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青春電影比中國的好看?

在美國,校園青春電影都一直備受年輕一代觀眾的歡迎。

這類帶有青春敘事的作品被稱為青少年電影或者成長電影(coming-of-age-film),它們並不具備典型的類型範式,而是更接近於一種題材。其主要以青少年生活為主題,故事風格與表現手法雖多樣,內核卻又都不一而同——聚焦青少年的校園與家庭生活,他們的心理及興趣。青春敘事下,友情、親情的立足點必不可少,而一代代少年的青春形象也被其紀錄成冊。

今天,就來談一談新世紀以來的美國校園電影,它們是如何將青春的面目投影成像,從而涵蓋了不同的青春主題。

為什麼美國青春電影比中國的好看?

美國的此類電影發展流變具有長時間的積澱,而新世紀以來既有《月光男孩》、《大象》、《少年時代》等橫掃全球影壇的現象級藝術電影,也不乏《哈利·波特》這樣的跨類型作品。表達的維度之寬、廣、深、遠,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了人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並不能被簡單概括分類。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是這類作品中名聲最大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拍攝了整整十二年的時光,以一位美國普通小男孩作為主角,描述他上小學開始,到考上大學離開家結束,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與日常生活。它仔細描畫了平凡人的青春成長,及其父母等人的各方面變化,可以讓觀眾細緻入微地體會歲月流逝的痕跡。在對點滴時光的捕捉之中,這部電影猶如深水炸彈,輕巧地走向了“凝望人生瞬間”的重磅表達。

為什麼美國青春電影比中國的好看?

又如《月光男孩》,這部電影以黑人男孩奇倫小學、中學與成人的三個階段為三幕,將底層問題、種族社群體認問題和LGBT融合其中,擁有對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深刻表達。

這些問題在大陸近年的青春校園題材中,是失蹤無影的狀態。也許有人會說,拿一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來作比國內的同題材作品,顯得有失公平,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它們的確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之上,拍攝的也都是校園生活、成長經歷以及成年後老情人再相見的無語凝噎。

此外,跨類型作品也不容忽視。

我們絕對能將《哈利·波特》系列、《蜘蛛俠》系列等作品,納入到校園成長母題的範疇之中,但同時,它們又是充滿奇幻色彩的宏大製作。這些電影通常為一個系列,兼具多個題材與類型的娛樂性,不僅能給觀眾帶來新奇的視覺奇觀體驗,還能提供一同陪伴青春成長的時間跨度。一代人在成長的同時,也都在追逐著《哈利·波特》的腳步。可惜,這類創作在我國尚屬空白,(並不是說完全沒有這類作品)缺少成熟的、能形成氣候的。

有趣的是,拿青春校園題材做內核題材的好萊塢特效鉅製目前越來越多,類型表徵也越來越紛繁。《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就是最新鮮的一個例子。影片講述了四個“問題高中生”留校勞動,發現年代久遠的遊戲機,被吸進遊戲之中,開啟了一場叢林冒險。即便影片中的角色身處熱帶叢林,充斥著大冒險的遊戲情節,實際上表現的還是幾位高中生如何通過遊戲經歷,實現自我成長與情感聯結。叢林其實替位了校園,突發事件取代了教育,成長便是闖關,而冒險類型就是青春題材的外包裝。

為什麼美國青春電影比中國的好看?

在如今高數量、高票房的光鮮外表背後,國產青春校園電影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並在影片質量整體素質與觀眾口碑上面臨瓶頸期,甚至是口碑滑坡。更多元化,這四個字顯然是我們與美國青春校園題材電影的本質差距所在。

在新世紀的這一大批美國的校園青春電影中,折射出了完全迥異的青春形象——青春的身影既存在於頒獎季的藝術傑作中,關懷著平凡人的真實生活;也存在於娛樂鉅製和奇幻系列之中,讓爆米花變得可口。

而我們的校園青春電影,有太多值得去向它們取經的地方,也唯有此,才能改觀目前很多觀眾心中“國產青春片=爛片”的慣性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