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亮劍》是抗日神劇的開端?

靜候佳音yyy


由李幼斌主演的電視劇《亮劍》一經播出,就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和好評,無論是內容、劇情、還是演員的演技都可圈可點,通過這樣的電視劇也讓我們看到和了解了抗日戰爭的慘烈以及無數先烈的英勇犧牲和無私付出。




至於是否有人說《亮劍》是抗日神劇的開端,這點我並不清楚,但是《亮劍》的確是抗日題材電視劇中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而主要演員李幼斌無可挑剔的演技,以及他本身也極度符合觀眾心目中李雲龍的形象氣質,這也給電視劇本身增色不少。總之拿那些腦殘的抗日神劇來和《亮劍》這部作品作比較,基本就是找噴。當然,這部電視劇也並非完美,在展現戰爭的場面上有些弱化和平淡,不夠慘烈和殘酷,因為看過一些抗日題材的小說,比如《中國遠征軍》,所以感覺和歷史上真正的抗日戰爭還有一定的差距


所謂的“抗日神劇”是廣大網友對那些腦洞大開的抗日題材電視劇的無力吐槽而已,是一大群無腦的編劇和導演胡編亂造出來的電視劇情和內容。這些抗日神劇往往把敵人描繪成一副弱智甚至是白痴的形象,把歷史上艱苦殘酷的抗日戰爭描繪成我們的軍隊對敵人完全是碾壓式的擊潰。而很多橋段根本就不能叫抗日劇,說它是玄幻劇科幻劇更恰當一些。比如:“子彈能拐彎”,“空手撕鬼子”,“自行車追火車”等,而有的作品在劇情上的安排簡直就是在侮辱我們的智商,比如有一位女戰士被一群鬼子抓住並受到了凌辱,過後了女戰士忽然就有如小宇宙爆發,分分鐘就把這些鬼子一個不剩的全部滅掉了,感覺這位導演當時腦子可能真的進水了!


縱觀這些抗日神劇的虛構場景有的無中生有,有的扯淡雷人,這些神劇不僅僅是歪曲歷史和事實,更是對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先烈們的不敬。


做夢都在看電影



影視藝術可以虛構,但應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亮劍》中過於最顛倒黑白。最典型之處有二:

一是黃土坡全殲山崎大隊。

在劇中,山崎大隊幾百人深入八路軍根據地內部。被李雲龍的獨立團全殲。

此戰鬥的原型,是百團大戰後期的血戰關家堖。山崎大隊的原型是岡崎大隊。

岡崎大隊幾百人深入八路軍根據地腹地,襲擊黃崖洞兵工廠。

彭德懷命令129師圍殲岡崎大隊。劉伯承指揮129師兩萬人強攻關家堖。八路軍陣亡2000人。擊斃擊傷日軍二百多人,其中日軍陣亡60人。日軍支援部隊趕到,被迫八路軍撤退。此戰是八路軍打的一次敗仗。

但在《亮劍》,卻成了八路軍的一次勝仗。

二收復平安縣城。

日軍在抗戰後期,精銳部隊都調往東南亞,與美軍作戰。在中國戰場上兵力吃緊。於是主動放棄了很多戰略地位不高的縣城。八路軍乘機佔領了不少縣城。

日軍在縣城裡有駐軍。八路軍強攻後佔領的縣城。一座也沒有。

所以,有人戲稱《亮劍》是中國最早的抗日神劇。此言不虛。


楊朱學派


2005年的電視劇《亮劍》曾引起巨大反響,在播放計數嚴格的視頻網站上,累積播放數已經三千多萬人次,估計還要繼續增加。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實力派演員李幼斌(飾李雲龍)、何政軍(飾趙剛)和張光北(飾楚雲飛)等精湛的表演。目前兩個新版,再也達不到這種高度,反而被評論為“李幼斌演李雲龍,其他人演李幼斌”。

《亮劍》的情節符合抗戰中的歷史嗎?

當然,《亮劍》中的很多戰鬥參考了許多真實的戰鬥。

擊斃坂田

比如第1集的蒼雲嶺戰鬥明顯參考了1939年的黃土嶺之戰。蒼雲嶺之戰,李雲龍的部隊用迫擊炮炸掉了日軍坂田聯隊指揮部,用白刃突擊打垮日軍士氣,從正面突圍成功。

黃土嶺之戰中,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伏擊日軍,用迫擊炮炸死了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在日軍援兵到來之前撤出戰鬥。

李雲龍的新1團裝備和戰鬥力比不上120師這樣的老牌部隊,且處於被包圍而不是伏擊敵人的不利狀態,卻還能正面突圍,是不是拔高了李雲龍的作戰能力?

也許意識到這樣的不合理,設計了迫擊炮手王承柱擊斃坂田之後犧牲——真正的英雄炮手李二喜是2010年去世的。但是一個炮手的犧牲是不能抵消實際情況的艱難。

英雄炮手李二喜

另外,刺刀突擊在電視劇裡成了抵消日軍武器優勢的方法,然而真實情況是,抗戰初期的中國抗日武裝與日軍進行白刃格鬥並不佔優勢。

殲滅山崎大隊

李雲龍指揮獨立團坑道掘進,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死守山頂的山崎大隊被一些觀眾津津樂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妙計,然而真實的關家堖戰鬥中,敵我雙方的戰術對抗遠比《亮劍》高明。

日軍的岡崎大隊佔領了關家堖,並在附近的柳樹堖建立支援陣地,把關家堖上的村民窯洞改造成了全封閉火力點,挖了防彈壕。

如果八路軍真的掘進戰壕推進,那麼首先會遭到日軍山炮和柳樹堖支援陣地的交叉設計,而且戰壕推進的進度弄不好是以天為單位推進,最後手榴彈扔不進全封閉火力點,只會白白滾進防彈壕。

真實歷史中,八路軍在夜襲中摸清了日軍工事的特點,之後先重點攻下了柳樹堖,消滅了後顧之憂。

正面攻擊關家堖未果後,八路軍先是從陡峭的懸崖偷襲,然而還是被日軍火力攔阻,通過研究地形,發現懸崖壕坎以上土質鬆軟,適合挖掘地道。才以正面佯攻為掩護,在壕坎挖了幾個小時地道才打上山頂。

因此,李雲龍採用的是不可能成功的戰法,為什麼就成功了?

3600顆手榴彈?

騎兵連反掃蕩

騎兵連反掃蕩的悲壯戰鬥固然令人感動。

《亮劍》中的孫德勝連長斷了一條胳膊依然策馬衝鋒,然而如果真的斷了胳膊,大出血和脫水就能讓傷員昏迷不醒,根本沒法繼續作戰了。

另外,八路軍騎兵因為戰馬品種和裝備的原因,偏向於選擇下馬機動作戰而不是騎兵作戰。戰鬥的原型可能是“四二九大掃蕩”中,129師騎兵團加上其他部隊有馬的幹部戰士在危急關頭上馬衝鋒。

電視劇裡把八路軍的規模縮水為一個騎兵連,還要和優勢的日軍騎兵正面格鬥。八路軍騎兵戰勝日軍騎兵的大辛莊之戰中,是誘使日軍上馬衝鋒,然後用熱兵器而不是馬刀伏擊日軍。

孫德勝

圍攻平安縣城

這一場戰鬥被網友戲稱為“平安格勒戰役”,確實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山本特工隊和當時日軍的特種部隊比如益子挺進隊,毫無相同之處,倒是和二戰英軍的特種部隊有些類似。特種兵擅長的是偷襲,不是超人。

刺殺隆美爾失敗後的英軍特種兵在與意軍以及德軍的正面交戰中沒有多少優勢,最後只得投降。

李雲龍部集合部隊,發現擴軍數倍,但是獨立團不是軍分區,實際上是沒有權利擴軍的。

李雲龍部、民兵、游擊隊、國軍甚至還有土匪一起協同阻擊日軍,卻連臨時的統一指揮機關都沒有,居然能成功收復平安縣城,如果是真實歷史的話,只怕要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了。

名場面

擊敗楚雲飛

李雲龍的新二師在解放戰爭中擊敗楚雲飛的經過,參考了小說《紅日》中的萊蕪戰役片段。《紅日》裡的情節是正面進攻對手不順利,改為多路滲透進攻,然後總攻。

《亮劍》中卻直接改為小分隊側翼滲透,直搗楚雲飛指揮部。可行性有幾成,讀者自行判斷。

政委和組織能力

《亮劍》中,李雲龍一句“生活上的事,都歸你管”,讓趙剛這個政委成了類似司務長的職務。這對政委是很大的誤讀。

且不說很多優秀的政委具有出色的指揮能力,政工體系對加強部隊的組織能力,思想意識起著決定性作用。

另外,亮劍裡的抗日地方組織,表現極少。殊不知八路軍的全面抗戰,就是要把群眾充分組織起來,無論是情報網,保秋收,反徵糧,還是民兵-地方部隊-主力部隊這樣的選拔機制,都沒有什麼體現。

場景與道具

《亮劍》中工事可能是借用了某個影視基地裡的場地,除了簡易戰壕,沙袋和木棚子,沒有其它類型的工事,連機槍支架都毫無掩護,和真實的作戰相去甚遠。

戰壕

道具方面,鬼子的山本特工隊始終穿著跳傘裝具,徒增額外的負重。1941年的時候全員裝備1943年的美式M3衝鋒槍。

山本特工隊

日軍軍官的軍服上同時佩戴錶明軍銜的領章和肩章,而日軍根本沒有這種樣式的軍裝。

日軍的奇怪軍裝


楚雲飛的地方部隊在抗戰初期就佩戴抗戰末期少量裝備國內部隊的美式M1鋼盔。到了內戰時代,他們的軍裝除了和其它影視劇一樣錯誤地採用了小翻領之外,還莫名其妙地使用了硬式肩章。劇組似乎並不明白這一點,還設計了“翻領軍裝使人輕鬆”的臺詞。

M1鋼盔

楚雲飛的軍裝


亮劍精神

雖然電視劇的臺詞反覆強調逢敵必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李雲龍指揮作戰,幾乎沒有一次不使用計謀的。

當然,就電視劇本身而言,把上述這麼多成功戰例,再加上韓略村之戰消滅日軍戰地觀光團集中到李雲龍身上,結合李幼斌老師深厚的表演功底,給人一種李雲龍吹鬍子瞪眼,拍拍桌子就打了勝仗的錯覺。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我不認為亮劍是一部神劇。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何為抗日神劇。抗日神劇是指將戰爭遊戲化,我軍偶像化,友軍懦夫化,日偽白痴化的一種電視劇,質量參差不齊,出現誇張雷人的虛構場景。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亮劍這部劇符不符合這些標籤。在亮劍劇中,我軍艱苦突破日軍圍剿,特別是張大彪帶領的騎兵英勇對戰兵力遠多餘自己的日軍騎兵,即使戰到剩下他最後一個人也是勇往前衝,絕不後退一步,最後全部犧牲。這一幕甚至讓日軍騎兵深感敬畏。這一點可以看出我軍並非偶像化。

在抗戰期間,國共合作,李雲龍部與國軍楚雲飛部精誠合作,兩人甚至一起共赴日偽生日宴,攪了個底朝天。在李雲龍率部攻打平安縣城時,楚雲飛也是帶著部下英勇抵抗來援日軍,阻擊其支援平安縣城。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出友軍並非懦夫化。

在劇中,日軍隊長山本一木帶領其特種小隊打敗我軍一個團,差點襲擊成功我軍指揮部,後來逃到平安城以自己為誘餌打算中心開花,打敗我軍主力,幸虧我軍殊死抵抗英勇奮進。才使其計劃落空,雖然沒成功但仍對我軍造成很大打擊,一個民兵連打沒了一個團剩了不到一半人。在這裡可以看出此劇也並沒有對日偽軍做白痴化的表現。

綜上,我不認為亮劍是一部抗日神劇,相反展現出我軍逢敵敢亮劍的的民族氣概,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類電視劇!


左左愛電影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還沒大熱的時候,《亮劍》一直是國民心中最經典的抗戰劇,其實直到現在它倆依舊是中國最優秀的兩部抗戰劇。

有很多人觀看了《我的團長》之後,覺得現實殘酷的它才是真實的歷史,《亮劍》成了抗日神劇。我非常反對這種說法。

這二者其實是不同的類型,我們無法拿一個的長處去跟另一個的短處比。

《我的團長我的團》著重刻畫抗戰背景下流落的士兵精神,將戰爭時局的殘酷與他們堅韌抗爭的精神突出刻畫出來。可以說著墨在心裡描繪,並且是戰爭中殘酷一方的心裡描繪,以個人士兵遭遇與精神反映時局的模樣。

而《亮劍》則是描繪了一個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軍形象,通過大戰事、大時局的視角描繪。其中在李雲龍以及獨立團上增加許多戲劇性、藝術性的描寫與處理,是為了增強人物的豐滿性與劇情的觀賞性,並且剛剛好,不過度。

並且其中悲情與殘酷很多,和尚的死、秀芹的死、包括刪減版後段。

很多人覺得《亮劍》是抗日神劇,這種說法是對《亮劍》的侮辱,是對藝術性的侮辱,也是對浴血奮戰的前輩先烈的侮辱。

所以,我們應抱著欣賞並敬仰的眼光去看,並且我們已經用這種眼光看了很多年了,《亮劍》也成為大家心中的抗戰經典,亮劍精神也成為激勵很多人不畏艱難、敢於拼搏的精神食糧。

“狹路相逢勇者勝,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柏十印象


《亮劍》是抗日神劇的開端?

首先,亮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這一點我們不用懷疑。它能夠在抗日劇裡面多年以來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電視劇,這和它的質量是分不開的。

其次,我們也不用去找理由說《亮劍》是完美無缺的電視劇,因為它確確實實的存在一些的不足。

美中不足的原因很多:小說改編一定會有一些主觀的色彩,不同於歷史紀錄片,不在於完全一絲不苟的反映真實事件。再加上一些作者和編劇的認識有限,所以才會有一些的不完美地方存在。

但是如果這些瑕疵被定義成神劇的話,或許有些吹毛求疵了。

《亮劍》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抗日作品之中脫穎而出,不是沒有道理的。不說別的,單論演員這一個項目就足以吊打後面的大多數抗日劇。

實力派演員李幼斌(飾李雲龍)、何政軍(飾趙剛)和張光北(飾楚雲飛)等等一系列的老戲骨,用真正的演員精神詮釋了這部作品,這一點已經把《亮劍》送上了一個里程碑地位。

緊湊合理的劇情,根據真實的人物故事改編,讓我們對於戰爭的距離感沒有那麼的強。看到結尾,我們感到的是對於戰爭的敬畏,而不是像某些神劇一樣看得我們眼花繚亂,不知所云。這就是差距。

我們國家的特殊情況給了我們銘記歷史的最佳教材,但是那是先輩們用生命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不是我們今天可以肆無忌憚裝酷耍帥的本錢。

優秀的作品必然有它優秀的理由,不優秀也是。好的東西能夠讓我們明白道理,指引方向。這一點《亮劍》做到了,艱苦、樸實、奮鬥等等。

抗日戰爭劇不斷的生產,因為有市場。有人看,但是卻很少人關注背後的本質東西。或許馮小剛說的對:因為垃圾觀眾,所以產生垃圾產品。這句話雖然粗糙,但是反應的正是市場經濟之下人們對於利益的本能追求。

抗日劇容易過審,拍攝成本低,自帶話題效應,有人看。有了這些基礎,片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是麼?

新的抗日劇,一般套路都是:小鮮肉主角自帶光環,一路槍林彈雨,髮型都不會亂的那種,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石頭打飛機......大把的時間還要用來談個戀愛啥的。演技不夠,顏值來湊。

至於把《亮劍》說成是神劇的開端,顯然是不合理的。它是抗日劇的鼻祖,雖然是開端,但是開始即巔峰,後來再也沒有這個高度的了。


關於《亮劍》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看點兒歷史


因為亮劍所描述的八路軍抗戰,是作者和編劇心目中YY的八路軍和抗戰模式,。

首先,八路軍序列裡的“獨立團”和教導團、警衛團一樣,是為了應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不允許人民軍隊擴編的實際情況所採取的變通措施,所謂“獨立”是指沒有正規番號(八路軍的正規番號原本只有3個師、6個旅、12個團,後來晉綏某仗打得好,蔣一時高興給增加了兩個團的番號,但旋即表示下不為例,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八路軍列入正規軍序列的團就只有這麼10個)的八路軍正規部隊,所謂“獨立”是指對KMT“獨立”(國府不承認也不發軍餉),但在延安方面,這些“獨立團”和普通團一樣,都要受黨的領導,八路軍總部的指揮,而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亮劍》裡的所謂“獨立團”那是真的“獨立”,這樣的武裝在當時的晉察冀是一定會被消滅的,請參看曾和八路合作的趙侗後來下場如何。

其次,在人民軍隊中一支部隊有軍事和政治兩位指導員,通常政委的地位要高於軍事領導,在1942年6月之前甚至一直規定政委在軍事活動中也有最後決定權,此後軍事活動的應機決定權給了軍事幹部,但任何脫離了政治主官的自行其是,在八路軍鐵的紀律面前都是決不能允許的,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有過慘痛教訓,請自行搜索邢仁甫和單德貴,而《亮劍》中的政委基本上就是個給李雲龍插科打諢的捧哏。

第三,在整個抗戰期間、尤其相持階段,人民軍隊的主要戰法是化整為零,打游擊戰、麻雀戰,避免攻堅,華中最穩固的根據地之一淮南,在大反攻前只攻打過一座縣城(來安),另一個華北主要根據地淮海,第一次攻打縣城已經是1944年的事了,像《亮劍》那樣在“五一大掃蕩”前後為了媳婦強攻平安縣城的八路軍不是八路,是敗家子。

第四,如前所述,人民軍隊有鐵的紀律,上下指揮關係非常嚴格,《亮劍》中讓李雲龍為攻打平安縣城調動整個戰區的友軍跟著他團團轉,別說八路,就是軍閥的軍隊,這樣幹也是找槍斃。

第五,此後一系列更離譜的抗日神劇雖然情節夸誕,但基本上都是按照”亮劍模板“設置的,即”獨立團“、”政委捧哏化“、”沒事打縣城“、”下級調動上級“。

同時代傑出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是《歷史的天空》,而不是這部莫名其妙的東西,


陶短房


何謂神劇?貶低敵軍,美化我軍,不切實際,天馬行空這些是神劇的標配。然而,亮劍並不是。相反,亮劍在貼近現實上,做的相當好。

先說亮劍在敵我雙方實力上的描述。

首先,亮劍相當尊重日軍的實力,承認日軍的實力。不管是從我方指揮員的口中,還是從戰鬥實際表現,日軍的戰鬥力都相當強悍。看以下幾個例子:

圍殲山崎大隊,李雲龍在戰前部署的時候特意囑咐一句:誰也不許露頭,小鬼子的槍法可不賴。這就是在戰術上對敵人的重視,說是畏懼也不過。


山本特工隊偷襲獨立團,團部幾乎全軍覆沒,政委差點犧牲,靠著和尚最後時刻爆種,將十幾顆手榴彈綁在一起扔出去,炸出一個缺口,才得以衝出去。一個精英特工隊打垮沒有警戒的團部不算太出彩,但是能安排這個劇情,包括之前孔捷帶獨立團的時候被偷襲導致政委犧牲,就是在說明一個問題:八路軍不是天兵天將,也有吃大虧的時候。


然後就是反掃蕩,八路軍損失慘重。按照劇中描述,李雲龍的獨立團幹部傷亡了三分之二,損失了半個團的兵力,僅有的騎兵連全軍覆沒。要知道,對於常規部隊來說,損失超過三分之一就可以試做喪失戰鬥力了,李雲龍這個團已經被打殘廢了。神劇裡面可不會有這麼心酸的場景。

然後就是反掃蕩之後對戰鬥的總結,絕對算的上是精彩的一筆。戰爭中哪有隻佔便宜不吃虧的事?只有神劇裡面才有。


亮劍帶火了抗日劇,可是後來的抗日劇並沒有汲取亮劍中的精華,只學會了譁眾取寵,構建出一個個雷人的場景。亮劍是抗日劇的開端,但絕不是神劇的開端。


就這麼一天


不是不是。風語者說到抗日神劇,我知道還有更早更神的,那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臺灣知名大導演張徹所拍攝的《五道樓子》,狄龍主演,好像模仿了《七武士》,反正看過會覺得神乎其神的。七位大俠也不知是八路還是國軍,居然在突襲了一個日軍炮樓後,面對一個聯隊六七百人的圍攻,血拼死戰,英勇到讓人血脈噴張流鼻血……暴力美學發端之作,張徹不愧為吳宇森的老師!片中空翻打鬥,爆炸,肉身刀槍不入,山炮也奈何不得,別說一打十,那是一敵百,絕對神,與前些年的神劇比,不遜色多少。如果說《亮劍》是神劇祖宗,那是你看的少,何況後者也不能說就是神劇,無非就是把八路軍的表現誇大了一下,還沒有到離譜的地步。再後來出現的什麼手撕鬼子,扔一把筷子放倒一排鬼子兵等橋段,都屬於神劇。《亮劍》總體上屬於正劇,毛病不多,且再三翻拍,怎麼能說是神劇呢?!


風語者034


“亮劍”總的來說還有可看性,有歷史依據,比汙衊歷史,閉門造車,胡編亂說好。但人無完人,劇也無完劇,毛主席說“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黨指揮槍”……主要指揮員要有戰鬥力,減少不必要犧牲,要打勝仗,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整個團隊必須步調一致,鐵打一塊,紀律是勝利的保證,所以主要領導在尊守紀律方面更要做出表率。政委是代表黨,槍要聽黨,政委在緊急關頭可以代表上級黨做出任何決定,所以軍隊中不能削低政委的重要性,更不能否定政治作用,這是“亮劍”中一個欠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