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編輯感言丨農民現代化的帶頭人

2019-05-08 07:1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李丹

老编辑感言丨农民现代化的带头人

1990年,魯冠球深入車間瞭解產品質量情況。

35年前,我和遲全華、周守瑾到蕭山採訪走在改革前列的鄉鎮企業家魯冠球。35年後,這位沒有“退休時間表”的戰士已經永別了他深愛的萬向。回想過去對魯冠球的多次採訪,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創刊7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組織“同走新聞路”活動,老中青三代新聞人共同探尋魯冠球的改革創新精神,很有意義。

1984年春,我在上虞採訪時,接到報社領導電話,要我去蕭山採訪魯冠球。當時魯冠球已經小有名氣,但對於這位“鄉村能人”,也有一些不同聲音甚至是爭議,比如,企業搞好了,他自己該不該拿高額獎金?率先致富了,他自己該不該率先建新居?對這些爭議,我們沒有預設立場,而是通過採訪去尋找答案。

到了位於蕭山寧圍的萬向後,我們3個人在萬向職工宿舍住了整整一星期,做了大量外圍採訪。每天採訪結束回到宿舍後,我們3個人邊下棋邊討論,魯冠球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和魯冠球正式面對面採訪的時候,他很有激情,很有想法,語言也很有特點。後來,我們就合作採寫出了《魯冠球成功之路》這篇報道。報道刊發後,引發更多人對魯冠球、對萬向的關注。

後來我對萬向的發展還多次做過跟蹤報道,也和老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老魯去世後,他的兒子魯偉鼎說:“面對最大困難時,他最樂觀;面對最多風光時刻,他最謹慎;面對最大需求時,他能表達不需要;面對失去一切時,他還在惦記減輕別人的痛苦。”我覺得,確實是這樣。去年,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時,中央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鋒,其中就有老魯,對他的評價是“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先行者”。

魯冠球精神的核心是什麼?我覺得,魯冠球精神最大的意義在於,他是中國農民實現自身現代化的縮影和代表。改革開放40年,成就了許多中國企業家,魯冠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他帶領一群農民,通過投身工業化這條道路,實現著他們自身的現代化。從最早搞現場管理,到搞要素管理——“兩袋投入”(即腦袋和口袋),再到搞戰略管理,從一家草根民營企業到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魯冠球實現了農民自身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氣質的轉變,是一個從最初不自覺到後來半自覺、自覺的轉變,一個非常偉大的轉變。

這個轉變還在路上。在我國更多地方,農民自身的現代化還在不斷推進中,還是一個任重道遠的現實命題。今天,我們懷念魯冠球,就是要傳承他的改革創新精神,繼續推進這個進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系省記協主席、浙江日報原總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