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雪舞韻海樓(湖州飛英公園內)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湖州古代名人園內的顏真卿雕像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顏真卿的《湖州帖》

2002年,為慶祝上海博物館成立50週年,由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共展開三大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級古代書畫名跡72件,唐顏真卿的《湖州帖》赫然在目。《湖州帖》傳為顏真卿所書的一通信札,行書墨跡,8行,48字,講述湖州地區發生水災,百姓得到安撫一事,“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諸州水,並湊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沒溺,賴劉尚書(與)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僅不可安耳。真卿白”。雖然這一書帖,有說是宋朝米芾的臨摹之作,但其點畫厚重,輕鬆不拘,圓渾寬博,深具顏書意蘊。

顏真卿唐大曆七年(772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大曆十二年(777年)八月卸任,《湖州帖》應該就書寫於顏真卿任職湖州刺史期間。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出生於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顏氏世家,為顏師古的五世孫。作為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是王羲之之後又一座書法藝術的高峰。宋朝蘇東坡在談到唐朝的文學和藝術時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把杜甫、韓愈、顏真卿、吳道子推崇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領域的第一高手。顏真卿又是唐代政治家、軍事家,是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以身殉國的名臣。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稱讚他“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於心”,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君子之仕,不以位尊為榮,而以盡職為貴”,“盡職者無他,正己格物而已,忠君愛民而已”。也正因為這樣,顏真卿才屢屢見忌於權臣,屢遭外貶,四處奔波,先後任職于吉州、撫州、湖州。

《顏魯公行狀》這樣描述他初來湖州時的情形:“拜湖州刺史,公以時相未忘舊怨,乃加勤於政。”與撫州時的“約身減事為政”相比,顏真卿在湖州更加勤於政事。為把政務處理得井然有序,他開始徵辟德才兼備的幕僚,“以杭州富陽丞李崿為本州防禦副使,蘇州寓客校書郎權器、遊客前大理司直楊昱為判官。委墾草、闢田之務於萼,委閱簿、檢吏、接詞政之務於器、昱等,而境內晏然”。在任5年,“政尚清靜,長孤養耆,徹備浚隍式廉明,進吏事,特責大指而已”,恪守了他一貫不忘為君守政、為民解憂的忠義之情,《湖州貼》裡顏真卿對民生的關切之心溢於言表。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秋色裡的韻海樓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秋色裡的韻海樓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雪色裡的韻海樓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霅溪館雪景(湖州飛英公園內)

吳興歷代賢守對吳興影響最深的非顏真卿莫屬。清宋琬在《吳園次藝香詞序》中所說:“吳興山水,秀絕東南,而唐,宋之間復多賢太守,顏清臣、蘇子贍其最著已。兩公幸當太平無事時,得以優遊閒適,極登臨燕賞之娛,而其風流遺事,宛在耳目之前,而殘碑斷墨猶為人寶惜愛玩而不忍棄。”顏真卿在湖任職六年中,出於對吳興山水風情嚮往之情,新建和恢復了不少歷史文化遺蹟,我們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單:西亭、白蘋洲、三癸亭、窪樽亭、韻海樓、霅溪館……,顏真卿在湖任上文化上多有建樹,推動湖州在中唐大曆年間一度成為江南的文化中心,大大提升了湖州的文化品位。

顏真卿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新唐書》說他“博學,工辭章”。早年即有詩名,尤以五言古詩為詩論者推崇。他秉承家學,自幼研習音韻和文詞訓詁,28歲就開始編纂音韻鉅著《韻海鏡源》。看到湖州政事安定,顏真卿把目光更多投向文化事業,他廣羅文化精英,編著中國古文字形聲之義鉅著《韻海鏡源》。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雲:“真卿自典校時,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蒼》(《三蒼》)、《雅》(《爾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史子集中兩字已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照原本, 無所不見,故曰‘鏡源’。”顏真卿指出了書名“韻海鏡源”之由來,以《切韻》為綱,廣引字書,博引群書。顏真卿自出仕後便著手編纂《韻海鏡源》,這是一部文字訓詁的詞典,早在平原太守任上已經開始修訂條目,終因戰亂中止;後來在撫州任上又增而光之,雖成規模,仍不合意。

到了湖州刺史任上後“以俸錢為紙筆費,延江東名士蕭存、陸士修、裴澄、陸羽等十餘人,筆削舊章,該搜群籍,撰定為三百六十卷”。《韻海鏡源》書稿的撰定,歷大曆八年(773年)的秋、冬與來年春三季。期間,大曆八年季夏(六月)起在州學(孔廟)及放生池畔與眾文士“日相討論”,至冬(十月)遷移到杼山的妙喜寺,到大曆九年(774年)的春季“遂終其事”。《韻海鏡源》是一部集文字與音韻大成的鉅著,它既是類書,也是一部韻書、字書。該書首創類書按韻編排之體例,為後世韻府類書之鼻祖。黃奭的《漢學堂經解》評價說:“自有聲韻以來,其撰述該備,未有如顏公此書者也。”顏真卿把這部詞典獻給朝廷,希望傳之後世,只是滄桑流變,這部炳輝鉅著在歷史的煙塵中漸漸散佚,但顏真卿這一壯舉永遠留存在湖州的文化記憶中了。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窗外,雪中翠竹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廊下(秋)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廊下(冬)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廊下(秋)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廊下(冬)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韻海樓介紹顏真卿作品的迴廊

顏真卿在日常處理公務的間隙,常與陸羽等共同討論編纂《韻海鏡源》的事,地點在州治和放生池兩處,並且在州治後建了樓,並取了和書相關的名字:韻海樓,宋人留元剛所編《顏魯公年譜》載:“終事於甲寅(大曆九年)春也。郡有韻海樓,未徙杼山時所建。”可知韻海樓建於大曆八年夏秋時節。詩僧皎然《韻海樓詩》贊曰:“世學高南郡,身封盛魯邦。九流宗韻海,七字揖文江。惜賞雲歸堞,留歡月滿窗。不知樂教樂,千載與誰雙!”南宋時,韻海樓曾廢。明成化《湖州府志》記:“韻海樓在府治後”則說明到明代樓又重建了。清康熙六年(1667),湖州知府吳綺作《玉樓春》詞詠韻海樓,“詞序”稱:“韻海樓在郡治內,顏真卿守是土,延諸名士作《韻海鏡源》一書於上,朱甍畫棟,宏敞壯麗,為一郡大觀”。韻海樓已歷經1200多年,其間多有重建和重修,1991年,人民公園改建,韻海樓移建至飛英公園內。如今的韻海樓是一座五開間的樓廳,前連長廊,青瓦粉牆,樸素雅潔。樓前有香樟、女貞等樹,登樓可觀公園全景,雄勝、鳳山、迎春三亭以及假山、水池等盡收眼底。

《韻海鏡源》編撰雖不到一年,但彙集了許多文化精英。在湖州參加修撰《韻海鏡源》的詩人名士,其名依次列於《杼山妙喜寺碑》上,前後共計59人。他們修訂辭書之餘,也以此為契機舉辦文學雅集,頻繁地遊賞玩樂、歡宴酬唱。除了聯句唱和及其他遊宴送別外,顏真卿專門寫下不少詩作,如《修〈韻海〉畢會諸文士東堂重校》、《修〈韻海〉畢州中重宴》、《同皇甫曾西亭重會〈韻海〉諸生》、《修〈韻海〉畢東溪泛舟餞諸文士》、《泛舟送皇甫侍郎曾》、《送李侍崿》等。正因為顏真卿的人品與文名,在安史之亂後的大曆至貞元年間,在其周圍團結起一大批江東名士,包括“韻海諸生”與眾多的詩友,他們聚眾“聯句唱和,創作十分活躍”,從而形成“流連光景以及贈別應酬”的中唐詩風。所以,史家這樣評論:“唐人聯句之盛,實起於大曆、貞元時期的吳中地區。”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幽絕杼山(湖州妙西)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著名學者陳橋驛題寫的杼山名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顏真卿《題杼山癸亭得暮字》詩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妙西杼山上重建的三癸亭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妙西杼山上重建的三癸亭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現當代名家題寫的三癸亭額

“吳中詩派”的聯句活動,顏真卿不僅是主要倡導者和核心人物,而且是主要的實踐參與者。據統計,《全唐詩》共收入聯句136首,其中屬中唐時期的103首,在湖州創作的有53首,超過一半。而這53首湖州聯句中,其中顏真卿、皎然、陸羽參與唱和的最多,顏真卿為首的有21首,加上另一首見載於方誌的《竹山聯句》,總計22首。參與聯句唱和還有“大曆十才子”耿湋,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李益、皇甫曾,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等人,他們或為隱逸至友,或為文學知己,或幫助理政,或參與著述。其中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那就是,他隱釣於苕霅之間,他與顏真卿等唱和作《漁父詞》5首,都是膾炙人口的歷史佳話。

陸羽和皎然一起住在杼山妙喜寺。顏真卿刺湖州後,對此山倍為留連,常攜友人往來。大曆八年的秋天,顏真卿把《韻海鏡源》的編輯部從府學搬到了杼山腳下。顏真卿在妙喜寺東南筑亭,因完工時正好為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陸羽給亭子取名“三癸亭”,顏真卿親筆題字,皎然賦詩,顏真卿還有題為《題杼山癸亭得暮字》的詩,其自注雲:“亭,陸鴻漸所創。”在詩句中有:“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詩收入《全唐詩》,三癸亭落成後,便成了顏真卿與陸羽、皎然等名士在杼山聚會吟詩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在詩的開頭就讚道:“杼山多幽絕,勝事盈跬步。”此後,顏真卿還有《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贈僧皎然》寫三桂亭雅集。古三癸亭早已無存,據專家考證和實地考察,古三癸亭址就在原妙西鄉中心小學東南新建水塔處,現易址杼山東麓重建新三癸亭。

據《湖州府志》記載: “峴山在城南二里,下瞰碧浪湖千頃練平,為城南勝境之首。”峴山實為群山西來之尾,往西南,山勢越高,直至雲峰—道場山;向東,峴山漾(又名碧浪湖,後碧浪湖名日隆)碧波盪漾;與山上多寶塔、湖中浮玉塔遙遙相望。山名的來歷,據《烏程縣誌》載: 峴山本名顯山,晉吳興太守殷康曾築亭於其上,名曰顯亭。唐時避廟諱(唐中宗名顯)改為峴山亭。又《太平寰宇記》雲:“山傍郡城,若襄陽大峴,故名。”《釋文》“峴者,見也。山之首見曰峴,一出安定門,瞬見此山,故名。”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湖州城南峴山秋色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峴山頂上俯瞰半山亭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峴山窪樽亭

峴山並不高峻,它以山頂有一天然凹形大石樽而出名。據說唐太宗的曾孫李適之任湖州別駕,偕僚登峴山,發現此石樽可貯酒五斗,於是常以客登臨暢飲。李適之升任左相,窪樽隨之便出名,被稱為“李相石樽”。後來,人們在此處建“窪樽亭”紀念。大曆八年春夏之交,顏真卿趁著風和日麗,偷得浮生半日閒,邀名士皎然、陸羽及子侄輩29人,浩浩蕩蕩,逶迤前行,攜酒登臨峴山聯句賦詩,於是有了由顏真卿作首句,李萼收尾的“登峴山觀李左相石樽聯句”,共29聯、58句、290字,收錄了《全唐詩》。參加詩人之眾,為唐人聯句之冠,這是湖州歷史上一次名人文會的佳話,在中國文壇上可以“蘭亭修契”相媲美。

峴山從此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南宋時建窪樽亭於石樽之上,元代亭廢。明萬曆二年( 1574)重建、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書“窪樽亭”三字石碑,碑高2米,半截已埋入土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先後重建。清末民國時窪樽亭還在,但已破敗。2012年春,窪樽亭得以重建。峴山上原有“高風堂”,祀隱逸諸賢;有“嘉客祠”,祀流寓諸賢;有“逸老堂”,供耆老聚會。清康熙五年(1666),知府吳綺在山上建了“九賢祠”,祀晉太守謝安、王羲之,梁太守柳惲,唐刺史顏真卿、杜牧,宋知州事孫覺、蘇軾、王十朋,明知府陳幼學等九位前賢,小小峴山濃縮了多少湖州歷代風流文雅。現今,主峰立有元代大家—趙孟頫題額的“雄跨亭”,南麓建有辛亥革命先烈陳英士墓,側峰的革命先烈紀念碑高聳入雲,真可謂,青山有幸埋忠骨。

顏真卿在任內在湖州風雅名勝之地組織和參與聯句唱和活動,如《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與耿湋水亭詠風聯句》、《又溪館聽蟬聯句》等等,水堂在湖州城中霅溪西岸“碧瀾堂北汀風閣後”。水亭在州城南隅,唐時縣尉廳,臨苕溪。溪館就是霅溪館,在碧瀾堂水堂(今老城區館驛河頭)的對岸,原為南朝梁代吳興太守蕭琛所建白蘋館,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刺史韋明敭改為開政館,大曆九年(774)顏真卿“以其臨溪”而改名霅溪館。在湖州,顏真卿導演了一場場詩歌的盛會,他們寄情山水,揮墨賦詩,徜徉霅溪之上,看“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句);漫步杼山之麓,賞“山寒桂花白”(顏真卿句);登臨峴山,“義激舊府恩”(李萼句),懷想一代名相李適之在湖州的佳話;相聚西亭,“臨水已迎秋”(顏真卿句),像梁吳興太守柳惲一樣抒發客子的鄉愁……他們最常作的是聯句的詩歌遊戲,一人一句,四人成絕句。高興的時候,他們作《樂語聯句》,“新知滿座笑相視”(顏真卿句);想到吃的時候,他們吟《饞語聯句》,“欲炙侍立涎交流”(顏真卿句),口水嘩嘩流了;喝酒多了,他們還唱《醉語聯句》,可以“狂心亂語無人並”(陸羽句),忘乎所以……“吳中詩派”的湖州聯句寄情山水、風物和追求閒恬、散淡,著實影響了中唐一代詩風。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晨練霅溪館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畫家筆下的韻海樓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西亭晴雪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湖州駱駝橋舊影

顏真卿一生寫的碑很多,又數在湖州寫的碑最多。據有限的記載,顏真卿在湖州刺史任內光親撰豎立的碑碣就有20餘種,其中碑記有《敕天下放生池碑》、《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及《碑陰記》、《沈氏述祖德碑陰記》、《杼山妙喜寺碑》、《浪跡先生元真子碑》、《石柱記》、《(柳惲)西亭記》、《射堂記》、《項王廟碑陰述》、《晉謝太傅塘碑》、《白鶴山靈濟廟碑》等;碑帖有《幹祿字書碑》、《顏氏殘碑》、《湖州帖》、《乞米帖》、《鹿脯帖》等;榜額有《永興寺碑》額、駱駝橋欄榜、書“浮玉”二字等;詩碑有白蘋洲柳惲《江南曲》、《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詩刻》、《竹山聯句詩刻》等。他寫的這些碑,都各有一段經歷和故事,有的感人,有的也枯燥,或存史實,以補正史及方誌之遺;或留書法於世,為世人所寶。它們不僅是湖州珍貴的地方文史文獻,很多更是傳世的的藝術珍品,歷經千餘年,“而殘碑斷墨猶為人寶惜愛玩而不忍棄”。 顏真卿傳世的的書法作品中,創作於湖州任內的除了《湖州帖》外還有《劉中使帖》,大曆十年十一月,為表達聞叛將瀛州刺史吳希光降、盧子期被擒的喜悅心情而寫的所寫的尺牘,行草書,8行,行41字。筆力雄健,線條遒逸聯綿,可與《祭侄文稿》相媲美。顏真卿撰寫的跟湖州有關重要碑文有:

《杼山妙喜寺碑銘》撰文、立碑於大曆九年(774)春三月。這年春《韻海鏡源》編成,群賢會聚於杼山,根據僧皎然的建議,顏真卿撰碑銘,刊於石,立碑於妙喜寺。後碑雖然亡佚,碑銘之文收在了《顏魯公集》。碑銘記載了山的方位、高度、周長和山名的由來。同時記載了山南面妙喜寺所處的位置及其周圍黃浦、黃浦橋、溫閣、何楷釣臺、避它城等古蹟。顏真卿《石柱記》,據宋嘉泰《吳興志》,“凡境內山川、陵墓、古蹟皆入記,刊之石柱,故名,又名《吳興地記》”,石於清初佚,現存文字見收於《顏魯公集》。內容包括唐代湖州境內烏程、長城(今長興)、安吉三縣(遺德清、武康二縣)地理、陵墓、山川、故宅、前古文物等,雖然殘缺,但仍保存了大量寶貴的地方史料。《石柱記》石刻最初立杼山,後遷至墨妙亭。《項王廟碑陰述》撰書並刻於大曆十二年五月。宋嘉泰《吳興志·碑碣》:“《項王廟碑陰述》在墨妙亭。”後佚,文存《顏魯公集》,說明“西楚霸王當秦之末,與叔(項)梁避仇於吳中,蓋今之湖州也”。《晉謝太傅塘碑》為顏真卿“取舊史遺文,刊石而書其陰”。後顏碑亦佚,碑陰收於《顏魯公集》,保存一段珍貴史料:“太保謝公,東晉咸和中以吳興山水清遠,求典此郡。郡西至長城縣通水陸,今尚稱謝公塘。”《沈氏述祖德碑陰記》,為顏氏姻親沈怡重豎《沈氏述祖德碑》,撰《碑陰記》於大曆八年(773)十二月。介紹沈麟士德行,贊其累徵不起,名重江表,這是吳興沈氏最重要歷史文獻。《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大曆十二年(777)四月撰書並立碑。略述梁吳興太守柳惲與郡主簿吳均事蹟,主要褒揚縣令李清宰邑功績。唐代州、縣吏治、經濟諸事,志乘極少記載,顏真卿的《柳惲西亭記》得以保存此類史料,實為難得。《浪跡先生元真子碑》為紀念好友張志和而立。大曆十一年(776),張志和不幸於苕霅間溺水而亡,真卿悲慟之餘懷念之,因撰記及銘,述張志和生平、性情及事蹟。這是張志和生活在湖州及創作《漁歌子》最原始的文獻資料。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峴山窪樽亭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大雪中的顏真卿雕像

顏真卿的湖州刺史歲月

雪後遠眺韻海樓

離開湖州之後,顏真卿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他的正直,而不為宰相楊炎、盧杞所容。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也就是顏真卿離任湖州的第5年,淮南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忌恨顏真卿,挑唆唐德宗派年已74歲的四朝元老顏真卿敵營勸諭。顏真卿明知此行多兇,仍懷著“君命也,焉避之”的使命感,只帶了侄與家僮數人凜然赴難。面對李希烈利誘和威協,絲毫無懼,反曉以大義,最後被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給他追封了一個諡號:“文忠”。史贊顏真卿“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秋霜噴空,長虹貫日”。

顏真卿是湖州一代賢守,南宋時談鑰《吳興志》載:“公在郡累年,德政洽於千里,邦人仰其忠烈”。所以,歷代都為他立碑頌德,或建廟奉祠,或築墓守陵。唐貞元四年(788),楊頊為湖州刺史,距顏真卿離開湖州之後7年、殉節之後3年,他在州治大門外為故守顏真卿立了一塊“顏魯公去思碑”。此後,每個朝代的湖州人都沒有忘記他。湖州正式建顏魯公祠奉祭顏真卿是在北宋嘉祐初年,由郡人建祠,通判章衡塑像,祠在駱駝橋東能仁寺東的放生池上。即舊志所載:“嘉祐中郡人建神祠,通判章衡遂塑魯公像於其中,後知州事張田增葺,給事元絳宓、學士王琪俱有詩刻。又移公所書幹祿字碑、放生池碑、項王碑、射堂碑列於兩廡,後又附以乞米等帖。”元祐三年(1088),郡人又葺新顏魯公祠。這年九月,大書畫家米芾到湖州,謁顏真卿像,又撰《碑陰記》刻於《顏魯公祠堂記》碑陰。宋宣和四至六年(1122—1124),葛勝仲知湖州事,又“臨(放生)池建堂,榜曰‘懷忠’”;南宋紹興元年(1131),“知州事汪藻以事上於朝”,“紹興三年敕賜廟額‘忠烈’”。至明洪武初(1368),顏魯公祠(忠烈廟)“載於《祀典》,每歲春、秋二祀,官為致祭”,成化年間(1465—1487)“遷於烏程縣學(原市府西大院處、今“新世紀 ”)東”。嘉靖八年(1529)復遷到府學(今廣場前路北、人民路東)尊經閣的左面,每“歲以春、秋二仲月致祭”,清同治初年(1862)毀於兵火。

顏真卿,曾率領敵後軍民與安史叛軍拼殺沙場,儼然一威武的將領;曾轉輾各地令文章太守美名遠揚,又是一位儒雅的文臣;還在中國書法史上創立了一種獨特的書體——顏體,是後無來者的藝術大家。顏真卿,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奇蹟。而顏真卿的湖州歲月,何嘗不是這個奇蹟的最重要的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