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第一谋士郦食其,靠一张嘴为刘邦拿下70座城池,为何却被煮成肉汤?

琳珑儿


郦食其被煮是因为被韩信给坑了。郦食其不仅是一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说客。他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齐王同意归顺刘邦,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七十多座城池。



本来,刘邦是派韩信去攻打齐国的,但是许久都没有攻下来,刘邦打算放弃了。最后郦食其说了一些关于拿下齐国的好处,然后又说自己有办法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将齐国拿下。当时刘邦信以为真,给了郦食其展示的机会。



郦食其也没有让刘邦失望。郦食其到了齐国之后,只是倚着车轼讲了一番话,就把齐王说动了,同意归顺刘邦。这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然而,好戏还在后头。这边韩信就很不爽,觉得郦食其凭什么轻而易举就拿下了齐国。我攻打了那么久都拿不下。另外,韩信也想着跟郦食其抢头功。

因此,趁齐国不备,韩信带着兵马就向齐国杀过去了。这边郦食其就懵了。不是说好让我劝说齐王的吗?齐王都同意归降了,还派兵进攻。。。齐王更是恼火,以为郦食其用的是里应外合的奸计,跟韩信是串通好的,一怒之下,就让人把郦食其给煮了。



这活生生的就是被韩信给坑了。郦食其死的可真是冤呐。本以为自己将要大功告成,享受荣誉时刻,可是韩信硬是把他的美梦给断送了。所以说,做人还是低调点好。


90说史


郦食其之死,表面上是韩信攻齐造成的,实际上是张良为刘邦规划的大战略造成的,而韩信不过是背了个黑锅而已。

刘邦在荥阳之战中被围,陷入困境时,曾向手下谋士征求意见如何应对当前局势,郦食其向刘邦提议:恢复分封制,让六国复僻,这样就争取人心,打破僵局而统一天下。刘邦觉得有道理,于是准备照办。



刘邦问计时张良不在身边而外出,等张良回来时,刘邦向张良请教此计如何,张良大惊失色,认为郦食其的计谋会让刘邦失去天下,时代已经不同,现在已不能恢复分封制了,分封是动乱的根源,刘邦马上明白过来,立即舍弃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很像秦始皇时代的博士淳于越,而张良则像秦始皇时代的李斯一样,也是一个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只不过是将秦朝争论搬到尚未统一的楚汉之际来,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郦食其骨子里还是儒家的那一套思想。



并不是说郦食其毫无是处,而是说战略非郦食其所长,郦食其擅长的是游说,在韩信攻齐前,刘邦就派出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让齐国归顺刘邦,郦食其在游说齐国时,刘邦又派了韩信去攻打齐国。

郦食其在游说在前,韩信攻打齐国在后,并且这都是刘邦安排的,从韩信谋士的蒯通的话中就能看出,蒯通对韩信说:



将军(韩信)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使者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国五十多个城池,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大吗?

蒯通的前半段话说明了刘邦既派郦食其游说齐国,又派韩信攻打齐国。而蒯通的后半段话,则是怂恿韩信抢功的,而且韩信还听从了蒯通的建议。



刘邦的计策大多出自张良,既派使者游说,又派大军攻打,这种作为难道不会对使者造成伤害吗?难道张良和刘邦会不知道后果吗?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张良和刘邦都预测到了风险,只是为了拿下齐国,牺牲了郦食其而已。



另外在当时的时势下,就算齐国投降刘邦,也一样是墙头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邦在刚进入关中时,项羽分封的诸候王一看刘邦势力大,就争着前来投靠,彭城之战刘邦大败时,那些诸候王一看项羽势力大,又背叛刘邦投降项羽,对于这些诸候王来说,有奶便是娘,毫无忠诚可讲,张良和刘邦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让韩信以发动战争的方式灭齐,既然如此,则郦食其就是可以牺牲的,只不过历史把郦食其被烹杀的黑锅扣在了韩信的头上。



齐王这边听了郦食其的游说,选择投降刘邦,那边又听说韩信率领的汉军开始攻打齐国,能不恼怒吗?这不是典型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但兵不厌诈,刘邦的目的是拿下齐国,不在乎牺牲了什么。而齐王由于感到受了欺骗,又被韩信兵临城下,愤怒之下下令烹杀郦食其,一系列的事件导致郦食其成为刘邦拿下齐国最大的悲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看回答大多隔靴挠痒,一是把郦食其当成是苏秦张仪那种纵横家,而没有看到他和陆贾都是儒家辩士;二是对司马迁《史记》没吃透。

郦食其是一个具有很深儒家信仰的人。

他加入刘邦势力的过程很有意思。其未入刘邦军前,在家乡喜欢读书,但穷困潦倒,吃穿都成问题,好不容易弄到一个看门工作(那个时代有些犯了罪的人会被罚去看门),都不服从领导,被乡里称为“狂生”,这个狂生跟魏晋清谈那种狂生不是一个意思,而是有点神经不正常的意思。

等到陈胜开始起义反秦,天下大乱,他家乡都有好几拨起义队伍经过,他都没有出来,”深自藏匿“。等到刘邦军队经过,他听说刘邦经常来高阳寻找人才,主动请求见刘邦,心里开始认定刘邦是可以托付成就大业的君主。于是主动跳出来,托在刘邦军的同乡引荐自己,说本人不是狂生(不是不服从领导的神经病)。同乡说你见刘邦,千万不要说自己是儒生,刘邦最讨厌儒生,见到戴儒生冠的人,要把他的冠解下来当尿壶。

但郦食其还是坚持一身儒服打扮见刘邦。刘邦一看是儒生,很不高兴,在床上叫两个女子洗脚,以表示对儒生的蔑视。郦食其说你要争天下就“不宜踞见长者”。刘邦听他这么说,觉得有料,于是立刻正经坐起来问郦食其有什么好计策。郦食其先是卖关子,还被刘邦骂“竖儒”(刘邦喜欢骂人,经常用“竖”这个词),后来才纵论六国形势,提出要刘邦占领陈留。后来帮刘邦占领陈留立功,其弟郦商率数千人跟刘邦打天下,并为刘邦游说各国。

在《郦生陆贾列传》里,司马迁先把郦生、陆贾、朱建说了一遍,然后讲到后代怎么除国的,怎么死的。然后又倒述了一段郦食参加革命的另一种记载。司马迁在最后的太史公曰那段,很明确指出,这个记述不可信,《资治通鉴》也未采用后入关加入队伍的那种说法。郦食其是老革命,早在入关前就加入队伍了。而郦食其儒家特色,使其在这个革命队伍里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老革命为什么壮志未酬身先死呢?丽生说齐是贬义词么?

从这件事本质上看,丽生之死不是贬义,反而彰显儒家生死观——杀身成仁。

”举大事不细谨“,郦食其说的是刘邦。刘邦是要成就大业的,要当皇帝的,成大事而不拘小节,根本没考虑到郦食其个人安危。实际上在刘邦眼里,郦食其就是一个棋子,而且是要被抛弃的,这是郦食其最后的领悟,但他没有明说,只是隐晦的说。乃至于这句话后来《汉书》删掉了,因为不太政治正确。

为什么刘邦要弃掉郦食其呢?实际上是刘邦集团内部两种路线不调和造成的。

刘邦派郦食其去说齐,但同时也派韩信袭齐,一阴一阳,这是道家军事思想的体现,现在看很可能是张良策划的,而张良对郦食其很多主张都是不同意的,尤其是郦食其主张要保留六国,忽悠刘邦给六国送印。张良得知后跟刘邦说了一大通道理,尤其是大家跟你刘邦闹革命,是要一起打天下当大官拿封地的,你把好处给回六国,谁跟你干,谁帮你卖命?刘邦立刻收回成命,骂郦食其”竖儒“。这两种思想是很大不同,张良主张刘邦要当皇帝的,秦朝郡县要保留,不能再搞封建。郦食其是要复古的,是要搞回秦以前那套。

所以郦食其之死这个锅需要韩信这个后来背叛革命的来背。

表面上韩信是听了身边谋士意见不顾郦食其身在齐国,实际上韩信下齐是使得刘邦集团利益最大化,彻底解决了齐人于楚汉间摇摆造成的风险。这种历史写法实际上是为尊者讳,帮刘邦开脱,同时也把郦食其的死责任推到韩信身上。

”盛德不辞让“,说的是郦食其领悟到了自己被刘邦集团抛弃,但为刘邦集团彻底解决了齐国威胁和风险,成就了刘邦大业,是可以名垂汉史的了。

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这就是一个儒者郦食其的取舍,儒家生死观最好体现,死得其所,死有重于泰山


火山小企鹅


跟刘邦混的有两个食其,一个审食其,一个骊食其,两人只差一个字,命运却大不相同,这里只讲骊食其。郦食其是一个著名的说客。在其之前有名的说客如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取六国相印这些都称得上特别牛了。在骊食其之后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说客了。

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魏豹,没有成功,就派韩信出兵,打败并俘获了魏豹。接下来,刘邦又派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田广已叛楚,听从了郦食其的话,准备与汉讲和,共击项羽。韩信当了几年大将,带着数万人,打了一年多,终于攻下了赵国五十余座城;而郦食其,只是说了几句话,就劝降了齐国七十余座城!也是丰功伟绩了,比起韩信打仗的尸山血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叫做四两拨千斤了。本以为能志得意满,成为新一代的张仪苏秦,从此成为开国从龙之臣。

但韩信不服了,韩信听从范阳辩士蒯通的话,要和郦生抢功,继续进攻准备投降的齐国。齐王田广以为郦生在骗自己,便把郦生烹煮了。


这也就叫壮志未酬身先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