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却因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你怎样看待?

ZBP1


曾经的中师生现在大多在40岁以上,他们为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造成中师生与高级职称无缘的,不只是学历。更主要的是资源差,名额少。

1.中师生大多在乡村任教,创造证件的机会少。

高级职称需要的证件有优质课、立项、政府颁发的模范证书、其他各类证书,这些证件的取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比如说优质课,一个学校每年限制一个申报名额,想报也报不了。

更别说那些政府类奖励,有好多教师,奋斗了十多年,都得不到一个政府颁发的模范证书。所以,有一些中师生迟迟晋不了高级职称,是因为证件不过关。

而晋升正高级的条件更为苛刻,我们这个小县城,没有一个取得正高级职称的教师。



2.晋级名额的限制。

现在的高级职称的晋级名额比例是百分之六,正高级是百分之一,而实际上,乡村学校就没有名额,中师生大部分都在乡村任教。举个例子,一个学校的高级教师如果超过百分之六,就不再分配高级名额,即使你很优秀,没有名额也是白搭。我们学校已经三年没有给高级名额了。

四月份的时候,山东率先进行了职称改革,把高级名额的比例提升到百分之二十,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希望能给这一代的中师生带来福音。



3.发展平台差。

绝大部分中师生毕业后都是到乡村任教,在乡村的教师,由于教育环境的影响,大部分都教师都没有发展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能力和资本没有机会提升。

而城里的教师,有各种学习培训,有各种出头的机会,而乡村教师,向上的通道少而又少,这也是中师生和高级无缘的一个原因。



4.学历。

早期的的中师生,大多在50岁以上,这些教师,没有进一步进修,学历始终是中师,这个学历晋高级是不达标的,这是导致中师生与高级无缘的又一个原因。

不过这个原因造成的晋不上高级的的并不是很多,因为后来的中师生都通过自学或者函授取得了大专或者本科学历。


终将长大


曾经的中师生



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解决小学教师不足的问题。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经过三年学习之后,有分配到生源地任教。 20多年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所以中学毕业以后,在家人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说下选择了中师,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家乡任教将近20年。

20年来,经历了家乡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村教育的变化。总而言之都朝着比较好的方向去发展,曾经的土房子烂桌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师资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关于学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早已经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历史,条条道路通罗马。20年前上中师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鼓励我们所有同学积极进修,班上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自考,有不少同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大学专科学历。我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拿到了本科学历。因为现在的学历进修渠道很广,可以通过自考,成人高考,电大以及网络学院等可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 我周围不少跟我一样的中师毕业同行,大多数都拿到了本科学历,有个别也在进修研究生。

关于职称

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可能都会被职称搞得自己晕头转向。因为职称是每个人绕不过去的门槛。工龄越长,职称越高,工资收入越高,这是现在教育系统老师薪资水平的现状。对于一些低学历的老师,可能在职称晋升上的优势稍微低了一些。在多年以前,晋升原来的小学高级教师时就要求中师学历必须年满25年。很多跟我一样的同行都通过各种途径去进修自己的学历,来缩短职称晋升的年限。

在我周围很多人看来,影响职称晋升的并非是自己的学历。而是现行职称体制中,所谓的名额。也就是每一年,人事部门会根据区域内教师的岗位情况人员比例,而对晋升职称的名额做一定的限制,根据学校大小不同,可能分配的名额有限。造成了狼多肉少。老师们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往往是符合评审条件的人比较多,拿到指标的只是个别人。让老师们为这些事情绞尽脑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我建议:对于职称改革,按照一定的教龄进行直接晋升,少一些条条框框,让老师们不在为职称而心痛。


汇智坊


我是中师生,当年因为家贫经济不允许我选择上了中师!我读初中时,老师基本都是临聘的带课教师,他们连高中都没有读完,记得英语老师教我们注汉字学单词,学短语。记得把革命一词注为“买个驴心”……后来发誓当老师,师范优先,我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报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思想,为教育甘洒热血!到现在30多年的努力也没有换来一个高级职称。但我没有沉沦,依然坚持教学一线,努力地工作着。视名誉和职称为粪土,始终以教学和人品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可!这辈子桃李满天下,足矣!不为职称去纠结,不就是少拿点钱吗?虽然现在和他们高级职称的每月相差一千多,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人活着不是仅为了名和利!人生在世几十年,快乐相伴永相前!如若多活几十年,少拿多活才赚钱!


YYBB75079913


我也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终于取得了大专文凭。参加工作后一直兢兢业业工作,通过职称评审,也由原来的小学二级职称,到现在的中小学副高职称。一步步走来,付出了许多艰辛。但汗水换来的是收获,曾经先后数十次荣获县模范教师,市级教学标兵,河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培养出了一批一批合格小学生,受到家长称赞,领导好评。

我爱好写作,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公开在期刊是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在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几篇。教学成绩优异,在2006年获得中小学副高职称。之后,我更加努力工作,在2016年,还被评选为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是我们县唯一入选的老师。但因为没有本科学历,永远与中小学正高级职称无缘。我也曾经后悔过,为什么不进修本科?但后悔归后悔,却没有影响到自己工作。

作为一名老师,谁都愿意取得高级职称。但如果因为客观原因而未被评上,也不可以抱怨,更不能自暴自弃。毕竟,老师应该教书育人,而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职称。当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做老师应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何必为评定职称而烦恼?


小学徐老师


一般而言,中师生只指从1979年到1996年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这批中师生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初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语、数、外、音、体、美全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大中小学任教的师范生。不像现在的有些师范院校的学生那样,很多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出于无奈才去报考师范院校。

那时候的中师生选拔非不常严格,除了考试成绩要在中考中数一数二,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面试,长相不端正的学生很难被中师学校录取。从这一点上而言,曾经的中师生确实是优秀人才。

同时,中师生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初期,中小学教师多是中师生撑起的,而且这部分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多人一生扎根农村教育,一生清贫。

说起中师的职称问题,大部分老师很难评上高级职称,小徐老师所在的中师生,即将退休的90%以上都只能是中级职称,一部分是因为学历受限,2000年以后,学校的中师生和专科生都忙着自学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而有一部分老中师生当时已40多岁,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放弃了进修专科、本科的机会,因此在评高职时失去了优势。另一部分中师生虽然进修了专科、本科学历,但是2008年,高级职称又实行限额制,普遍老师又因此失去了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所以时至今日,除了个别在领导管理层的中师生顺利晋升高级职称外,其他普遍一线中师生晋升高级职称的凤毛麟角。

由此可见,阻挡中师生晋升高级职称的,学历限制绝不是唯一的限制,更多的原因是和所有普遍老师无法晋升高级职称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高级职称的名额太少了。

中师生大多从18岁进入教育系统,男老师工作到退休,教龄42年,而女老师的教龄也要37年。真可谓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按理说这么长的教龄,凭他们常年在教育一线奋斗的奉献精神,理应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但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如果真正能承认老中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真的希望能给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才一些高级职称评聘倾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为教育奉献一生的光荣所在。


指尖教育帝国


好消息!好消息!岗位比例放宽限制,晋级难度再降!老中师生有希望了!

最想报道,《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规定,从6月1日起至2024年5月31日止的这段时间内,岗位比例由原来的1:4:5,调整为: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的比例,高中是3:30:50:17;初中是2:20:50:28;小学及幼儿园是1:10:50:39。可以看出来,高中有一半的教师将达到中级职称,有30%的教师是副高级职称。其他依次类推。

这样看,无论是老中师还是其他学历的教师,只要任职年限达标,皆有很大的机会参与职评。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有希望了!

但是,如果个人的能力水平和教学业绩不突出,恐怕也是不行的。必须达到很多的条条框框:县级先进、各级论文、辅导青年教师并获奖、县级或者市级的模范或骨干及优质课等等。

没有晋级中级、副高、高级的教师,赶快加油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不能再等、靠、要了!加油哦!


中小学教育者


中师生因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对题主的这个说法,“三味”不太赞同!

理由有二:

一、虽然历史让中师生失去了获取大专(或本科)第一学历的机会,但也给了中师生很多提高学历(获取第二学历)的机会。

“三味"是1983年初中毕业。如果记得没错的话,我们这一届是首届招中师生。当时"三味"也十分渴望考上中师,跳出"农门",可惜自己成绩差了些,没去成。我还记得,我们初中那个班,成绩最好的三个去了中师,另外,还有三人被农校、林校等中专学校录取。

此后,中师生还连续招生了几年。这样算来,历史最早一批正取中师生(原民办或代课老师进修中师的除外),年龄也与“三味"相近,大概50岁多点。

关于中师生,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讲一下:其他地方情况我不太清楚,但在“三味"所在地,当时的中师生也算教育界的“稀有"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初中甚至高中任教。

90年代中期,各地各校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有项重要评估指标:初中教师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很多中师学历的老师为继续留任初中,通过各种途径,如成人自学考试、成人函授学习、脱产进修等,提高学历。以我地情况看,在2000年左右,初中教师大专学历以上合格率达90%以上,仅个别年龄较大的原民办教师没取得大专学历。即使少数在小学任教的中师生,也基本上获得了大专以上学历。

至于教师职称评聘中,对高级职称的学历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就行了。“三味"也是大专学历呢。(当然也许广西以外地区不一样。)

事实上,以“三味"身边情况看,我们很多原中师生现已评上了高级职称。“三味"夫人也是91年毕业的中师生,96年取得大专学历,2017年取得高级职称呢。

因此,“三味"认为,中师生难以评上高级职称,学历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最后学历大专都没取得,恐怕还是自己缺乏上进心吧。

二、曾经的中师生,之所以失去了评高级职称的机会,一个重要原因是职称制度来得太晚,错失了晋评最佳时期。

“三味”90年毕业参加工作,近10来年,还不知道教师还有“职称"一事。记得那时,中三、中二,我们根本不用操心去管,上面到时怎么就定了。评中一职称时,还是听外县的大学同学讲,才评的。也不知为什么,那时候,老师们从不谈什么职称的事。

至于高级职称,在我们初中,根本没资格和条件评。从没听任何老师谈过要评高级,我们全乡也没有谁是高级教师。

稍后听说初中可以评高级了,但又有很多条件让我们不敢想,如计算机(那时根本从没见过)、外语、发表论文(好高大上)、还有课题(学校从没搞过)等。几乎没几个老师敢想。

直到近几年,职称制度改革,既免除了很多高难度条件,又有乡村教师优惠条件,中小学教师可以评高级了,老师们才如梦初醒。

可是,我们这些曾经的中师生,等近几年醒来时,已经时不再待了。年纪大了,竞争不过年轻教师了,不想放弃也不得不放弃评高级啊。

以上就是“三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且是以本地情况来谈的,不一定符合外地实际。网友们也可谈谈你们那儿的情况,大家交流交流哦。

欢迎关注头条号【三味聊教育】, 让我们一起从新角度看教育老问题!

三味聊教育


作为中师生中的一员,虽然不能也说我们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直到今天为止,当初的中师生仍是撑起农村教育的主力军。



近年来关于中师生的文章很多,而且有些文章写得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其中传播度最高的记得是一篇《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大部分的文章都基本描述了一个实事,当初的中师生都是智力和成绩都很好的学生,如果不是选择了读中师,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美好的未来,而中师生虽然撑起了现代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但却有许多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虽然自己是中师生,但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比较顺利,所以虽然认同这些文章中的说发,但一直却没有深刻体会。



直到有一次,一个小的同学聚会上看到几个当初师范的同班同学,有好几个不是他们的自我介绍,我已经认不得了,而这些明显老去的同学都是在一些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的,那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让我才深切感受到了这些作者表达的意境。

近年来,基础教育对教师学历条件要求高了,小学基本要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要本科及以上学历,而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也提高了。随着中小学职称并轨,小学老师可以评高级职称,有许多当初的中师生由于学历不够而挡在高级职称以外现象比较普遍。

虽然说这其中有个人的原因,有不少中师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走到了最好的平台,即使留在学校的有的也通过自考等形式拿到了更高的学历。但仍有很多一部分人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且也正因为身处落后地方,想得也没那么远。但是作为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到这些老师们的实际情况,应该承担他们为农村基础教育做出的贡献,在职称评审中应该给予他们一些照顾。

直到现在,一代代中师生还在为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光发热,不该让他们心寒啊!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轻风教育


曾经的中师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的确不假。但因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这就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在2000年左右,很多学校都是中师生当道,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几乎都是中师生,而分配的大学生几乎得不到重用,要说评职称,这部分中师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怎么能说学历低与高级职称无缘呢?

那时候的中师生,通过函授或者小自考,早就把文凭搞到本科或以上的学历,一旦有职称名额,他们的工作年限也达标,教学业绩不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抢先占着高级职称指标,等到这部分大学生达到工作年限需要评职称时,又没有名额了,他们没有评上高级职称又怪谁呢?

那时候的中师生如果到现在还是中师文凭,说明这位老师不求上进,没有看清社会的发展形式,也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漠不关心,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即使评上高级职称,也是浪费一个职称指标。

人生的第一学历并不是非常重要,后期的发展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踏实工作,才能达到人生想要的高度,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Lance课堂


我谈谈自己的观点,说得不对之处还请海涵!

说实话我挺佩服当时的中师生,那时能考中师真可以说百里甚至千里挑一!但话说回来,那毕竟是过去!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中师生,他们中不少人如今走上领导或正高级岗位如我市实验小学校长(既是校长,也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但也有极少数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个人原因未能如愿,个别甚至还埋怨政策不公,本人认为欠妥!政策是公平的,稳定的,这么多年怎么不去进修高一级文凭?为什么当年你的学弟学妹都能进修专科和本科文凭,你就不能?还躺在过去的中师文凭沾沾自喜,怨谁?过去毕竟已经成为过去,我们要正视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