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盟國三巨頭在一起拍照的時候,羅斯福坐中間是怎麼原因?

志超0210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自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在法西斯肆虐全球的危險時刻,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逐漸形成,美蘇英三國領袖更是多次會晤,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無論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還是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參加會議的羅斯福、斯大林和丘吉爾,座次排布都相對一致,即羅斯福坐中間,斯大林和丘吉爾坐兩邊。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排列呢?尤其是雅爾塔會議,按理說作為東道主,斯大林更應該坐C位,但結果還是讓羅斯福坐在中間。

關於三巨頭的座位排列問題,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實力最強

二戰中的美國不是參戰最早的,但卻是作用巨大的,實力最強的。

二戰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越是參戰早的同盟國,所受創傷最重,戰後國力也越弱。英國雖然參戰早於美蘇,但經歷了二戰的沉重打擊,加上一戰的舊傷,英國在二戰中徹底殘廢,不僅全球殖民地喪失殆盡,經濟基礎被釜底抽薪,金融中心地位被美國奪走,英國的主角光環黯然失色。

而蘇聯作為德國法西斯的重點目標,受到的創傷比英國更大,但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這保證了蘇聯在不被一擊必殺的情況下,能迅速集中殘餘力量反敗為勝。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蘇聯迅速從俄國法西斯的瘋狂進攻中穩定下來,並通過艱苦卓絕的戰爭將德國法西斯趕出蘇聯國土。

不僅如此,蘇聯還通過反擊德國法西斯,成功實現了共產主義的向外輸出,在蘇軍的鐵蹄下,東歐各國紛紛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成為蘇聯的衛星國和附庸,為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打下堅實基礎。

但,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美國的支持。雖然夏威夷遭到日本偷襲,德國潛艇也開到了紐約城下,但美國本土始終未受戰火波及,這讓美國在二戰中成為猶太人等難民的天堂,交戰國的社會精英也不斷來到美國,幫助美國在二戰期間迅速膨脹,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在羅斯福的努力下,1941年美國通過《租借法案》,以租借的方式對同盟國展開援助。這使得在不列顛戰役中被打得半死不活的英國最終堅持了下來。

而對於蘇聯的幫助就更顯而易見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軍一潰千里,德軍直接殺到莫斯科城,蘇聯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在蘇德戰爭前期,英國就開始了對蘇聯的援助,德軍在列寧格勒前線看到大量英制坦克。雖然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但距離蘇聯擺脫亡國危機還相去甚遠,此時美援的紛至沓來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蘇德戰爭爆發後,雖然蘇聯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工業搬遷,但由於蘇軍崩潰太快,大量工業來不及搬遷大部分陷入敵手,由於烏拉爾山以西基本是蘇聯的核心區域,失去莫斯科,蘇聯必定完蛋,而即使保住了莫斯科,由於工業體系的缺乏,蘇聯能不能堅持下去很難預料。

而源源不斷的美援解決了難題,從摩爾曼斯克、伊朗以及遠東三個方向運來的物資,在幫助蘇軍反敗為勝的同時,也幫助蘇聯迅速完整工業體系重建。

可以說,沒有美國,就沒有英蘇兩國的苟延殘喘。實力決定排位,羅斯福當仁不讓應該坐在中間。

很多人說丘吉爾和斯大林尊重羅斯福這個殘疾人所以主動讓位,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斯大林以及艾德禮三人的位置排列,你會發現,不殘疾的杜魯門同樣是坐在中間。

所以身體殘疾只是表象,東道主什麼的只是虛名,實力才是根本原因。

2、英蘇矛盾重重

除了實力,英蘇兩國的矛盾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雖然美蘇英三國在二戰期間攜手消滅法西斯,但意識形態的南轅北轍使得斯大林始終與另外兩人格格不入。

在二戰爆發前,雖然丘吉爾不是英國首相,但他卻是如假包換的反共主義者。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英國之所以對蘇聯進行援助,是希望蘇聯作為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力,以減輕英國在西線的壓力,對於斯大林,丘吉爾認為他和希特勒沒什麼兩樣,特別是在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框架下。

果然,在莫斯科戰役勝利,蘇聯穩住陣腳後,丘吉爾和斯大林的關係就開始微妙了。

莫斯科戰役雖然消滅了超過50萬德軍,迫使德軍後退數百公里,暫時保住了莫斯科,但蘇聯的危機還遠未結束,甚至可以說才剛剛開始,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造成的欠賬太多,即使能夠用人命來填,但不代表蘇聯可以用人頭堆出勝利。所以極端危機中的斯大林迫切需要美英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壓力。

但是美英兩國,尤其是丘吉爾始終不置可否。雖然美國已經參戰,但此時的西線依然是英國唱主角,美國更像是為英國打工的。

丘吉爾懼怕蘇聯強大,樂見蘇德廝殺,所以對第二戰場的開闢始終虛與委蛇。直到1943年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和斯大林會晤,才達成了1944年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的聲明。

但丘吉爾又和斯大林、羅斯福在登錄地點問題上出現了分歧,美蘇雙方認為法國北部是最好的登陸場,但丘吉爾要求繞道巴爾幹半島登錄,美名曰“打擊鱷魚腹部”,這就是巴爾幹方案。

丘吉爾的算盤,無疑是通過爭奪巴爾幹,不使巴爾幹落入蘇聯之手,同時將中東和北美的殖民地聯繫起來,以維護自己在戰後的霸權。

這毫無疑問遭到了美蘇的反對,最後美英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登錄,對德國進行不痛不癢的反擊。直到1944年蘇軍大舉反攻打出國境,美英盟軍才發起了諾曼底登陸戰。

除了“第二戰場”問題,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如何處置德國”、“波蘭何去何從”以及“阿富汗伊朗向東還是向西”的諸多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大,尤其是關於德國的處置,蘇聯希望最大限度懲罰德國,而英國則主張刀下留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居中調停就顯得很有必要了。雖然美國在二戰前期一直為英國打工,和英國處於同一個戰壕,但美國是要做超級大國的國家,所以必然不會惟英國馬首是瞻。

因此,協調英蘇矛盾,併為美國爭取最大利益才是正確路線,而丘吉爾和斯大林也樂見美國的居中調停,於是羅斯福成為真正的中間派。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二戰即將勝利的1945年2月4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在蘇聯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舉行了著名的雅爾塔會議。也正是在雅爾塔會議上,三國主持了利益分配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雅爾塔會議,也成為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會議。眾所周知,為了留念和新聞報道,也可能是習慣,三國的最高領袖,也是二戰三巨頭在一起拍了不少照片。

不過,這些三巨頭在一起的照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正中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反倒沒有固定座位,兩個人或左或右。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三巨頭坐在一起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始終坐在中間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這肯定不是巧合,因為三巨頭在一起的照片並非一張,而顯然,所有的照片都羅斯福坐在中間。而對於不同座位所代表的意義,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是一致的,正中間當然是最重要的位置。羅斯福為什麼能坐居中央呢?

第一,羅斯福能夠坐在中間,當然是美國的實力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真正向世界展露了,什麼叫工業強國,二戰四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工業生產能力超過了其他全球國家的總和。經過下餃子後的美國海軍更足以單挑全世界。


因此在雅爾塔會議期間,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即將戰敗,損失慘重的英國在不負世界霸主之名。蘇聯的鋼鐵洪流雖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攻擊力,但是蘇聯經過慘烈的蘇德戰爭之後,最精華的地區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再加上戰爭導致的2000多萬人的死亡,蘇聯此時的國力,顯然無法與美國相媲美。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才是唯一一個只得其利而未收其害的國家。遠隔大洋的美國根本沒有遭受戰火的任何侵擾,卻因為世界大戰而成為世界工廠。因此,雅爾塔會議期間,美國的國力以絕對優勢成為世界第一。而羅斯福作為美國總統,當然當仁不讓的成為最有底氣和話語權的人。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雅爾塔會議期間,英國和蘇聯依然有求於美國,尤其是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和蘇聯提供的海量資源更成為這兩個國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外援。蘇聯和英國才能在慘烈的戰爭中支撐下來,並逐步反攻,也與美國無與倫比的軍工生產能力和租借法案密切相關。

而在雅爾塔會議期間,雖然盟國已節節勝利,但是此時的英國和蘇聯,依然離不開美國的海量物資支持。所謂拿人手短,有求於美國的英國和蘇聯自然讓要讓羅斯福坐在中間。


第三,英美蘇三國的矛盾也決定了,只能由羅斯福坐中間。如果羅斯福不坐中間,誰能夠坐中間呢?斯大林嗎?這顯然不可能受到英國和美國的支持。尤其是斯大林所代表的蘇聯,實行的是與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制度,更不可能受到英美等國的同意。

因此,斯大林雖然有地主之利,蘇聯也在歐洲戰場付出了最大的犧牲,他依然不可能做中間。那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首相丘吉爾,有可能坐中間嗎?更不可能。

首先就二戰的貢獻而言,英國雖然接受了美國大部分的援助,但無論是對於德國的牽制還是消滅法西斯軍隊的數量,都遠不如蘇聯。

而此時的英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力也開始大幅衰落,仗之成為不落帝國的殖民地,也出現明顯不穩的情況。因此,此時的英國雖然拿著日不落帝國的架子,但其國力和實力,已經遠不如之前。英國自然也沒有了與蘇聯和美國較量的本錢。

因此,相較而言,國力最為強盛,對英國和蘇聯幫助最大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得到了英國和蘇聯的認可,坐在了三人的中間。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其實很簡單。

第一,三國中美國實力最強。

國際舞臺上,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實力實力實力!

弱國無外交,強權勝公理!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有一分實力就有一分地位,有一分實力就有一分話語權。



二戰時期,共有美國、蘇聯、英國三巨頭一共開過三次會議。三次會議,都是美國總統坐中間。

即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1945年的雅爾塔和波茲坦會議。

德黑蘭會議時,英國還在北非與德國苦戰,蘇聯剛剛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慘勝。兩國都在戰爭中損失慘重。

蘇德戰爭的前半年,蘇軍就戰死300萬,被俘虜達數百萬之眾,17900架飛機戰損,20500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摧毀。

而美國工業實力早已躍居世界第一。此時它的工業產能完全動員起來,成為盟軍的強大兵工廠。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生效,美國為英國和蘇聯源源不斷提供飛機、坦克、大炮、麵包、罐頭等等等等重要物資。

截止1945年9月,美國向蘇聯提供了戰機1.5萬架、坦克8000餘輛、吉普車和卡車100餘萬輛、摩托車3.5萬輛、拖拉機8000餘輛,火炮10000餘門、反潛護衛艦105艘、機槍131633挺。

所以,赫魯曉夫才在回憶錄中寫到,沒有美國大量的軍備援助,蘇軍不可能組織任何一次大會戰。

而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比對蘇聯援助還多兩倍!

美國有實力有底氣,理所當然的是反法西斯同盟的龍頭老大!所以羅斯福坐中間,蘇聯、英國都是心服口服。

第二,英國和蘇聯互相看不順眼。


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對蘇聯極端敵視。即便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不得不併肩作戰,也沒忘記彼此仇視。

讓英國坐中間,蘇聯不服;讓蘇聯坐中間,英國不服。乾脆誰也別坐中間,一邊坐一個好了。


上將噯福斯




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確實是同盟國三巨頭,他們的合照中,羅斯福坐中間,丘吉爾坐右邊,斯大林坐左邊。

看起來,斯大林和丘吉爾彷彿是羅斯福的左膀右臂。

問題來了,為什麼是羅斯福坐中間?如果不是丘吉爾帶人抗住了德軍,德軍的“海獅計劃”就實現了;如果不是斯大林號召全蘇聯擋住“德國戰車”,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成功了。

因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國



人類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靠實力說話”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美國的歷史雖然不長,但這並不妨礙它的超速發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綜合國力就已經開始領先全球各大強國了。到二戰時,美國的GDP已經是歐洲所有國家的總和了。

現代戰爭,打仗打什麼?無非就是資本和裝備,誰經濟實力更強,誰裝備更好,誰取勝的概率就更大。當然,有人會說“小米加步槍”也能趕走帝國列強,這話有道理,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精神的影響力會大大降低。



(二戰勝利廣場)

作為全球的超級大國,美國對英國、蘇聯的支持,對於他們抗住德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這樣的“超級後勤大佬”,兩國絕對是非常尊重。

這種尊重是發自內心,是一種感恩的禮儀,從禮儀角度來講,“照相時讓尊者做中間”是禮儀到位的表現。三國領導人中,誰是“尊者”?自然是美國的羅斯福。

所以說,羅斯福能做中間,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強大,以及美國對英國、蘇聯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因為羅斯福的個人魅力



羅斯福是個非常受人尊重的領導,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能夠連任四屆的總統,可惜,他在第四屆任內去世了。

羅斯福第一次擔任總統時在1932年,美國剛好處於經濟大蕭條,美國大多數銀行倒閉,1300多萬人失業,3400多萬人沒有任何收入,工業生產水平是1929年經濟危機前的56%,當時的美國民眾對生活失去信心,全國各行各業非常低迷,人們被籠罩在經濟大蕭條的壓抑氛圍當中。

羅斯福一上任就表達了帶大家走出危機的想法,通過他獨有的方式“爐邊談話”,用親民的方式,用他富有磁性的聲音鼓勵大家,相信國家。除了用不同的方式恢復大家的信心外,羅斯福採用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說白了,就是增加更多的國家控制,讓市場那支“看不見的手”少一點自由發揮,特別的階段,需要用一些特別的手段,羅斯福做了,結果還不錯。



就這樣,美國民眾在羅斯福的帶領下恢復了信心,恢復了經濟,大踏步地向前邁進了。人們對於羅斯福是如此地信賴,以至於羅斯福連任四屆美國總統。剩下的所有總統,沒有任何一位連任過三屆,這是大家的信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羅斯福這位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其實不是一個身體健全的人,他是一個小兒麻痺症患者,只是他的小兒麻痺症是在1921年得的,當時已經39歲了,醫生的判斷是,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但羅斯福硬是用堅強的意志與病魔作鬥爭,通過游泳、鍛鍊,最終依靠柺杖站了起來,然後坐著輪椅重新進入到了他的政治事業當中。

對於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德高望重,意志超強的人,就算不是總統,坐到中間大家也是很少有異議的。

所以說,羅斯福的人格魅力,對於他在同盟國中的位置,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三人坐一起,無論是國家影響力,還是個人影響力,都促使羅斯福坐到了中間。

向三位偉大領袖致敬,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同時,致敬中國全體抗戰將士,是他們的努力和堅持,牽制了二戰亞洲戰場的日本,為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藍風破曉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蘇共中央總書記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並稱二戰同盟國三巨頭。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國曾先後在德黑蘭、雅爾塔、波茲坦舉行會晤,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均參加了前兩次會晤。由於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發腦溢血去世,所以1945年7月17日舉行的波茲坦會議中代表美國出席的換成了新任總統杜魯門,而當波茲坦會議進行到7月28日以後丘吉爾又因為在大選中落敗而退出會議,代表英國出席的換成了新任首相艾德禮。也就是說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共同出席的會晤就是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儘管丘吉爾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可實際上我們去看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的照片就會發現:丘吉爾這番說辭其實只是一種比喻,實際上兩次會晤中坐在中間的人都不是他。

事實上兩次會晤中都是羅斯福坐中間。一般來說在較為正規的場合中被安排坐在中間位置的人一定是一個德高望重、能服人、有資歷的人或者是因為身體有特殊原因,所以其他人出於禮貌而把他安排在中間位置。如果我們先拋開當時的國際形勢不談,僅僅著眼於他們三個人的身體情況而言:丘吉爾和斯大林哪怕是出於禮貌也會安排羅斯福坐在中間,因為羅斯福的腿是有殘疾的。國際政治同樣也需要遵循基本的禮儀規範,至少不能與起碼的人情世故相背離。當然這並不是羅斯福坐中間的唯一原因,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在波茲坦會議中接替羅斯福代表美國參會的杜魯門還是坐在或站在中間位置,而杜魯門可是沒有殘疾的。

看到了嗎?每一張照片中都是美國總統坐中間。如果只是某一張照片如此可以解釋為巧合,可如果每張都是如此就只能是有意為之的安排了。那麼這麼安排的用意何在呢?尤其是考慮到雅爾塔會議還是在蘇聯領土上舉行的,那麼斯大林就更有資格做C位了。然而作為東道主的蘇聯在安排席位時還是把美國總統放在了中間位置。這說白了還是實力使然:1940年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總人口約1.32億、全年鋼產量為6070萬噸、發電量為1780億千瓦時、飛機產量為12804架;相比之下蘇聯的對應數字分別為1.7億、1830萬噸、480億千瓦時、10565架;英國倒是在鋼鐵產量、發電量、飛機及軍火產量上超過了蘇聯,可在生產資源、勞動力數量、戰略縱深以及軍隊補充能力上就遠遠不及美、蘇兩國了,這也是丘吉爾日記中那番感慨的由來。截至1944年美國在經過四年的發展之後已使自己的軍工規模擴張了整整19倍,這時美國的軍火產量已是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而同一時期蘇聯的軍火產量大約是德國的90%,更多還是依靠戰略縱深和人力資源在與德國拼消耗,也就是說這時美國的軍火產量大約是蘇聯的2.8倍左右。那麼這時英國的軍工生產如何呢?答案是已被蘇聯超越。以飛機產量為例:在1940年英國的飛機產量是15049架,比蘇聯多4484架,這是源於英國在生產技術上領先於蘇聯;然而蘇聯卻具有英國所不具備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因此當蘇聯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動起來的1944年已使自己的飛機產量達到20900架,而這一年英國的飛機產量是12070架。既然1944年的蘇聯相距美國還有那麼大的差距,那麼英國就更不用說了。儘管美、英、蘇三國同為盟國三巨頭,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美國的實力明顯強於英、蘇。

在三國之中美國不僅是實力最強者,也是二戰中損失最小者:美國直到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後才正式介入二戰,這比英國晚了兩年、比蘇聯晚了半年,而即使是在美國參戰之後戰火也始終未燃燒到美國本土。根據戰後美國官方公佈的傷亡數據為260萬,其中死亡41.8萬。相比之下英國在二戰中傷亡160萬,其中死亡45萬;蘇聯傷亡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在戰爭中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儘管英國就絕對的損失而言看起來和美國差不多,可不要忘了英國人口本來就比美國少得多——如果按傷亡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計算:英國為3.4%、美國為1.36%。除了直接的人員傷亡之外英國的國民經濟幾乎被戰爭完全摧毀: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本就與美國存在實力差距的英、蘇兩國在經歷戰火的摧殘後實際上在戰後問題上都存在與美國合作的必要,既然有求於人自然也就不在意讓個C位了。

事實上英、蘇兩國不僅在諸多戰後問題上有求於美國,更是在戰爭後期召開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時已欠下美國巨大的人情:二戰期間美國援助了蘇聯戰鬥機14018架;坦克、裝甲車22800輛;運輸車501660輛;摩托車30000輛;鐵路車輛13041輛;高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挺;無煙火藥130713噸;炸藥132237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噸;石油2622357噸;航空油料258萬噸。而在二戰期間美國所有對外援助中蘇聯所佔的比例為22%,而英國則高達60%,由此可見英國所獲得的戰爭援助更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數字。在整個二戰過程中美國實際扮演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兵工廠角色。蘇聯和英國對自己在二戰期間從美國拿了多少物資援助是心知肚明的,就衝這也不好意思和美國爭C位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你欠別人錢,難道還能在別人面前擺架子不成。蘇聯和英國在二戰期間從美國那裡拿了多少物資援助他們自己心裡清楚,此時面對美國這樣的金主誰不巴結,奉承,不就是讓個c位而已,而且鑑於對羅斯福總統的尊敬,以及對其身體不方便的一種人文主義關懷,也是理應讓羅斯福坐在中間的。


(丘吉爾和斯大林挨著坐可以想象畫風多不和諧,還是羅斯福中間過渡一下好)

至於美蘇當時的實力差距,的確也很大。

飛機產量被碾壓


軍火生產總值也不及




而民生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戰時的蘇聯人民和美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上的。


普魯士之魂


一般根據常識來說,拍照合影的時候坐在中間的那個人,一定是一個德高望重、能服人、有資歷的人,或者身體有特殊原因,其他人出於禮貌而把他安排在中間位置。


而在國際上,拍照時每個人坐的位置也遵循這個規律,實力最強大,地位最高的國家代表人肯定坐在中間的位置。

知道了這條規律之後我們回到二戰時期,看一個具體的事例。1945年,戰爭即將結束。此時戰場上的局勢已經很明確,德國已經無路可走,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又一次成為了失敗者。

為了討論戰後對他們的處置及清除殘餘勢力,同盟國主要國家首腦開了一場會議,也就是對後來國際局勢影響深遠的雅爾塔會議。

在這場會議上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對於一些重要問題的解決方案達成了一致,會議進行的比較圓滿。

而在會議結束後,三國領導人拍了一張十分著名的合照,在這張照片中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中間位置。






不過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在整個戰爭時期,只要是這三人合照,坐在中間的一定是羅斯福。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美國的絕對實力

二戰對絕大部分參戰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經歷了這場災難之後,很多國家的生產力倒退了幾十年,大片土地肥沃的地區被毀,戰後需要修復的工程量極其巨大。

這些都給政府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不過儘管大部分國家都損失慘重,但有一個國家不僅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還大大發展了本國經濟。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在二戰初期,美國並沒有加入戰爭,直到珍珠港被偷襲,它之前所扮演的一直是一個軍事倉庫的角色。交戰各國都從它這裡購買物資,包括鋼鐵和石油,還有成批成批的武器。


而這些國家之所以這麼“青睞”美國,原因除了自身忙於戰爭顧不上生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生產力水平高、技術好。

據統計,二戰時期美國生產力水平超過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總和,位於世界第一。

在1939-1945年之間,美國製造了1500多艘大小軍艦,其中包括100多艘航母。更是在1940年以後生產了30多萬架飛機。

這些軍事裝備大部分都用來出口了。

因此,擁有世界上最高製造水平和財富的大國,在當時自然擁有絕對實力,能受到其他國家尊重,拍照合影時羅斯福坐在中間,主要是自身實力所致。

原因二,蘇聯和英國之間的矛盾

因為歷史淵源,蘇英兩國有很深矛盾。

1938年,二戰還在籌備階段的時候,英國為了避免開戰後第一個受到波及,選擇了向德國服軟換來一時的和平。

並且在這個求和的過程中還犧牲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利益,這其中就包括蘇聯。

1938年英國同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將戰爭苗頭向東邊引,而東邊正是蘇聯。儘管後來爆發戰爭後蘇聯並沒有先被捲入,但是和英國的樑子就這麼結下了。

後來在同盟國各種會議上斯大林和丘吉爾經常因為各種問題爭吵,並且每次都爭不出什麼結果。

因此,在這種兩國誰都不服誰的情況下,就需要一個和事佬。

於是之後不管什麼場合,都是美國領導人坐在中間將二人隔開,以免矛盾激化影響響其他事情不能順利完成。

原因三,一個有趣的原因

西方國家之中,尤其是英國,他們有一個古老的傳統,就是崇尚紳士精神,要照顧不方便的人來展示自己的氣度。

而羅斯福總統因為年輕時候的意外,導致雙腿殘疾,因此在各種公開場合,為了展示自己國家的優良傳統,丘吉爾總是會展示自己的紳士精神,禮讓羅斯福,讓羅斯福坐在中間位置。

而斯大林本來就看不慣這個惺惺作態的英國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自然也會表現出大度,以顯示自己的氣度不輸於他,所以也會禮讓羅斯福。

各位朋友是不是覺得這個原因很有趣呢?不過其實這個行為也有討好美國的意味,畢竟各種軍事物資他們還是要靠美國的。

因此,原本強大的日不落帝國已經江河日下,實力不濟,而蘇聯國家施行的制度又與美英等國不同,斯大林坐中間定然得不到雙方的支持,權衡之下,羅斯福坐中間是最舒服,也是最不尷尬的。


小小嬴政


二戰盟國三巨頭分別是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英國的丘吉爾首相,蘇聯的斯大林大元帥,在美國主導的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留下一張經典的合影。在合影中羅斯福居中而坐,丘吉爾、斯大林左右環坐,羅斯福能居中而坐,跟他的年齡沒有關係,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當時美國領導各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其二、羅斯福有腿疾,故其他兩人出於紳士精神也樂於讓羅斯福坐中間。當時蘇美的實力差距較大,但是遠遠沒有中國跟日本的差距大,不過斯大林為爭取美國的援助,還是在羅斯福面前表現得較為低調。

美國是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才參加二戰的,也就是說美國是從1941年12月8日才加入二戰的。當時德國已經將英國、蘇聯打得狼狽不堪,可以說德、英、蘇三國已經身負重傷了,而美國財大氣粗,毫髮無損的參加了戰爭。美國加入戰爭後,對英、蘇、中三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援助,蘇聯正是在美國給他充血後才有能力反擊德國的。儘管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足美國外援總量的5%,但是對於蘇聯無疑是雪中送炭。美國四處援助反法西斯國家,使得羅斯福有了輪椅上的巨人的稱號。

根據統計,美國對蘇聯的軍事援助包括:戰鬥機14018架;坦克、裝甲車22800輛;運輸車501660輛;摩托車30000輛;鐵路車輛13041輛;高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挺;無煙火藥130713噸;炸藥132237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噸;石油2622357噸;航空油料258萬噸。美國對蘇聯援助的鋁、航空燃油使得蘇聯空氣滿血復活,給德軍沉重打擊;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空軍戰力將下降40%以上。蘇聯人多士氣旺,美國錢多武器良,兩者結合造就了斯大林納粹的剋星的威名。

二戰前期與初期,由於大英帝國的綏靖政策,使得德國越來越強,最終德國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掀起了二戰的狂潮。德國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擊敗歐洲大陸的強國法國,並讓許多小國臣服於德國。英國見德國無法控制且主動進攻英國,於是雙方在英吉利海峽展開了激烈的空戰,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進行轟炸,戰況十分激烈。丘吉爾以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係,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正是因為美國對英國有再造之恩,因此有千面政客之稱的丘吉爾對羅斯福十分尊重,在禮節上處處維護羅斯福的尊貴,他則屈於羅斯福之下,放下了英國百年來的驕傲!


大秦鐵鷹劍士


為什麼羅斯福總統會座在中間想必很多懂歷史的人都不知道,那就讓在下給大家好好講講裡面的道道,

其一我們都知道在外交場合,各國領導人合影留念座次、站次都很有講究,一般情況下,以東道主為中心左右前後都隨便來的。


其二英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美國的大力軍事援助,美國又在太平洋戰爭牽制著日本大量兵力,還在歐洲對德國、意大利作戰,在這種場合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座中間位置也就很合理啦。

其三在二戰沒開始的時候英國、法國對蘇聯一直是排斥和牴觸的,在加上蘇聯頑強抵抗德國的進攻傷亡慘重,蘇聯一直想讓英美等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可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各種藉口推遲,讓蘇聯甚是惱火,美國羅斯福總統作為和事老調停二人矛盾,所以羅斯福總統座中間最為合適。



其四大家都知道美國羅斯福總統身體下肢殘疾,在這重要場合讓他座中間也是表示尊重合情合理。


大家認為在下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感覺在下哪裡說的不對可以狂噴,如果沒有那就用你發財的小手給在下點個贊。


太累了艱難的活著


為什麼三巨頭二戰拍照時羅斯福坐中間?

這個問題再次看到,原來不想回答,這次忍不住了。

大多數政治家或者首腦會面,都是站著拍照。但是我們知道羅斯福是一個殘疾人,小兒麻痺症,站著拍照就顯示身體缺陷來,因此肯定要坐著拍照。

其次,從照顧殘疾人考慮坐著拍,為了放高照顧姿態,自然照顧更體貼點,讓他坐中間。如果邱吉爾或者斯大林是小兒麻痺後遺症,羅斯福也會讓他坐中間的,這個是一種保護:防摔,也是最基本的做人方式:體貼殘疾人。

第三,羅斯福應該沒有坐在中間最重要的想法,邱吉爾不知道,斯大林可能有坐在中間最重要的概念。

看看美國總統奧巴馬吧,科學自由主義者,和下屬在一起,經常坐在邊上。只有檔次在低檔、獨裁、封建或者農奴主這些人,或者水滸傳108將這些人,才排排坐吃果果的爭這種排位和座次。就是水滸傳的柴進,也是不會爭自己是排第十五名還是排在第三十名,畢竟柴進屬於大貴族了,爭這個太丟份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