮,意大利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家也不是沒有那種惡行。納粹,是當中破壞力量最大的一個,所以作為範例成為了罪惡的代表,但這不代表這種種族主義的紅線可以被突破,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國可以宣揚共產主義卻不能宣揚納粹。共產主義理論上是尋求平等的思潮,納粹主義理論上是真真正正的滅絕其他民族的思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