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是不是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各個朝代?

野夫修禪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鮮卑——如果要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話應該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是不同的族群,活動的中心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文化上、語言上也是彼此不一樣的“行國”,按照格魯塞的理解就是“草原帝國”,按照新清史和一些“遠古邪惡”之流的觀點就是所謂的“內亞”系統——總之,這幾大“行國”是決不能理解為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

匈奴和鮮卑的組成基本上就是個文化上和地理上的概念,本身就要大量的不同族屬的部族。就以匈奴為例——到了南北朝時期,大量的雜胡都自稱匈奴之後,而他們彼此之間既有現在的蒙古人種,也有塞種人和通古斯人。而在秦漢時期匈奴的最高統治者卻是來自於夏朝的遺民。

僅僅一個匈奴,族屬的構成就如此的複雜,何況幾千年來整個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

至於鮮卑就更復雜了,比如有的鮮卑是來自於為了躲避秦朝暴政的刑徒;有的是東周時被驅逐出中原的山戎;有的是東胡之後……因此,鮮卑內部的族屬也是五花八門,有著不同的族屬。但是,由於北方遊牧邦國有依附大國的習慣,所以鮮卑在文化、習俗是和匈奴相似。

鮮卑人,尤其是慕容部,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喜歡戴步搖冠。

突厥的祖先是匈奴的一種,但起源卻撲朔迷離——有人認為是狼孩的子孫,而且還有一個很古怪的傳說,說的是突厥的祖先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滅亡,當時有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遺棄在草原之上。後來,一隻母狼救了這個男孩並和他結為婦(北方有很多女將招親的傳說也就由此衍生)。後來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成少年,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身懷六甲的母狼,也想一起殺掉。但是天神卻救了這隻母狼,將她安置在西海之東、高昌之北的山洞中。在那裡,母狼生下了十個男孩,這十個男孩後來各自成家,繁衍子孫。其中一支號阿史那氏,也就是突厥的祖先。

故事當然離奇,但是卻有可以對應史實,因為對突厥再熟悉不過的長孫無忌就揭發過這樣的史實,突厥的祖先是“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柔然)。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

契丹之稱始於漢魏,據說是鮮卑的一種,也有的說是匈奴之後,為宇文的本家。契丹自稱起先人為乘青牛車的仙女和騎白馬的仙人,二人思凡下界,孕育下了契丹的祖先。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和蒙古人的祖先傳說是不一樣的,因為《元朝秘史》第一卷開頭就記,“孛兒帖赤那(蒼色的狼)和豁埃馬闌勒(白色的鹿)配了。夫妻二人渡騰汲思水來到位於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生有一個兒子叫巴塔赤罕”。

總之,北方遊牧民族的族屬複雜、所以文化起源也都多元。但由於又有依附大國的“習慣”,所以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又彼此相似。但是絕對不能和歷史教科書對待中原歷史那樣,武斷的分為若干個社會制度下的幾個朝代。

契丹的南面官,也就是漢官,在打扮上與宋朝無異。

契丹人容像。

蒙古文明的祖先神蒼狼白鹿銅像。


陳大舍


匈奴、鮮卑(契丹、蒙古)、突厥,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後來者也沒有從先行者那裡繼承到任何科技和文明。當然,不能排除後來者中有先行者的基因和血脈,但只要沒有文化上的認同,就不是先行者的繼承人。

如果將這些遊牧民族看作同一群人的不同朝代,那麼與早些年土耳其、中亞流行的泛突厥主義有什麼區別?下圖是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非常搞笑的一個場面,他身後站著十來個儀仗隊員,cosplay成不同時期的世界各地的遊牧民族武士,泛突厥主義者將其一概視為土耳其人的祖先,貽笑大方,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將匈奴到蒙古的各遊牧民族視同一個群體的不同朝代,其視覺效果,就像埃爾多安背後那群cosplay的小丑一樣。

在蒙古高原的歷史上,中部鮮卑取代匈奴,突厥語民族取代鮮卑,室韋-韃靼-蒙古取代突厥語民族,基本都是人類品種的更換,而不是同一民族內部的王朝更迭。

匈奴人,是胡人,是黃白混血種人。在漢晉時代,不是北方所有少數民族都叫胡人,能叫做胡人的,除了中亞、新疆的西域白種人之外,只有匈奴、月氏、烏孫等少數幾個。匈奴、月氏和烏孫生活習慣基本相同,政權組織方式也非常類似,他們是同一個品種的。早在漢代時期,胡人的發展水平普遍高於羌族、鮮卑、丁零等民族,匈奴也好,烏孫也好,月氏也好,他們都有比較進步的科技水平,政權組織方式也很進步,有一個強大的家族作為全民族的共同領導,各個部落圍繞在民族領袖周圍,遵守領袖的號令,一般情況下很難被切割粉碎。這三大胡人集團,都有長途跋涉、遠程遷徙的經歷,他們的主體都沒有失散。但當時的羌族、鮮卑、烏桓、丁零都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都是部落林立,互為仇讎,民族遠遠沒有統一,很容易被人分而治之。

從公元前128年開始,匈奴與漢朝之間持續爆發戰爭。漢武帝用了十年,將匈奴逐出漠南,匈奴遠遁漠北;從前99年開始,漢武帝又用了十年,對漠北匈奴深入窮追,窮追猛打,雖然這一階段漢朝損失很大,但匈奴損失更大,匈奴被打的人口銳減,內亂頻仍,朝不保夕,危在旦夕。而且匈奴喪失了蒙古高原的宗主權,在漢昭帝時代,東部的烏桓把匈奴單于的祖墳都給刨了,壺衍鞮單于很憤怒,但漢朝出兵干涉,匈奴最終也沒敢報仇。在漢宣帝時代,匈奴在西域也徹底失敗了,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斷匈奴右臂。於是,在握衍朐鞮單于時代,匈奴終於分裂了,呼韓邪單于幹掉了握衍朐鞮單于,然後又冒出五個單于爭雄,最後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兄弟爭國。兩個單于都像漢宣帝示好,但東部的呼韓邪單于尺度更大,他竟然親自跑到長安,向漢宣帝稱臣,時為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於是,漢朝支持呼韓邪單于,郅支單于戰敗逃往西方,和西方的烏孫、丁零、堅昆幾度交手,最終跑到了哈薩克的康居。西域都護甘延壽、陳湯追到康居,攻破康居,殺死郅支單于,留下一句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此,呼韓邪單于在漢朝扶持下統一了匈奴,並臣服於漢朝。此後,呼韓邪單于又兩次來到長安面聖,分別拜見漢宣帝和漢元帝,在公元前33年那一次還得到了王昭君。此後,一直到王莽篡漢,匈奴一直臣服於中原,呼韓邪單于如此,他的六個兒子先後擔任單于,也是如此,直至最後王莽欺人太甚而且中原大亂,匈奴短期內恢復獨立,但不久就因為內部爭權奪利而永久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時值東漢初期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之際,匈奴內亂頻仍,連年蝗旱,赤地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南匈奴投奔東漢,最終成為東漢得附庸。隨後,在接下來半個世紀中,東漢、南匈奴共同對壘北匈奴,北匈奴越打越弱,南匈奴則越打越強,從三萬人發展到了三十萬人。最終,在公元89年,漢和帝時代,大將軍竇憲北伐,勒石燕然,北匈奴大敗,開始向西遷徙。此後數年,東漢政府對北匈奴連續追殺,迫使北匈奴餘孽主力於公元91年四散奔逃。有的逃到了遼河流域,融入了東部鮮卑之中,是為後來的宇文部;北單于本部向西逃亡,一直逃到了哈薩克丘陵,最終取代了康居,是為悅般,但到了5世紀初已經突厥化或者鐵勒化了,不再是匈奴人;還有一部分留在草原上,但是中部鮮卑人進入了草原,這些匈奴餘孽被鮮卑化,從此都是鮮卑人了。而陝北、山西的南匈奴,則在漢朝的全面控制之下,日趨漢化。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南匈奴又一次興風作浪,建立了漢-前趙政權,先後攻克洛陽和長安,滅亡了西晉,給中原漢族帶來巨大災難,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帷幕。但這些南匈奴基本都已漢化很久了,首領劉淵、劉聰、劉曜等人都有極其出色的儒學和文化修養,說話做事引經據典掉書袋,十分“酸腐”,南匈奴權貴大抵如此,而平民是種地的,不是放羊的,種地的匈奴人還能算是匈奴人嗎?前趙被消滅後,南匈奴餘孽大部分都被屠殺了,餘部在山西呂梁山區還有,號稱離石胡,對北方各國時叛時降,直至唐朝初年被李世民蕩平。

在東漢時期,1世紀末2世紀初,北匈奴被東漢政府滅亡,匈奴餘孽主體都從蒙古高原上逃走了,補充進來的是東方大興安嶺森林中的鮮卑人。進入漠北的是中部鮮卑,他們非常原始和落後,發展程度完全比不上匈奴人。但進入漠北後,他們迅速進化,很快就對漢朝形成巨大威脅。但是,鮮卑與匈奴不同,他們始終未能統一,各部落各行其是,沒有一個領袖群倫的類似於匈奴單于、突厥可汗的人物,所以他們對漢朝的威脅主要是騷擾緣邊地區。但到了2世紀五六十年代,漢桓帝和漢靈帝之間,鮮卑突然出了一條好漢,叫做檀石槐,竟然奇蹟般的再度統一了漠北高原,盡據匈奴故地,各鮮卑部落都聽其號令,對漢朝的威脅陡增。漢靈帝曾派護烏桓校尉夏育、護羌校尉田晏、護匈奴中郎將臧旻各帶一萬人出塞討伐檀石槐,結果戰敗,損失慘重,這是兩漢時代對漠北遊牧民族最大的一場敗仗,亙古未有。檀石槐死後,他的兒子和孫子沒出息沒本事,他們家的政權很快就拉倒了,鮮卑又恢復到部落林立的年代了。漢末三國時期,中部鮮卑又出了一條好漢,叫軻比能,他在大量漢人和護烏桓校尉閻柔的支持下,迅速崛起,擊敗了檀石槐的後人步度根、洩歸泥等,再次稱雄鮮卑諸部,但影響力還是不如檀石槐。軻比能與曹魏政權烏桓校尉田豫、牽招等幾次交手,各有勝負,曹魏為之頭疼。最終,幽州刺史王雄想了一招,他派了個刺客去把軻比能幹掉了,然後中部鮮卑又土崩瓦解了。從漢末以來,由於中原戰亂,中部鮮卑開始大規模向南遷徙,他們的主流都到了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在五胡亂華時期,在逃到北方的山西漢人的支持下,中部鮮卑拓跋部迅速崛起,最終在4世紀末河套平原上建立可北魏政權,在5世紀初成功入主中原,統一了北方。

這是中部鮮卑的情況,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兩股鮮卑人,人數眾多,但那時沒有進入漠北。其一是最發達的鮮卑部落,東部鮮卑,他們成群結隊的生活在遼河流域的草原上,或者放羊,或者種地,分為眾多部落。他們在漢魏時期是邊患,但到了西晉時期,已經臣服於中原。西晉時期,東部鮮卑主要分為三個部落,分別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其中宇文部是由東遷的匈奴和本地鮮卑融合發展而來的。東部鮮卑靠近河北與遼東,當地文化發達,漢人眾多,所以東部鮮卑漢化嚴重,特別是段部和慕容部,漢化程度非常高。在永嘉之亂的時候,大量北方漢人向東北逃竄,就來到了慕容部,更是加速了慕容部的漢化。東部鮮卑幾經洗牌,互相仇殺,最終,段部被慕容部和羯族後趙聯合殲滅了,餘部逃到山東,最終被前燕屠滅,宇文部則與慕容部屢戰屢敗,最終分崩離析,不復存在。而4世紀50年代,後趙滅亡,北方大亂,慕容部趁機南下中原,建立了前燕政權,慕容部的南下,與南匈奴和羯族對中原的破壞完全不同,他們是漢化的文明民族,同時一起跟著回來的是大量北遷的北方漢人士族,他們給久經戰亂的北方帶來了一股清風正氣。在十六國時代,在連綿不絕的戰亂中,慕容部鮮卑人最終基本死絕了,主要殺他們的是氐族、漢族,以及慕容部親手扶植的中部鮮卑拓跋部。除了東部鮮卑之外,還有一股鮮卑人,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如果說遼河流域的東部鮮卑文化最先進,那麼黑龍江流域的鮮卑發展最落後,他們是室韋人,也是部落林立,漁獵為生,他們一直到9世紀唐朝末年才進化成型,雖然落後,但他們厚積薄發,其後代將在13世紀撼動地球。

鮮卑人進入漠北的同時,突厥語民族也開始進入漠北,漢朝時他們被叫做丁零人,生活在匈奴的西北,從阿爾泰山到貝加爾湖一帶,他們比鮮卑人還要落後的多。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這些丁零人逐漸被叫做敕勒人、高車人,最後定為鐵勒人。到了4世紀末,鐵勒人等突厥語民族已經成了蒙古高原的主體,鮮卑人已經走光了,鐵勒人部落林立,發展極其落後,除了放羊什麼也不會。所以,雖然突厥語民族遍佈草原各地,但他們的時代還要再等一等。

4世紀,一股從拓跋部逃出來的鮮卑奴隸在首領木骨閭的率領下,從漠南來到漠北,逐漸發家致富,其子孫後代統治了漠北的突厥語民族,號稱柔然,也被翻譯做蠕蠕。蠕蠕到了木骨閭六世孫社侖的時代,也就是4世紀末,開始強大起來,柔然兼併了各個突厥語部落,打敗了匈奴餘孽,佔據了整個草原,東至朝鮮,西至焉耆,盡有匈奴故地,柔然首領自稱可汗,這是可汗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同時,拓跋部的北魏政權也開始崛起,雙方矛盾日益尖銳,衝突日益增多。到了5世紀,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之初,決定徹底解決柔然問題,於是幾次興師北伐,大破柔然,大檀可汗積鬱成疾而死,從此柔然由盛轉衰。此後,北魏日益強大,柔然日益衰弱,柔然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柔然也逐漸喪失了對突厥語民族的優勢。比如,5世紀末,鐵勒副伏羅部就成功擺脫柔然統治,逃到天山北麓草原上獨立建國,即高車國,與柔然抗衡,甚至在戰場上殺了柔然可汗伏圖。但高車國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爾泰山北麓的一支強大的突厥語部落。

這個部落,就是突厥,真正的突厥人。歷史上,突厥長期受制於柔然,為柔然打鐵製造兵器。在6世紀中葉,突厥逐漸崛起,並將高車國的餘部收降,在西魏的支持下,開始反擊柔然。很快,突厥就把柔然滅了,柔然人四散奔逃,其主要權貴分別被北周和北齊捕殺。甚至於7世紀出現在東羅馬帝國的阿瓦爾人,據說也是遠遁的柔然餘孽,他們將馬鐙傳到了西方,但這支阿瓦爾人不太可能是柔然人,所以通常叫他們偽阿瓦爾人。突厥實力非常強大,估計是崛起速度最快的遊牧民族,短短几年就盡有匈奴故地,征服了全部的鐵勒部落,而且趁著中原的分裂,一度對北周和北齊確立了相對優勢,同時,木杆可汗時期,突厥征服了西域,滅掉了稱雄中亞的嚈噠,擊敗了波斯帝國,向西與東羅馬帝國也有糾紛。而且,突厥非常頑強,不同於包括匈奴在內的其他遊牧民族,突厥在歷史上三起三落,統治草原和西域達二百年之久。第一起,就是從突厥開國可汗伊利可汗開始,經過乙息記可汗、木杆可汗、他缽可汗兄弟三人,到沙缽略可汗,約三四十年之久,除了北齊文宣帝高洋能鎮住突厥外,突厥誰都不怕。第一落,就是581年隋朝開國,隋文帝對突厥大加離間,製造內亂,同時出動大軍打擊突厥,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被迫投降隋朝,經過莫何可汗、都藍可汗、啟民可汗,一直到始畢可汗為止。在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隋朝更是直接干預突厥內政,專一扶植親漢但實力弱小的染干,每當染干戰敗的時候,隋朝的兵馬錢糧接著就到了,楊素統帥大軍,哪個突厥人不服就削哪個,都藍可汗和西突厥達頭可汗先後被隋朝搞掉,染干穩坐可汗寶座,被隋朝冊封為啟民可汗,並將義成公主下價給啟民。這期間,突厥不是沒有想過要崛起,比如沙缽略可汗臨死的時候,放棄了兒子,而是讓自己最討厭的弟弟繼承汗位,是為莫何可汗,因為只有莫何可汗有能力復興突厥,不過莫何可汗命不好,在消滅堂兄弟阿波可汗的時候中箭戰死了。突厥的第二起,就是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亂,主要是始畢可汗、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他們兄弟三個,他三個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但這個時候突厥已經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抓住中原大亂,坐鎮北方,力壓群雄,對中國造成巨大的危害。不過他們遇到的對手是唐朝,所以突厥很快就有了第二落,在度過最初的艱難之後,貞觀三年,唐太宗命李靖北伐,次年一舉滅掉東突厥,將突厥人整體遷徙到漠南管理。突厥的第三起是在半個世紀以後,682年,突厥遺民阿史那骨咄祿兄弟率眾反叛,逃回漠北,重建了突厥汗國,是為後突厥。後突厥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骨咄祿可汗、默啜可汗兄弟時期與唐朝的全面對抗,時值武周至唐玄宗初年,毗伽可汗時期的和平階段,突厥父事唐朝,時值唐玄宗開元中期,毗伽可汗之後的突厥衰落直至最終滅亡,包括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阿史那骨咄葉護、烏蘇米施可汗和白眉可汗時期,時值唐玄宗開元末期、天寶初期,這也是突厥的第三落。在唐朝和回鶻、東部葛邏祿的打擊下,東突厥徹底滅亡,餘孽大部分南下融入唐朝,少部分被回紇收編。這是東突厥。

另外,還有西突厥,由突厥經略西域的偏師發展而來,主要由少量突厥人、異姓突厥(大概是烏孫後人)、葛邏祿、處月等突厥語民族組成。西突厥可汗是突厥開國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室點密可汗的後人,室點密的兒子達頭可汗在隋朝時期曾參與突厥內亂,最終被隋朝擊敗,達頭可汗的孫子射匱可汗在隋末唐初之際建立了強大的西突厥汗國,歷經統葉護可汗、肆葉護可汗、咄陸可汗等幾代人,在咄陸可汗死後陷入內亂,而唐太宗趁機經略西域,插手西突厥內亂,連削帶打,致使西突厥陷入近三十年的內亂。最終,在唐高宗時期,657年,蘇定方滅掉西突厥。此後,西突厥淪為唐朝附庸,阿史那突厥人幾經反覆,最終失去了在西域突厥語民族中的地位,數萬突厥人內遷進入唐朝,異姓突厥(主要是突騎施)和葛邏祿等成為西域主體遊牧民族。

東突厥滅亡後,佔據漠北蒙古高原的是鐵勒人。鐵勒人已經來到蒙古高原幾百年了,但由於太過落後,一直處於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但在唐朝征服突厥的過程中,鐵勒諸部得到了唐朝的大力扶植。在東突厥於630年第一次滅亡以後,鐵勒中的薛延陀部首領夷男就被唐朝冊封為新的珍珠毗伽可汗,但沒過多久,薛延陀與唐朝關係惡化,被李勣、執失思力攻擊,又被鐵勒其他部落背叛,最終在貞觀末年消亡。後突厥的滅亡,也離不開唐朝對鐵勒諸部的扶持,最終取代後突厥的,是鐵勒中的回紇部。在天寶初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此後一百年,漠北是回紇等鐵勒人的天下,大部分鐵勒部落融合成了統一的回紇族,後改名回鶻。回鶻,可能是有史以來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小的遊牧民族政權了,因為它的成長和發展完全離不開唐朝的支持。在安史之亂時,回紇兩度派軍協助唐朝平叛。在唐代宗和唐德宗初期,因為唐朝戰後國力尚未恢復,回紇英義可汗妄圖欺壓唐朝,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在英義可汗死後,雙方關係基本恢復正常。840年,回鶻內亂,黠戛斯趁亂入侵,回鶻滅亡。主要餘部南下投奔唐朝,因為不老實而被唐朝消滅,活下來的主要融入了漢族和契丹人之中,還有一部分選擇西遷,有的到了河西走廊,發展為甘州回鶻,最後被西夏滅亡,有的到了吐魯番,發展為高昌回鶻,最終被蒙古征服,有的到了七河流域,發展為蔥嶺西回鶻,與葛邏祿等其他突厥語民族融合。

回鶻滅亡後,漠北草原暫時沉寂下來,新崛起的遊牧民族不在蒙古高原核心位置,而是在東南一隅的遼河上游,這就是契丹人。早在4世紀,鮮卑和匈奴融合而成的宇文部,被慕容部打的灰飛煙滅,四分五裂,但宇文部的後人始終在遼河上游放羊,也就是內蒙古東南部,其中一股,在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為契丹人。契丹由八個部落組成,原始而落後,幾百年間沒什麼大作為,偶爾向中原朝貢或者製造小規模邊患。契丹鬧的最大的事就是696年武則天時期的一次造反,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極大的衝擊了東北地區的秩序。此後,契丹基本生活在唐朝幽州節度使和漠北的後突厥與鐵勒的陰影之下,直至唐朝末年,在韓延徽、韓知古、盧文進等漢人的幫助下,耶律阿保機逐漸掌握了權力,帶領契丹人步入封建社會,逐漸建立起強大的汗國。在與五代、渤海國等政權的反覆廝殺中,契丹最終做大做強,吞併了庫莫奚、霫等周邊類似民族,在草原上建立起強大的遼帝國,開創遊牧民族之先河。契丹曾經被後唐暴打了三次,但後唐、後晉的滅亡都是契丹造成的,而且後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後,其國運更是氣勢如虹。北宋建立後,雙方几度交手,各有勝敗,最終達成《澶淵之盟》,雙方握手言和,直至12世紀初,遼被東北崛起的女真人所滅亡。

在遼國雄起的同時,另一股鮮卑後裔進入了漠北高原上,他們就是室韋人的後代。在回鶻走後,草原為之一空,黑龍江中游、小興安嶺一帶的室韋諸部溯江而上,來到了蒙古高原東部。由於其中的韃靼部過於強大,這群人被統稱為韃靼人。另外,在高原西部,還有一群突厥語民族的遺民,逐漸與韃靼交融在一起,由於突厥語民族發達且人口多,被稱為白韃靼或者熟韃靼,室韋諸部落後且人口少,油汙不堪,被叫做生韃靼或者黑韃靼。韃靼人在唐末就一直在蒙古高原上,與李克用集團關係密切,遼國、金國、西夏時期他們時叛時降。韃靼諸部互相仇殺,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落是蒙兀室韋的後人,蒙古部,他們開始很小,但越來越興旺。到了13世紀初,在金國的扶持下,蒙古乞顏部的一條好漢鐵木真逐漸成材,做大做強,統一了草原諸部,建立起大蒙古國。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蒙古鐵騎橫掃半個地球,建立起強大無比的蒙古帝國。不過到了14世紀中後期,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統治基本都被推翻了。在中國的蒙古人被逐回草原,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最終成長為現代蒙古族。

以上,就是蒙古高原歷代各個遊牧民族的概況。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雖然彼此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但實際上是互不相同的品種。每一個遊牧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語言和獨有的生活方式,早期乾淨清潔的匈奴人與晚期渾身油汙的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差異很大。每一個後來的遊牧民族,基本沒有從上一個離去的遊牧民族那裡繼承到什麼東西,後來者一切都要從頭進化。也就是說,上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崩潰消亡之後,後一個遊牧民族還要一步不差的完整走一遍遊牧政權的發展流程,從林立的部落開始,到部落聯盟,再到汗國,有本事的再發展到帝國。也就是說,上一個遊牧民族盛極而衰至於消亡之後,取而代之的下一個遊牧民族並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強大汗國,而是一群零散落後原始的小部落,還要一步步重複前人的努力,最終才能再發展為新的汗國。宋朝的漢族,其文明是遠遠高於漢朝時期的漢族的,因為這是同一個民族一步步發展而來的;而宋朝時期的蒙古人,其文明程度遠遠比不上漢朝時期的匈奴人,因為蒙古人與匈奴人無關,在匈奴已經消亡千年的時候,蒙古人的先民還處於矇昧時代。這樣的發展規律說明,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是各不相關的不同品種,而不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朝代。

之所以會產生不同時期的遊牧民族是否是不同朝代的嚴重錯覺,可能還是無法跳出漢民族的發展規律,不自覺的拿漢族的獨有規律套用在其他民族身上。從古至今,文明不曾斷絕的只有漢族,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在考古時,挖出一個幾千年的古墓,裡面躺著的人和將其挖出來的人屬於同一個品種,這是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在漢族中才存在的獨特現象。包括遊牧民族在內,他們的歷史都不是連續的,朝代這樣的概念,不適用於遊牧民族,也不適用於世界上大多數民族。



龍豹雞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只是民族的名稱,不是朝代,更不是國家。我們中國自古就是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在廣茅的中華大地上在不能的時期生活的不同的民族,這些民族之間、或者他們與漢族之間有和有戰,以和為主,逐步走向民族交融,一系列的少數民族都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和豐富了中華文化。下面“歷史魏老師”為大家介紹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幾個民族。

匈奴——大漠之狼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重要民族,在對中華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匈奴源於中國內蒙古的陰山地區,興起戰國,強於秦漢,融於魏晉南北朝。匈奴是強大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的就是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但是最後還是無奈地選擇了修築長城,被動的抵禦匈奴。冒頓鳴鏑,匈奴崛起,號角一響,邊關犯急,高祖劉邦,御駕親征,白登之圍,恥辱和平。漢武繼位,雄才大略,一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一方面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基本戰勝了匈奴。武帝之後,匈奴分為南匈奴,南匈奴逐漸漢化,昭君出塞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北匈奴繼續與漢朝進行戰爭,最終東漢時期被徹底打敗,一部分西遷到中亞甚至是歐洲,據說歐洲現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人的後代。三國兩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內遷,最後交融成漢族。

鮮卑——漢化之族

鮮卑最早起源於中國東北的大新安嶺地區,據說現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本來叫鮮卑利亞,鮮卑在東漢時期逐漸強大起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逐漸內遷,拓拔部主導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就是山西大同,逐漸統一了中國的北方。為了鞏固統治,為了實現鮮卑貴族的漢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實行了改革,遷都洛陽,改說漢語,改用漢姓,該穿漢服,與漢族通婚,雖然,後來經歷了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的動盪,鮮卑最終還是交融成了漢族。

突厥——狼人之後

突厥是中國繼續匈奴、鮮卑之後,中國北方的重要民族,突厥起源於魏晉南北朝後期,盛於隋唐時期,在唐朝時期與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進行過多次戰爭,一部分東突厥逐漸交融與中華民族之中,西突厥西遷到中亞西亞一帶,最終在小亞細亞一帶建立了強盛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一帝國還於1453年消滅了拜占庭帝國。

契丹——北方雄鷹

契丹是重要活躍於中國宋朝時期的北方的重要的少數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改國號為遼,遼與北宋圍繞“幽雲十六州”多次進行了多次戰爭,楊家將的故事主要發生於宋遼之間的戰爭之中。北宋曾與遼簽訂過澶淵之盟,宋遼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1125年,契丹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所滅,雖然,遼朝耶律大石後來又建立了西遼,但契丹已經是昨日黃花,日漸衰微。經過金、蒙古、元朝的統治,契丹已經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統稱為漢人。

女真——滅遼歧宋

女真源於唐初,11世紀向契丹稱臣,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權,金用10年時間滅了契丹人建立的遼國,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了北宋首都東京,虜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及宗室等3000多人,導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金人統治中國北方後,與南宋進行了多次對抗,如岳飛抗金,最終宋金議和。金後來逐漸漢化,1243年被蒙古大軍所滅。

党項——西北強族

党項族本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昊建立了西夏,定都興慶,西夏與北宋有過多次戰爭,最終宋夏議和,西夏對中國西北地區的開發建設是有巨大貢獻的,1226年党項族建立了西夏被蒙古所滅。

蒙古——草原雄鷹

蒙古是中國北方各族永恆部落的太陽,源於唐,強盛譽宋元時期,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統一後的蒙古進行了長期的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幾乎征服了世界。最終,蒙古了建立了元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多民族的的國家。



歷史魏老師


不能算朝代,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建立的政權,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遊牧政權。如匈奴、突厥等。統一草原的汗國政權,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比如冒頓,就是匈奴各部的聯盟長。這些政權強勢時和中原王朝爭地盤,大多數時期還是從屬於中原王朝。

二、遊牧政權進入中原轉變為王朝。如北魏、金、元等。他們通過取代中原王朝的形式使自身成為王朝政權,成為時代的主體政權。

三、遊牧政權未進入中原就變為王朝政權。在未入主中原時算朝代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契丹,一個是大清。這是正是確立了國號年號登基稱帝的。遼宋並立,明清並立並最終明滅清起。

匈奴、東胡是中原政權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對北方遊牧民的統稱,他們基本包括了後來的遊牧民。來源大致有幾種。原住民(如古燕人等,夏商時期就居住在這裡)、戎狄北遷、夷人北遷、中原人北遷。

後來的鮮卑、突厥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化合並形成的,其實可以看成是遊牧族群的延續發展,可能在匈奴時期只是一個隸屬於匈奴的小部落,人數也很少而已,後來發展壯大了才分出來單獨稱呼。

不過歷史上都是以中原政權為王朝,在遊牧民的認知中也基本如此。


歷史的流流


這個問題掰扯清楚可以寫一篇畢業論文了🌝

先拋出答案:不是!這幾個都是存在感很強的民族,而不是朝代劃分。民族和朝代這是絕對不一樣的倆概念,民族是指以共同的文化為基礎的一種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而朝代更多是以政治特徵來劃分的一個歷史概念,這個不用細究。

然後一個個地來分析吧

匈奴,按照史記的說法,屬於夏后氏之苗裔,興起於內蒙古古陰山陰山一代,秦漢時代被咱天朝政府沒少收拾。東漢時期,部分匈奴南下歸順大漢,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也就是所謂的南匈奴,這部分後來被漢化。北匈奴後來一直被趕到了西邊,到了東歐落地生根枯木逢春,最牛逼的時候,匈牙利平原上的匈奴帝國讓羅馬帝國都要朝貢的。當然,後來這個帝國被東哥特、吉皮底人聯軍給滅了,以後基本就沒再起來過。

契丹,源於現在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中國正史中的記載最早大約是《魏書》以及《資治通鑑》,後來的《新唐書》記載有元魏時期的“契丹”號。大唐時期,與中原交往頻繁,有朝貢貿易和親,也有戰爭擄掠。後來臣服過唐朝和回鶻。在耶律氏時期,建立了比較牛逼的大遼(916年)和我們大宋對峙了很多年,後來被金滅了。此後再被大元通知,契丹人一部分被元朝安排到中原各地,一部分西行到了伊朗一帶。

蒙古,民族意義上的蒙古起源要晚到十二世紀,後來的鐵木真統一各部逐漸達到鼎盛。地理意義上的蒙古高原一直不缺少遊牧民族的存在,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回鶻等都在蒙古地區出現過。一直到鐵木真家族建立大元朝,延續到今天的內外蒙古的存在,最牛逼的時候,蒙古鐵騎遍佈歐亞非三地,上帝之鞭所到之處無不臣服。現在看蒙古族應該是這幾個民族裡面最彪悍的存在。

突厥——完整意義上的突厥是晚於匈奴的,歷史記載的突厥,大約是公元六世紀左右在新疆東北一帶壯大並逐步擴展到大漠南北以及中亞地區。突厥的前身源於丁零,南北朝時期叫高車,五世紀後期,作為柔然人種族奴隸的突厥人被遷移到阿爾泰一帶,後來發生起義暴動並脫離柔然。後來分離成東西倆突厥,東突厥在頡利時代被唐軍給滅了,西突厥稍晚也被唐軍滅了。在此之後後突厥也和唐朝糾纏了幾十年,後來由於內亂,744年左右,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

鮮卑,從時間軸來看,鮮卑是繼匈奴之後蒙古高原上興起的一個遊牧群體,源於東胡,因為受匈奴的奴役比較久,所以風俗習慣和匈奴比較相似。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建立好多國家,385年拓跋部建北魏,之後統一北方,493年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後來又經歷分裂被通知,到隋唐時期,鮮卑族差不多全被其它民族異化了,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壓力山大克斯


這個是十分錯誤的問題,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分別是不同的民族稱呼,而且應該還是比較大範疇的類似民族共同體的稱呼,因為每一個民族其中還有不同的部族,典型如史書說從鮮卑分出的柔然,似乎這兩個應該是不同民族,但其實有淵源,還有鮮卑後來又有党項拓跋部,甚至河西鮮卑與吐谷渾等都有瓜葛。契丹和蒙古也淵源比較深,契丹時期的達旦部就是蒙古後來的韃靼,梅里急部就是蔑兒乞部,蒙古本身是很多漠北部族的共同形成的,所以民族史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歷史領域,讓許多人都頭疼,他們和朝代史有關係,但屬於不同概念


何運超


不是那麼回事,他們是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是分之或者繼承性關係。匈奴是一個統稱,本身還有細分種族,其中一支就是白匈奴,就是中國古人說的白狄。由名稱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是高加索人種,白人,很可能是斯基泰人的一支。而多數匈奴人是黃帝的一支,是紅山文化的後代,典型的黃種人。

契丹是東胡的一支,後來分化成一支室韋部落,這支部落翻越了大興安嶺,進了三河源,就是後來的蒙古。

突厥是完全不同的一支部落,來源不名,有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突厥早年發跡於阿爾泰地區,黃種人,後來加入很多不同民族血統,形成一個黃白混血的人種。


歷史地理雜誌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有些人可能看中國歷史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王朝大多數都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發生戰爭,而且不同朝代所要面對的敵人還不一樣。你像秦漢時期主要面對匈奴,隋唐是突厥,到了宋代又變成了契丹和蒙古。這麼多的名稱就會給人一個錯覺:這些是不是和我們漢語族一樣所建立的不同朝代?其實這麼理解是錯誤的,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是不同的民族,他們雖然都是在中原大地的北方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多地方有著不一樣。咱們從時間先後順序看看這幾個名族發展歷程。

首先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據傳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約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從此可以看出咱們華夏民族和匈奴是同宗同源,只是後來因某種原因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就好像一個家庭孩子長大了需要分家,老大留在了家裡,老二需要分出去一樣。在各自的發展中肯定會出現很多的不同風俗習慣就比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在漢族文化中是絕對不會認可的,這就是地緣差異引起的文化差異。

鮮卑是繼匈奴後統治蒙古高原的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起源於東胡族,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鮮卑可以說是匈奴的小弟,在漢朝將匈奴打殘之後昔日的小弟翻身農奴把歌唱,經過自己的努力佔有了原來大哥的地盤,其鼎盛時期建立了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這主要“歸功”於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突厥是匈奴的一個部落,在鮮卑沒落後崛起於蒙古高原。突厥六世紀中葉崛起於漠北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583年因隋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7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共立國193年,曾對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脅。

契丹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契丹人關於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鬆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並結合,繁衍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等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雲。這無疑是有關青牛白馬傳說的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述。由此可知,契丹族發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和匈奴、鮮卑、突厥的民族形成地點就有了區別不在是蒙古高原地區了。契丹主要是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蒙古的形成是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逐漸在蒙古高原地區形成的一個民族。他融合了蒙古高原上很多的部族,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語言文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蒙古創建了世界最大的路上帝國,我們的元朝只是帝國在東方的一部分。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和鮮卑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在不同時期相護都有影響,但是沒有像我們漢民族這樣有著相同的傳承文化,語言。他們也就是在不同時期出現在同一地方的統治者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繫。


天堂暴雨


匈,突,鮮卑契丹,蒙古,應該這樣排序。具成國體的後面二位蒙古最強盛。疆域之大元素之多她才是真正的一一“前前蘇聯”。其民族宗教文化之複雜不是令你頭痛,是誰也沒法理清。但何須無功而事之,看看今天的樣子約略便可清楚。譬如人種,若不是在十三世紀前的一千多年中漢地和東胡移民漸漸佔據絕對優勢,草原怎會變黃?更早的當初若不是歐系的匈,突稱雄草原,哪來突厥化?有一些較大的主題可以分出來加以研討;15至20世紀的俄羅斯帝國可稱之為這片遼闊地域經歷的一個短暫而並不愉快的歐州夢;蘇聯的建立是“春夢”驚醒俄國人找回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如今“後蒙古”又變前蘇聯,但俄羅斯還需要事而無功的返歐融西嗎?


用戶不關美達哥


不能。

民族是指經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穩定共同體,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群體。


匈奴的起源按照《史記》所講,是夏王朝的遺民。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匈奴列傳》

與匈奴同時存在的另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叫東胡,東胡的起源有些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匈奴不是同一個民族。



匈奴與東胡,基本上就是之後歷史上遊牧民族的先祖。

比如問題中提到的突厥,被認為是匈奴的一支。



東胡的族系更多

蒙古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

鮮卑源於東胡是最廣泛的說法,契丹則源於東胡鮮卑。


它們的起源、歷史、文化、語言不同,

僅僅是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相同,

是不能理解成同一民族的不同朝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